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_小抄.doc_第1页
新闻摄影_小抄.doc_第2页
新闻摄影_小抄.doc_第3页
新闻摄影_小抄.doc_第4页
新闻摄影_小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光片的发展有两方面:感光物质、片基。1800年,英国人韦奇伍德拍摄了“树叶”。感光物质:硝酸银。片基:皮革。这张照片无法显影和保存。第一张永久性照片: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拍摄。窗外的景色,也叫鸽子窝。曝光8小时,这种拍摄被称为“阳光拍摄法”。感光物质:沥青加上熏衣草油。片基:铅锡合金板。卡罗摄影术:1835年,由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研究发明,1840年获得公认。方法:把氯化银或硝酸银涂在纸板上,放入相机,拍成负像,通过一定装置在阳光下获得正像(用感光纸作感光板,拍出负像,然后印出正像)。他还发明了固定影像的方法。摄影术诞生:1839年8月19日,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发明人:巴黎舞台美术设计师达盖尔。摄影术的最初概念:以光的作用产生永久影像。此方法由尼埃普斯最先提出并向达盖尔提供。银版法:把涂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熏以水银蒸气,再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形成永久性影像。是摄影术诞生的标志。溴化银明胶干版法:英国医生、业余拍摄家杜克斯1871年发布。与以前感光材料相比,感光能力显著提高,最高拍摄速度可达125秒。此法公布后,真正揭开了拍摄术流行和大发展的序幕。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第一张新闻照片:1842年5月5日,比鸥乌史特尔茨纳拍摄的汉堡大火废墟。人类社会首次用摄影记录重大事件:1855年,英国皇家摄影协会创始人罗杰芬顿,带着700块玻璃板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场面。1884年,发明胶卷。1924年,德国技师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莱卡相机面世。照片传真系统诞生:1902年,照片传真系统诞生。1910年,欧洲报界能常规地交换照片。照片传真的诞生,进入了真正的“新闻摄影时代”。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仅符以简短的文字。决定性瞬间:1952年,法国画家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一书,提倡“抓拍”。布列松1949年1月在生活杂志发表专题新闻摄影北平最后一瞥,共26张照片,展示了北平解放的部分画面。1936年,美国生活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856年,伦敦大学开设新课程“摄影技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1956年,荷兰3位摄影家发起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1957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每年举行一次。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李少穆: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供职于上海神州日报。王小亭:著名照片有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1937.8)。被认为是美国18551960年发表过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邵飘萍:1923年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次提及“新闻摄影”,并把它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胡伯洲:1936年,我国最早提出新闻摄影的定义:凡时事性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照片。第一章 照相机针孔成像与镜头成像的差别:摄影感光需要一量的光线,针孔大,影像变虚,针孔小,无法获得充足光线;镜头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把镜头制成一个具有凸透镜效果的能聚光的光学透镜,通过聚光,获取摄影感光所需要的光线的量;照相机镜头能使得景物影像汇聚于焦点平面,形成清晰影像。镜头的作用:让景物在焦点平面位置形成清晰的影像,也就是汇集来自外界景物的反光或都自发光体的光线,并使被摄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潜影。物距:在镜头成像中,从被摄物体到镜头中心的距离;像距:从镜头中心到所成影像间的距离,称像距;焦距:来自无限远处的平等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在镜头主轴上会聚成一个清晰的点,这个清晰的点,就是焦点,由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距离相等时,焦距长成像大,焦距小成像小。共轭关系:物距和像距相互制约的关系。物距远则像距近;物距近则像距远。共轭关系决定了定焦距镜头在不同距离拍摄时,物距大,像距小,影像也小;物距小,像距大,影像也大。镜头成像原理:凸透镜聚光成像。取景器:观察被摄景物的装置。作用:一是观察被摄景物;二是用于界定被摄景物的范围;三是用来确定对景物的取舍和安排画面的布局。镜头通光量与光束直径成正比,与焦距成反比。光圈:能根据外界光线变化来调节通光孔大小的装置。现代相机光圈口径是可变的。可变的口径叫“相对口径”。大小用系数表示。有效口径:镜头的最大相对口径或称镜头的感光力(镜头最大通光能力),它决定着镜头成像的明亮程度。它的比值越大,感光力越强。相对口径:可变的镜头口径。大小用f表示。f系数=焦距相对口径。系数的标法为:1.2/2/2.8/4/5.6/8/11/16/22/32/64这种标法的特点有3点:1)数字大小与相对口径大小成反比;2)每相邻两极光圈系数之间的通光量相关一倍;3)每相应两极光圈系数之间是根2倍的关系。光圈的两重作用:控制曝光量。控制景深范围。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对焦方式:1)连动测距式2)反光式3)后部磨砂玻璃式4)自动式电子视测超声波系统红外线眼控。镜头视角:标准镜头视角与人眼正常视角基本相同,约53度。广角镜头视角为7090度。超广角镜头视角可超过100度。鱼眼镜头视角约为180度。镜头焦距短,视角大,景深长。镜头视角范围越大,变形现象越严重。焦距长,视角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镜头的分类:标准镜头:镜头焦距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视角接近人眼的视角,大约在50度,135相机底片画幅为24*36毫米,对角线为43毫米,焦距在42-55毫米的均属标准镜头;120相机画幅为60*60毫米时,其对角线为79.2毫米,焦距在80毫米左右为标准镜头,其它画幅另行计算。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镜头焦距小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其视角大于人眼视角。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镜头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其视角小于人眼视角。相机快门: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作用:控制光线在感光片上停留时间长短;抓取被摄对象的动态,使动体“凝固”或使被摄体产生动感。快门的标法为: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实际速度为所标数字的倒数。相信两级快门速度的日光量相关一倍。“B”门或“T”门为慢门;“A”门为光圈优先;“S”门为速度优先;“P”门为程序快门。相机快门分类:按构造和操作方式不同分3类。一是机械式。镜间快门;焦平快门。优缺点主要反映在快门速度和拍摄动体的变形上。二是电子式。三是程序式。镜间快门(叶片式快门)位于镜头的中间,光圈之前,一般由3片至5片薄钢片组成,可同时开合,通过开合的快慢来控制曝光的时间。优点是:在使用任何一级快门速度时都能使整个胶片画面同时曝光,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不受闪光同步的限制,不会产生变形现象。缺点是:当使用大光圈、高速度的组合时,其实际通光量减少。焦平快门(帘幕式快门)位于焦点平面的位置,紧挨在感光片的前面。由不透光的帘布或金属帘片组成,通过帘片间裂口的大小变化来控制曝光的时间。优点是:一是可以达到较高的快门速度,二是因其快门速度高,可以用来抓拍极高速的动体的运动。缺点是:在使用高速快门时,动体的影像会变形,而且动体运动速度越快,影像变形的程度越重。测距方式有4种:1)连动式测距(重影式、截影式)2)反光式(微棱镜式)3)磨沙玻璃式4)自动测距式(电子视测、超声波、红外线、眼控自动式)现代相机取景器的种类有4种:1)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器;2)单镜头反光平视取景器;3)框式平视取景器;4)光学直透式取景器。135相机的优点:体积较小,分量较轻,便于携带;所有胶卷为画幅36*24mm的135底片,常见的有24张、36张,适合新闻摄影无暇换胶卷的特点;有多种可转换镜头,符合新闻摄影的特点;有效口径大,感光力强,11) 对不同光线适应能力强;多采用焦平快门,最高快门速度可达数千分之一秒,能满足新闻摄影拍摄高速动体的特殊需要。缺点:一是焦平快门所带来的闪光同步速度的限制,在使用闪光灯时,不能达到很高的快门速度;二是在拍摄高速动体时,如所用的快门速度过高,会出现影像变形现象。120相机的优点:单镜头,即用作取景、测距,又用作拍摄,所以没有视差现象;也有各种不同焦距的镜头,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拍摄需要;有可置换后背的特点;缺点:机身和镜头体积都比较大,分量也重,携带不方便,此外,快门震动大。120单反相机:画幅有6060、6045、6090mm三种。跟120双镜头相机相比,其单镜头既作取景用,也作测距用,所以没有“视差”。数码相机:也叫数字式相机。是数字技术与照相机原理相结合的产物。数码相机采用CCD(电子耦合器)作为图像传感器把光线转变为电荷(光电转换),再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芯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经压缩后存储在机内的存储器或存储卡上。数码相机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传输等部件,采用数字化存取模式,可在电脑上直接处理,是、光、电机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不同:存储影像的介质不同;传统(化学方法)数码(数字方式)图像的呈现方式不同;传统(冲洗、印放)、数码(输入计算机)图像质量上的差异;传统高于数码,传递方式不同;数码方便快捷、保真度高。影响数码相机和数码影像质量的因素:CCD辨析率、影像辨析率、色彩还原性、镜头质量、像质调节。APS摄影系统(先进摄影系统):ASP胶片是一种比135还要小巧、表面涂有可以记录拍摄资料的磁性物质的感光片,磁性物质可以用来记录打拍摄时的有关数据。现由日本富士、佳能、美能达、尼康和美国柯达五家大公司联合研制而成。最大优越性在于操作简便,具有安全性,冲印方便、便于携带。广角镜头的视角在70度至90度;超广角镜头的视角在100度至135度;视角超过135度的称鱼眼镜头。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左右;广角镜头焦距有35、28、24、20;超广角镜头焦距有17、14;鱼眼镜头焦距有9、7.5、(视角约为180度)。广角镜头优点:视角大、拍摄范围方,可以在较近距离内拍摄大场面,还能夸张究竟纵深感。缺点是拍摄时,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会有所夸张,变形也严重。135相机中焦距镜头有焦距为75mm、90m、100m、135mm;长焦距镜头有焦距为200mm、300m的,望远(超长焦距)镜头有焦距为500mm、1000mm的。上述镜头的视角从30度至8度不等。中焦的作用:拍摄人像,看上去比例最符合人体的比例,常被用来拍摄人像,故又称人像镜头长焦的作用:一是用于远距离拍摄,另外在新闻摄影“偷拍”或抓拍时,和被拍摄对象可以保持较远距离,以免惊动被拍摄者,能抓取自然、生动的形象。望远镜头的作用:变焦距镜头:镜头的焦距可根据拍摄需要,在一范围内变动。原理是在镜头中间装有一组能活动的镜片,用变焦环来控制。一般就先调焦后变焦。微距镜头:就近距离拍摄小物体的需要面设计的,可以拍出与原物大小或比原物还大些的影像。用于翻拍小物体或小影像,或拍局部细节。TS镜头:可沿着与镜头轴线垂直的左右或上下移动,还可作360度的旋转,作用主要在于消除水平线和垂直线条的畸变。EF镜头:电子对焦镜头,内置自动对焦和电磁光圈马达,操作时声音轻微、对焦效能准确。照相机的基本使用常识: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厂家提供的说明书;就遵循人平视的视觉特点;拍摄时应保持相机的稳定;需要精确对焦;镜头成像有近界线,拍摄距离不宜过近;要关于利用各种附件为拍摄服务;有些相机取器与拍摄镜头是分开的,拍摄时应注意取下镜头盖。照相机的维护:相机是一种精密仪器,结构复杂,不易强烈的震动及挤、压、摔、碰;注意相机上严禁用手接触的部位;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高湿度; 应防水;避免在直射阳光下打开后盖或镜头,也不能把镜头对着强光;停止使用时,不要上快门弦;在相机不用时,应将焦距调在;自动相机应常检查电力是否充足,长期不用时应取下电池。第二章 摄影感光材料黑白感光片主要由:片基(是涂布乳和其他各层篺的支持体。无色透明、有韧性、耐撕裂、易展平、耐水;)、结合层、乳剂层(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和明胶)、保护层、防光晕层组成,共5层。彩色负片主要有9层组成:底层、防光晕层、感红乳剂层、隔层、感绿乳剂层、隔层、黄色滤色层、感蓝乳剂层、保护层。(利用“加色”原理)黑白感光片分类:(1)从形态分硬片、软片;软片又叫胶卷,常用的是120、135胶卷。120胶卷画幅大小有6060、6045、6090毫米等3种。135胶卷画幅大小是2436毫米。(2)从感色性能分色盲片、分色片、全色片。色盲片只感受蓝、紫短波光,对其它色光不感受或反应迟钝。缺点:感光度低,宽容度小。优点:颗粒细,解像力高,反差大。多用于翻拍。分色片感受蓝、紫、黄、绿光,不感受红光。感光度、宽容度、颗粒性介于色盲片、分色片之间。全色片能感受全部7种可见光。使拍摄对象得到全面呈现。普通摄影大多使用全色片。(3)从感光度分慢速片、中速片、快速片、特快片。慢速片:感光度低于ISO5018;中速片:感光度641912522;快速片:感光度1602332026;特快片:感光度高于40027。彩色胶片分类: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即反转片和负片。彩色反转片:有时也称为幻灯片(即正片),是一种经过反转冲洗后直接得到彩色透明正像的胶片。反转片是在显像处理工艺过程中把负像制作成正像(这一工艺过程称之为反转),所以称反转片。彩色反转片可以用幻灯机直接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观摩,也可以在观片灯箱上观赏,既可以直接印放照片,又可以作为原片用来分色制版印刷。彩色反转片色彩真实饱和,影像的清晰度、明锐度比较高,不足之处是相对于彩色负片,曝光宽容度比较窄,稍不足或是过度,都会影响影像质量,所以拍摄反转片要求曝光一定要十分准确。彩色负片:主要是供印放彩色照片用的感光片,在拍摄并经过冲洗之后,可获得明暗与被摄体相反,色彩与被摄体互为补色的带有橙色色罩的彩色底片。彩色负片的优点是暴光宽容度大,一般曝光不足一级或过度二级,仍可能得到满意的影像。另外,彩色负片对色温的变化有相当的通用性,在印放照片时可以通过放大机的滤色镜再次调整色彩平衡和反差。彩色负片分类:按色温平衡来分类,彩色胶片还可以分为日光型和灯光型两大类。日光型彩色胶片适合在色温5500K左右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下拍摄。灯光型彩色胶片适合在色温3200K左右的碘钨灯等灯光源下拍摄。如果用日光型胶片在色温3200K左右的灯光下拍摄,画面就会片偏橙红色调,应在镜头前加蓝色色温转换滤色镜。相反,如果使用灯光型胶片在色温5500K左右的日光下拍摄,画面就会偏蓝色调,应在镜头前加琥珀色色温转换滤色镜,才能得到准确的色彩还原。负片是供应拍摄画面用。要求感光度高,宽容度大。正片是供放映用。要求颗粒细,反差大,灰雾小,解象力和清晰度都较高。彩色负片构成:由感红、感绿、感蓝3个主要乳剂层和其他辅助涂层组成。黑白相纸分类:1)按表面特性分有光纸、无光纸。有光纸表面平滑光亮,反差较大,能表现景物细部的影纹。无光纸有布纹纸、绒面纸等,表面粗糙,有扩散光线的作用,因而印制的照片反差较弱,影像柔和。2)根据反差性能不同可分为软性纸、中性纸、硬性纸。1号相纸:软性纸。反差较弱,用其印放照片可获得丰富的层次,尤其能较好地表现被摄景物强光部位的影纹。2号、3号相纸:硬性纸。反差较强,用其印放照片可较好地表现被摄景物弱光部位的影纹。4号相纸:中性纸。反差介于软性纸、硬性纸之间,能将一般景物的明暗色调如实地表现出来。3)按色调分,可分为纯白色、象牙色。象牙色相纸用于印放棕色照片。黑白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包括感光度、反差、宽容度、颗粒性和分析力、灰雾度、感光特性曲线。拍摄条件和目的来决定选用哪种速度的感光片。感光度高的胶片,能在光线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拍摄,但拍出的底片颗粒较粗;感光度低的胶片,需要良好的照明和理想的光线,拍出的底片则细腻且层次丰富。)。宽容度表示感光片正确纪录景物反差的能力。感光度: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强度。影响感光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卤化银颗粒的大小,二是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感光中心的多少。银盐颗粒大,吸收光线能力强,胶片感光度就高,但同时,影像质量会下降。反差:画面中影像不同部分的明暗差距的程度。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亮度差别大,叫做反差大。底片影像的反差是因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有3个:景物本身的反差,胶片本身的反差性能,显影控制(配方、显影时间、温度、搅动)。宽容度:感光片正确记录景物反差的能力。宽容度大小,是由乳剂性质决定的,卤化银颗粒大,感光快;颗粒小,感光慢。显影对宽容度也有一定影响。正因为有了宽容度,即使曝光有一定偏差,胶片也可表现景物亮度反差。颗粒性和分析力:也叫解像力。是指胶片对景物细部的分辨能力。黑白感光片上的影像是由银粒构成的。银粒大小影响胶片对于景物细微部分的分辨能力。分析力(解像力)直接影响景物影像的清晰度。线毫米。摄影作品的最终解像力,基于下列三个因素,即镜头解像力、胶片解像力和放大纸解像力。解像力的评估是将逐渐变细的黑白条纹图表,以一定的倍率拍摄后,使用50倍的显微镜检视底片影像来进行的。我们常听到解像力到达50线、100线这种数值表示,指的是底片上一毫米的宽度中,可以清晰地再现出来的黑白条纹的线数。灰雾度:感光片在生产、保存、拍摄、冲洗过程中,由于一些银盐颗粒性能不稳定,也会在显影后被还原为银粒,这些银粒在底片上便形成灰雾,影响影像清晰度,对整个画面起破坏作用。防止办法:正确保存;拍完后及时冲洗;正确显影。感光特性曲线:反映黑白感光片曝光量与密度关系的曲线。特性曲线的意义是,只有正确曝光才能正确记录景物影像的层次。不同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的结构和形状大体相似,但坐标上的位置不尽相同。感光片选用依据:1、需要胶片感光度的高低;2、需要反差大还是反差小;3、需要颗粒粗还是细。总之,要根据拍摄对象的反差情况、环境光线情况和照片的用途等因素,综合作出判断。第三章 曝光控制曝光:来自被摄物体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镜头,会聚成影像,落在胶片的感光乳剂层上,引起光化学效应,生成潜影,这就是摄影的感光,也叫曝光。显影,发生光化学效应的银盐被还原成金属银。定影,未发生光化学效应的银盐被除掉。底片上只剩下银盐颗粒构成的银影。感光片冲洗:通过对曝光后的感光片进行化学处理,使感光片上的潜影变成清晰可见的影像。1)黑白片:过程有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2)彩色负片:与黑白片大体相同。只是在“定影”后增加“漂白”过程,以银盐形成的影像漂除,只留下染料颗粒形成的彩色影像。3)彩色反转片:比彩色负片再增加黑白显影、反转处理2道工序。从工艺要求看,彩色反转片的冲洗过程最复杂,要求最高;黑白片较简单。密度:是指在底片上一定的部分所积累的银粒的多少。如果积累的银很多,这个部分就成了一个黑的区域,能够通过的光就很少,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密度大的部分;如果只有很少银的积累,就是比较透明的部分,那么光线透过就很容易,这一部分就叫做底片薄的部分。从完全透光的低密度部分,到几乎完全不透光的高密度部分,这个范围就叫做密度范围。就是这个密度范围产生全部影像细节。底片太厚,就是密度太大。往往是由于曝光过度,有时也由于显影过度或两者都有,既曝光过度又显影过度。在印放的时候,要比正常的底片需要用强的多的曝光才能够得到看来是正常的照片。底片太薄,就是密度太小。底片都是比较透明的,印出来的照片在暗影中只有很少的细节,在中间影调也细节很少,它和正常底片明显不同的是缺乏正常底片特有的那种干净清晰的影调层次。薄的底片是由于曝光不足或者是显影不足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于这两者不足所产生的,到底是哪个的过错就要看底片的反差。鉴别密度的依据:影像中最大密度处不是死黑,而是有景物的影纹层次,也有一定的透光性能;影像中最小密度处不是完全透明的,也有景物的影纹,即便天空也有影纹层次。正确曝光:根据景物的亮度和记录、表现景物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光圈和快门组合,正确记录景物的景像于感光片上。正确曝光能将原景物的亮度层次记录下来。正确曝光的方法,就是根据景物的亮度来控制曝光量。所谓“正确曝光”,只是相对而言。绝对的正确曝光是不存在的。其原因有三:第一,感光材料的宽容度容纳不下自然界中景物的过度差。第二,从摄影用光、拍摄技巧和所设计的画面效果等艺术表现手法上看,“正确曝光”的概念也会因景而异、因人而异。为了追求不同的艺术效果,以同样的器材面对同一景物,如选用不同的曝光组合,可以拍摄出完全不同效果的作品。第三,后期冲洗加工的因素,对曝光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掌握“正确曝光”时,既要考虑到技术技法方面的因素,又要考虑到艺术手法方面的因素。倒易律:从曝光公式(曝光量光照度曝光时间)可以看出,光照度和时间的量值可以互相置换,只要曝光量相同,感光片上得到的曝光效果应当是一致的。这种光照度和时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叫做倒易律。倒易律失效:当感光片的乳剂层受到光线照射的照度太大或太小时,或者曝光时间过快或过慢时,本来是等量的曝光值却不一定能产生相同的曝光效果。原因是,感光片对光线的反应有一定惰性。影响感光的因素:1)感光片的感光度;2)光线的变化;光线照射方向变化的影响;一天中时间变化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地域变化的影响。3)景物本身反光能力;4)滤光镜的因素。相机内置测光方式:(1)平均测光式:将取景范围内的景物亮度进行平均,不分主次。景物亮度相差较大、侧光、逆光时更不准。傻瓜机多用此方式。(2)重点测光式:取景器中央有个小圆圈。可对主体主要部位进行测光。(3)中央重点测光式:取景器中央也有个圆圈,但范围较大。(4)矩阵测光式(分区测光式):把取景器中的画面分成若干个区域,综合各个区域的光线情况,选择适当的曝光值。能提供主体在任何光源条件下的曝光值,是一种任何光线条件下、各种光比条件下都比较可靠的自动测光方式。(5)多点测光式:在画面中取若干个点的光值进行平均。比“平均测光式”准确。从对主体正确曝光的要求来讲,重点测光式、中央重点测光式、矩阵测光式(分区测光式)比较准确。曝光不足不能正确纪录景物暗的部位的影纹;曝光过渡不能正确纪录景物明亮部位的影纹。曝光量I(光照度)*(停留时间)I值可用光圈来代替在光线极亮的情况下作极短时间的曝光(快门速度高)或在光线极暗的情况下作极长时间的曝光(快门速度低),都会造成倒易律失效,应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独立式测光表的测光方式有入射式、反射式和两用型、光点读数测光。内置测光(TTL)系统的测光方式有5种(优点缺点):1)平均测光式(将取景范围内的景物亮度进行平均,不分主次。在景物亮度平均时或相关不大时,这种测光方式能保证曝光正确,如主体与背景间亮度差异太大,则会使主体曝光出现误差。在顺光拍摄时,曝光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因为整个景物受光均匀。但在侧光和逆光时,由于背景亮度增强,主体的一些部位或主要部位处在阴影中,这时平均下来,主体会曝光不足,应采取补光措施或增加感光量);2)重点测光式(对主体的主要部位进行测光,保证不管在何种光线条件下或无论主体与背景亮度差异如何,主体能获得正确曝光);3)中央重点测光式(在取景器中央部位有一圆圈,但范围较大,能保证主体的正确曝光,但应注意取景的变化,避免总是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的机械均衡式的构图);4)矩阵测光式(又称分区测光式);5)多点测光式。自动曝光模式有3种:光圈优先式A;速度优先式S;程序自动式P。曝光补偿装置有3种:1)AE(自动曝光)锁定装置;2)曝光补偿钮;3)自动曝光概括装置(括弧曝光法)。、一天中时间的变化:中午;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左右(正午光线亮度的1/2);日出、日落时(正午光线亮度的1/10)。地域的变化:地理纬度每增加15度,应增半级至一级曝光量;海拔每升高1000米,则应减少1/4级曝光量。第四章 各种光线条件下的摄影从光源的来看,可将其分为自然光(来自太阳和月亮、星星的光线以及广阔的苍穹反射来的阳光、月光和星光)和人造光(火光、灯光等)。特点与表现方法:顺光:光线来自景物正前方,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优点是:1)被摄景物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采用平均测光的方法即能使被摄物体正确感光;2)利用顺溜拍摄的景物最接近于其原型,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3)利用顺光拍摄的彩色片,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缺点:从专业角度来讲,顺光缺乏表现力,拍出的片子多属于两维平面,缺乏三维空间感。侧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一侧受光,另一侧处在阴影之中。是最常采用的光线,优点:一是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二是有利于表现出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三是有利于和反差层次的表现。缺点是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及影纹。逆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后方或后方。能生动强烈地表现出究竟深度感和立体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的表现。阴天摄影:是指乌云这日子遮日,整个天空和地面景物都很暗淡的天气。阴天不宜拍摄人像,因为光线平淡,拍出的人像也会因平淡而推动光彩和魅力。阴天拍彩色片,会出现偏色,宜用鲜艳地色彩来装点画面,增强画面的活力。雨天拍摄:光线变化复杂多变,应不断根据光线变化来调整曝光量,才能保证正确感光。雨天有以下特点:1)自然景物层次丰富,色彩浓淡有致;2)景物影像朦胧,若隐若现,生动而富于变化;3)光线柔和,景物反差小;4)增强环境的亮度,也能造成景物的倒影,从而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雨天拍摄应注意:1)正下雨时快门速度不宜过高,以免把雨凝结成水滴;2)自然景物,应选择有远中近对比的景物来加强空间深度感;3)彩色片应多摄取红、黄等艳丽的色彩;4)应注意地面雨水的反射光对曝光的影响;5)应注意好相机,镜头戴上遮光罩。雪景拍摄:一种是在下雪的天气里拍雪景,雪景光线散漫而柔和,能见度较差。应找准曝光参照点,选择深色背景,衬托雪花。一种是在雪过天晴之时拍雪景。洁白的雪反光律极高,有雪覆盖的地方和没有雪的地方比起来,反差往往极大,需采用补光措施才能缩小反差,得到适当的对比效果。雾景拍摄:有阴天时的雾,晴天清晨的薄雾,山区的云雾。雾能乱成柔和的光线效果,能隐去一些景物,而使另一些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使前、中、背景在雾气中遥遥相对,有强烈的空间深度感。应注意选择好前、中、背景的位置,以加强空间深度感的表现。前景、中景应为深暗色调的景物,才能形成强烈的远近对比。另外,亮丽的色彩能增强雾景画面的活力。可用滤光器来增强(雾镜)或减弱(黄、橙)雾感(绿滤光镜消除城市中的褐色雾)。日出、日落的特点:1)光线变化极大,日出、日落过程中的太阳亮度变化瞬息万变;2)光谱成分以红为主;3)伴有美丽的霞光和多彩的云景;4)光线较柔和,不刺目。拍摄方法及注意事项:1)曝光控制应不断,才能获得正确的曝光量,最好是采用测光的方法来控制曝光。2)太阳看上去不刺眼时,可将太阳直接摄入画面;如刺眼,则可能在相机镜头表面产生反光,会对整体画面效果起破坏作用。3)为了造成空间深度感,应以选择适当的前景的办法来造成远、近对比,形成纵深感。4)如欲表现太阳光芒四射的效果,凡应采用小光圈,如采用/16或f/11。5)应注意霞光和彩云对日出日落景色的装点作用,夜景摄影:主要光源是月光、星光以及火光、灯光等人造光。由于光线较暗且不均匀,应多用长时间曝光的方法,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B门做长时间曝光。还应充分利用相机的二次曝光或多次曝光功能来拍夜景。室内自然光的特点:1)光线柔和但照明不均匀。2)光比差别大;3)亮度变化大。拍摄注意事项1)应有效地控制景物的反差,常采用的办法是利用反光板来补阴影部位的光,或者闪光灯作辅助光。2)室内自然光的亮度与外界光线相比相关悬殊,最好地测光在确定曝光量,无测光设备时,本着宁多勿少的曝光原则,使感光片获得充分的感光。3)拍表态景物时,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慢门作长时间感光,以记录室内自然光的强烈现场气氛。4)避免直射阳光透过门窗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熊猫眼”:用顶光拍摄人物,人物眼窝、鼻子下端、下巴底下都会出现浓重的阴影,会造成人们俗称的“熊猫眼”样的黑眼圈。雾景的特点和拍摄方法:第五章 人造光摄影电子闪光灯特点:(1)发光时间极短暂,可达11000秒以上,因此是一种瞬间光源;(2)发出的光线极强,非一般人造光源可以比拟;(3)发出的光线的成分接近日光,其色温接近日光的色温,约为5400K至5600K。闪光指数:是指闪光灯在瞬间内发出的光线的强度。该指数在闪光灯设计生产时标定。为方便使用,小型闪光灯在背面都有根据指数制定的曝光指示盘,可从盘上查出应选用的光圈值或应用的闪光距离。闪光指数闪光距离光圈系数平方反比定理:闪光灯(含其他灯光)的光线强度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变化规律是平方反比定理。就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线减弱的程度是距离平方的倒数。平方反比定理适用于所有灯光摄影。闪光距离:闪光灯至被摄物之间的距离。感光能力与灯光:黑白感光片在灯光下拍摄,感光能力降低20%;彩色灯光片在制造时已考虑到持续光源的光谱特性,其感光度不受影响。临界距离:根据选好的光圈、快门值、闪光灯指数计算出闪光灯至被摄物之间的距离,距离闪光灯指数光圈值。这就是临界距离。在这个距离上闪光,闪光的强度和阳光照射的强度相同。闪光摄影与显影处理:因闪光灯发出的瞬间光线在感光片上停留时间过短,根据“倒易率失效”原理,造成实际感光量的不足,因而要增加显影时间2550%。从色温的角度看,灯光型彩色片适于在3200K的色温条件下使用;日光型彩色片适于在5600K的色温条件下使用。灯光片在日光下使用会偏蓝(绿),日光片在灯光下使用会严重偏红。灯光摄影所用灯光主要有4种:主光(用来照亮景物的主体或景物重要部分的光线,是日光控制的主要依据,是灯光摄影最主要的光线。其作用是照亮被摄体的被摄面,只有一个)、辅助光(作用是照亮画面中的阴影部分,冲淡主光造成的投影,从而使阴影部位也能出现影纹,亮度低于主光)、背景光(作用是把被摄对你和背景拉开或使主体与背景发生某种联系,以增强环境气氛,亮度低于主光)、装饰光(重点表现某一部位或对某一部位作细节描绘,亮度不高,照明范围较小)。其实,辅助光包括:副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控制灯光摄影曝光的方法:(1)灯光的强度瓦数越大,光线越强,曝光的依据主要就是主光灯的光线强度。(2)光照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不像课文所述的那么严格,应当测光来确定光强度的变化,以便确定曝光量。(3)灯光的颜色全色黑白感光片在灯光条件下拍摄,其感光能力要降低20。彩色灯光片的感光度不受影响。(4)在用持续光源拍摄时,还应根据被摄物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曝光量,最好是测光,以便获得正确的曝光量。 (5)拍摄环境影响对光的反射情况。如果整个拍摄环境是白色或浅色的,会增加整个拍摄环境内的亮度;反之,整个环境亮度则会降低。影响灯光摄影感光的因素有5点:灯光的强度(取决于灯泡本身的瓦数的大小,主要依据是主光灯的光线强度);灯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遵循光照度的平方反比定律:即距离增加至2倍时,光的亮度减弱1/4);灯光的颜色;被摄体的表面结构、色泽及其对光线的吸收、反射能力;拍摄环境对感光的影响。电子闪光灯的发光特点有3点:发光持续时间极短(瞬间光源);发光强度极强;色温接近日光(约5500K)。闪光同步(连动):在快门完全打开的同时闪光灯闪光,使整个底片全部感光。焦平快门须使用同步档,镜间快门任何一档均可同步。闪光指数越大,闪光亮度越大。“红眼效应”:在使用电子闪光灯拍摄彩色片时,人的眼睛瞳孔会变成红色或在瞳孔里出现红点。这种现象就是“红眼效应”。“红眼效应”克服办法:一是不要直接从正面照射人物,以免出现反光;二是请被摄对象先看一下明亮的东西,使瞳孔收缩。影响闪光摄影感光的主要因素有6点:1)闪光灯的闪光能力闪光指数(是指闪光在瞬间内发出的光线的强度,在闪光灯生产时就标定,等于系数闪光距离);2)胶片感光度(感光片速度提高一倍时,缩小一级光圈;感光片速度减慢一倍时,开大一级光圈);3)闪光距离(是影响闪光摄影感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变化规律是“平方反比”);4)闪光角度范围(可调整的依据是所用镜头的视角大小,也就是镜头的焦距长短);5)被摄物体的表面结构、反光能力;6)被摄物所处环境的反光能力。闪光灯用法:(1)单灯:1) 机位闪光法:技术上最简便的一种方法,缺点:光线平淡,缺乏层次和立体感;当主体背景较近时,会出现明显的投影。2)闪光灯远离相机闪光法:因灯光位置不同,造成不同的光线效果。3)反射闪光法:又叫间接闪光法,利用反光屏,得到的光线较为柔和,但反射过程会损失光线,应增加感光量。4)慢门闪光法:B门,在夜晚或全黑的环境中,利用一盏灯来进行多角度闪光或多次闪光,以造成多灯闪光效果。(2)多灯:考虑辅助光的使用即可。多灯闪光的曝光量以主光的光强度为依据。如采用多只闪光指数的闪光灯作主光,闪光指数的计算:原闪光指数闪光灯只数的平方根。如用3只灯,新闪光指数原闪光指数 3多灯闪光法一是在拍摄大场面时用多灯平均照亮场内重要部位;二是用多灯布光获得理想的造型效果,必须分清主光与辅助光的关系。闪光摄影应注意4点:1)闪光灯滤光器的作用:2)克服“红眼效应”:一是不要直接从正面照射人物,以避免直接反光,二是请被拍摄对象先看一看明亮事物,使瞳孔收缩;3) 注意闪光摄影与显影处理;4)注意用闪光灯作辅助光时的摄影方法。第六章动体摄影动态摄影的表现方法:1)动态记录法。根据动体的运动情况,选择高速快门,凝滞动体的瞬间动态。基本原则是选择高速快门。但快门速度太高会出现动体变形。要点是抓取典型的动作和神态,也就是典型瞬间。2)模糊表现法。采用虚实对比、动静对比的方法强化动感的表现。通过快门速度的控制,使画面部分清晰、部分模糊,也称模糊表现动感法。3)追随法。随着动体的移动方向移动相机,在行进中按下快门,拍出主体清晰,背景及相反方向运动的物体被拉成长长的虚线、移动模糊的画面,强化了动体移动的速度感。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平行追随;纵向追随;弧形追随;圆形追随;斜向追随;变焦追随。使用追随法注意事项:相机移动方向与动体方向一致;按下快门后仍要保持相机的移动;快门速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失去追随效果,160秒以下;背景要富于变化;宜用侧光、侧逆光;要注意景深不能太小。动态记录法拍摄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动态记录法拍摄的要点有两个:一是焦点的选择;二是瞬间的选择。焦点选择要准确,影像才会清晰。以画面中哪一个部位作为焦点,是关键所在。焦点选择准确,画面会生动传神,否则将会影响信息量的传递。动体摄影的快门选择:1、拍摄者与动体的距离。距离越远,感觉移动速度越慢;距离越近,感觉移动速度越快。相距远一倍,快门可慢一级。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增加,快门速度就增加。(长焦距镜头把动体拉近,如同缩短了拍摄距离,因而要调高快门速度)3、拍摄者与动体的角度。在0角时,动体应面而来或背向而去,人眼感觉到的位移速度最慢。快门速度较慢;在45角时,动体位移速度提高,快门速度要提高;在90角时,动体位移速度最快,快门速度还要提高。以上3种情况下,各相差一级快门速度。拍摄动体确定快门速度的依据有4点:1)动体本身的运动速度;动体运动速度越高,快门速度越高。2)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距离;距离越近,快门速度越高,因为相对移速度快。3)所用镜头的焦距;焦距越近,快门速度越高。4)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角度变化。动体运动方向和相机镜头形成的角度越大,快门速度相应提高。动感的表现方法常采用虚实对比(模糊表现动感法,使运动部位变模糊,运动慢的部位保持清晰,快门不宜太高,必须使运动快的部位因移动而虚化)和动静对比的方法。闪光灯连闪拍摄法:利用闪光灯的高速频闪功能,可以将运动物体运动中的不同瞬间动感记录下来。第七章 景深与超焦距景深:调焦过程中,对焦物体前后形成了一个清晰区域,这个清晰区域的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这种现象叫景深现象。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3点:1) 镜头焦距: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2) 光圈口径:光圈口径大、景深小;光圈口径小,景深大(改变光圈大小是最常用也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控制景深的方法);3) 拍摄距离(物距):物距大、景深大;物距小,景深小。获得最大景深的方法:短焦距镜头小光圈远距离拍摄;获得最小景深的方法:长焦距镜头大光圈近距离拍摄。超焦距:指当调焦在无限远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物之间的距离。超焦距与景深是反比关系,即超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超焦距越小、景深越大。决定超焦距的因素有2个:1)镜头焦距;2)光圈口径。镜头焦距长、超焦距大;镜头焦距短、越焦距小;光圈大、越焦距大;光圈小、越焦距小;每相邻两级光圈之间的超焦距相差(根2)倍。超焦距的确定方法。由于超焦距和景深之间是反比关系,在拍摄中就可以采用控制超焦距的方法来扩大景深范围。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 先选定光圈系数,2) 查出景深近界限的方法3) 先确定景深范围以确定景深近界限的方法景深现象:在拍摄时,我们对某一景物进行调焦。在调焦的过程中,会发现对焦物体的前后形成了一个清晰区域,清晰区域内的事物清晰可见,这个清晰区域的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这种现象就是景深现象。影响景深的3大因素:光圈,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拍摄距离,距离越短,景深越小;距离越长,景深越大。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控制景深若要获得最大景深,可以用短焦距镜头+小光圈+远拍摄距离;若要获得最小景深,则应用长焦距镜头+大光圈+近拍摄距离。超焦距:当调焦在无限远处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景物之间的距离。决定超焦距的2个因素:1)镜头焦距。镜头焦距长,超焦距则大;镜头焦距短,超焦距则小。2)光圈。光圈大,超焦距大;光圈小,超焦距小。超焦距与景深成反比。景深越大,超焦距越短;景深越小,超焦距越长。超焦距的运用:超焦距的运用目的是扩大景深,保证镜头前某一距离至无限远处的景物都清晰。 在拍摄中可采用控制超焦距的方法来扩大景深范围。先选定光圈系数,查出景深近界限的方法。将自动景深表一侧已选定的光圈值对在无限远处,然后查出景深表另一侧该光圈值所对应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景深的近界限,从这个距离到无限远处都在景深范围之内。如果这个范围仍不够大,可再缩小光圈来扩大景深范围。先确定景深范围以确定景深近界限的方法。确定景深范围,也就等于找到了景深近界限。将镜头调焦于2倍深近界限的距离,查看景深表上哪一对光圈系数可以将景深范围包括进去,即采用哪一级光圈来拍摄。第八章摄影滤光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90-760纳米,根据波长不同,其中包括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白色光是由混合而成的复合光。光谱滤光镜的滤光特点有两点:允许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通过;允许与自身颜色接近的色光少量通过。光学滤光镜则是在光线通过时改变其传播特性,使其产生折射或反射,从而产生特殊的光芒效果。滤光镜的因数(加用滤光镜后需要增加感光的倍数)主要取决于滤光镜本身的颜色、深浅和光源的性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滤色镜后应增加曝光量,用滤色镜因数乘以使用滤色镜前所采用的快门速度的值,同时保持原光圈值是确定曝光补偿后日光组合的简单方法。如果不宜改变快门速度,可以根据倒易律原则相应改变光圈值。如果同时使用两个以上滤光镜,其因数计算方法为滤光镜因数的乘积。黑白摄影中使用滤光镜的目的有5个:1) 压低天空影调:用红、橙、黄滤光镜来蓝紫短波光,最常用的是黄滤光镜,红色可以拍出“模拟夜景”效果;2) 改变空气透视:为使空气透视效果得到真实的再现;3) 突出主体:是新闻摄影图片的重要表现法则之一,也是摄影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4)利用光学透镜拍出特殊效果:光学透镜一般无色或灰色;5) 提高翻拍效果:使字迹与图像更加清晰,去除污斑或偏色。彩色滤光镜主要有4类(特点和效果):用来解决色温的问题1) 胶片换型滤光镜:为方便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的灯/日光型在日/灯光下使用,2) 一种为琥珀色:供灯光片在日光下拍摄,3) 可将日光的色温降到3200-3400K,4) 另一种是淡蓝色,5) 供日光片在灯光下拍摄使用,6) 可将灯光色温升至5400-5600K;7) 光线平衡滤光镜:作用是通过滤光镜使光线色温和感光片色温达到平衡;8) 颜色补偿滤光镜:也叫色彩补偿滤光镜,9) 用CC代表,10) 作用一是用以改变彩色片总的色彩效果。二是在印、彩色照片时用以校色;11) 特殊效果滤光镜:主要有半色镜、双色镜。半色镜又称关彩色滤光镜,12) 一半有色一半无色,13) 双色镜是滤光镜成两种不同14) 的颜色。黑白、彩色通用型滤光镜多为光学滤光镜,不影响光的着色和光谱成分。常用的滤光镜有:偏光镜(偏振镜):作用是防止偏振光,也就是非金属物体光滑的表面所反射的光线,还能削弱天空的强度,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根据所用偏光镜的因数来适当增加感光,另外还能消除自然风景中的蓝色雾霭,增强画面反差和影像清晰度。UV镜(紫外线滤镜):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滤光镜,能吸收光谱中人眼看不到但对会起破坏作用的紫外线,能澄清雾气,提高远景及至整个影像的清晰度,还原色彩,防止偏色,还可用来保护镜头。减光镜(灰镜):作用是等量得减阻各种色光,使到达感光片上的光线减弱,同降低感光片感光度的作用是一样的。常用的特殊效果滤镜有:柔光镜:对射入光线起折射作用,使景物光线变得柔和,拍成的影像也会呈现出特殊的柔和效果。作用一是使影像柔和,二是降低反差,三是使远景雾化成特殊的雾状效果。星光镜:又叫光芒镜,使用所拍摄景物中的发光点放射出光芒,像是来自星星的闪光。有十字形星光镜、米字形、雪花形、可变十字镜。尤其在夜景摄影时能增强夜间灯火的表现力。多影镜:多称多棱镜,有三棱镜、五棱镜、六棱镜等多种。能在一张感光片上拍出多个影像是。中心清晰滤光镜:四周经过特殊处理,只有中心部位是正常的光学玻璃,能结成清晰的影像是,画面四周景物均模糊不清,又叫晕化镜。滤光镜:由玻璃制成的色光过滤器。能吸收一些光线或色光中不需要的光谱成份,或造成特殊的光线效果,用于改进拍摄质量、制造特殊的造型和用光效果。滤光镜原理:有选择地吸收来自景物的一部分光。允许与自身颜色相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