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语文入学试题(含解析)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材料二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材料三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2800多小时的节目。(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年06月12日13版)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一项是A. 具有IQ(智商)B. 具有EQ(情商)C. 把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D. 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进行独立创作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B. 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C. 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D. 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3. “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下列对“不认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B. 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依然处在“低幼”阶段。C. 人工智能那些绘画作品还存在大量元素复制堆砌的痕迹。D.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充满深意。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分析了机器人小冰艺术创作的特点,认为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B. 材料二写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用的应对措施。C. 两则材料中关于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类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D. 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相似。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B. 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C. 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阅遍人间艺术精华。D. 小冰已经参与到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6.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1. C 2. A 3. D 4. C 5. B 6. (1)第则材料认为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第则材料认为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第则材料认为艺术家不应一味排斥而应加以利用。(2)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冲击人类的艺术创造力,但无法完全取代,毕竟人是有情感的,而人工智能受人掌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中圈出有关“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文字,并与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把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错误,原文表述为“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选项表述反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一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中“一下子”错误,原文表述为“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可见并非“一下子”;C项,“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错误,“都是”错误,原文表述为“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文中说的是“大多数”;D项,“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错误,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下列对不认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引文,再到引文的周围找出不认可的原因,再与选项进行比对。D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充满深意”错误,原文表述为“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一、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认为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错误,材料一原文表述是“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没有“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意思表达;B项,“材料二写了采用的应对措施”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采用应对措施”的意思表达;D项,“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相似”错误,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并不相似,材料一认为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三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错误,原文表述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文中说的是“基本可以”,选项变成“都”。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然后浏览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并对此谈自己的看法。先看材料一,结合“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可知,材料一主要是说人工智能小冰写诗绘画样样精通,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说明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再看材料二,“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品是艺术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感性的色彩”,这是说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离人类的水平还有点远;最后看材料三,“我们对人工智能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人类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吸取艺术精华”,这说明艺术家不应一味排斥而应加以利用。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最后考生还要谈自己对此的看法,可以谈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冲击,也可以谈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创造力之间的距离。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盖尝求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穿墙(偷盗)。【3】餂(tin):取,谋取。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盖尝求之于六经 求:研究父子不相贼 贼:伤害使人歌舞佚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而毫厘有所计 计:论述、涉及而仁不可胜用也 胜:尽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A. B. C. D.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B. 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C. 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D. 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B. 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C. 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D. 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11. 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答案】7. D 8. A 9. D 10. 天下人本来知道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争夺,就足以形成“尊敬兄长”的风气。孝悌这种风气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 11.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属于粗浅的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做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养活家人、安葬死者而没有遗憾。实现“王道”就是从做好这些简单容易的事情开始。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从简易的事情做起来实现“王道”,而不是空泛的讲道理,这与孔子“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的观点一致。【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的“深”应为动词,深刻理解,这句话是说“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此其所以为孟子欤”中“所以”,的原因,这句话是说“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A项,“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应该翻译为“(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根本、末节,各有一定的规律条理”,选项对“始终”的理解有误,“始终”意思是“开始结束”。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应关注孟子学说“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的特点,而不是“仁义”。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固”,本来;“相”,相互;“夺”,争夺;“足以”,足够来;“为”,动词,形成;“悌”,“尊敬兄长”的风气;“足”,充足,浓厚;“备”,具备。【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然后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所给的链接材料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从题干来看,作者的观点是“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那么考生要抓住“浅近之处”来分析链接材料。链接材料中,孟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如何实现“王道”,分析的时候,孟子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简单易做的事情入手,而这些事情做好了,百姓就可以“养生丧死无憾”,而“养生丧死无憾”了,王道也就开始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这一特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道理,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规律。匡正行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从天下人容易做的事开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关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风气;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掠夺,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风。孝悌这种民风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这些道理本来并不高深或难以理解,也不是什么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难以做到的。所以诗经作为教化民众的作用,是教会人们歌舞娱乐,无所不会,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深刻剖析了历史上一些绝对不可重演的行为。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建立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有没有都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而且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得某些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是以这种不说话的方式得到利益。这都是类似偷窃的行为。”唯有不求得到私利而言行,世间的“义”才能成为不可用尽的财富。唯有世人们都认为那些喜欢说不该说的话或者该说的话不说的人,其罪与偷盗一样。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鸣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司马牛注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注释: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答案】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平时不做有愧于心的事,这样君子就具备了不忧不惧的心理品质。第一问:司马牛因为哥哥叛乱之事而常常担忧恐惧。第二问: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要经常反省自己,行走于世要无愧于心。【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孔子有关“君子”的言论,理解其意思,再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君子要具备的心理品质。主要抓“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两句话,这两句是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由此可知君子应该具备“不忧不惧”的心理,而要具备这种心理,需要自我反省。(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然后结合注释来分析司马牛遇到的困扰,再结合孔子的回答来谈自己的收获。从注释来看,“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司马牛的哥哥叛乱,而司马牛受到牵连,再结合孔子的回答可知,此时的司马牛内心是担忧恐惧的。再看孔子的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由此可知,要想做到“不忧不惧”,那么就要经常反省自己,不做有愧于心的事情,围绕这个来谈启迪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呢?”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过菊江亭【1】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咏菊曹雪芹(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释:【1】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2】欹:通“倚”。【3】平章:品评。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14. 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15. 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2)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3. A 14. B 15. (1)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2)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错误,第一首前两句是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并非是“陶渊明拄杖而行”。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咏物诗中物的特点来分析诗人的情感。A项,“不喜欢无情之物”的理解有偏差,本意是借“黄花”来赞美陶渊明的气节;C项,“用霜色来描摹菊花之形”理解错误,本意是表明在霜寒的秋天通过写诗来歌咏菊花;D项,“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理解错误,本意是借赞美菊花的芳香来歌咏菊花美好的品性。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物象;第二个问题是“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先看第一个问题,先找到直接写菊花的诗句,如过菊江亭中,三、四两句写到菊花,“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黄花”即“菊花”,“黄”是菊花的颜色,“晚节香”是菊花的味道,即“香”,加上“晚节”,则是把菊花当成了人,展现其高贵的节操;而曹雪芹咏菊中,没有直接出现菊花的名字,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就是来写菊花的,前一句“霜”是写菊花的颜色即白色,而后一句“香”则是写菊花的香味,作者借“霜”的洁白来展现菊花的圣洁和孤傲。再看第二个问题,第一首诗歌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看到菊花,闻到菊香,想到先生的“晚节”,表达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暗含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诗歌,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自怜”“谁解”流露出诗人的自伤自怜之情,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则是借菊花如霜来表达自己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是表达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肯定。【点睛】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标志如下: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人生中难免遇到风雨,在风雨面前,苏轼的心态很值得学习。他曾在词中写道:“_,_,谁怕?。”看到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的景象,范仲淹描绘道:“碧云天,黄叶地,_,_。”王安石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高远的目标,需要具备很多因素,比如“志”“力”“物”。所以只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就“_,_?”语文学习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对于积累的重要性,可以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阐述:“_,_。”【答案】 (1). 竹杖芒鞋轻胜马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3). 秋色连波 (4). 波上寒烟翠 (5). 可以无悔矣 (6). 其孰能讥之乎 (7). 不积跬步 (8).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杖、芒、蓑、孰、讥、跬、至。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榕树的美髯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一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木麻黄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容易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巨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个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榕树的种子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淡红带紫。我们坐在榕树底下乘凉,有时不知不觉会被撒个满身。把玩着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赞美造物的神奇。谁想得到,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榕树最奇特的毕竟是它的根,气根落地又成树干,这就使得古老的榕树形成了一个个的穹窿门,可以让儿童穿来穿去地捉迷藏。它的地下的根也气势雄伟,往往在树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团盘根错节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树,那拱起的树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为之迸裂。南方有些乡村,在榕树的基座灌上一层一两尺厚的水泥,造成一个和树身紧连在一起的平滑的圆台,这就使得“榕树下”更加成为一个纳凉消夏的好去处了。榕树躯干雄伟,绿叶参天,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够“纵深发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极深和极远的地方。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大胆和爽快的了。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够成长。一粒榕树种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这样重视它的根的树木,在适宜的气候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株榕树是自然枯死的。如果不是由于雷殛注,不是由于斩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正因为榕树具有这样神奇的生命力,在旧时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甚至在树根处给人插上了香烛,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 (取材于秦牧的同名散文,有删改)注释:雷殛(j),雷击。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B. 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 保守:保持使不失去C. 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 强劲:强有力的D. 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 膜拜:跪在地上举双手虔诚地行礼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写到了椰树、棕榈等树木也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是用来衬托榕树更具有独特的情调与风格。B. 作者把老榕树比作小说里常写的“美髯公”,是因为榕树有一簇簇像老人胡须似的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不停的“气根”。C. 榕树的根无论是突现在地面,还是悬挂在空中,还是盘缠贴附在树身上,都是错综纠缠的、变化万千的、古怪奇特的。D. 结尾提到了旧时代的人们曾经向老榕树焚香膜拜来祈福禳祸的旧俗,目的是批评旧时代的当地人跪拜榕树那种迷信思想。19.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A. “钻进”“攀附”这两个词语的准确使用,把榕树人格化,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形态,表现了它喜爱依附他人的性格。B. 把榕树的根比作条条“钢筋”,生动形象地写出榕树的根钻进强硬石头中或攀附在陡峭石壁上的顽强生命力。C. “一点一滴”“兼收并蓄”这两个词语,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榕树的根艰难地从石壁上吸收并输送营养的巨大作用。D. 整句话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手法和词语,表现出榕树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依靠强劲有力的根生存并且成长。20. 文章开篇作者说“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一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作者为什么会投票给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21. 作者在第三段说“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试借助这种由物及人的联想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某种树木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答案】17. B 18. D 19. A 20. 因为榕树是南方分布最广、随处可见的树,最具有亚热带的情调和独特的风格。因为榕树像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它的“气根”像“美髯”,并能蔓衍不休形成巨大的树林。因为榕树的种子很小,却能成为参天大树乃至一片树林;榕树的根最奇特,地上的根是人们游戏、乘凉的好去处,地下的根也气势雄伟;榕树的根大胆而爽快,榕树有神奇的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21. 北方路边的白杨树让我想到那些坚韧勤劳的农民,让我想到守卫边疆、无私奉献的军人。【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先理解词语的本意,即字典意,然后再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B项,“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结合第三段“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这一语境可知,此处的“保守”应是指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理解与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目的是批评旧时代的当地人跪拜榕树那种迷信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结尾提到了旧时代的人们曾经向老榕树焚香膜拜来祈福禳祸的旧俗目的是“突出榕树具有神奇的生命力而受人敬重”。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划线句,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再与选项进行比对。A项,“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形态,表现了它喜爱依附他人的性格”错误,从语境来看,“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这里的“钻进”“攀附”赋予榕树以人“钻”“攀附”的动作形态及坚强不屈的品质。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篇作者说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一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作者为什么会投票给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然后到下文找投票给榕树的原因。如第二段,“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第三段“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第四段“榕树的种子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如五、六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