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岩溶演变.doc_第1页
第三节 岩溶演变.doc_第2页
第三节 岩溶演变.doc_第3页
第三节 岩溶演变.doc_第4页
第三节 岩溶演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岩溶演变 岩溶是弱酸水流溶蚀可溶岩体形成的地貌、洞穴、水系、生态的总称。1966年中国第一次喀斯特(karst)学术会议,建议将国际已通行60多年的音译“喀斯特”改为意译“岩溶”,作为符合中国实际的标准术语。随着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加剧,促使岩溶快速发育,利弊影响与日俱增。岩溶地区常形成高山峡谷,蕴藏巨大水能,具备兴建电站、水库的优越条件。洞穴、暗河是地下水运动、存贮的理想场所,水量丰富,水质清洁,适于饮用、灌溉;具有一定高度、压力,便于开发利用。温泉、矿泉含有热能、气体、微量元素,适于医疗、健身。古岩溶空隙富集卤盐、石膏、芒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宝贵矿藏。隐蔽洞穴常作为特种工厂、车间、仓库、科研基地;奇特洞穴常是探险、科考、旅游、休闲胜地。不过岩溶作用破坏地壳岩层的坚实性、稳定性,形成千疮百孔。岩溶地区常因水土流失,地表缺水,土层瘠薄,加速石漠化,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林生产和居民生活。建设水利工程,常因岩溶洞穴、暗河引发坝基、库区渗漏、坍塌,危及坝体安全,缩短水库寿命,甚至使工程失效。掘进隧道、开挖矿藏,常因突水、涌水,造成事故。三峡库区具备岩溶演变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等充分条件,并已形成地表、地下、深部,溶蚀、溶蚀与侵蚀、溶蚀与构造六大岩溶类型,以及中山和低山,古代和近代,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岩溶地貌、洞穴、水系、生态,号称岩溶博物馆。2003年11月,中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建议,将云南石林,重庆天坑地缝、金佛山、芙蓉江,贵州兴义万峰林、荔波樟江,广西桂林漓江、乐业大石围等岩溶地貌,风景名胜区联合起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亚太地区31个岩溶遗产候选地中,只有中国为全世界保存完整、真实的天坑地缝式峡谷等主要景观。三峡成库后将加速岩溶演变。深入研究岩溶发展过程,认识地区岩溶发育阶段,掌握岩溶演化规律,化害为利,保证库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岩溶作用 弱酸水流对可溶岩体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的作用,称为岩溶作用。它包括多种复杂的内外营力作用过程,如化学溶解与流水冲刷、搬运、沉淀、坍塌等理化侵蚀作用、过程;化学溶解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作用、过程。另外的表述是,弱酸水流对可溶岩体的溶解与沉淀、侵蚀与沉积、崩塌与堆积等化学、物理过程的改造、破坏、建设作用。(一)溶解 岩体中的矿物遇水后,易溶质点逐渐离开表面,进入水中,形成溶液流失;难溶物质残留下来。各种矿物的化学性质不同,溶解度也不一样。岩石中常见主要造岩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CaCO3),是组成石灰岩的主要矿物。在地壳中分布很广,最易溶解、风化。(二)溶蚀 水流对可溶岩体的化学溶解作用。纯水溶解石灰岩的能力很弱。水中含有二氧化碳(CO2),生成碳酸(H2CO3)后,溶解能力显著提高。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与清洁空气中约占0.03体积的CO2化合,生成PH=5.6的弱碳酸,即具有很强的溶蚀性。它经常与石灰岩(CaCO3)相互作用,生成碳酸化合物,碳酸氢钙Ca(HCO3)2溶液,又名酸式碳酸盐或重碳酸钙。向低处的岩体,江河湖海流去,造成石灰岩地区快速溶蚀、风化、岩溶地貌。反应式为: H2O+CO2=H2CO3 H2CO3+CaCO3=Ca(HCO3)2 流水的动能消耗,溶液趋于饱和、过饱和,碳酸钙就会在新地方沉积,形成建设性的泉华(石幔、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景观。反应式为:Ca(HCO3)2CaCO3CO2H2O另外的机理是:碳酸在水中呈离子状态,其中的氢离子H+很活跃,与碳酸钙(CaCO3 Ca2+CO)的CO离子结合,形成溶解物质Ca2+HCO,随水流走。反应式为:CO2+H2O H2CO3 H+ HCOH+CaCO3HCO+Ca2+ 即CO2+H2O+CaCO3 Ca2+2(HCO3)-上述碳酸化作用,兼有溶解、沉淀作用,即反应是可逆的。正反应(溶蚀)的速度,取决于CO2的浓度;逆反应(沉积)的速度,取决于Ca2+的浓度。含有碳酸的地表水、地下水,均可对空气、土壤、水体覆盖的石灰岩产生酸化、岩溶作用,造成不同的溶蚀地貌、沉积景观。三峡库区分布的碳酸盐岩,以溶蚀为主的岩溶,形成石林溶沟,溶丘洼地,峰丛谷地等类型的地貌、景观。同理,大气、地表、地下的水分,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硫酸、硝酸等强酸性物质,将加剧硫酸盐、硝酸盐岩体的岩溶作用,灾害损失更为巨大。地表的溶蚀地貌和地下的溶蚀洞穴多,分布广,影响大,人们主要研究溶蚀作用,附带或专门研究沉积作用。另外,三峡库区的岩溶作用,与流水侵蚀,地质构造等作用同时进行,形成特有的岩溶现象、过程、规律、地貌、类型,以及洞穴,水流系统。(三)溶蚀与侵蚀三峡库区降水多,流量大,流速快,水循环活跃,加速岩溶发展,快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在山地、流水地貌基础上,形成大量中山峡谷、低山沟谷,构成溶蚀与侵蚀类岩溶地貌。(四)溶蚀与构造三峡库区的多次构造运动,地壳间歇升降,造成大规模的节理、断裂、裂隙等构造形迹,形成岩溶水的运动,存贮空间。川东的褶皱山系,巫山的隆起山地,四川与两湖盆地的沉降带,以及相应的断裂带,构成岩溶水运动、存贮的特殊边界条件,远不同于平原、湖泊、黄土、冻土、干燥等其它地貌地下水的含水层,含水盆地的空间,边界条件。多种构造形迹互相联系,组成多种构造体系,控制岩溶发育特征、结构类型,洞穴与水流系统分布。在区域,高程变化不大的范围内,沿构造体系持续发育多期、多层岩溶,形成世界级的天坑、地缝、溶洞、暗河、泉群、瀑布等多种多样的岩溶奇观。二、岩溶过程人们从一些岩溶现象看出岩溶过程,包括溶蚀和沉积两部分。(一) 溶蚀分为表面与内部两种。表面溶蚀多发生在地表,流失岩体表面物质,减少岩体体积。如由溶峰变成溶柱、溶牙、增大外部空间,江河湖池长宽深度等等;内部溶蚀多出现在地下,流失岩体内部物质,增大内部空间。如由孔隙变成裂隙、洞穴、暗河、暗湖,也变长大。据此,可分为四阶段溶蚀现象。1、 显微溶蚀 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或其它酸类,与岩体中的可溶成分(如碳酸钙、碳酸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溶于水的物质(如重碳酸钙)。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岩石起始溶蚀的离子状态,重结晶及次生充填物。它是科技工作者关心的岩溶机理作用现象。2、 细小岩溶 肉眼可见,不改变原有地形,水文地质特点的初期岩溶。它是野外实地考察关注的岩溶起因、根据、特点。包括:(1) 溶纹 水流溶蚀刻切可溶岩表面,形成深数厘米至十余厘米的纹理。三峡两岸、渝东南多雨地区的石灰岩表面,常发育顺水流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溶纹或条带状溶纹。(2) 溶孔 可溶岩颗粒间的原生孔隙,解理,隐节理被溶蚀后,形成直径小于10厘米的小孔洞,称为溶孔。密集的蜂窝状溶孔进一步溶蚀扩展后,即成为孔洞 。(3) 晶孔 白云岩原生的晶体间小孔,被溶蚀产生碳酸钙重结晶后形成的小孔,通称晶孔。溶孔充填次生方解石等晶体,称为次生晶孔。三峡库区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表面上的晶孔很多。3、个体岩溶 岩溶过程中期产生的,可改变原有微地形与水流运动性质的岩溶现象。它涉及保护环境、利用资源、防治灾害密切相关的安全、稳定问题。可分为不同的岩体体积和岩体空间两类。(1)溶峰 巨大可溶岩体,经长期强烈溶蚀,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山峰。其形态受岩性、岩层、层面、节理、断裂等控制,如巫山十二峰。(2)溶柱 可溶岩体的垂直空隙,被溶蚀扩展,表面物质剥落后,残留的柱状岩体。如西陵峡(灯影峡、石牌地区)的溶柱。(3)溶牙 可溶岩体纵横交错的空隙,被溶蚀扩展后,残存的牙状岩体。(4)溶面 可溶表面、层面被溶蚀后,构成层间下渗、水流通道。(5)溶隙 溶蚀表面进一步发展,形成宽几厘米至数米,长几米至几十米的缝隙,“一线天”景观,成为集中渗流通道,有较多水量流动,逐渐充填粘土、砂砾。(6)溶沟 溶纹、溶隙进一步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沟槽。4、系统岩溶 在可溶性岩大面积分布地区,广泛进行溶蚀、溶蚀与侵蚀、溶蚀与构造等作用,改变原有的大地形态,水流性质,形成特殊的岩溶地貌,洞穴系统,岩溶水系,即系统岩溶。有的文献称为岩溶物理地质现象。它是岩溶发育过程的第四阶段,范围大,时间长,因素多,最不安全、稳定的环节。岩溶作用引起岩溶形态发展,水流性质变化。反之,水流性质变化,又促进岩溶作用,岩溶形态转化。岩溶形态从小孔隙,中缝隙,大洞穴到坍塌沉陷,沉积堆积,回归为小孔隙,形成循环。岩溶水流也从孔隙水、缝隙水、暗河水恢复为孔隙水,形成循环。水系也从地表水系转为地下水系,再转为地表(包括海洋)水系。形成地地、地海等循环。(二) 沉积 溶解于岩溶水中的重碳酸钙等物质,由于温度、压力等变化,在溶洞内部或泉水出露地表,沉积为白色、淡黄色泉华。在不同条件,形成不同过程、规模、形态、色彩、类型的泉华。由于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石灰质,又称为石灰华。由于含有很多钙质,也称为钙华。它是化学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石,建设性、增长性景观。由于成分纯净,质地致密,难以再溶解,存贮溶蚀、沉积的环境信息,是研究岩溶过程,地质历史的重要根据。三、岩溶条件持续进行岩溶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条件。很多因素影响岩溶作用的速度和规模。(一)物质 包括参与岩溶作用的岩体、碳酸、水份,它们是发生、发展岩溶的先决条件。1、 岩体 它是形成岩溶的物质基础,具备适当特性才能发展岩溶。(1)可溶性 岩体具有可溶性,才能溶于液态水,形成流失、沉积,即岩溶过程。岩体的可溶性与矿物种类,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三峡库区的可溶性岩体,大致分为三类:岩盐类,如钠盐NaCl,钾盐KcL;硫酸盐类,如石膏CaSo42H2O,芒硝NaSO410H2O;碳酸盐类,如石灰岩CaCO3,白云岩CaMg(CO3)2,CaMg(CO3)2;硅质灰岩和泥灰岩。它们均能溶于水,溶解度各不相同,岩盐高于硫酸盐,硫酸盐高于碳酸盐。通常认为,岩盐和硫酸盐岩体,分布不广,规模很小,岩溶不大;而碳酸盐岩体分布很广,规模很大,质纯层厚,岩溶普遍。但要具体分析。1) 岩盐 四川,三峡,早期位于古地中海东部,一片汪洋。经多次构造运动,沧桑巨变。四川由海盆(内海)、湖盆(内湖)成为陆盆。巫山隆起,含盐石膏、芒硝、石灰岩等共点,地层上升,形成岩盐和卤盐。雨水沿岩土空隙下渗,溶解岩盐或混合卤水,露出地表,形成盐泉。三峡地区味觉灵敏,喜食盐水的动物,帮助当地巴人找到盐泉。传说巫溪县宁厂镇“白鹿逐盐”,开县温泉镇“见白羊而得盐泉”,云阳县云安镇“猎免得盐”。水经注江水载“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即云阳县的汤溪河沿岸,有一百所盐井,供应巴川一带。史料记载。巫溪宁厂,彭水郁山、清江盐水(利川),是古代巴人最早开发的盐泉。所产食盐,后缀“巴”字,称为“盐巴”,表明产于巴地或巴国。食盐成为对外贸易的战略物资,产地也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多次发生夺盐大战,众多兵将为此伤亡。宁厂古镇已有五千多年制盐历史。自先秦盐业兴盛以来,设立监、州、县等专管机构,明清时期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近年在忠县、开县、云阳县、巫溪县、巴东县等地考古挖掘,均发现大量制盐工具,藏盐洞穴,运盐栈道、纤道。忠县瓦渣地遗址,发现堆积十多米厚的制盐陶器残片,可见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近年探明三峡库区的岩盐,卤盐,总储量超过2800亿吨,广泛分布于巫溪、万州、利川、建南等县市区。重庆的六家制盐企业,有五家在库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供应重庆75%的用量。还要发展大盐化工,作为支柱产业。食盐是人体中不可缺乏的物质。常流汗的人,特别需要及时补充盐分,否则会虚脱无力。食盐具有咸味,是基本的调味、保鲜品,制造众多食物的必须材料,家庭开门七件事之一,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资。纯净的岩盐是无色透明的矿物,若含有氯化化镁、硫酸钙等杂质,呈红、黄、绿、兰等多种颜色。它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其中氯占61%,钠占39%。它是正方结晶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更易溶于液态水流失。三峡库区蓄水后,可能引起岩盐消融。若与湖北潜江,四川自贡、大英的岩盐相连,更值得研究。2) 硫酸盐 三峡库区的硫酸盐岩体,分布也很广大。如宜昌市境内的石膏,巫溪、奉节、江津境内的芒硝储量也很丰富,早已开发作建筑、火药、化工材料。特别重要的是:三峡库区的酸雨较多,硫酸含量较高,可能加速溶解这些硫酸盐岩体。三峡成库后,岩溶条件更为充分。因此,当地不可忽略防范。3) 碳酸盐 三峡库区的碳酸盐岩体 主要是方解石组成的石灰岩、钟乳石,以及天坑、地缝、溶洞、大峡谷,分布于全区。广泛用于修路、建房、制造水泥、混凝土。方解石有300多种晶形,常呈菱形六面体,尖形犬牙状,集合体呈晶簇,粒状、快状、泉华状、钟乳状。纯净的方解石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晶体,具有双折射率。通过透明的方解石,可看到重影,将一条黑线看成两条黑线。常见于库区的泉华、白盐山、狮子挂银牌等处;盛产于有众多地热温泉的冰岛,也有人称它为“冰岛石”。晶体内含有杂质,则呈红、黄、兰、灰、黑等诸色。它的比重约为2.62.8,硬度约为3,比指甲硬,比小刀软,易于刻画,性质很脆,容易断裂,遇稀盐酸即溶解,产生CO2气泡,易于溶蚀。三峡库区的石灰岩厚度,经初步钻探和开采煤炭、天然气等验证,普遍超过40006000米,广泛发育浅层、中层、深部岩溶。碳酸钙的一般含量为4050,夹杂泥土、沙岩、页岩,容易形成水平、垂直、倾斜等差别溶蚀,复杂的地下水系。利川市腾龙洞附近等特殊地区,碳酸钙含量高于98,难溶物质仅1左右,形成超大型溶洞,地下水系。(2)透水性 岩体有良好的透水性,才利于地表水等渗入、流动,将孔隙、裂隙、洞穴等空隙扩大为通道,溶洞,暗河。以后,更利于地表水等下渗,汇集更多水量,形成不断循环,加快岩溶发展。衡量岩体透水性的指标是渗透系数,以每昼夜多少米或每秒钟多少厘米表示。它与岩体结构有关,包括岩体的颗粒或晶粒大小、形状、排列、原生孔隙度,以及岩体的胶结物质种类、特性、胶结方式、程度等。碳酸盐类基岩为强透水物质,渗透系数大于每昼夜10米,远高于裂隙岩、砂岩、泥灰岩、粘土质砂岩、粘土岩。三峡库区的碳酸盐岩体,普遍是粒状、片状、海水生物(鱼是蟹贝、藻类等)碎屑结构,混入粘土、粉砂等杂质,呈灰色或灰白色。有的岩体形成于斜坡或过渡区,孔隙多,比降大,利于水分运动和岩溶发育。有的岩体形成于盆地或陆棚深水区,质地纯、厚度大、刚性好、节理稀疏、孔隙小而少。但是,所夹隔水层少,各种层理、化石、结核很多,蕴藏大量煤炭、天然气等矿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间歇性隆起、下陷、褶皱、扭转,形成复杂的经向、纬向、扭转等山体构造,以及大量断裂、断层、地下水通道。经过数亿年的雨水渗入,江水下切,裂隙开阔,断层深长,透水良好。已发现许多世界级的天坑、地缝、溶洞、暗河地下水系。近200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大规模的人类活动,钻孔、打井、爆破、采矿、筑路、架桥、建房,使地壳结构更为破碎,更具透水性和不均匀性,更易形成差别、集中岩溶。2、 碳酸 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含有CO2等酸性物质的数量。三峡库区由于以下原因,酸性物质将日益增多,岩溶作用将加快发展。(1)原地自产 三峡库区5亿多年,长期维持岩溶过程,水分运动与酸性物质不断化合、分解,积累了原生的、历史的大量CO2等酸性物质;就是清洁大气中含有的(约占总体积的0.03)CO2,数量也相当可观,岩溶过程还将继续下去。(2)附近补充 三峡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大多是呈酸性(PH5.55.6)至强酸性(PH4.55.5)的红壤。岩溶地区的鱼塘、重要土地,几乎每年冬春季节都要抛撒石灰,进行中和、降酸处理。由于气温高,生化作用强,土壤中的CO2含量比非岩溶,低气温地区高几倍。因此,经红壤进入水体的CO2等酸性物质显著增多,岩溶作用强度也高于非岩溶,低气温地区。三峡西南部的赤水、红水河流域,即是著名的岩溶地区。(3)新增废酸 中国的能源主要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矿产资源,每年排放烟尘1400多万吨,二氧化硫1600万吨,二氧化碳1520亿吨,形成严重的酸雨和大气污染,重庆市等地区,更为集中、突出,已对土壤、森林、江河湖库造成明显危害。随着大坝建成蓄水,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CO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量必然增多。每年单向通过库区的船队、运输能力将由现在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若考虑双向船队通过库区,发动机排放的CO2等酸性物质,将在5倍以上。(4)措施乏力 降低CO2等酸性物质的生物、工程措施,尚未充分落实;即是减少生活、生产中的酸性污废水、气,也难以尽快消除过去积存的酸性物质。这是一项长期任务。3、 水分 它是组成酸性物质的基本成分,形成溶蚀的主要载体。三峡库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量丰沛,运动活跃,为岩溶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物质、能量条件。夏季从太平洋吹来的暖湿气流,逐渐深入大陆腹地,长江中上游;与印度洋吹来的温湿气流汇合,带来丰富的水汽。每年降水9601500毫米,普遍高于附近地区,是著名的多雨区。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恩施州的年降水量高于北部荆州约400毫米,造成持续、不均匀发展的岩溶地貌和地下水系。时间分布也有差别,春季占18.4,夏季占39.6,秋季占32.3,冬季占9.7,具有年周期性。每年69月汛期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80,相当集中,成为著名的大雨区。三峡两岸,山高谷深,溪沟发育,北多南少,源短流急。7月上旬至8月上旬,山洪暴发,急泄、崩落、坍塌、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另外,每年蒸发量约60010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566.6。风吹飞散,渗漏流失,也很强烈。这样,夏季高温多雨,加速发育漏斗、竖井、天坑、地缝、丘陵、洼地等地表岩溶;冬季温暖潮湿,利于发展地下、深部岩溶,与地球同纬度,地中海地区的岩溶明显不同。在贵州北部8.7万平方千米的石灰岩干旱山区,已查明600多条,总长约3000千米,每昼夜流量为1800吨的暗河;南部独山县3000平方千米范围内,有600多个溶洞,22条暗河,每秒6.5立方米地下水。三峡地区也有资源丰富,类型众多的岩溶水。特别重要的是,每年约450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流过库区,速度减慢,水位升高,水体增大,将加剧水分活动和岩溶作用。超过热带、温带干旱地区坝库的影响,可能造成巨大的岩溶破坏,甚至地质灾害。(二) 能量包括参与岩溶作用的太阳、地球等自然能量和人类活动能量。1、 太阳能 太阳的辐射热能促使碳酸、水分运动,强化岩溶作用。大气降雨时,雨滴吸附,溶解清洁空气中少量CO2,形成PH5.6的稀碳酸,对生物没有明显危害,却利于岩溶作用。若雨滴吸附、溶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硫酸、硝酸等强酸雨,PH值低于5.6,不仅会强化溶解石膏、芒硝,还会使江河湖库的水质酸化,造成一系列危害。其中,降低水质的含钙量,损坏鱼类的脊椎等骨骼,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水中的CO2含量与气压成正比。低海拔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气压较高,CO2易溶于水,难逸出水,含量与溶蚀能力大于高海拔山地,加剧通道、溶洞、河岸的溶蚀、深切、侵蚀作用。同时,水中的CO2含量与气温成反比,库区的气温较高,CO2难溶于水,易逸出水。但是,气温每升高10,溶蚀速度约提高一倍。三峡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1618,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仍有7左右,比附近地区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偏高24。因此,三峡地区的溶蚀速度高于低气温地区。随着气温升高,气压降低,CO2逸出,PH值升高,岩溶作用减缓,沉积作用增强。PH值超过9.5,碳酸钙迅速沉积。沉积后的碳酸钙质充填在岩体的空隙中,附着在岩体的表面上,形成石幔、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沉积物。由于浓度极高,成为矿物颗粒间的良好胶结物质,再难溶解,长期保护沉积状态,记录相应时期的气候、水文、地质状况及其变化。2、 地球能 地心吸引力使岩溶水不断下渗,力图深达地心,深化岩溶作用,形成深部岩溶。不过,愈向下渗,温度愈高,CO2散逸,水分上升,蒸发,减缓岩溶作用。另外,三峡高中低山区的岩溶水,相对于长江、东海等排泄水面,有几百米、上千米的落差,常由势能转换为动能,形成自流泉、承压水,深部岩溶。随着岩溶作用不断深入,岩溶水逐渐形成理论上相对稳定的统一地下水面。在这水面以下的深饱和水带,地下水流动很慢,岩溶作用微弱。在三峡库区及其相连的岩溶地区,尚未发现这种理论上的深饱和水带,却在上千米深河底、海沟壁,发现直径4米以上的溶洞,喷涌几十米高的矿泉。显然,这是地球能的作用。3、 人工能 人们筑坝建库,抽排地下水,以及地下作业,均在改变岩溶水系,加速岩溶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地质构造,水力条件控制岩溶自然发展。然而,人们造山、夷丘、填海、深钻等活动,远远超过自然演变,影响更为巨大。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动力,是地心引力或水体重力。由于地表、地层的岩土性质、结构不同,地下水的垂直分布、运动、存贮形式也不同。完整、典型的地下水垂直分布包括四带:(1)地表常为降水,地表水的分散、垂直渗入带和水气共存的充气带,以下有局部泉流,瀑布悬挂水;(2)季节变动带;(3)垂直、水平运动的过渡带,即倾斜运动带;(4)分别为水平运动带、虹吸上升带、深部循环带,即饱水带或深饱水带。这种分层分类方式,只是相互比较而言,并无明确的尺寸界限。前两种(充气带和季节变动带)的水流,在裸露的峰丛,峰林地区较多,在临近排泄区的岩溶平原较少,并且,多呈重力梯度流,动态不稳定;后两种水流多呈压力梯度流,动态较稳定。因此,可用恢复植被,建设地下水库等方式,存贮丰水时节的降水,增加饱水带厚度,为严重缺水的岩溶山区地表提供水源,减少水多水少危害。(三)时间三峡库区经过35亿年的岩溶作用,经过多次冷热时期和构造运动,发育古代、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岩溶,以及复杂、庞大的地下水系。地表水将持续下渗、减少,地下水将迅速汇庥、增多,必然加剧岩溶作用。另外,岩溶发育正处于中青年旺盛发展阶段,尚无衰老、减缓迹象。(四)空间三峡库区经过长期的岩溶过程,形成广阔的地表、地下、深部岩溶空间。庞大的洞穴系统,具备独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岩溶水动力(水量、高差)条件。利于汇集水流、溶蚀、搬运、沉积岩溶物质,加速岩溶作用,形成矿坑涌水,引发山体坍塌,地质灾害。四、地表岩溶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石芽、溶沟、峰林、洼地等形态的岩溶。它们分布面积广阔,演化历史复杂,景观类型多样,地域特点突出,成为宝贵的自然遗产,地理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美学价值。在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碳酸岩地层,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它是一种消减岩石体积,增大岩体外部空间的化学溶蚀地貌,已成为地球上十大地貌类型之一。它与分散降雨,地表径流密切相关。暂时溶蚀基准面多为附近最低的江河湖库水面,永久溶蚀基准面仍为海洋水面。相对地下岩溶,破坏性较小,但水土流失,石漠化发展却很突出。中国从距今30多亿年的前震旦纪沉积碳酸盐岩。大陆的碳酸盐岩等可溶岩体分布面积很大,出露地表136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埋藏地下约365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岩层厚度达几千米、上万米。它们是岩溶演变的基础条件,如表4。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04km2) 表5-4 类别地区纯地层夹 层互 层间 层总 计东北5.2560.361.4767.092华北5.5448.9281.6216.092华东0.2221.9080.3240.8283.282华中2.7724.865.8320.9014.364西南19.7641.704.0687.09242.624西藏2.3767.5813.15623.112西北27.6122.44830.06总计28.30235.02847.16926.10136.626纯地层区,由于质地纯净,单层很厚,岩溶发育很大很深,成片分布。互层地区,由于有难溶岩体,岩溶常作条状分布。间层地区,由于难溶岩体较多,岩溶往往呈孤立、零星的条块分布。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岩溶地区之一。由于气候温和,水量丰沛,水文循环活跃,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溶蚀,发育数十万个溶洞,成为世界上的洞穴王国。西南地区的可溶岩体,连成一片,有5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岩溶区,远大于黄土高原的面积。广西、云南、贵州分布、出露的碳酸盐岩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5060,更为集中、突出。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贵州的兴义峰丛等奇特地貌,都发育在易溶岩上,闻名于世。石漠化状况略好于同纬度的北非沙漠,中东荒漠,远差于北美森林沼泽。三峡库区位于中国最大的可溶岩地区的东北部,具备良好的岩溶条件。经过亿万年的不同演化,发育出地表(空气中),地下(岩土内)两个垂直、覆盖物层面,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地理类型,幼年、青年、壮年、老年四段历史时期,大小、多少、干湿、分散与集中,溶蚀与沉积五种结构形态、系统、完整的岩溶地貌。地表细分为岩溶高原、石林、峡谷、槽谷、丘陵、平原等自然景观;地下细分为干湿天坑、地缝、溶洞、厅堂、伏流、深潭、平湖、急流险滩,瀑布飞泉等洞穴、水系。(一)高原指外围较陡,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地,区别于平原;较大的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主要分布在重庆东面,湖北西侧、贵州中北部,发育平缓的丘陵、盆地、洼地、漏斗、盲谷、峰林、明暗相间的河流,地下水常从高原周边的陡崖流出。面积较大的岩溶高原如下。1、红池坝 在巫溪县城西北90千米,海拔17502500米,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6千米,面积约105平方千米。它是西南最大的亚热带高原草场,蔬菜生产基地。2、茅草坝 在奉节县南部,海拔1800余米,面积20平方千米,水草丰美,是良好的高原牧场和蔬菜基地。坝上的向阳湖,湖面约70公顷,湖水从悬崖飞泻入岩湾(黑松湾),成为长约37千米的天井峡地缝水流的源头。3、黄水 在石柱县东北部,海拔14001600米,面积约30平方千米。原顶平缓,植被茂盛,是黄连等名贵中药材集中产地。4、仙女山 在武隆县城西北32千米,海拔15602033米,面积约40平方千米。夏日凉爽,最高气温2729;冬季寒冷,积雪两月。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达68,独具江南高源风光。5、白马山 在武隆县西南部,海拔12501951米,面积约32平方千米,有银杉等珍稀树种和松、杉等林木。6、水车坪 在黔江县南部,海拔11001464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耕地、森林散布其间。(二)丘陵主要分布在黔北、鄂西高原的岩溶地区。高差100150米,坡度小于45,与溶蚀洼地组成亚热带岩溶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三)平原、盆地1、平原 在岩溶高原、丘陵、群山的边缘,经湿热时代、季节,高温多雨、江河泛滥,长期强化岩溶作用,扩大岩溶面积到数十、数百平方千米,形成溶蚀平原、盆地。地表起伏平缓,覆盖红土,零星散布残丘、孤峰。如秀山县城西南的清溪平原,海拔360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酉阳县东南部的龙潭平原,海拔320米,面积约76平方千米。水量丰沛,河流发育,土层较厚,农业发达。不过,溶蚀洼地的消水条件较差或太好,雨季集水、旱季失水,应注意防涝、抗旱。2、利川盆地 位于清江上游河谷,海拔10001400米,高差100300米,包括团堡、城区、汪营、凉零等坝子,面积1200平方千米,是恩施州最大的盆地,以盛产大米著称,与北部出产玉米的建始县为邻,有“金建始、银利川”之说。3、恩施盆地 位于清江中游河谷,平均海拔450米,相对高度50米。由金子、龙凤、高桥、方家、七里坪等坝子组成,面积约600平方千米,是桃、梨、柑桔、水稻主产区。(四)天生桥又称“天然桥”、“仙人桥”。它是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的桥状地形。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多由溶洞顶部、两侧坍塌而成。桥下河水通过部分称为“穿洞”。1、武隆天生桥 在县城东南约20千米的白果乡与核桃乡交界处,羊水河的弧形峡谷上。纵向八百米内,平行排列三段岩溶残存山体,即天龙、青龙、黑龙,别名上龙、中龙、下龙三座横跨峡谷的天生石拱桥。各桥的主要尺寸如下:桥顶高220.3、250.3、246.2米,桥洞高165.7、90.6、97.3米,平均宽148、130、259米,桥跨度72.8、35.4、11米。三桥的厚度、宽度是残存的山体,桥洞高、桥跨度是溶蚀的部分。从相关数据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均匀水流、岩溶的相应变化。桥顶高低相差30m,桥面厚薄相差105米,桥面宽窄相差129米,桥洞高低相差75.1米,跨度大小相差61.8米。三桥将羊水河峡谷分为四段明流,三段暗流,不同于常见的单座天生桥状况。表明差别溶蚀正处于中青年旺盛期,还未将相关山体全部溶蚀,塌陷为峡谷。山体内的暗河很深,岩溶发育相对较慢。桥体内溶洞四伏,水帘高挂,泉水叮咚,溪流潺潺,保留着发育岩溶,深切峡谷的条件,体现三峡库区岩溶发育的复杂性。2、兴隆天生桥,在奉节县兴隆镇西南20千米处。桥长13.5米,宽40米,高60米,是横跨龙桥河的天生桥。龙桥河水流经洼地田园之后,进入龙桥石壁的龙门洞中,约5000米处,有一个长300米,宽100米的大厅,暗河在此形成暗湖。附近还有龙门坝、销口峡、三叠泉瀑布等景观。(五)岩洞又称“崖洞”、“岩屋”。通常分布在岩溶地区的河谷两岸,地表水的冲蚀、溶蚀作用形成近似水平的洞穴。宽度大于高度35倍,深度不超过10米。峡江及其支流两岸,有许多岩洞,曾是古人临时避雨,居住的地方,悬棺岩葬的场所,也是现代人探险、考古、科研、旅游的去处。(六)垄脊槽谷又称溶蚀谷地,岭谷地形。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缘,重庆附近,由构造作用形成的褶皱山地,平行岭谷地区。灰岩出露于背斜轴部或两翼,因岩溶作用,发育成几种长条状合成洼地。如一山一槽二岭的歌乐山、巴岳山;一山二槽三岭的中梁山,鸡公山。长度可达几十至一百余千米,形成美丽、壮观的平行岭谷地貌。槽谷内发育洼地、漏斗、主暗河与褶皱轴向一致,埋深几米至十几米。地表水随季节变化,经漏斗、消坑转入地下。(七)峡谷三峡库区广泛分布溶蚀、侵蚀、构造及其复合作用峡谷。鄂西、贵州高原仍保留早期岩溶,地下水埋藏在较深山体,出露于断裂带,中低山区的大小江河,东南西北向流淌于深山沟谷之中;由于地壳抬升,江河下切,形成深达5001000米的峡谷群组。如长江干流上、奉节至宜昌段,经历鄂西期、山原期、三峡期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重庆至奉节段的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嘉陵江北碚段,经历大巴山期、槽地期、嘉陵期形成的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清江的伴峡、巴山峡、平洛峡,大宁河的龙门峡、巴雾峡、长滩峡。神农溪的绵竹峡、鹦鹉峡、龙昌峡。就是二三级支流也有峡谷,如唐岩河的官渡峡、神龟峡,迷宫河的天井峡、岔路溪的月牙峡等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乌江穿行大娄山、武陵山系的长段峡谷,最近才经人探访,发现奇特景观,珍稀动植物,载于媒体。在渝黔交界的大山中,距彭水县城约70千米的乌江支流,长溪河下游,周芷沱至三江口河段,有一座长10多千米,绝壁高300多米的神奇大峡谷,山顶天宽,不过一丈;溪河水深,约有4米。正午阳光射进峡谷,映照水波,五光十色。谷内活跃多种野生动物,表明人迹罕至。谷口住着10余农家,不足百人。神农架等偏远山区,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峡谷,自有特点,自成类型,扩充地貌学内容,与其它峡谷明显不同。例如,两大陆板块相对运动,挤压成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同一大陆板块非同步运动,撕开的东非大裂谷,海底扩张形成的太平洋、大西洋大海沟,山地、流水地貌,由隘谷、障谷发展而成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因此,要全面研究。既注意地质构造,江河侵蚀的物理力学作用,也注意化学溶蚀、沉积作用,以免顾此失彼,增大困难。(八)石林石林是以溶蚀为主的岩溶类型。水流沿着厚层块状岩体的垂直裂隙溶蚀,形成很深的沟槽,高大的石芽、石柱,组成森林状地貌。石芽 地表水沿可溶岩体的节理、裂缝、层面流动,不断溶蚀、侵蚀坡壁表面,形成很深的垂直沟槽,平行沟槽的突起部分即为石芽。其相对高度一般为20米,最高约50米。石林 常是热带石芽的特殊形式,以云南路南石林为典型代表。这类地貌有集中渗流,地下水一般埋深几米至十几米,低洼地带出露泉水或集水成湖。三峡库区经历过炎热多雨的热带气候,剧烈溶蚀,形成多处石林,颇具科研、观赏价值。1、宜昌石柱 在石牌附近的西陵峡谷两岸,流水沿可溶岩体垂直节理溶蚀、侵蚀、切割成十几米、几十米高,形态各异的巨大石柱,组成奇特、优美的风景区。2、万盛石林 在重庆市南的天门山上,川东、川东南褶皱带与川黔南北构造带的交汇处。形成于4.584.78亿年前,比形成于2.7亿年前的路南石林早成岩约2亿年。它是早古生代,奥陶纪地质时代成岩的古热带岩溶,中国最古老的石林之一。面积约100平方千米,稍小于350多平方千米的路南石林,是中国第二大石林。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造成干旱、水蚀过程相对较短,风蚀(流水)侵蚀过程相对较长,转成亚热带石林。在已开发的2.4平方千米地面上,集中分布许多石芽、石剑、石鼓、石塔、石蘑菇等大型柱状岩溶遗存。有些石芽经差别溶蚀成似人似物,如禽如兽形态,构成兵书石、千塔林、万马奔腾、大象吸水、神龟守寨、贵妃沐浴、倒挂金靴等景点、景区,与密集分布、色彩各异的化石群落,记载着不同时期的气候、水文、生物特征。石柱、石壁上留存的多层水蚀线,标志相应时期的海平面。芳草堤,垂柳青青;芦花湖碧波荡漾,见证沧海桑田。循水溯源,在多处溶洞、暗河中捕捞到透明鱼,俗称“玻璃鱼”;附近的南桐等煤矿区,多次发生涌水事故,显示长期充分发育的地下水系和生态状况。3、巴东石林 在恩施州北部,巴东县城西南72千米,海拔约1200米的枣子坪河谷地带,长约1500米,面积21平方千米。高约600米的石屏,壁立河岸,山泉从屏顶飞流直下,号称“千米石屏”。石林内长满苍松翠竹,遍布奇石,一派“树在岩上长,石在林中藏”景象;夹壁巷道纵横交错,形似棋盘格子,别称格子河,梭布垭石林。4、云阳石林 在盘石镇长江大桥附近,长江南岸河滩上。经江水亿万年侵蚀,差别溶蚀,形成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30多万平方米,50多个景区,400多种形态的地质迷宫,水下石林奇观。拥有海龟、海豹、海豚、鳄鱼、骏马、猕猴、雄鸡、山洞、恐龙骨架等奇异造型,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 功。每年910月枯水时节,逐渐露出水面,展现芳容;至次年3月桃花汛后,重新没入水中,养在深闺。为使这一大自然的杰作,不致因三峡成库永存江底,经抢救搬迁,安置在新县城的滨江公园。图5-4 青木关地表岩溶示意(九)地貌组合分布在地表,大气环境中的厚层石灰岩体,形成多种岩溶地貌,具有内在联系。如石芽与溶沟,山岭与槽谷,江河与峡谷,干谷与伏流、峰丛与洼地等地貌组合。综合分析这些地貌组合,可以了解地表,地下岩溶的发育阶段,顺序特征,稳定状况,便于开发利用,化害为利。1、幼年期 地表微有起伏,形成地表水系,逐渐发育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和孤立的地下水流。2、青年期 地面出现许多漏斗、消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地表水迅速转为地下水,地表河成为季节河、间歇河,逐渐干涸、消失。地下洞穴互相连接,形成地下水系,统一的水面,溶蚀基准面。3、壮年期 山岭蚀低,洞顶坍塌,溶蚀洼地合并成平坦的盲谷,扩大为溶蚀平原、盆地。地上河转为地下河,又称盲谷期。4、老年期 地面遗存一些残丘、孤峰,起伏渐小,又称“准平原期”。在准平原,重新进行岩溶作用幼年期,即地貌演化的循环、旋回过程。五、地下岩溶在地下可溶岩体内部,增大空间,形成溶洞、暗河等形态的化学溶蚀地貌。它在岩土覆盖环境,集中地下水流溶蚀、侵蚀下形成,与在大气包围,分散地表水流溶蚀,侵蚀下形成的地表岩溶明显不同。另外,地下岩溶的溶液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洞中、洞口,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碳酸盐固体沉积,形成石笋、石柱、石钟乳等泉华景观,缩小岩体内部空间,进行岩溶循环、旋回。不过,岩溶地下水大多流入海洋,在海底沉积,形成水成岩地层;在洞中,洞口沉积的碳酸盐,特别纯净、致密,难以再进行岩溶过程,为人们研究认识保存真实、完整的历史资料。因此,盗卖泉华及其工艺品,是不文明行为。(一)溶洞又称“洞穴”。俗称“龙洞”。它是地下水流溶蚀、侵蚀,岩体坍塌,扩大可溶岩体孔隙、裂隙、层理、节理等空隙而成的次生空洞。包括漏斗、竖井、天坑、溶洞、落水沟等不同形态、规模的空间。它是地下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相关章节介绍。1、分类 根据不同条件、特征分为多种类型。按出露、所处位置分为:地面以上为明洞、地面以下为暗洞,水面以下为水洞;在山上为山洞,高于当地河床面,多发育在层面与断裂交汇带。按有无水流分为:有水流为水洞或湿洞,河道上常有泥沙、卵石、砾石;无水流为干洞或旱洞,底部、洞壁、顶面常有石笋、石幔、石柱、石钟乳等化学沉积物。按形状分为整洞、圆洞、方洞;半洞、半圆洞。按规模分为大洞、中洞、小洞;主洞、支洞。按朝向分为东、南、西、北洞等等,相当复杂。最具特征、代表性的溶洞如下。2、 按走向分为水平(前、后,左、右,直、弯)洞,垂直(上下漏斗、竖井、消坑)洞,倾斜洞,复合洞等。(1)水平洞 地下水沿可溶岩体的水平层面、断裂带、潜水面、易溶与难溶岩土界面流动,溶蚀、侵蚀扩大空隙,形成廊道式洞穴。洞顶、洞壁有水流,暗河溶蚀、侵蚀痕迹。洞内有石笋、石柱、石幔、石钟乳等多种形态的碳酸钙化学沉积物。水平溶洞主要发育、形成于饱水带内,地下、水面上下,附近河谷、低地有排泄口等地理环境,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差别溶蚀,以及排泄口,地下水面,溶蚀基准面等下降,加深新溶洞,使洞穴成层分布。上层老溶洞失去地下水,成为干洞;溶蚀扩空作用,因岩溶水减少而削弱,但径流冲蚀扩空作用,因高差、速度增大而加强。还可能出现泥土充填,藤蔓掩盖洞口,难以发现等情况。根据1982年前的调查资料,三峡地区有200多个溶洞。其中绝大多数(174个)溶洞,分布在石灰岩特别深厚的西陵峡谷,南津关至南沱江段。30多个溶洞内有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的岩泉,时宽时窄的暗河。由于地壳上升、江水下切、河床与地下水位下降,溶洞主要沿垂直水流方向加深,大小、分布颇不均匀,约分为五层。第一层在距江面015米的河谷两岸,因地表水冲蚀、溶蚀成近于水平流动带的洞穴,宽度大于高度35倍,深度一般不超过10米,是近期自然和人为强烈作用发育的青少年岩溶地貌,岩泉和暗河较多。第二层距江面4050米,岩泉和暗较少,相对稳定,类似于季节变动带。第三层距江面80100米,洞口较大,有部分伏流,是长期(中年)溶蚀结果。第四层在200米上下,第五层在240250米,多为垂直流动带干洞,洞顶坍塌,洞口较小,常有泥土堆积,植物掩盖,呈现部分壮年、老年岩溶旋回特征。各层溶洞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影响,通过裂隙或暗河相连,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从近至远,继续溶蚀。形成山上有洞,洞内有山,主洞支洞相连,旱洞水洞互通的庞大洞穴系统或溶洞群组。如咸丰县的黄金洞,利川市的腾龙洞系统,秭归县的玉虚洞、咸丰县的玉泉洞群组。(2)垂直溶洞 地下水沿深厚可溶 岩体的陡倾层面,垂直断裂带流动,溶蚀、扩大空隙,形成漏斗、竖井、落水洞等通天洞穴。上部多为冷洞,旱洞或季节性旱洞,下部多为暖洞,水洞或季节性水洞。洞内的化学(泉华)、岩土沉积物较少,它常与水平、倾斜洞并生,相连。(3)倾斜溶洞 介于水平,垂直溶洞之间或处于二者的转向阶梯、连接部位,具有二者的部分特点。洞口朝上多为冷洞,洞口朝下多为暖洞。洞内通道起伏,大小多变,结构复杂,容易随季节,每天气温变化,形成狂风呼啸的“风洞”,雷声隆隆的“雷洞”,间歇泉、潮水洞以及鱼洞、燕子洞、蝙蝠洞等等。3、按洞内常年空气温度分为:低于0的冷洞,冬暖夏凉的常温洞,中温、高温(90以上)的暖洞、热洞。由此可判明洞口的朝向,洞体的深浅、结构,以及地热资源概况。(1)冷洞 它是高中山内、洞口朝上的竖井式溶洞。冬季较重的冷空气下沉洞内,不易排出,保持较低温度,形成冷洞。三峡库区有多个冰洞,颇有特点,值得研究。1)五峰冰穴 在长江以南五峰县,海拔1700米的白溢寨。穴口露于地表,高于穴口约2米的四周树木,青枝绿叶。每年夏季,进入伏天以后,穴内气温逐渐降低,泉水开始结冰。穴外天气越热,穴内冰层越厚,极端最低气温达-20。2) 巫溪冰洞 在长江北岸巫溪县、红池坝东北3千米,海拔21002200米的中山上。洞长10米,宽5米,高6米。隆冬时季,洞外寒风凛冽,冰封雪飘,洞内和风扑面,温暖如春。盛夏三伏,洞外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洞内冰花如画,玉树洁白,冰柱直径1米,高达4米。该洞隆冬融冰,盛夏结冰,反于常理,蔚为奇观。3) 神农冰洞 在长江以北平均海拔1100米的神农架林区,泥叉河的一处洼地。消水坑(溶斗)深约20米的洞内,顶高10余米,悬挂粗大的石钟乳。盛夏三伏,洞内冻成巨大的冰柱。这三个洞的共同特点,造成过度“冬暖夏凉”的异常现象。4) 位置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特别是神农架林区,在325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20多座海拔20003000米的高峰。5) 气温普遍较低,海拔21002200米的红池坝,7月均温约17.4,海拔1819.3米的绿葱坡,7月均温约18.2,1月均温-3.3,极端最低气温-17。巴东县海拔1000米上下的山区,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都发生冰冻,冻土层深达1米左右,常阻碍交通,危害作物。海拔更高的中山山地,一般在12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出现冰冻,严重成灾时,冻死80%的竹子,全部柑桔。6) 放热与吸热过程 这三个洞穴在隆冬时节,洞外大气因比热较低,遇北风侵入快速降温,飘雪结冰,是一放热过程,显得寒冷;而洞内的岩土、水分,比热较高,慢速降温,近于吸热过程,气温较高。经过35个月的缓慢降温,失去许多热量。在夏季三伏,南风伸入,气温迅速升高,水分蒸发十分强烈,又带走大量气化潜热,使洞内温度更为降低,以致出现结冰。这与“下雪不冷化雪冷”和冰箱制冷、绝热保温道理相同。(2)暖洞 它是中低山内,河谷地带,洞口朝下的排水式溶洞。夏季较轻的热空气进入洞内,不易排走,维持较高温度,形成暖洞。三峡库区有多个热洞,也有特色,值得关注。1) 恩施玉龙洞 距清江1千米,利川市24千米,约形成于3亿年前的石炭纪。洞口高1050米,分为三层,有578级台阶到已开发的中层和两条支洞,洞长300米,一次可容100余人游览迎客、玉龙等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