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有幸同我校的其他五位同事参加了民盟甘肃省委“烛光行动”平凉市第一期培训,通过在培训中听到的、看到的再加之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下面根据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这只是我的一些浅显的见解,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立足现状寻突破 找准方法促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据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文言文首当其冲,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无奈、畏惧可见一斑。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的探讨也是争论不休。钱梦龙老师也曾感慨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来教学。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和浅显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文言文语法知识不作讲授重点,而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理解。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不够理想,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寻求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推动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我就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谈一些见解。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在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但惟独文言文教学还是一潭死水。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上法就是:整堂课就是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朗读、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认识模糊。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时只要学生会读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会背诵、能默写,至于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则高不可攀。有的教师说不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大纲要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让自己按时毕业。由于师生对教学文言文的目标及学习意义认识不清,所以教学中只重视讲读课文,不重视阅读课文的教学指导。(二)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只一味让学生背课文和译文,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注解,而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诵记,而诵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教学效果不太好。“读”没有到位。文言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就是少得可怜的朗读也走进误区,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样大大削弱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长日久使朗读变成厌烦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三)以教师为中心,一味注重灌输。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尤其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教法单一, 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课堂上,学生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机器。教师应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四)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自然压抑。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五)对大纲要求领会不深,对教材编排体例理解不够。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度如何确定?不少教师心中无数。由于受习惯定式的干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把握,便造成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六)忽视文言文特点,割裂文言文教学的“教”与“学”。文言文由于历史久远而存在着自身特点。首先,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的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师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其次,随着时间推移,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都与师生存在着语言距离。第三,隐藏在古诗文中的深层含义,增加师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为对文言文陌生、模糊、畏惧,加之文言文基础没打好,所以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心理距离较大。由于文言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掺杂在教学陈规陋习中,使文言文教与学之间的割裂现象越发严重,也使教学越来越难。(七)市面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资料多,处理不好,适得其反。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我个人认为要上好文言文,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既包括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又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在目标的确立上,要实施“两手抓”的策略,因为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是解读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解读文言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尽管传统的文言文上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是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上法呢?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一直在喊,但至今为止,我们还在进行着应试教育,最终还是以一张纸在定学生的终身。所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的步子不能一下子迈得太大,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本”,我不要求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请求大家跟我一起来回忆一下2009的中考卷。整张卷子课内的知识只考了古诗词的背诵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题考了三个文言实词:欣然、念、空明;第二题考的是倒装句的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第三题考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问:“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很明显中考的方向性也最终落在了这两个点上,即: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再来看课外的文言语段,它选取的是史记中的“负荆请罪”的故事。第一题依然考了四个文言实词:口舌、去、孰、鄙贱,因为是课外语段,它就降低了难度,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仔细一看,这几个词在我们的课内语段中几乎都出现过。如“孰”字就出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鄙”字就出现在出师表中;至于“去”字就经常出现了;第二题考的依然是句子翻译,考查的是判断句式“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第三题考的是对文本人物的性格分析和鉴赏,问: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由此可见,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目标依然是这两个点。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实现这两个能力目标呢?一、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会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论语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火电之光,能照亮世间有形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精神领域中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排在首位的是谁?(生:孔子)对,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我估计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就会陡然增加。于此同时,巧引故事或巧设情景,也能助学生一臂之力。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介绍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的故事梗概;上出师表时,可说说扶不起的刘阿斗的故事;上水调歌头时可以教唱王菲的歌,歌唱会了,词也就背出来了。用诸如此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好文言文首要的一步。二、就要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它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如一些成语:心旷神怡、明察秋毫、任重道远、落英缤纷、豁然开朗等。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比如说教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名”“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象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遇到较深教难的文言文是不是就只能采用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了呢?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肯定不利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的。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是: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绝对不要去参考“翻译大全”之类的辅助书籍,我对学生说:“你一定要自己翻译,哪怕是翻译得笑话连篇都没有关系,往往在这些地方,在上课后,倒反而记得更牢。”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在这个环节中要仅可能地采用激励机制,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就感。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要放在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的适度点拨。有些老师认为,现在连现代汉语的语法都不讲了,古代汉语的语法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对文言现象和语法还得进行适度的点拨。当然这个点拨得讲究方法。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如一些虚词的解释,教师只需要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至于它的用法可以不必细究。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最终达到自学课外浅易文言文的目标。整个第二步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对文章要十分熟悉,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相当充分。如在教核舟记时,我一改常规教学,让学生分段分组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找出重点字词句,由组长负责分工,督促成员全部参与完成本段任务,由汇总员写到小黑板上,最后全班展示交流。由剩下的两组在其他组交流的基础上表演三四两段的内容,表演时注意人物的神情和态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实施“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学过几年英语的人,来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可见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去,天天听天天说,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虽然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了,我们已不可能找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由口入心、琢磨和体验的过程,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教师的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生与生的比读,甚至是同一个同学的前后比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或者是在老师带领下的跟读、或者是采用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等方法来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地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如果能做到这样反复地读,让学生读到如出己口,烂熟于胸,脱口成诵。当然,朗读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会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并提高赏析能力,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觉上感到不适而发现问题。如果诵读能与会意密切结合就更容易在更深层次上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就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即会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类似于这样的诵读,久而久之,学习文言的语感就会慢慢地培养出来。所以,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自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我们并不提倡。四、寻找审美轨迹,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文言文的审美轨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入选的文言篇目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谐调,有的整散结合,有的写实朴素,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娟秀优美,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如能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实到实处了。比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一句时,可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背着东西走累了,需要歇一下;行者在走的时候被美景感染,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那么把原文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行不行? 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学生的互相讨论,可以明确:负者之所以能歌,行者之所以要休,是因为他们被醉翁亭的美景所感染了,于是负者忘记了劳累,行者要坐下来赏景。象如此的语言品味法一定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充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做到了有言也有文。、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等等这些,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难道这样的人物不值得我们学生去欣赏吗?、感悟美的情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苏轼作水调歌头,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户外培训知识课件
- 天然气液化站设计与建设实施方案
- 公司计算机板级维修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冷链食品安全管理员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新疆安全知识培训小常识课件
- 公司眼镜验光师技能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电子产品制版工应急处理能力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硅橡胶装置操作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城市更新中的老街区改造与历史传承
- 公司铜铝杆生产工急救技能实操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一年级秋季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关于下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通知
- 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 如何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 政策类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家政中介服务线上平台运营方案
- 2025-2026学年华中师大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3)
- 叶云燕老师课件
- 第13课 美丽中国我的家(教学课件)小学二年级上册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 多肉教学课件
- 英语考级-a级词汇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