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科网 第四讲 徜徉在科学文化的海洋里导 写一、题解 我们所说的“科学文化”,是从人文的视角来考察科学,尤其关注科学在社会、文化和大众传播方面的内容,它是科学和人文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文化。 “科学文化”这一概念内涵深广,加之平时在这方面思考不多,很多学生会觉得不大容易把握。因此,写作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文化”。一位学生就阳台养花的现象著文分析了长期生活在繁华喧嚣大都市的人们的心理,指出这种现象表现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第二自然”的厌倦,对质朴的“第一自然”即大自然的怀念与渴望。这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文化”并非什么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再者,抒写对“科学文化”的畅想,不一定像霍金那样写作大部头的时间简史,你可以写关于校园绿化的构想,甚至可以写关于我的书房布置的构想小区内的生活和娱乐设施,校园里的各种风格的建筑,小者如同学们课间折叠的纸鹤,大者如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造型,无一不是“科学文化”,无一不可以入文。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就是一片波澜壮阔的科学文化的海洋。 徜徉在科学文化的海洋里,你只有付出爱和热情,才会得到皮革马利翁那样的回报;你要不畏风浪,沉潜下去,因为“涉浅者得鱼虾,涉深者得蛟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正因如此,所以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徜徉在科学文化的海洋里,不可一味涵泳其中,还要能跳脱到岸上;不可一味欣赏陶醉,还要能冷眼旁观。理性和批判正是“科学文化”的题中之义,对科学的五体投地和顶礼膜拜其实正是对科学的对立和反叛。只有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分辨出哪里是美丽的云霞,哪里是可怕的赤潮 二、写作指导 1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在写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写作对象的“科学文化”内涵,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发表有见地的看法。素材积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深入生活,通过观察、调查、统计、试验等获得第一手材料,另一条是通过阅读查找、借助媒体搜索获得翔实的资料。当然,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件纯粹的技术活,特别是以“科学文化”为内容的作文,搜索辨别,有时颇觉复杂、枯燥,它要求作者要有一股子痴迷劲儿。此外还需要有质疑权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崇高的理想引导自己,将积累材料看成是正在蓄积创造的力量,才能实现由内而外的革新。 2立意提示。 (1)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 科学对引发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诞生与运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公众素质而言,科学知识、科学文化水平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公众应当了解科学,参与科学决策,使科学技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在现代国民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展现自然奥妙,抒发博物情怀。 借助于科学为我们打开的一扇扇窗户,我们会发现自然竟如此丰富多彩、绮丽多姿,不禁惊诧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引导人们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对生命和造化的尊重,有利于让人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形成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3)阐发科学意义,表达人文思考。 科学不只是单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技术性难题,更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满足自身欲望。倘使科学的发展丧失了人的目的和价值的判断这一标杆,迷失了方向,它就可能成为毁灭人类自身的异己力量,正因为如此,科学被身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称作“双刃剑”。从这个角度立意作文,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价值观,保证人类协调地可持续地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4)描绘心中愿景,抒写科学梦想。 科学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梦想,梦想来自不懈的追求。以科学的精神,凭借科学上业已获得的新发展、新成果,通过丰富的、创造性的想象,描绘一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景,从而表达对未来的人生、社会和科学发展状况的预见、渴望,不仅能激发公众对科学及其发展的关注之情,而且会为科学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对科学的发展产生推动力。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以自己幽默而严谨的文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幻想,给科学家带来创造的灵感,以至于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其自传里深情地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3写作要点。 (1)从人文的立场审视“科学文化”。 我们除了站在科学自身的立场上来看待科学外,还应从人文的立场对科学进行审视,这将会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科学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科学。苏教版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所选的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文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的“设计手记”。作者站在人文的立场,对自己设计的景观作品进行回顾与阐释,字里行间闪耀着科学与人文的光芒,如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尊重历史、立足本土的民族情感,尊重自然、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传达对“科学文化”的“梦想”,不仅包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也包括对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微观和宏观世界所作的精神漫游。因此,写作时要驱遣大胆的想象力,对未来的神奇进行畅想,也可以对我们经验世界之外的事物奥妙作生动具象的描述。 (2)具有“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 一个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人,可以被称为“有知识的人”。只有当他同时具有独立的品格,并且以理性为宗旨,以发现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为己任,以创造客观、公正、理性的知识为目标,以社会良心自居,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当你拿起笔准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你要有“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要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科学精神、坚持真理的意志。唯其如此,你在写作时才会体验到心灵颤动,情思飞越。 (3)选择理想的形式。 传达“科学文化”的文章常见的文体形式有科技说明文、社科说明文、科学随笔、调查报告、科学幻想等。 还有一点要注意,近年来传达“科学文化”主题的文章往往文体特征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很多出自大手笔的文章,既有简洁的说明,又有精警的议论,同时穿插着生动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经 典一 一条鱼顺流而下(节选)谢 冕 一条鱼顺流而下,桥上和两岸的人向它行注目礼。那鱼游得非常惬意,骄傲如公主,活泼如飞鸿,而那份潇洒自如,却如舞场上飞旋的身影。 这么清的水,这么自由的鱼,如今已是稀世奇珍。难怪有这么多的人驻足观赏,连连发出惊喜的喧呼。那鱼益发为之得意,它随意地摇晃自己的身体,时而上升,时而下沉,它欹斜着身子,左顾而右盼。它显然感到自己的美丽,它似在炫耀,着意于展示这美丽。 这么清的水:从桥上望去,数十米之遥,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还有摇曳的水草,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太阳照着。夏季已经过去,它发出温暖的光晕。河两岸,南方的绿树葱茏。人世的尘嚣顿然消失,人们为周遭的清纯和静谧所迷醉,立在艳阳下,绿荫中,如一条鱼欢呼。 只有这一刻世界是纯洁的,没有世俗溷杂,没有邪恶的贪欲,只是摒除一切的对于自由生命的欣悦与礼赞。所有被这景象所陶醉的人,年长的和年少的,这时刻似乎只剩下面对美的单纯的凝视。那鱼仿佛也感受到人类的良善和温馨,它俯仰自如,尽情而安详,没有惊惧,甚至也毫不防备。 这鱼饱尝新安江两岸的晴树繁花,它在人们啧啧赞叹声中显得快乐,且自信。它是在清寂的山涧生活惯了,那里江花如火,那里江月如雾,那里露珠在清脆地滴落。它以为清风白水自然而有。它甚至以为江流愈是宽阔,波浪愈是湍急,便是愈进而愈入佳境。于是这条鱼泰然自若地顺流而下。 鱼当然不会明白,泉水悦耳奏鸣之处会埋伏着钓钩,在繁枝覆盖的河湾也许正窥伺着罗网。鱼当然更不会明白,有些河流正在死去,在那里一切的波纹和涡漩,都会变成死亡的沼泽。那么鱼呢,活泼地游来游去的鱼呢,包括此刻供人欣赏也自我欣赏的鱼呢?它也许正步步逼近那可怖的死域。 一条鱼顺流而下,人们惊奇的目光也许只是忘情的瞬间的纯净。夹岸而观的人群,他们恭迎的是生命欢跃,难道竟是一种警号,难道竟是为了某种永诀!借鉴 本文的旨趣丰富而深刻,有对自由生命的礼赞,有对人类的善良与温馨的欣悦,有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忧虑与惋惜,更值得借鉴的是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本文以“一条鱼顺流而下”为组织文章的线索,将如画之景、景中之人、深邃之意和纯真之情融为一体,创造出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游鱼、鹅卵石、水草、阳光、绿树、人们这个童话般的梦幻世界,时而使我们敛声屏气,时而让我们欢呼雀跃,时而又让我们忧心忡忡轻灵蕴藉的文字传达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思考。二.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节选)赵鑫珊 翻开近代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物理学是由伽利略从运动和引起运动的原因这个司空见惯、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的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中找到突破口的。他指出了两千年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条凭常识、凭直觉的思路(推理方法)往往不可靠,因为它有时候会导致对自然基本现象的虚假观念,严重阻碍科学的真正进步。下面我们就来比较对运动和引起运动的原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重复千百万次的日常感觉经验和直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常识告诉我们,要维持物体的速度,就要有某种外来的作用力(如推、提、拉等)不断地作用于物体,否则物体就会“自然地”停止下来。就是说,当外力被取消时,物体的运动就会停止。两千多年来,从凭借着常识、直觉进行推理的这条思路所得出来的这个力学上的结论,一直被人们当成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真理加以接受。 伽利略的思路:设想在一块坚硬、光滑的平面上,有一块木头。推动这块木头,它便开始滑动起来。不一会儿,木头就逐渐变慢,以至最后归于停止不动。(事实上,也正是这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曾被用来支持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外力一取消,运动就停止) 但是伽利略的思路并没有到此了结,而是悄悄地再向前迈出了重大的一步:让我们用较光滑的平面和较光滑的木块再作一次实验,我们就会发现,木块滑动的距离较先前增大了。如果无止境地提高平面和木块的光滑度,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这时候,在伽利略的思路上蓦然出现了一个最大胆的飞跃(我以为这正是科学):假想平面和木块都是绝对平滑的,即当所有的摩擦阻力都被我们理想地消除之后,木块就会沿着直线以恒定的速率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从这个理想实验中,伽利略得出了一个极重要的物理概念,即维持物体的速度并不需要外力,改变物体的速度才需要外力。伽利略这个惊世骇俗的科学论断后来被牛顿采用为他的三条运动定律中的第一条,即惯性定律,从而成了经典力学的第一块奠基石。伽利略的思路,也成了以后科学探索和推理的楷模。 爱因斯坦公正地把伽利略的这种推理方法看成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我以为,伽利略的思路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都是极富有启发性的。比如,奥地利著名诗人、小说家里尔克(R.M.Rilke,18751926)对文学的见解就可以称之为一种伽利略式的思路在文艺理论上的应用。(当然,里尔克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里尔克写道:“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因为对创作者来说,无所谓穷困,也无所谓贫瘠和无用武之地。” 爱因斯坦说过,普通日常感觉实际上无非是18岁以前堆积在一个人大脑中的一大堆成见,而在往后的岁月中,每一个新观念都是在同这堆“不证自明”的概念和积累物的搏斗中诞生出来的。我觉得,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中的新见解、新感悟和新体认也同样要经历这种搏斗。 因此,为了攀登科学高峰,在我们举起的旗帜上应写上这样几个大字: 从积习的思路和常识中再一次解放出来!借鉴 黑格尔说过,常识绝不是哲学,哲学和科学的概念往往是常识的反面。换言之,哲学是对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采取一种批判态度。它是越过狭隘的普通常识从一个更广大、更深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而科学之所以具有伟力,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哲学这种批判的风骨和气质。本文是节选,在原文中作者还举了普朗克的发现摧毁了经典物理学关于能量的直觉观点这一事实,来说明“所谓科学,实在就是一种不断地泯化小我,回复大我,同宇宙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思路”。“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看科学,就会对科学有新的和更全面的认识。习作一 人类的起源南京市十三中 林子青 据1999年2月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介绍,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幼虫与成虫外形完全不同,这种复杂的状况是如何进化来的,一直令生物学家颇感兴趣。利物浦大学的动物学家唐纳德威廉姆森提出,最初的蝴蝶小时候就是蝴蝶,而毛毛虫长大了还是毛毛虫,两种生物偶然杂交并繁育后代,才形成了现在的蝴蝶。 威廉姆森还说,他的理论还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不同种类昆虫外形差异很大,幼虫却非常相似,譬如叶蜂、举尾虫和蝴蝶。 威廉姆森的学说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他的同行的关注,经过认真的继续研究,英国的一群动物学家终于发现,不仅在无脊椎动物领域,甚至在脊椎动物领域,威廉姆森的理论照样可以得到印证。他们已经确定,蝌蝌和青蛙原先也是两种不搭界的动物,只是因为偶然杂交了一下,并成功繁育了后代,才形成现在这样的蝌蝌青蛙混合种,即幼时是蝌蝌,用腮呼吸,长大便成了青蛙,改用肺呼吸。 这一研究成果轰动了英国学术界。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个公认的答案:人是猴子变的。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一点,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可能并非由古猿通过漫长的演变进化而来。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人类了解自身有很大意义。然而,进化论不能解释生物大爆发以后生物发展史上众多被认为“不合逻辑”的现象。生物的发展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它不会出错,出错的只能是达尔文。毕竟,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而不是真理。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但当时的人们却将它奉为真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质量大者先落地。”这个脆弱得不堪一击的理论,却足足欺骗了人们二十个世纪。如今,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是否也在“欺骗”我们? 人类的一切科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生命的起源。”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观看由某些人导演的一部动画片:瞧,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瞧一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猿猴们在“导演”的安排下通过劳动去掉了尾巴伸直了腿,之后“变”成了人。 在这部“动画片”中,古猿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一支成了人,一支成了猿。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其他动物为什么没有分化为两支?猫和虎难道共祖吗?以此类推,再过几十万年,人也会分化为人“甲”人“乙”吗?1999年5月7日,北京晚报援引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报道说: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两亿年前的人形化石,经过鉴定是一种食肉恐龙!而在刚果的原始森林中,刚发现了一个骨骼类似于恐龙的人种部落。这个种族的人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吗?那么人就有可能还与恐龙共祖? 化石,是达尔文进化论引以为豪的证据。然而,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报道说,新发现的古猿化石把出现古猿的年代又提前了万年。然而,为什么考古学家们一直未能找到从古猿到新人“进化”过程中的化石?也就是说,从古猿到新人中间有几万年的化石空白。这是怎么回事?也许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过程”? 现实是无情的,近一百年来的考古发现,使我们不得不惊恐地注视着一个又一个被挖掘出的“历史”:三叶虫化石上的旅游鞋脚印,金字塔中一万年前的人心脏,非洲大陆上亿万年前的核反应堆,印度马享佐达摩史前古城遗址中的原子弹爆炸痕迹,我国出土的由未知金属制成的“越王剑”,公元前的齿轮计算机,伊拉克帕提亚古城中三千年前的古代电池,美国哥苏山晶洞中五十万年前的汽车火花塞,新石器时代野牛骨上的弹孔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一群还在使用笨拙旧石器的原始人一边喝着可乐,一边看激光光碟在不可能的年代里发生了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问题所在。 目前,进化论受到的挑战远远多于它自身所具有的证据。我们也许就要经历一场观念的变革我们可能不是由“猴子”进化而来。 最后用一个假设结束本文:大约在五万年前,一批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当他们发现地球引力等因素不适合他们居住时,便选择了精力旺盛和智力较高的雌猿,注入他们的基因进行杂交,产生了地球上的人类,而这也成了人们对于神创造人的最初记忆。人类文明的序幕就此揭开评点 说到“人类的起源”,人们往往会变得局促起来,不仅因为这是一个论域极宽、题目极大的研究课题,而且因为前面矗立着一个达尔文及其建立起来的被誉为“自然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进化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学生向达尔文发出的挑战。挑战权威,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充分的证据、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作者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洞悉并把握这些材料所包含的对于自己立论有价值的信息,定向地用活这些材料。文章表现的科学审慎的态度和不唯权威不唯结论的精神尤其可嘉。二 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一封信尊敬的各国首脑: 我是一位和你们同样关心粮食问题的中国少年。请不要笑话我不自量力,贸然写下这封信,因为我很想同你们探讨一下世界粮食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文字消息,还是图像新闻,一条条关于饥馑困扰人类的报道,总让我感到困惑与惶恐。 我永远忘不了那张摄自非洲大陆的照片:一个仅仅四五岁的瘦骨嶙峋的孩子蜷缩在母亲怀里,在他残留着稚气的笑脸上有一双毫无生气的眼睛,藏着过多的忧伤、怨恨与期望面对这张照片,有谁不会为之心颤呢? 伤心之余,我不免要问: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究竟为什么还存在着这样食不果腹的现象呢? 战争,我想首先是罪恶的战争。阿以冲突尚未结束,海湾地区又起风云;波黑战争创伤未平,索马里上空又飘起战云。种族压迫、民族矛盾、政策分歧、宗教差异、经济利益、领土争端近些年来,世界上爆发了数十次战争。我们的地球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不计其数的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耕地荒芜,粮食危机便随之而来。 其次是人口爆炸及不断减少的耕地。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净增近1亿人口,到2030年人口则有可能达到90亿。如此众多的人口,早已经使占全球陆地总面积十分之一的耕地难堪重负,而有人却仍在丧失理智地大肆占用耕地,毁我们生存之根本。最终,人类只能面对着自造的恶果扼腕叹息。 再次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砍树毁林,也许是人类最早的破坏环境的手段之一。曾是沃野千里、果树成林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巴比伦文明,但是野蛮砍伐终使这颗璀璨的明珠黯然失色。直到今天,人类尚未从沉痛的教训中醒悟,仍在继续重演着历史的悲剧。 警钟已经鸣响,人类岂能坐以待毙!作为一个爱好和平,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中国少年,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主张: 一、近期目标 近期目标主要是战胜饥荒,保证人人有饭吃。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很多。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在联合国监督之下的权威机构,那就是“世界粮食银行”。世界各国均可将本国剩余粮食存入该银行,而那些缺粮的国家则可以向世界粮食银行贷粮,来暂时缓解粮食短缺的矛盾,使本国人民免受饥荒。 世界粮食银行要凭借国际威望、雄厚的经济实力,去鼓励、影响和资助农业生产落后的国家,采取改良作物品种、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开垦荒地、兴修农田水利等见效快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 我相信,以世界粮食银行为主、“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救援为辅的联合行动,将会在短时间内缓解世界粮食危机的状况。 二、中期目标 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人口激增的势头短期内还难以扼制,所以中期目标是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有效地增长。 实现这一目标,切勿忘记科技兴农。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通向“伊甸乐园”的保障。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人工耕种,靠天收获,甚至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这种低效率的生产根本无法养活暴涨的人口。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农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引进和培养优良的作物品种,认真普及和推广新的栽培技术,以保证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此其一。 其二,世界人口高速增长是造成世界性粮食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我国已先行一步,计划生育政策收效显著,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的有效增长,才能根本转变世界性粮荒的局面,这是实现中期目标的一个良策。 三、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第一,由于耕地锐减,人类在控制其减少的同时,还需大力开发新型土地资源。譬如,治理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面积高达780万平方公里。试想,如果变78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为良田,可以挽救多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的人哪! 第二,要利用高科技开发生产,使人们摆脱土地的束缚。或者向外星球进军,进行粮食生产,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第三,改善人类食品结构,摆脱人类对于粮食食品的单纯依赖。从林业、牧业、渔业中摄取蛋白质,依靠高科技开发合成新型食品,这是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的必由之路。 目标是远大的,它有待于人们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以上是我勾勒出的美好蓝图。让我们忘记国家的界限、种族的差异,共同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谨以此献给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此致敬礼! 关心世界粮食问题的中国少年刘星晨1996年8月8日评点 如果将末尾的作者署名隐去后,你绝对不会想到这封立意高远、逻辑严密、语言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奥集团春季校园招聘10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广东江门市江海区银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2025山东淄博文昌湖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3套
- 副高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冬奥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定南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绰源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方案
-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
- 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公需课《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满分答案
- 学校管理经验介绍材料
- 学校用电安全教育课件
- 2025考评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浙江杭州市高三一模英语读后续写解析课件(含范文)
- 2025年考研英语二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 2025-2026新版人教版8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 Unit1HappyHolidaySectionB1a1d教学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个案
- 地暖施工方案
- 车位过户网签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