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的写作技法1、写物喻人写物喻人的美文时时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种比较通俗的美文表达技法,它构思的着眼点就是“由物及人”在对某种事物进行描叙之后,引起对某一类人的的评赞。其写法往往是先情感丰富地描写“物”,再通过联想颂“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出、点到为止。课文荔枝蜜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写法。下面请读经过缩写的课文: 荔枝蜜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荔枝蜜。一开瓶塞儿,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那辛勤酿蜜的小蜜蜂。 荔枝林的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嘤嘤嗡嗡,出出进进,飞去飞来,一片那沸沸扬扬的劳动情景。 我问养蜂员老梁:“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送去生活的甜蜜。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那天夜里,我做了个甜甜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你看,文章很有层次地层层深入地描绘了勤劳的小蜜蜂,写出了自己的心底波澜,然后笔锋一转,颂扬了“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辛勤劳作的农民。“蜜蜂”与“农民”,在“最爱劳动”、“整日整月不辞辛苦”上极为相似,这就做到了“写物喻人”。写“以物喻人”的小美文,要“立意在先”,对所咏之物,要有一个吟咏的方向,这个方向是朝着所写之“人”而去的,“物”与“人”之间,要能真正地被“喻”联起来。现在我们来想一下,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如“露珠”、“劲竹”、“泥土”、“秋叶”、“红烛”、“骏马”、“冬雪”、“浪花”、“白帆”、“蚂蚁”等等,是不是都可以用来立意呢?也许会有人说,何必这样曲曲折折地写来呢?直接赞扬心目中的人不就得了吗?当然,那也是一种写法,而“以物喻人”的写法就是要讲究有点曲折,在如此的写作之中,文章就有了意韵,有了情蕴,有了深长的意味2、即物抒怀我们常常说到“触景生情”,而很少听到“即物抒怀”这样的话。其实,这也是一种构思写作的笔法。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 如某年高考阅读材料中有一篇青菜的文章,在写了青菜的色彩、形态、根部以后,作者这样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你看,这就是“抒怀”,这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心灵。在这儿,作者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充分地、优美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独白。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的笔下,突现的往往是那些质朴、高雅、美好、纯洁的事物。也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抒怀也表达着很多人的同一心声。下面请欣赏何亮的蓝天可读,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的: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水。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 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那么纯、那么美。我为之而震撼。 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里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3、物我交融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来出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 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同时渗透在了这种“转换”之中。 如孔林的风筝一文,先写自己童年放风筝: 天空,被浅灰色的云揩得洁净透明,扑面的风像绵软的羽毛在额上颤抖,一只燕子形的风筝在天上游荡,哨音顺着我的手,手中的线升到云层中去。 我放飞的是童年的欢乐,童年的幻想,童年的梦。 接着进行“转换”,写自己成了一只离开家乡的风筝: 我长大了,在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那片土地的眼睛里,我成了一只风筝。 那崎岖的羊肠小道,那被拓宽的公路,那闪闪发光的钢轨,那平坦的高速公路,那在蓝天上肉眼望不见的航线,将我越放越高,越放越远。但我忘不了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的土地。 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还可以学习它“暗示”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写物即是写自己明写物,暗写己;明写物的形态风貌,暗写自己的或经历、或精神、或意志、或情趣等等。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就运用了这种笔法。请读它最后两段: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花一片、一片,洒落得变成赤裸的了。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同学们可想一想,文章在这里写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写了对小桃树未来的坚定信心,这是不是渗透着作者自己在奋斗中的感受呢? 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物我之间应有着某个方面的共性,第二,在描写中一定要突出“物”的形象;第三,对“我”的表现应该比较含蓄。下面有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思考:你见过许多花草树木,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4、咏物明理世上万事万物,由于普通,往往不被人重视,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人,却又往往选择它们,对它们沉思,从它们身上展开联想,在它们身上融汇进强烈的思想感情,利用它们表达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咏物明理。 “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的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 要说“咏物明理”的写法,我们可先读读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的节选: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颠,只有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里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落在石缝间而凄凄楚楚。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的生命从全文而言,是借小草、小花、松柏写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这就叫做“托物”。 在作者的笔下,作者表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笔力集中在特征分明的“根”上。这生命之根,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也将引发作者的议论。这就叫做“定向”。在“定向”的同时,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精美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努力地逼真地表现出了所写之物的外貌形态很明显,这是为了下一步的抒情与议论。这就叫做“蓄势”。然后作者用大量篇幅,海潮般地倾泄出心中的感悟。他赞叹立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价值,他评说石缝对于锻炼生命的意义,他希望一切生命都应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生存环境。 原来,写小草、小花、松柏并不是为了表现它们,作者将它们作为自己情感的化身,演绎出丰富深刻的情与理。这就叫做“开掘”。 原来,“咏物明理”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5、写物忆趣“写物忆趣”的短文,就是“由物引起的回忆”之类的文章。从表现同学们的写作个性、写作灵感来说,写这样的文章似乎不应该只限于“一件物品”之上当我们开阔视野、放飞思绪,走进千姿万态、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时,该有多少事物能激发我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写物忆趣”这四个字很有讲究。第一,它点示了文章的大致思路,先写物,再忆趣;第二,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一定要写“忆”;第三,它表示出文章的写作情调,也就是要表现出“趣”。所以,这样的文章有着“往昔”与“今日”相联的意味,有着深长的情愫,有着活泼灵动的笔调,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请看下文: 故乡的芦苇 多年来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芦苇。 是的,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技,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一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匣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罗!开船罗!”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节选自黄河之水天上来故乡的芦苇作者:樊发稼)上文的主体部分有机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写物”,写物的目的是为了“忆趣”,所以作者对“物”进行了细腻的、真情的描写,为“趣”的出现作了充实的铺垫。第二层次是“忆趣”,忆趣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物”的回味,所以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对“趣”进行了表现,以烘托“物”的美好。如果把“写物忆趣”的写法当作一种模式的话,这里的“趣”就虚化了,就可以叫做“写物忆”,于是,你的写作思路就更宽泛了。6、借物言情应该说,凡写物抒情的文章,都带有借物言情的特点。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借物言情”,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技法。在这种技法的表达中,作者对文章中的“物”写得比较略,写得比较虚,不像“托物寄意”类的文章,对“物”进行精心的描画。此时文中的“物”,是抒发情感的一个引子,一个凭借,文章表达的重点在抒情;作者借这个“物”,巧妙地引出自己原想直接抒情的话题。请读下面的短文: 家乡的桥家乡的桥是我梦中的桥。 家乡村边有一条河,曲曲弯弯,河中架一弯石桥,弓样的小桥横跨两岸。 每天,不管是鸡鸣晓月,日丽中天,还是月华泻地,小桥都印下串串足迹,洒落串串汗珠。 那是乡亲为了追求多棱的希望,兑现美好的遐想。弯弯小桥,不时荡过轻吟低唱,不时露出舒心的笑容。 因而,我稚小的心灵,曾将心声献给小桥:你是一弯银色的新月,给人间普照光辉;你是一把闪亮的镰刀,割刈着欢笑的花果;你是一根晃悠悠的扁担,挑起了彩色的明天!哦,小桥走进我的梦中。 我在漂泊他乡的岁月,心中总涌动着故乡的河水,梦中总看到了弓样的小桥。当我访南疆探北国,眼帘闯进座座雄伟的长桥时,我的梦变得丰满了,增添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弯弯的小桥,是我梦中的桥吗? 三十多年过去,我带着满头霜花回到故乡,第一要紧的便是去看望小桥。 啊,小桥呢?小桥躲起来了?河中一道长虹,浴着朝霞熠熠闪光。啊,雄浑的大桥敞开胸怀,汽车的呼啸、摩托的笛音、单车的叮铃,合奏着行进交响乐;南来的钢筋、花布,北往的柑橙、蔬菜,绘出交流欢跃图 满桥豪笑满桥歌啊!变化了的桥,传递了家乡进步的消息,透露了家乡富裕的声音。我蓦地记起儿时唱给小桥的歌,哦,明艳艳的太阳照耀了,芳香甜蜜的花果捧来了,五彩斑斓的月幕拉开了! 我心中涌动的河水,激汇起甜美的浪花。我仰望一碧蓝天,心底轻声呼唤:家乡的桥呀,我梦中的桥! (选自1998.10语文世界P10作者:) 你看,作者意在深情地赞美家乡的变化,意在表现对家乡进步的感慨与欢欣。但他舍弃了直接表达这种赞叹的写法,而是巧借“小桥”,巧借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梦中的小桥”,让“桥”牵动自己的情思,让“桥”串起自己的生活历程,让“桥”来表现家乡的美好今天。于是,“桥”就成为引动情感的一条线索,贯串在文章的始终。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往往可以“找到”某个事物,好像在它身上倾注着丰厚的情感,而实际上这种情感的表达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现在可以来试一试,假设我们运用这种“借物言情”的写法,来写“家乡的小河”、“家乡的小山”,或者写“家乡的小街”、“家乡的小路”、“家乡的小屋”你是不是觉得比较容易动笔了呢?7、托物寄意所谓“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下面是作家赵丽宏的梧桐的悲哀,作者在描写梧桐种籽命运的时候,引出了深沉的感叹:在初春的暖风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的飞花。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呵!它们在春风里飞呵飘呵,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然而在城里,到处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下面是课文秋魂中的一个短章秋实,作者好像是在描写“秋实”,而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文中最后的两句话,含蓄地深刻地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哲理: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写“托物寄意”的文章,要注意写好对“物”的描绘,常用的描写手法有比喻、拟人等等。要注意“写物”与“寄意”之间的紧密关联与圆润自然。一般可以安排“点出事物描叙事物托物寄意”三个层次。为了文面的生动,可以在“描叙事物”这里安排几个小小的段落。现在,请你从下面的文题中选择一个,试写一篇托物寄意的小小美文:小草青松大海萤火虫航标灯雪花溪流火柴脚印风筝秋雨石子种子粉笔菊花翠竹小路8、对事物抒情 余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