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水平测试讲义.doc_第1页
必修二水平测试讲义.doc_第2页
必修二水平测试讲义.doc_第3页
必修二水平测试讲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平测试讲义(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时期出现刀耕火种(石锄耜耕) 时期普及(耦耕一牛挽犁(东汉)) 唐朝(江东地区 犁)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 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长期沿用,小农讲求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丝织业中出现了 (雇佣生产关系的手工作坊)。4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5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6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自 变法始)含义:重视农耕,抑制手工业和商业根源: 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目的: 影响:积极: 消极: (2)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含义: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外商来华贸易 。 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影响:水平测试讲义(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 逐步解体。(标志: ),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市场、劳动力条件。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时间:19世纪 年代。地点: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 地区出现。途径:一是地主、官僚、买办、商人等投资近代企业; 二是部分手工工场转变而来。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的 ; 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等。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1)背景(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 ”思潮的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 限制。(最主要内因)(2)主要史实表现:资本和厂家数目的增加代表企业: 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历史背景 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斗争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因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引发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 思潮高涨。一战期间,欧洲 ;(最重要外因)(2)特点:主要分布在 ;主要在轻 (新式工业: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因此,带有 特征。(3)“短暂”的主要原因: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时间:抗战前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2)历史背景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3)“短暂”的原因:官僚资本的滋长控制; 抗日战争的发生。6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1)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19371945)原因:战争的破坏; 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政府的统制政策和苛捐杂税等。(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19451949)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 是新“二十一条”;官僚资本的压迫;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苛捐杂税。补充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在中国近代是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难以独立发展。B、作用:经济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冲击了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 政治领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逐步壮大,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水平测试讲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重要项目:(2)意义: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 。2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手工业实行 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 政策,实现公私合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创举。(3)实质:生产资料由 的社会主义革命。(4)意义:标志: 标志 标志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时间: 年(2)主要内容: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 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由落后的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源:“左”倾思想的泛滥。主要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开始时间( )年内容或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一大二公、一平二调)评价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农民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是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纠正措施1960实行“ ”的八字方针。到 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补充理解:教训: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必须从国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时间: 年12月(2)内容:(3)历史意义:6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国的改革首先从 开始, (3)主要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户经营、自负盈亏。(4)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7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2)中心环节: 。(3)主要内容(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8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综述原因:世界是开放、联系的,中国需要融入主流,抓住机遇;闭关自守只会使中国落后。目的: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前提: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平等互利。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 ,这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浦东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 ”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9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中共十四大( )主要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意义: 和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起基础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意义: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具体化,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中共十五大( 年)主要决定: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了解: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改革前改革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以 (根源: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经营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十四大以后努力建立 和现代企业制度。)产品分配形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水平测试讲义(5)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 沿岸取代 地区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3)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登上历史舞台。(4)证明了 的科学性,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的威信。(5)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文明中心间隔绝、分散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加强了欧洲同亚、非、美洲之间的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 雏形开始形成。3、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4、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革命或改革运动(殖民扩张的具体方式有:野蛮的掠夺、屠戮、罪恶的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2)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5、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背景政治基础( )确立(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基础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市场,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殖民掠夺和贸易积累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或者技术基础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等。直接原因广阔市场的需要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大了对商品的需求6、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及掌握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18世纪中期到1840年前后完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始,以美国、德国为中心。)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总体发展历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 )(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16世纪初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逐渐成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水平测试讲义(6)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 ,即 基本矛盾。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分期付款方式、股票投机活动导致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尖锐。(4)影响: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5)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3、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救济则贯穿全过程。特点(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实行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 的局部调整作用肯定否定4、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5、了解美国的“新经济”。(1)含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以 为基础、以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形成时间:20世纪90年代 执政时期。(3)特点: 。(4)局限性: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因此改变,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6、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1)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变化: (政府干预经济)。二战后,国家对传统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进行变革,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理论基础: 。二战结束,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欧、日本战后恢复重建。到20C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新的飞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出现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影响: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而加剧矛盾的发展。(2)资本主义社会政策的变化: 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目的:扩大内需,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缺陷: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水平测试讲义(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 ”政策,应对国内战争。在农业上,实行 集制。在工业上,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 ,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 。实行成年人 义务制。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长期战争、自然灾害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年,列宁在俄共十大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1)内容:农业: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工业:在坚持发展 和国家掌握 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 和 的形式,实行 。商业:允许 ,实行 。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 。(2)作用: (掌握战 新的政策特点)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着 建立,也标志着 确立。(2)主要表现(或者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影响积极方面:A 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迅速实现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初期);经济全球化背景根因 直接原因: 推动者: 沟通渠道: 影响(双刃剑)1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2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资金匮乏、债务沉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本质 面临问题1 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发达国家主导 世界经济有大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 规模动荡危险2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毒品泛滥、3 传染病横行、恐怖主义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C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战后经济恢复也起了很大作用。 消极方面:A 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B 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缺乏活力,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源。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6、了解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水平测试讲义(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