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环境化学教学大纲12、水分析化学教学大纲53、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84、环境监测教学大纲135、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166、环境质量评价教学大纲197、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218、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24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2810、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大纲3211、噪音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3512、生物化学教学大纲3813、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4014、环境保护法规教学大纲4215、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教学大纲4416、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4717、建筑给排水教学大纲5018、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541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5620、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5821、认识实习大纲6022、生产实习大纲6223、毕业实习大纲6411、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代码:06021340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60学时(含实验12学时) 学 分: 3.5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 开课时间: 春季适用专业:环境工程预备知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参考教材:环境化学 戴树桂,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参 考 书:环境化学,何遂源, 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4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课程内容:本课程较系统阐述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内容与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面临的环境问题,了解我国目前的污染问题和状况,较全面地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污染物的类型和危害、监测、治理原理与方法,熟悉污染物的采样和监测技术,牢固树立环境意识。理论授课方案(48学时)一、绪论(2学时)介绍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领会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的简要过程。二、大气环境化学(10学时) 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大气层简介;大气温度层结;大气垂直递减率;辐射逆温层;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大气稳定度的判定。2、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光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硫氧化合物的转化和硫酸烟雾型污染;酸雨的组成;大气颗粒物特征。 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了解大气中离子和自由基。掌握大气中碳、硫、氮的基本反应及其正确人类的危害;光化学烟雾和硫酸气溶胶等的形成过程及危害。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过程及颗粒物上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正确健康的影响;温室效应和酸雨的概念和形成机理及其危害。三、水环境化学(10学时)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天然水的组成;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存在形态。 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吸附等温式;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平衡;氧化和还原及配合作用的原理。 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分配作用和标化分配系数;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和亨利定律;水解作用和水解速率;直接和间接(敏化)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及碳酸盐体系、天然水的碱度与碳酸盐的平衡;天然水中氧化还原反应;pE和pH或pE与pC图的意义和用途;天然水中的中和、沉淀与溶解、水解等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简单的计算;天然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天然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转化的规律性。 四、土壤环境化学(8学时)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土壤吸附的性质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土壤的氧化还原性。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理化性质,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以及净化能力和污染概念;金属元素及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挥发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 五、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0学时)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胞吞和胞饮);有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蓄积。2、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与生物转化生物富集的概念;富集速率的计算;生物放大的概念;生物积累的概念及积累速率;生物转化中的酶、几种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中氢的传递;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类型和微生物降解;氮及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3、污染物质的毒性 毒性的概念;毒物的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机理;毒作用的过程及生物转化机制。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污染物的生物积累途径和影响因素、污染物的生物代谢和转化类型;常见污染物的生化效应。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学时)1、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中汞、砷的来源、分布、迁移及环境污染效应。 2、有机污染物 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迁移转化及环境污染效应。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重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七、有机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4学时)1、固体废物、分类固体污染物的产生;分类;时空特点。2、有害废物有害废物的概念;判定;有害成分;进入途径;迁移途径和危害性。 3、放射性固体废物放射性的概念及判定;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主要类型及地下迁移速率;辐射损坏类型和影响因素。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以及放射性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课程实验(12学时)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环境化学知识的理解,对有关的环境问题有相应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熟悉环境分析仪器,强化实验技能,充实实验设计思想,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科研中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思路,并为以后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型每组人数必做或选做1含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4验证性实验3必做2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酸性蓝染料8综合性实验3必做三、实验项目基本要求实验前认真预习,正确操作有关仪器,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认真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学会利用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处理环境中的问题。四、实验课考核方式根据实验技能、出勤情况、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学时分配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实验学时210108104412执笔人:熊振湖 审核:程方2、水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分析化学课程代号:060213407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58学时(含实验18学时) 学 分:3.5学分开课单位:环境教研室 开课时间:秋季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预备知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参考教材:水分析化学,黄君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参 考 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 仪器分析,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分析化学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四大滴定方法及主要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要掌握水质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介绍水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水质指标和标准;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等)、分析结果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吸收光谱法等内容。基本要求:掌握误差及相关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四大滴定原理及相关概念和计算、常用仪器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理论授课方案(40学时)一、绪论(2学时)介绍水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水质指标和标准,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二、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6学时)掌握误差的种类,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含义,掌握样本及总体的误差和偏差的计算,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掌握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计算规则。 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含义,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相关规则。三、滴定分析法概述(2学时)掌握滴定方法分类,标准溶液的选择及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两种滴定分析计算方法。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滴定分析计算方法。四、酸碱滴定法(10学时)掌握质子理论,溶液酸碱性的计算,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在监测中的应用,酸碱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一元、二元、多元酸碱及两性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原理、配制及pH值的计算,指示剂的原理、变色范围及用量等,各类滴定的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水的酸碱度的测定,酸碱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五、络合滴定法(7学时)掌握稳定常数,络合剂,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络合滴定的影响因素,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络合滴定在监测中的应用。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了解稳定常数含义及常用络合剂种类,掌握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的特点及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结构,掌握络合滴定的影响因素、滴定曲线及影响因素,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选择及封闭、僵化现象。六、沉淀滴定法(4学时)溶度积原理及分步沉淀,摩尔法滴定基本原理,沉淀滴定法在监测中的应用。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掌握溶度积原理及计算,分步沉淀计算,摩尔法滴定原理及条件,氯离子的测定。七、氧化还原滴定法(7学时)氧化还原平衡,反应方向、次序及进行的程度,反应速度,滴定曲线,指示剂,高锰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重铬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碘量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掌握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含义,反应方向的影响因素,反应次序及进行的完全程度,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滴定曲线分析,指示剂种类及选择,重点掌握高锰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重铬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碘量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八、吸收光谱法(2学时)掌握比色和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测定方法及仪器,误差来源及测定条件的选择。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光的吸收定律,分光光度法的原理。课程实验(18学时)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盐酸溶液的标定(3学时)实验目的:通过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容量分析仪器的用法和滴定操作技术,并学会滴定终点的判断。实验要求:进行Na2CO3和H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容量分析仪器的用法和滴定操作技术,并学会滴定终点的判断。掌握电光天平的结构、使用规则和称量方法。二、水中碱度的测定(3学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水中碱度测定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滴定终点的判断。实验要求:能够使用连续滴定法判断溶液中的碱度,并且准确测量。三、水中硬度的测定(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掌握硬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实验要求:熟练掌握总硬度及钙硬度的测定原理及方法。四、水中氯离子的测定(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摩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的原理和方法。实验要求:掌握AgNO3溶液的标定方法及摩尔法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五、水中溶解氧的测定(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学会溶解氧瓶的使用法,掌握溶解氧水样的采样方法和固定方法;熟练掌握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操作技术。六、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水中COD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实验要求:学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原理。学时分配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262107472执笔:李毓 审核:程方3、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代号:060213401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 学 时:52 学时(含实验12学时) 学 分:3.0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 开课时间:秋季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预备知识:无参考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参 考 书:水处理微生物学,顾夏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微生物学, 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基础课,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各种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原理和应用,并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需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今后的环境工程工作实践打下基础。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与环境相关的各种微生物的结构、特性、生长繁殖、变异、卫生细菌学、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及其应用及微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理特性,细菌的生长和遗传与变异,其它微生物,微生物的生态,水的卫生细菌学,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及其应用,水生动物及其在水体净化中作用等内容。基本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类型和一般特征,正确掌握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掌握细菌的生理和生长特性,熟悉细菌的遗传变异,熟悉水中病原细菌的基本知识及其控制方法。了解微生物在环境生态中的地位与影响和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机制,基本掌握典型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熟悉原生动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水体净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技术中的原理和应用。了解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以及生物毒性的生物监测技术;掌握微生物的观察、培养、分离、灭菌、无菌操作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理论授课方案(40学时)绪论(2学时)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原则,理解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含义,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原则,微生物的共同特点。第一篇 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2学时)了解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态、大小、化学组成、结构。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溶原性。了解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教学重点: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态教学难点:病毒的繁殖过程、溶原性。第二章 原核生物(4学时)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掌握细胞一般结构,理解细菌的培养特征,掌握细菌的染色原理、方法。了解古菌的特点及分类内容,了解放线菌的形态、大小、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理解蓝细菌的特点,了解其代表属。了解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和枝原体。教学重点:1、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掌握细胞一般结构,理解细菌的培养特征,掌握细菌的染色原理、方法。2、古菌的特点及分类内容,了解放线菌的形态、大小、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教学难点:细菌的染色原理、方法。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2学时)理解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分类,了解各纲特点及在水体自净、污水处理中的作用。了解微型后生动物的典型代表。掌握藻类一般特征,了解各门特征。掌握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培养特征,了解主要代表属。教学重点:1、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各纲特点和在水体自净、污水处理中的作用。2、藻类一般特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主要代表属。教学难点: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培养特征和主要代表属。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4学时)了解微生物的酶组成、分类与命名,理解酶的催化特性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了解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所需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类别,了解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理解微生物的呼吸类型,了解合成代谢、光合作用途径。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酶组成、分类与命名,理解酶的催化特性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2、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所需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及其类别,了解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3、微生物的呼吸类型,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光合作用的途径。教学难点:微生物酶的催化特性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6学时)了解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掌握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理解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掌握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了解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及其作用,了解其它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理解灭菌、消毒的含义,理解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掌握菌种的退化原因、复壮与保藏方法。教学重点:1、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2、微生物的生存因子及其作用,灭菌、消毒的含义,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菌种的退化原因、复壮与保藏方法。教学难点: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4学时)了解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的含义,掌握DNA与RNA在遗传变异与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了解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了解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的含义,DNA与RNA作用,基因突变、突变类型。2、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及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教学难点:中心法则,基因突变、突变类型。第二篇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第一章 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了解土壤的生态条件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及数量,掌握土壤自净原理和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了解土壤污染原因和土壤生物修复方法。了解空气微生物的分布、种类和数量、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空气微生物检测。掌握水体微生物的来源,了解水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及生态特征,掌握水体自净过程及变化规律,了解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及污化系统特征,掌握水体有机污染指标及内容,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教学重点:1、土壤的生态条件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自净原理和土壤生物修复方法。2、空气微生物的分布、种类和数量、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微生物检测。3、水体微生物的来源,水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及生态特征,水体自净过程及变化规律,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及污化系统特征,水体有机污染指标及内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教学难点:土壤自净、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第二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学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的转化。理解氮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包括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转化、尿素的氨化、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等内容。了解硫循环、磷循环、铁和锰的循环。教学重点:1、碳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2、氮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氨化、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等内容。教学难点: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第三章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4学时)了解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性质,掌握其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理解原生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了解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掌握厌氧消化甲烷发酵的理论,了解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微生物处理方法及原理。教学重点:1、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性质,掌握其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2、原生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教学难点: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第四章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学时)了解污水脱氮、除磷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相关微生物类型,了解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目的和意义,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过程及微生物群落,了解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教学重点:1、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相关微生物。2、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过程及微生物群落,了解饮用水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教学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相关微生物。第五章 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2学时)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及其微生物群落(产要是堆肥法),了解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及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教学重点:1、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及其微生物群落。2、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及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教学难点: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第六章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学时)了解酶制剂应用的剂型,了解酶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方法、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乳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沉淀剂的开发与应用、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教学重点:1、酶制剂应用的剂型,酶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方法、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乳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沉淀剂的开发与应用、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教学难点: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方法以及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课程实验(12学时)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察(2学时)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2、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3、通过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藻类、酵母的一般形态实验二 微生物的计数(酵母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2学时)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2、学会一般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4学时)实验目的要求: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3、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实验四 综合性实验: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4学时)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稀释平板法2掌握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方法学时分配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实验学时224246424422212 执笔人:钟 远 审核: 程 方 4、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代号:060213400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 学 时:52学时(含实验12学时) 学 分:3学分开课单位:环境教研室 开课时间:春季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预备知识:水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参考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参 考 书:环境监测,杨承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8 水分析化学,黄君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 仪器分析,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环境要素中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监测原理及测定仪器的操作原理方法。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监测绪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内容。基本要求:掌握水、大气、土壤等各种环境要素中主要环境污染物及噪声、固废的监测方法,掌握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程序。理论授课方案(40学时)一、绪论(2学时)环境监测定义、过程及对象,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环境监测的目的、监测技术概述。二、水和废水监测(14学时)水环境概述,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物理指标的测定,金属类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部分物理指标、重金属、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仪器及测定要点。三、大气和废气监测(12学时)基本知识,大气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监测,污染源的监测。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布点及采样方法,掌握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甲醛等的测定方法,掌握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四、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监测方法。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害特性监测方法。五、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土壤的组成及污染物的来源,土样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部分重金属的测定。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土样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部分重金属监测方法。六、噪声监测(6学时)概述,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噪声的物理量,测量仪器,布点及监测方法。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噪声的物理量,监测方法。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2学时)监测实验室基础,实验室质量保证。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课程实验(12学时)一、水样中总铬的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掌握比色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实验要求:掌握总铬的测定方法,熟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及分光光度法基本操作程序,熟练操作722分光光度计。二、水样中氟离子的测定(2学时)实验目的:掌握用直接电位分析法测定离子活度原理及操作方法。实验要求:掌握电极的使用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定原理及离子活度计的操作。三、环境噪声监测(2学时)实验目的:掌握环境噪声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实验要求:掌握噪声测定的布点方法及声级计的使用方法。四、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综合实验,6学时)实验目的:掌握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实验要求: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布点,确定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掌握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方法,同时掌握重量法测定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定方法。测定完毕根据采样体积进行计算及数据处理。学时分配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学时214122262执笔人:李毓 审核:程方5、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代号:060213408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 开课时间:第3学期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工程 预备知识:地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等参考教材:环境学基础,鞠美庭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4参 考 书:1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刘少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环境生态学基础,刘劲松,王华丽,宋秀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李广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排水工程(下册),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土壤环境学,李天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防治等诸多内容。掌握环境保护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控制污染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伦理及理念。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的基本知识、生态学基础、人口与环境,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组成、种类、污染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阐述了资源的短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等内容。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成、存在情况、性质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熟悉反映各种污染的综合性指标及各种治理措施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对象;了解环境、环境科学的发展及由来、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压力。理论授课方案(32学时)一、绪论 (4学时)介绍环境的定义、分类、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发育过程,各圈层的结构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臭氧层的形成、破坏原因及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环境科学的含义、分类、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环境的定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二、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4学时)介绍生态系统、营养级、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及后果,生态学规律,由植被破坏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生态系统、营养级、生态平衡的定义。三、人口与环境(2学时)介绍人口的概念、人口过程等基础知识,世界与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特点、发展趋势,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人口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人口的定义、人口过程。四、大气污染与防治(4学时)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大气污染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各种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成、存在情况、性质,排放特点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各种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成、存在情况、性质。五、水污染及其防治(4学时)介绍天然水的组成、水体污染物及组成、污染源,中国水污染的特征,水污染的危害,工业水、城市水、农村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废水的再利用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水质量指标,水体自净,水环境总量的含义,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对象。六、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2学时)介绍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其特点,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原则、相应的法规、标准,工矿业固废、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定义的相对性,固体废物的类别及不同特点。七、土壤污染及其防治(4学时)介绍土壤的组成,污染的定义,污染源,污染物及自净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重金属和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积聚、迁移、转化和生物效应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土壤的污染源、危害及自净。八、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4学时)介绍噪声、电磁性、热、光污染的定义、来源、特点、危害,各种污染的防护措施,相应的法规标准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噪声、电磁性、热、光污染的定义、特点、危害。九、资源与环境(2学时)介绍了水资源的作用、分布,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及保护对策,土地、矿产、能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的现状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2学时)介绍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基本原则、实施途径,全球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等内容。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学时分配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学时4424424422执笔人:范晓丹 审核:程方6、环境质量评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质量评价课程代号:060213409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总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学分开课单位:环境工程教研室 开课时间:秋季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预备知识:水分析化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环境监测、化工原理等参考教材:环境评价学,张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参 考 书:环境质量评价,赵毅,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1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水、固体废物、声环境质量现状和影响评价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能初步应用环境评价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方法;理解评价报告表和报告书的编写要点。了解其它环境要素的评价要点,以及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与方法、各要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以及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和评价。基本要求:掌握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关系;掌握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及常用环境标准,能够熟练运用标准。理解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数学模型和熟悉环境评价方法,能够运用评价方法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掌握污染源评价和工程分析方法;掌握环境要素影响预测和评价技术,理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理论授课方案(32学时)一、绪论(2学时) 介绍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关系;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二、环境评价标准(2学时) 介绍环境基准及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我国环境标准制度;介绍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标准。本章应掌握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及常用环境标准。三、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及评价方法(2学时) 介绍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扩散基本微分方程;环境评价方法。应掌握环境评价指数法的基本形式和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理解功能评价法、专家判断法等环境评价方法。四、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学时) 介绍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评价因子的筛选及指数法的应用。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及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况。本章要求掌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各种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评价。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学分) 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要求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六、污染源评价及工程分析(2学时) 介绍污染源调查、分类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污染源评价方法;介绍工程分析的方法及主要内容。本章要求掌握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工程分析的方法。七、单项环境影响预测技术(6学时) 介绍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大气污染源排放预测模型,大气污染污染物扩散基本计算模式,参数选择及计算;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常用水质预测模型;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技术;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技术。本章要求掌握常用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八、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6学时) 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固体废物、噪声评价技术。本章要求掌握大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工作程序和内容。九、区域环境影响评价(2学时) 介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技术。十、生态影响评价(2学时) 介绍生态影响评价概述,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影响识别,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程序,评价方法。重点掌握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程序。十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学时) 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理解规划环境影响的目的与原则,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十二、其他类型环境影响评价(2学时) 介绍环境风险及其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类型及程序,清洁生产评价及室内环境质量评价。要求理解环境风险评价、累计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环境危害评价及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学时分配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学时222222662222执笔人:赵建海 审核:程方7、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生态学课程代号:0602134110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学分开课单位:环境教研室 开课时间:秋季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预备知识: 地理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等参考教材: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宋永昌 由文辉等主编,2003年7月第二次印刷。参 考 书:1.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城市规划系列教材)沈清基编著,2000年5月2次印刷。2.城市环境生态学:戴天兴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73.城市生态环境学(二版):杨士弘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24.生态学基础:李洪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第一章 生态学基础(6学时)共五节;第一节 生态学定义;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其中包括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食物链与食物网4、营养级与金字塔5、生态效率;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其中包括:1、物质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包括:1、生态因子的定义2、生态因子的类型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4、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第五节 生态平衡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8学时)共六节:第一节 城市化概念;第二节 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1、城市2、城市生态系统与一般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3、城市生态系统;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1、城市生态位原理2、限制因子原理3、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4、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5、食物网原理6、环境承载力原理7、人和自然统一性原理;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第五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功能2、能量流动功能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第六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第三章 城市气候(6学时)共有六节:第一节 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第二节 城市的辐射与日照;第三节 城市热量平衡与城市热岛效应;第四节 城市的风及局部环流;第五节 城市的湿度、降水及水分平衡;第六节 城市大气污染第四章 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2学时)共有二节:第一节 城市土壤;第二节 城市的生物群落1、生境特点2、生境类型3、城市植物群落4、城市环境下动物区系的变化第五章 城市水环境(3学时)共有六节:第一节 城市水环境的特点;第二节 水循环;第三节 水体污染;第四节 水体污染指标;第五节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第六节水污染的综合防治第六章 城市噪声(1学时)共三节:第一节 噪声定义及特征;第二节 噪声的危害;第三节 噪声的来源及控制第七章 城市绿地及绿化(2学时)共三节:第一节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第二节 城市绿地的其他效应;第三节 立体绿化第八章 城市人口(4学时)共七节:第一节 城市人口;第二节 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