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oc_第1页
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oc_第2页
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oc_第3页
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oc_第4页
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口淡咸水混合过程对营养盐在悬浮物水之间分配的探讨【摘要】:陆海交汇处河口混合区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河口中盐度、悬浮泥沙浓度等因素的时空变化频繁,并通过吸附及解吸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营养元素在颗粒固相和液相之间的相态分配。当进入河口与近海的陆源生物要素的赋存形式、数量与季节发生改变时会导致相应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变化。中国河流普遍具有水浅、多沙和径流量大的显著特征,因此,研究中国河口区元素固液相态变化过程具有区域特殊性意义。而长江河口区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可作为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本论文即针对取自长江口的样品,系统地研究了pH,悬浮颗粒物浓度、盐度、温度、体系中营养盐的总量和溶氧等重要环境因素对营养元素固液相态变化的影响。基于现场调查和实验室中的模拟,认识如下:1长江淡水端元中营养盐(溶解无机氮和无机磷)呈指数增长,与此相反,同期活性硅酸盐的浓度呈指数降低了一半左右。随着长江中氮和磷浓度持续增大而硅浓度持续降低,其结果是长江水中营养盐组成(即N:Si:P比值)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N:P比值波动较大,但其总趋势是逐渐增大,19651975年长江水中N:P比值约为60,而到了1985年后N:P比值陡升至125,且随后基本围绕此值上下波动。与此同期,Si:N比值则从20世纪60年代的15以上呈指数降低至现在接近于1。2随着长江水中营养盐的巨大变化,长江口中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也发生了显著改变。虽然长江口无机磷浓度年平均值变化不大,但长江口无机氮浓度年平均值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增大了1倍;而同期活性硅酸盐浓度年平均值则降低为以前的13。至于长江口营养盐比值,其长期变化趋势与长江水中营养盐比值的变化相似,但变化幅度略小。长江口N:P比值60年代约为20,接近于Redfield比值(即N:P=16),2002年已增大到35,约为Redfield比值的2倍;Si:N比值从远大于Redfield比值(即Si:N=1)的3.9降低至2002年略小于Redfield比值的0.8,表明Si将有可能成为长江口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3营养盐的分布特点是从口门向外海逐渐递减。长江冲淡水终年存在向长江口东北部输送营养盐的趋势。夏季,高营养盐水舌向东北方向延伸,与冲淡水分布趋势相似;冬季,径流量减少,冲淡水沿岸南下,高营养盐水舌也随之向东南延伸,同时高浓度营养盐的分布范围也向河口方向退缩。4模拟实验研究显示:磷酸盐吸附量随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水体中颗粒物浓度升高后,单位质量颗粒物上磷酸盐的吸附量降低,但是绝对吸附量仍然增加,也就是说,当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悬浮颗粒物对磷酸盐处于吸附状态时,水相中磷酸盐浓度随悬浮物浓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体系中SPM对磷酸盐的吸附百分率逐渐降低。无机磷固一液分配程度随着盐度的增加,逐渐增强。SPM对磷酸盐的吸附为吸热反应。SPM对无机P的吸附随溶液中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随溶液中D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磷酸盐在长江口水体固一液相之间的分配过程不可逆。5在实验的pH范围内,悬浮颗粒物对NH_4+-N的吸附百分率E()随着体系pH值的增加而增大,呈“S”形曲线。水体pH、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溶氧的增大总是促进着NH_4+-N吸附百分率的增加,而盐度、温度和体系中NH_4+-N量的增大则使吸附百分率规律性地减小。盐水解吸实验和相同条件下的吸附实验表明,NH_4+-N在长江口水体固液相之间的分配过程是不可逆的。温度的实验表明,悬浮颗粒物对NH_4+-N的吸附可能是一个放热反应过程。6悬浮颗粒物中SiP_3(2-)的解吸量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悬浮颗粒物对NO_3-最大解吸量出现在S=15附近。在极值以前,解吸量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在极值以后则相反。悬浮颗粒物中NO_3-的解吸在pH实验的范围内(59)基本保持不变;而悬浮颗粒物中SiO_3(2-)的解吸则随着pH值的增大逐渐增加,趋势与盐度对其解吸影响一致。体系DO的变化对颗粒物中SiO_3(2-)的解吸基本没有影响,随着体系DO的升高,悬浮颗粒物中NO_3-的解吸量有增大的趋势。7本文基于模拟实验研究的模式分析以及对长江口几种营养盐的历史观测资料都表明,溶解态SiO_3(2-)与NO_3-现出显见的混合保守性,PO_4(3-)在底层呈现出混合保守性,在表层低盐度表现为一定的溶出,NH_4+-N在表层低盐度下呈现出溶出,高盐度表现为溶入行为,在底层的低盐度表现为部分的保守行为,高盐度区域也表现为溶入行为。通过比较模式分析结果与现场观测资料,可以认为,综合考虑悬浮泥沙浓度、盐度和水体pH等其他环境因子协同变化对营养盐溶解态浓度在长江口混合区特别是在盐度小于20的高浊度区模拟实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出现场的真实情况。【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固-液分配吸附解吸【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P342【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5第一章文献综述15-281.1本文研究的科学背景15-181.1.1河口及其区域的特殊性15-171.1.2河口中的固-液界面过程17-181.2河口区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18-251.2.1河口区营养盐的混合行为18-191.2.2河口环境中营养盐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9-211.2.3营养盐的存在形态21-221.2.4对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模拟22-241.2.5国内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研究24-251.3影响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的主要问题25-261.4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261.5本文的工作思路和研究内容26-281.5.1研究目标26-271.5.2研究内容271.5.3研究特色27-28第二章研究区域、样品采集及模拟实验的分析方法28-412.1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28-322.1.1研究区域28-292.1.2样品采集29-322.2模拟实验32-392.2.1实验材料32-352.2.2模拟实验方案35-392.3营养盐样品的保存392.4营养盐的测定39-41第三章长江口及毗邻海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41-643.1长江口营养盐夏季的分布41-503.1.12004年9月航次41-433.1.22005年8月航次43-473.1.3长江口DSi、DIN和DIP含量与盐度变化的关系47-503.1.4与世界其它海区的对比503.2缺氧区航次的营养盐分布50-633.2.1水文参数的平面分布51-533.2.2水体中营养盐的平面分布53-603.2.3低氧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60-633.3小结63-64第四章不同环境因子的条件下磷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固-液分配64-1014.1.Introduction64-664.2.Theory66-674.3.Samplecollectionandmethods67-734.3.1.Samplingandsamplecharacterization67-684.3.2.Phosphorussorptionkineticexperiments68-694.3.3.Thephosphatespeciesinaqueoussolution694.3.4.Batchsorptionexperiments69-734.3.5.Sampleanalysis734.4.Results73-854.4.1.Kineticequilibriumtime73-744.4.2.Adsorptionkineticsexperiment74-784.4.3.Desorptionkinetics78-804.4.4.Modelofphosphorusadsorption80-854.5.Discussion85-994.5.1.EffectofpH85-864.5.2.ThesorptionisothermofphosphorusonSPM86-874.5.3.DistributioncoefficientK_d87-884.5.4.Effectofthesalinity88-904.5.5.Irreversibilityofadsorption-desorption90-914.5.6.Effectofthetemperature91-934.5.7.TheeffectoftheDOinthedifferentionicstrengths93-954.5.8.Applicationofthemodel95-994.6.Conclusion99-101第五章不同环境因子的条件下氨氮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固-液分配101-1285.1固-液界面离子交换吸附模型及吸附参数1025.2实验方法102-1045.2.1氨氮吸附的动力学过程102-1035.2.2实验条件的控制103-1045.3实验结果104-1155.3.1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氨氮吸附的曲线104-1085.3.2盐度对氨氮解吸作用影响108-1095.3.3氨氮吸附的模型109-1155.4讨论115-1275.4.1pH值对NH_4+-N吸附的影响115-1165.4.2颗粒物浓度对NH_4+-N吸附作用的效应116-1185.4.3等温吸附118-1205.4.4盐度对NH_4+-N吸附解吸的影响1205.4.5吸附-解吸的可逆性120-1225.4.6温度对NH_4+-N吸附的影响122-1245.4.7模型的应用124-1275.5结论127-128第六章不同环境因子对悬浮颗粒物硝酸盐、硅酸盐的解吸附影响128-1346.1实验方法128-1296.1.1SiO_3(2-)与NO_3-解吸的动力学过程128-1296.1.2解吸模拟实验1296.2结果与讨论129-1346.2.1盐度对SiO_3(2-)与NO_3-解吸的影响130-1316.2.2pHSiO_3(2-)与NO_3-解吸的影响131-1326.2.3溶氧SiO_3(2-)与NO_3-解吸的影响132-134第七章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历史回顾134-1537.1材料与方法135-1367.1.1资料来源135-1367.1.2分析方法1367.2结果与讨论136-1517.2.1长江口淡水端元中营养盐浓度及Si:N、N:P比的变化特征136-1387.2.2长江口营养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