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2课时).doc_第1页
七下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2课时).doc_第2页
七下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2课时).doc_第3页
七下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2课时).doc_第4页
七下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2课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下第七章第五节 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性。通过极地考察的历程,感悟科学精神。【教学目标】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2、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3、运用资料查找实例,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重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相关图片、投影。【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 1、 图片展示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2、阅读课文资料卡: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考情况。1、读图: 1984年12月31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4人)登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2、阅读课文50页的资料卡,了解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情况,说说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衔接与过渡极地地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又远离人类的聚居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这是为什么?读图探究引导学生思考科考站的建立探究一 极地科学考察提问:人类去极地地区考察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50页南极冰芯采集 南极冰心思考:请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点拨:1、地球上70%的淡水资源以冰雪的形式存储在两极地区。2、大量的自然资源,如已经发现220种矿物,南极地区贮藏着丰富的铁和煤,北极地区贮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上节课提到的生物资源等。追问:同学们了解我国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情况吗?长城站: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15日,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2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追问:你认为去南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大约是几月份好,为什么?点拨:南北半球的季节。引导:在极地地区考察时时刻刻都有危险如:冰缝 暴风雪合作探究 探讨交流学生1:探究地下埋藏的自然资源。学生2:抢占交通路线。学生3:阅读课文50页填空,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1、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 、 、 、 、 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人们在极地地区开展了对大气的 观测和 变化的研究,为人类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了基础。2、研究南极冰层里的冰芯,可以获得 珍贵的信息,对于了解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的环境的变化意义重大。观看图片,了解我国科学考察情况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在南极大陆建立了 站 站和 站。目前已有 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2004年,中国建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科学考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学生: 12月、1月、2月份是南半球的夏季去南极考察。6月、7月、8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季,去北极考察。 观看图片,了解科考队员可能遇到的危险:冰缝、雪崩、暴风雪、冻伤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观看我国的极地考察站,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向科考队员学习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衔接与过渡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考察和考察站的建立也给南北极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读图探究观看图片引发思考阅读课文提取信息探究二 极地保护在行动1、南北极的鲸鱼被残忍的捕杀残忍的捕鲸行为2、南极上空臭氧洞的忧患3、南北极海冰在融化阿德利企鹅照片北极熊跳跃图片,没有 北极熊站在融化连续供其行走的冰的图片 的冰山上追问:通过这些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阅读:1、课文“极地保护在行动”。2、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3、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南极考察站。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南极考察站讲述:只有每一个国家都恪守承诺共同承担保护和和平利用南极的责任,我们地区环境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阅读资料 讨论交流日本在2007年重新开始捕鲸活动,捕杀范围在日本周边及南极地区。国际社会对此表示谴责。现在日本已经停止对濒危物种座头鲸的捕杀,但是,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的话来说,“日本为了科学研究进行的捕鲸活动还将继续。”臭氧减少的区域位于南极点附近, 呈椭圆形, 其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1985 年已相当于美国的面积。这一现象被称为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的出现及其不断扩大和“加深”, 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 同时也使一些科学家产生忧虑。 2006年12月,驻扎在南极的国际科考队员说,栖息在冰面上的阿德利企鹅在其栖息地南部逐渐增多,北部则在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证明全球气候在变暖。上图是2005年北极海冰景象的卫星图片,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最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学生讨论回答学生1:人类的滥捕滥杀。学生2: 汽车排放的尾气。学生3: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的速度加快。学生4:2008年2月,由比利时建造的首座“温室气体”零排放极地考察站在南极落成。考察站依靠风能和太阳能运转,其设计力求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阅读课文:51页“极地保护在行动”和南极条约的内容。通过这些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极地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极地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增强保护两极的环保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突出地理学科对学生的教育功用。活动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活动:就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点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去做: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节能减排;不用一次性的餐具;节约用电;保护学校、社区的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拓展延伸拓展:1、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地球环境日是哪一天? 2、南极地区发现有丰富的煤炭,北极地区埋藏有丰富的石油,这说明了什么?板书设计两极地区极地科学考察极地保护在行动极地考察的意义中国在极地建立考察站环境问题:冰川融化、臭氧层空洞、动物的过度捕杀。措施:签订了南极条约【当堂达标】1、中国南极中山站濒临的大洋( ) A .太平洋 B . 大西洋 C . 印度洋 C. 北冰洋 2、到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期是 ( ) A.每年410月 B. 每年8月12月 C.每年16月 D.每年11月次年3月3、南极考察队员们遇到的危险有( ) 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 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 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在整个南极洲碰不上任何人,无法救援 随时会遭熊的袭击A. B. C. D.4、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长城站附近海域出发,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南极洲航行一周,经过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5、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 )A.南极地区原来气候温暖,森林广布 B.南极洲在新生代是海洋沉积盆地C.南极地区原来为海洋,水生植物繁多 D.南极大陆因板块运动由中纬至此6、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A B C (2) 我国已在南极洲建立了 科学考察站,其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站,原因是 。(3) 距离长城站最近的大洲是 。(4) 为了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了 。【教学反思】 两极地区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 ,但却有着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