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三讲国民收入的决定.ppt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国民收入的决定.ppt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国民收入的决定.ppt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国民收入的决定.ppt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国民收入的决定.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邮箱邮箱地址 jjxznufe 密码 jjxznufe 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培根关心他人是成功的关键 艾森豪威尔 第三讲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 支出模型 内容提要 1 均衡产出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 其他消费函数理论4 投资函数5 国民收入的决定6 乘数原理 本章重点 认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掌握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认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理解乘数原理 三章通用前提假设 有四个层次含义 1 假定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闲置的两层含义 1 劳动力资源 没有充分利用 存在着失业 2 厂房 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充分利用 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 假定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在大萧条情况下 凯恩斯认为也许价格机制不能起自动调节作用 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 不易变动的经济机制 存在价格刚性 刚性一词的含义是僵化的 不易变动的 英文是 DownwardRigidity 翻译成 拒下刚性 价格刚性两个体现 1 在劳动力市场 即便存在失业 工资也不会降低 工资有拒下刚性 2 在产品市场 即便存在生产过剩 物价也不会降低 物价有拒下刚性 问题 在价格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市场中用什么调节供求 使之趋于相等呢 3 在即定的价格水平上 总供给是无限的 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在总产量曲线上的每一点 都有实现均衡的可能 经济含义是 由于存在着资源闲置 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 要什么有什么 要多少有多少 4 由于总供给无限 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 称为总需求分析 由于在总产量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有实现均衡的可能 所以均衡的实现最终由总需求水平的大小决定 总需求多大 国民收入就多大 并且在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 不再变动 抽象掉了总供给方的因素 由总需求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 上述前提假定的情况只有在经济大萧条时才能够出现 所以凯恩斯经济学有时被称为萧条经济学 该假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后三章的分析中都适用 该假定集中体现了凯恩斯定律的含义 凯恩斯定律与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完全对立 课外阅读 对需求和供给哪方重要的百年争论 凯恩斯定律和萨伊定律 相关链接 凯恩斯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 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 基本假定1 潜在的国民收入不变2 各种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价格水平不变4 利率水平不变5 投资是自发 自主 的变量6 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二 从国民收入核算到宏观经济理论 从核算的角度看 事后分析的角度看 AE Y核算恒等式经济含义 任何时候的总支出都能购买到所需要的产量 三 均衡条件 事前分析 AD ASAS Y AE AD Y AEAE Y或者AD AEAE是联系AD和Y的桥梁和纽带 Y是变量 每时每刻围绕AD上 下波动 有什么力量调节Y 使之等于AD 四 总支出AE与总需求AD 总需求AD 在价格 国民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 消费者 厂商 政府和国外部门愿意支出的数量 总支出AE C I G NX AD 愿意的支出AE 实际的支出 把AE中不愿意的剔除 其余的可以计入AD AE分成四个部分 C 全部是意愿的 计入总需求AD 私人国内总投资 用I Investment 代表 重置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意愿存货统称为计划投资 记为I计 或者I自 可以计入AD I I计 inv I 总投资 G 完全愿意 计入AD NX 全部愿意 计入AD AD C I计 G NXAE C I计 inv G NXAE AD inv 当 inv 0时 AE AD 即 Y AD inv 当 inv 0时 Y AD 非计划存货投资 五 均衡的调节机制 AE AD inv或者Y AD inv AE AD两者差额是 inv inv的几种情况 1 当 AE Y AD时 inv 0 供过于求 存在积压 厂商减少投资 导致投资水平I下降 引起实际总产量下降 即 C I G NX Y 直至 AE Y AD inv 0 2 当 AE Y AD时 inv 0 供不应求 存在脱销 厂商增加投资 导致投资水平I增加 引起实际总产量增加 即 C I G NX Y 直至 AE Y AD inv 0 Y AE 围绕AD上下波动 3 AE Y AD时 inv 0 供求相等 既不存在脱销 也不存在积压 厂商保持投资不变 导致实际总产量水平不变 即 C I不变 G NX Y不变 这种Y不变的状态 就是均衡的状态 存货调节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中 非意愿存货量也构成一种调节机制 inv AE AD Y AD I I计 是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差额 是平衡项 inv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 不是价格调节机制 这说明价格并非唯一的调节机制 产量也构成一种调节机制 这就是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和均衡的调节机制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Y C I 45o 45o E 0100Y AD 100 inv 0 inv 0 AD 六 均衡产出的概念 两部门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两部门 消费者 C厂商 I计 I计是外生变量 I计 Io由于不存在政府 无政府的收入TA与支出G TR Y Yd C S 两部门的均衡条件 AD AS AD C I计 C Io AS Y Yd C S 均衡条件之一 C Io Y 待说明的变量C均衡条件之二 C Io C S 待说明的变量S 均衡分析中找对立的 变动着的力量才有意义 为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关于消费和储蓄的知识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 消费函数心理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导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C C y 45o B y 10 10 0 消费曲线 C 在微观经济学中 消费数量是价格的函数 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 在宏观经济学中 价格水平不变 所以消费数量只是收入水平的函数 并且是Yd 税后的收入 的函数 不是Y 税前的收入 的函数 C Co cYd 1 自发消费Co 当个人可支配收入为0的时候 存在的消费 即 Yd 0时 C Co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一种短期消费函数 Co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 短期 没有收入 但是要维持生存 也要消费 通过借贷消费 例如 做学生时的消费 短期消费函数 当Yd 0时 C Co 0第二 长期 从人的一生来看 排除了继承遗产的情况 没有收入 就没有消费 长期消费函数为 C cYd当Yd 0时 C Co 0 2 引致消费cYd 由于收入的增加 导致的消费的增加 c 边际消费倾向MPC 介绍两个关键概念 1 边际消费倾向 MPC 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当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为极小时 0 MPC 1 或 2 平均消费倾向 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抽象分析线性消费函数 C Co cYd 45o A B E C y 10 10 0 45o C y 0 消费曲线 线性消费函数 收支相抵线 收支相抵点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 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萧条 2 20世纪40年代中期 库兹涅茨根据1869 1938年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 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 证明在这期间收入虽然增长了8倍 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 84 0 89之间 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 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 被称作 消费之迷 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短期消费函数 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C cY c是长期消费倾向 有如下特点 1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2 平均消费倾向是常数 并随收入增加而降低 3 边际消费倾向始终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之迷 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是不一致的 短期和长期消费函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消费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迅速下降 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以后 从过去接近60 的水平逐渐降到50 第二 从消费结构看 居民消费比重较低 公共消费较高 物质型消费较多 服务型消费较少 本世纪初 服务业占GDP43 到44 后来慢慢下降 降到了大概不到40 在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2008中国金融论坛上 央行行长周小川称要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这一数值基本为75 即居民新挣100元钱大概75 用于消费 央行统计部门的研究结果为 5 左右的贫困人口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 超过了90 在这5 以上 其中包括了农民阶层 边际消费倾向也在75 左右 城市人口的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口 大体也在75 二 储蓄函数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S S y 1 边际储蓄倾向 MPS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当收入与储蓄增量极小时0 MPS 1 2 平均储蓄倾向 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3 储蓄曲线 B y S S y cs 抽象分析线性储蓄函数 s y o 线性储蓄函数 可支配收入 S C0 1 c Yd S Yd C C0 1 c Yd 短期和长期储蓄函数SS 1 c Yd 长期 S C0 1 c Yd 短期 三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 两函数互为补数2 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但APC大于MPC 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 但APS小于MPS3 APC APS 1 MPC MPS 1 45o cs y o d d A y0 c c y s s y 第三节其他消费函数理论 一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杜森贝利 二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莫迪利安尼 三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弗里德曼 凯恩斯理论的补充 思考 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增加 消费是否会增加 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等级不变 边际消费倾向会不会增加 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不变 其他的家庭收入提高 这个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不会提高 一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杜森贝利 relativeincomehypothesis 1 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 有攀比效应 即示范效应 2 消费有习惯性 当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影响 而且受到过去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 消费具有不可逆性 即棘轮效应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长期内 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 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短期内 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强调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 即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发展中国家面临两种示范效应 一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与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 另一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经济发展 但也会导致 消费早熟 或 超前现象 现象 二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莫迪利安尼 1 强调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收入与财产之间的关系 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开支 使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最优配置 2 C aWR cYL3 用来说明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与短期消费波动的原因 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 60岁退休 预期寿命80岁 这样 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 60 20 40年 生活年数NL 80 20 60年 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 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 24000元 则终生收入yH 24000 40 960000 元 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 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 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960000元 则每年的消费额C 960000 60 16000 WL NL YL 40 60 24000 2 3 24000 元 以上例子表明 该人在生活年数 60年 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 24000元 的2 3 2 3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 40年 占生活年数NL 60年 的比例 另外1 3的年工作收入yW用于储蓄 年储蓄额等于1 3yW 1 3 24000 8000 元 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额达到8000 40 320000 元 320000元储蓄用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 按照工作时期年消费16000元计 320000元储蓄可以使用20年 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 三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弗里德曼 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 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 C bYp Yp为持久收入 b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Yp Yt 1 Yt Yt 1 可用来说明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与短期消费波动的原因 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 一般可以保持三年以上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两者并不排斥 前者更关注个人是如何形成持久收入的预期 强调持久性收入在消费决定中的重要性 人们在好年景储蓄 弥补坏年景的亏空 后者更注重储蓄动机 强调终生的可支配收入在消费决定中的作用 认为人们在工作时进行储蓄 退休后用来消费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又叫前瞻消费理论 特征是预期的收入和当前的收入一样也影响当前消费 消费者面临的是跨时期的预算约束 而不是当期收入的约束 区别了暂时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持久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 实证研究基本证实了前瞻消费理论的上述特点 都市 负翁 你过得还好吗 收入不菲 积蓄却不多 买了房子和车子 却欠巨额的债务 这样一个群体正变得越来越庞大 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都市的 负翁 单身 负翁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贾清 男 30岁 电视台新闻编辑我目前存折里一分钱没有 还欠着银行30多万元 应该算是都市里的 负 翁吧 大学毕业三年后 我跳槽到了一家报社 专跑IT 辛辛苦苦几年来 总算攒下了一些钱 去年我咬咬牙 15万元倾囊而出付了首期 在北京通州买下了现在的这套房子 每个月要交2000多元的按揭 工资确实比原来多了 但交完按揭也所剩无几了 一个爱巢 造就两个 负翁 王栋 男 32岁 外企职员月供2900元 我们夫妻俩每月工资的大头就交给了银行 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以前我们还经常下下馆子 去电影院看看大片 自从供房以后 这些活动一律取消 现在我每天早上一眼开眼睛 就想起我今天还欠着银行100块钱呢 心里特别不踏实 而这钱 要到18年之后 才能彻底还清呢 做了 负翁 也有了一个共同的担忧 朝不保夕 什么时候工作没了 还贷的钱就没有着落了 提前享受的同时 压力和负担也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 经济日报 2003 10 30洪敏田 启林文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 利率 取决于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 价格水平货币幻觉 消费者只看到货币收入的增加 忽视了价格水平的上升 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 而增加平均消费倾向 3 收入分配 第四节投资函数 一 投资函数和投资曲线投资函数 厂商的投资支出与决定投资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中的投资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I I0 I Y 二 总需求二部门中 总需求为AD C I C0 cY I0 AD0 cY自发总需求 AD0 45o E AD C y 0 AD C0 AD0 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 富人拥有金融资金66 4 而20 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 3 从消费零售额看 2007年县和县以下10亿人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仅占GDP总量11 7 而县以上城市3亿人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占GDP总量的25 5 按人均计算 相差10倍左右 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 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 大多数人需要消费 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 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 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国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停留在40 以下 这同发达国家这个比值高达70 80 相比 低出30 40个百分点 20万亿的居民存款 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比上一年实际增长8 4 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 比上一年实际增长8 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人民币 2000年至2007年 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从62 3 逐年下降至48 8 年平均下降1 9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 中国的投资率一路从35 3 上升到了42 3 的水平 远高于多数国家20 的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9 7 2000年发展到30 6 2005年猛增到63 8 2007年进一步增长到66 9 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大国 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大 当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到国外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时 产品的出口必然萎缩 危机必然来临 讨论 假日经济有多大作用 如何理解消费函数的稳定性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AD ASC I C SI S 一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总需求 总供给法 AD AS法 1 公式推导 Y AD 表明均衡收入由总需求决定 AD C I计 C C0 cYd Y Yd I计 Io 45o E C I C Y 0 C I 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o线相交决定收入 2 图形推导 为什么Y是均衡的 二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投资 储蓄法 I S法 1 公式推导 S I 0 I S E Y 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 2 图形推导 Y 均衡点的移动 外生变量变动对均衡点的影响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1 I的变动 2 S的变动 3 MPC的变动 消费致富论 无论增加Co 还是增加c 结果都是增加C Y 上升到YfCo Io 导致AD曲线平移 c 导致AD曲线转动 消费致富论的适用条件 深度萧条的背景下 生产能力闲置 价格刚性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总供给不会成为约束总需求的条件 在经济繁荣时期 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 资源充分利用 总供给开始约束总需求 扩张总需求的结果 不是致富 而是通货膨胀 两种方法的比较 收入 支出模型不同之处 AD AS法 45 线法 纵轴代表总需求一方的变量之和AD C I I S法 均衡分析法 纵轴分别代表对立的两方变量AD I和AS S相同之处 1 在通用前提假设之下 2 同在产品市场 3 都由消费函数决定 4 I计为既定的外生变量 即使把I计表述为R的函数 R也是外生变量 5 都是存货调节机制 节俭的悖论 1 在微观经济学中 S 个人财富 节俭是美德 2 在宏观经济学中 C Y 上升到Yf 消费致富论 越花钱 越有钱 节俭的悖论 节俭悖论导致出现了按揭人生 花明天的钱 办今天的事 现款消费 吃今天 按揭消费 吃明天 寅吃卯粮 浮躁的社会风气 急功近利 现买现卖 现学现用 快速致富 快速发财 节俭的悖论 的提出 18世纪初 英国医生孟迪维尔 在他写的讽喻诗 蜜蜂的寓言 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 孟迪维尔认为 仅仅是美德 不能使国家兴盛 私人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 但是他认为 实行这个方法 国家也可以致富则是错误的 凯恩斯继承了孟迪维尔的观点 也认为 私人致富之道 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 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通论 第359 361页 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节俭是美德的观点 断言节约造成失业 在深受读者欢迎的 经济学 教科书中 萨缪尔森指出 本 富兰克林的 穷人理查德的手册 告诉我们 节俭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 但是 正当我们学习穷人理查德的智慧时 出现了一代新的理财奇才 他们声称在萧条时期 古老的美德可以是现代的罪恶 古老的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的罪恶 萨缪尔森试图用冷静的态度来解开这个悖论之谜 他告诉我们考虑以下两点有助于澄清问题 一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永远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误 FallacyofComposition 也就是说 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 在某些情况下 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 如盲人摸象 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 你知道吗 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 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线索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 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 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 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 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 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 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 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 二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 一 引进政府后的总需求消费函数 总需求为 自发总需求 AD1为二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 AD2为三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 AD Y 450线 AD1 AD2 C I G C S T I G S T 二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定量税例题 C 1600 0 75YdT 800I 1000G 2000则Yd Y T Y 800S Yd C 1600 0 25 Y 800 1000 2000 0 25Y 1800 800Y 16000 I G S T 是一个常数 2 比例所得税例题 其他条件不变 税率为t 0 2则税收T Y 0 2YYd Y T y Y 0 2Y 0 8YS C0 1 c Yd 1600 1 0 75 0 8Y 1600 0 2Y1000 2000 1600 0 2Y 0 2YY 11500 I G S T 定量税 TR 0 比例税 I G I G S T S T S T Y 3000 1000 1600 11500 16000 Y 图形分析 1 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1600 3000 I G I G S T Y S T Y Y S T 比例税税率变动的影响 图形分析 2 Y1 Y2 I G I G S T S T S T Y 定量税变动的影响 图形分析 3 Y1 Y2 三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均衡条件 Y C I G X M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I I0政府购买 出口函数 进口函数 M M0 mY均衡国民收入 第六节乘数原理 一 乘数的意义乘数 又叫倍数 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乘数是一把双面刃 乘数分为投资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二 投资乘数 一 投资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对于隐函数形式的宏观模型 二 投资乘数的作用机制 汽车制造公司收入增加 Y1 I 出租车公司购买一辆新车 投资增加 I 汽车部件制造公司收入增加 Y2 C I 汽车材料生产公司收入增加 Y3 C2 I 增加的总收入为 Y I C I C2 I MPC 0 8投资增加 I 100 Y 100 100 0 8 100 0 8 0 8 100 0 8n 1 1 1 0 8 100 500 例题 C I C I C I I Y Y 45o 图形分析 乘数效应 经济中的 三极管 总结归纳 所以 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 则乘数越大 乘数作用大小受到5个条件的影响 一 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 没有闲置资源 投资增加以及导致的消费增加 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 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二 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 否则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 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 限制消费 从而部分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乘数作用大小受到5个条件的影响 三 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 而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 货币需求的增加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 利率就会上升 不但抑制消费 还抑制投资 使总需求降低 四 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 五 增加的消费不用于购买进口品 三 政府支出乘数 一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 1 定量税的情况 假设G不影响投资 T为常数 2 比例税的情况 二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的比率 1 定量税 2 比例税 四 税收乘数 1 定量税2 比例税 比例税下的公式 修改后的公式 五 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国民收入变动与带来这种变动的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变动之间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