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ppt_第1页
第十四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ppt_第2页
第十四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ppt_第3页
第十四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ppt_第4页
第十四讲 近代史学:史学的近代化(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四讲近代史学 史学的近代化 中 2 第二节新史学的建立 所谓 新史学 包括20世纪初开始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并用以批判和改造传统史学 重新认识和编写中国历史的方法和视角 3 一 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 一 进化史观的传播 二 梁启超与 新史学 三 夏曾佑的通史撰著的首创意义 四 胡适的史学方法论和顾颉刚的 古史辨 五 王国维的史学附 清史稿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释 二 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范文澜 翦伯赞 侯外庐的贡献 4 一 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 一 进化史观的传播1 严复译 天演论 1893年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出版 进化与伦理学 一书 此书为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 光绪二十一年 1895 严复选译部分导言和前半部 名为 天演论 内容 认为万物均按 物竞天择 的自然规律进化演进 物竞天择 生存竞争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生物进化论到社会进化论 5 2 康有为的三世史观康有为改造儒家经典中朴素的变易学说 同西方知识相结合 创造了 公羊三世历史观 和 托古改制 学说 人类进化 皆有定位 自族制而部落 而成国家 而成大统 由独人而渐立酋长 由酋长而渐正君臣 由君主而渐至立宪 由立宪而渐为共和 盖自据乱进化升平 升平进为太平 进化有渐 因革有由 验之万国 莫不同风 孔子之为 春秋 张为三世 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 论语注 6 二 梁启超与 新史学 1 生平梁启超 1873 1929 字卓如 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举人出身 拜康有为为师 攻今文经学 并与康有为一起 倡导变法维新 光绪二十二年 1896 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 发表 变法通议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入京 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 流亡期间 梁阅读大量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 此后专于著书立说 介绍和宣传西学 对国内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 著作编为 饮冰室合集 7 2 批判旧史学 鼓吹 新史学 1901年 发表 中国史叙论 1902年 发表 新史学 明确提倡 新史学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 为中国所固有者 惟史学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 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 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 列国所以日进文明 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今日俗提倡民族主义 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 则本国史学一科 实为无老无幼 无男无女 无智无愚 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 视之如渴饱饥食 一刻不容缓者也 然遍览乙库中数十万卷之著录 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 给吾所求者 殆无一焉 呜呼 史界革命不起 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 惟此为大 新史学 之著 吾岂好异哉 吾不得已也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学 8 A 批判旧史学 四弊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新史学 9 四弊 一曰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吾党常言 二十四史非史也 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其言似稍过当 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 其实际固不诬也 吾国史家以为 天下者 君主一人之天下 故其为史也 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 以何而治之 以何而失之而已 舍此则非所闻也 盖从来作史者 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 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其大蔽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别 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学 10 二曰 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中国之史 则本纪 列传 一篇一篇 如海岸之石 乱堆错落 质而言之 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 夫所贵乎史者 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 相竞争 相团结之道 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 同体进化之状 使后之读者爱其群 善其群之心 油然生焉 今史家多于鲫鱼 而未闻有一人之眼光 能见及此者 此我国民之群力 群智 群德所以永不发生 而群体终不成立也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学 11 三曰 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凡著书贵宗旨 作史者 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碑耶 为若干之过去事作歌舞剧耶 殆非也 将使今世之人 鉴之裁之 以为经世之用也 故泰西之史 愈近世则记载愈详 中国不然 非鼎革之后 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 今日我辈欲研究二百六十八年以来之事实 竞无一书可凭借 非官牍铺张循例之言 则口碑影响疑似之说耳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学 12 四曰 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 某日有甲事 某日有乙事 至此事之何以生 其远因何在 近因何在 莫能言也 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 当得善果 当得恶果 莫能言也 故汗牛充栋之史书 皆如蜡人院之偶像 毫无生气 读之徒费脑力 是中国之史 非益民智之具 而耗民智之具也 新史学 中国之旧史学 13 二病 其一 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英儒斯宾塞曰 或有告者曰 邻家之猫 昨日产一子 以云事实 诚事实也 然谁不知为无用之事实乎 何也 以其与他事毫无关涉 于吾人生活上之行为 毫无影响也 然历史上之事迹 其类是者正多 能推此例以读书观万物 则思过半矣 此斯氏教人以作史 读史之方也 秦西旧史家 固不免之 而中国殆更甚焉 某日日食也 某日地震也 某日册封皇子也 某日某大臣死也 某日有某诏书也 满纸填塞 皆此等 邻猫生子 之事实 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 就中如 通鉴 一书 属稿十九年 别择最称精善 然今日以读西史之眼读之 觉其有用者 亦不过十之二三耳 14 其二 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中国万事 皆取 述而不作 主义 而史学其一端也 细数二千年来史家 其稍有创作之才者 惟六人 一曰太史公 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其书亦常有国民思想 如项羽而列诸本纪 孔子 陈涉而列诸世家 儒林 游侠 刺客 货殖而为之列传 皆有深意存焉 其为立传者 大率皆于时代极有关系之人也 而后世之效颦者 则胡为也 二曰杜君卿 通典 之作 不纪事而纪制度 制度于国民全体之关系 有重于事焉者也 前此所无而杜创之 三曰郑渔仲 夹漈之史识 卓绝千古 而史才不足以称之 其 通志 二十略 以论断为主 以记述为辅 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 15 四曰司马温公 通鉴 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 其取材之丰赡 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 势不能不据为蓝本 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 五曰袁枢 今日西史 大率皆纪事本末之体也 而此体在中国 实惟袁枢创之 其功在史界者亦不少 但其著 通鉴纪事本末 也 非有见于事与事之相联属 而欲求其原因结果也 不过为读 通鉴 之方便法门 著此以代抄录云尔 虽为创作 实则无意识之创作 故其书不过为 通鉴 之一附庸 不能使学者读之有特别之益也 六曰黄梨洲 黄梨洲著 明儒学案 史家未曾有之盛业也 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 而其他一无所闻 梨洲乃创为学史之格 使后人能师其意 则中国文学史可作也 中国种族史可作也 中国财富史可作也 中国宗教史可作也 诸类此者 其数何限 16 B 鼓吹 新史学 进化的而非循环的 第一 历史者 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宇宙间之现象有二种 一曰为循环之状者 二曰为进化之状者 何谓循环 其进化有一定之时期 及期则周而复始 如四时之变迁 天体之运行是也 何谓进化 其变化有一定之次序 生长焉 发达焉 如生物界及人间世之现象是也 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 以其于进化之现象 见之未明也 新史学 史学之界说 国民 群体 的而非个人的第二 历史者 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盖人类进化云者 一群之进也 非一人之进也 然则历史所最当注意者 惟人群之事 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 虽奇言异行 而必不足以入历史之范围也 中国作史者 全反于此目的 动辄以立佳传为其人之光宠 驯至连篇累牍 胪列无关世运之人之言论行事 使读者欲卧欲呕 虽尽数千卷 犹不能于本群之大势有所知焉 由不知史之界说限于群故也 新史学 史学之界说 总结历史变化的 公理 趋势 第三 历史者 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 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 善为史者 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 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 新史学 史学之界说 17 中国史叙论 分8节 1901年 1 史之界说 2 中国史之范围 3 中国史之命名 4 地理 5 人种 中国民族血缘的多源性 6 纪年 7 史以前之时代 8 时代之划分 与西方三段相应 18 新史学 分6章 1902年 1 中国之旧史学 2 新史学之界说 3 论正统 4 历史与人种 5 论书法 6 论纪年 对几千年中国旧史学进行猛烈批判 初步提出系统的新史学理论观点 19 历史进化史观 梁启超运用历史进化论分析中国历史和学术思想 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上世史 自黄帝至秦朝统一 是为中国之中国 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 中世史 自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 是为亚洲之中国 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 近世史 自乾隆末年至其所处时代 是为世界之中国 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 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中国史叙论 20 将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七个时期 胚胎时代 春秋以前 全盛时代 春秋战国 儒学统一时代 西汉 玄学时代 魏晋南北朝 佛学时代 隋唐 理学时代 宋元明 近世学术时代 明末至晚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21 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1922 和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1926 两书 是梁启超史学理论的代表作 中国历史研究法 共六章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22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总论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五种专史的概论 人 事 文物 地方 断代 五节分论 各种专史的体例 特点和撰修方法 23 3 新史学 研究范例 清代学术史研究 1 清代学术概论 1920 言简意赅 侧重于 论 梁启超于1920年初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 当时 蒋方震写了 欧洲文艺复兴史 一书 请梁启超为之作序 梁启超觉得 泛泛为一序 无以益其善美 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 从中比较彼我短长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于是 他借题发挥 对比中西文化 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 哪知 下笔不能自休 短短几天功夫 竟成六万言之文 与蒋著的篇幅差不多 只好独立成书 名曰 清代学术概论 以清前半期的 考证学 和后半期 今文学 为两大主流 来概述清代学术的演变与成果 本书属稿之始 本为他书作序 非独立著一书也 梁启超 第二自序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 写作特点 全书论析有清一代学术思想 涉及哲学 经学 史学 考古学 地理学 金石学 文献学 佛学 美术 诗歌 历法 数学 水利等学术领域 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 思路明晰 一气呵成 该书把中国近300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 第一 突破了传统学术史以 学案 为框架的体例 而以 时代思潮 为主轴来阐述有清一代学术思想 第二 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来揭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 25 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924 是 清代学术概论 的姊妹篇 但 三百年学术史 篇幅较大 内容更充实 重点在 史 论述三百年清学的渊源流变及政治影响 对清人整理旧学的成就分门别类综述 评介 概称 三百年学术 乃因 晚明的二十多年 已经开清学的先河 民国的十来年 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 反动与先驱 蒋维乔的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钱穆的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侯外庐的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 等著述相继问世 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的研究终成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 26 4 对梁启超史学贡献的评价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采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之一 陈鹏呜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从世界观到方法论 梁启超的 新史学 理论都标志着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开创者 尹达 中国史学发展史 20世纪初兴起的 新史学 即通常所说 资产阶级史学 是以梁启发表 新史学 为代表 严厉批判旧史学 比较系统地提出 新史学 理论 在历史观方面有较深入的探讨 并运用新观点编写出一批历史著作 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划时代性的标志 谢保成 中国史学史 三 27 三 夏曾佑通史撰著的首创意义夏曾佑 1863 1924 浙江杭州人 是晚清数学家夏鸾翔之子 光绪十六年 1890 进士 曾任清礼部主事 光绪二十二年 1896 在北京与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交往甚密 与严复等创办 国闻报 政治上拥护维新变法 鼓吹改良主义 但不赞成用政变方式搞维新变法 未参加戊戌变法的实际活动 辛亥革命后 曾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 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4年病逝 早年深研公羊学和佛学法相宗 后倾心于进化论学说 28 1 中国古代史 概况原名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简称 中国历史教科书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 1904年至1906 分三册由商务印书馆陆续排印出版 1933年 商务印书馆再将其句读 由当时的教育部定为 大学丛书 之一再版 更名为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约30万字 内容起自 传疑时代 即太古三代的神话传说时代 下至隋朝 29 2 著书目的 为寻救国的经验和教训 以使国家免于覆亡 智莫大于知来 来何以能知 据以为推而已矣 而推断未来的主要方式 就是历史研究 运会所遭 人事将变 目前所食之果 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 即无以知前途之夷险 他决心写一部 文简于古人 而理富于往籍 的中国通史 以供社会之需 望祖国免 蹈埃及 印度之覆辙 中国古代史序 30 3 中国古代史 的首创性突破传统封建史学编撰方法 采用章节体 借鉴当时刚传入的外国史书分章叙述的方法 糅以中国纪事本末体 以年代为经 以重大事件为纬的叙述原则 依进化论观点和考古学成就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 将中国历史分为 三大期 进而再细分为七个时期 中国之史 可分为三大期 自草昧以至周末 为上古之世 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 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 古今世变之大概 31 中国古代史序 总以发明今日社会之原为主 文字虽繁 其纲只三端 一 关乎皇室者 如宫廷之变 群雄之战 凡为一代兴亡之所系者 无不详之 其一人一家之事 则无不从略 虽有名人 如与所举之事无关 皆不见于书 二 关于外国者 如匈奴 西域 西羌之类 事无大小 凡有交涉 皆举其略 所以代表 三 关于社会者 如宗教 风俗之类 每于有大变时详述之 不随朝而举 32 4 历史地位 20世纪初 新史学 和 中国古代史 在新史学思潮中分别撰成 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以史学理论和通史撰作的出色成就 成为近代史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白寿彝主编 中国史学史教本 33 四 胡适的史学方法论和顾颉刚的 古史辨 1 胡适的史学方法论胡适 1891 1962 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幼时受私塾教育 喜读中国古典文学 光绪三十年 1904 开始 在上海就读于新式学校 后考取第二批官费留学生 赴美康奈尔大学习农科 后改文科 1915年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 1917年回国 任北大教授 五四 前后鼓吹文学革命 五四 后反对马克思主义 发表 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以后又提出 整理国故 口号 提出改良主义政治主张 还曾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年 任北大校长 1958年 任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长 1962年病逝 34 胡适说 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 一个是赫胥黎 一个是杜威先生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 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35 胡适的史学方法论 关于史学内容 史学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科学的 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方面是艺术的 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 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 提出考订史料和解释历史的整套方法和程序 一是 用严格的考据方法判史料 二是 用历史演变的眼光来追求传说的变 胡适文选自序 36 用严格的考据方法判史料 在这篇文字里 我又略述考证的方法 我说 我们对于 证据 的态度是 这种证据是在什么地方寻出的 什么时候寻出的 什么人寻出的 依地方和时候上看起来 这个人有做证人的资格吗 这个人虽有证人资格 而他说这句话有作伪 无心的 或有意的 的可能吗 胡适文选自序 37 用历史演变的眼光来追求传说的变 胡适小说研究的 历史演进法 胡适认为 中国传统小说分两大类 一类是 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 以 水浒传 为代表 一类是 创造的小说 以 红楼梦 为代表 第一类小说 都经过了几百年的流传 最初大多是一些流行的故事 由说书或讲古的人口述 改编改写 长期演变 最后才写出有现在形式的宏篇巨制 胡适运用历史演进法 来考察 水浒传 故事的流传 演变及成书经过 从南宋时代流传于民间的 宋江故事 到宋元之际的龚开的 宋江三十六人赞 宣和遗事 元代的 水浒戏 到后来文人整理增删 创作成一百零八将的 水浒传 作了系统的历史的考证 勾勒出了 水浒传 演变成书的基本轮廓 水浒传 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 水浒传 乃是从南宋初年 西历十二世纪初年 到明朝中叶 15世纪末年 这四百年的 梁山泊故事 的结晶 水浒传考证 38 我考证水浒的故事 包公的传说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井田的制度 都是用这个方法 顾先生说的最好 我们看史籍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确重 凡是一件史事 应看他最先是怎样 以后逐步的变迁是怎样 其实对于纸上的古史籍 追求其演变的步骤 便是整理他了 胡适文选自序 39 用历史演变的眼光来追求传说的变 胡适称为 实验室的态度 把每一件事的种种传说 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研究这种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研究这件史事的逐步演进 由简单变复杂 由陋野变雅训 由地方 局部的变为全国的 遇有可能 解释每次演变的原因 40 十字真言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假设不大胆 不能有所发明 证据不充足 不能使人信仰 有几分的证据 说几分话 有五分证据 只可说五分的话 有十分的证据 才可说十分的话 文史的引子 41 胡适的史学研究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某些缺点 在研究方法上他遵循着 无证不信 又主张反对先存一个理去验物 提倡怀疑 不迷信 这对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但胡适的研究工作没有形成具有全面系统性的课题 多是比较狭窄的 某些方面的 大多还停留在整理的阶段 马金科 洪京陵 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 42 2 顾颉刚的 古史辨 顾颉刚 1893 1980 江苏苏州人 1920年北大毕业 留校任图书馆编目 开始进行考辨古史工作 此后先后在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等任教 九一八 事变后 开始重视历史地理研究 创 禹贡 杂志 成立 禹贡学会 开创了当代历史地理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负责总校 资治通鉴 校点 史记 七十年代 主持校点 二十四史 清史稿 并系统研究 尚书 学界称其是对 尚书 的总结性整理工作 顾颉刚的辨古史活动受到了胡适 历史演进法 的影响 43 古史辨 第一册经书辨伪 第一册上编讨论古史 中编讨论孔子和儒家 下编是对 古史辨 第一册的评论 第三册主要研究 易 诗经 第四册主要讨论诸子 第五册讨论汉代今古经文 第六册讨论先秦诸子与老子 第七册是对 古史辨 活动的总结 一 二 三 五册为顾颉刚编 四 六册为罗根译编 第七册为童书业编 44 顾颉刚的 古史层累地造成的 观点 在古史记载中 时代愈后 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时最古的人是禹 到孔子时有尧 舜 战国时有黄帝 神农 秦时有三皇 汉时有盘古 时代愈后 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舜 孔子时 无为而治的圣君 尧典 晚出于 孔传 时 家齐而后国治 圣人孟子时 成为孝子模范 我们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 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 但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 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 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古史辨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45 推翻非信史的四条标准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 所谓历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话 人与神混的 如后土原是地神 却也是共工氏之子 人与兽混的 如夔本是九鼎上的罔两 水神 又是做乐正的官 饕餮本是鼎上图案画中的兽 又是缙云氏的不才子 兽与神混的 如秦文公梦见了一条黄虵 sh 蛇 就作祠祭白帝 鲧化为黄熊而为夏郊 此类之事 举不胜举 自春秋末期以后 诸子奋兴 人性发达 于是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 人化 了 人化固是好事 但在历史上又多了一层的作伪 而反淆乱前人的想像祭祀之实 这是不容掩饰的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46 顾颉刚的古史观在当时被认为是 足以使吾国史学发生革命之举动也 但 考古学之研究愈深 地下之发掘愈多 则文化之上溯亦愈远 故治古史只有延长之势 并无缩短之理也 陆懋德 评顾颉刚 古史辨 47 五 王国维的史学1 生平王国维 1877 1927 浙江海宁人 号观堂 曾应乡试不中 22岁至上海 入 时务报 任书记校对 并结识罗振玉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留学日本 进东京物理学校 不久因病回国 任教于多所学校 光绪二十三年 1907 任清朝学部总务司行走 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修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 出走日本 随罗振玉研究古文字学 甲骨金石学 汉晋木简 1916年回国 1923年 任清废帝溥仪南书房行走 后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 1927年 当北伐军胜利进军之际 自沉于昆明湖 48 2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 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 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驯之言 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古史新证 总论 49 陈寅恪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一文 对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作进一步的概括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 如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 鬼方昆夷玁狁考 等是也 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 如 萌古考 及 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 等是也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 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 如 红楼梦 评论 及 宋元戏曲考 唐宋大曲考 等是也 此三之著作 其学术性质固有异同 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 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轨则 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学 范围纵广 途径纵多 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 50 第一 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献 文物 互相参证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利用史籍和甲骨卜辞排出殷商世系 并证 史记 世本 对殷商的记载基本可靠 鬼方昆夷玁狁考 广泛征引先秦两汉文献及钟鼎彝器铭文 论鬼方 昆夷 玁狁等先秦游牧族与后来的匈奴 胡皆系同一族名的异译 51 第二 中外史籍互相补证 萌古考 广泛征引中外文献 研究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前的蒙古诸部历史 考证蒙古诸部的发源地在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一带第三 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典籍 红楼梦 评论 运用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分析 红楼梦 52 附 清史稿 536卷 本纪25卷 志142卷 表35卷 列传116卷 编纂时间及版本 1914年 袁世凯政府成立清史馆编纂清史 1928年 仓促出版 此版共印1100部 撰作目的 与往代二十四史 同昭垂鉴于无穷 朱师辙 清史述闻 惓惓于故君之情 时流露于字里行间 金毓黻 读清史稿札记 53 编修人员 以清遗老赵尔巽为清史馆馆长 缪荃孙和柯绍忞先后任总纂 参加撰史的学者大多是清朝遗老 在政治上反对共和 主张复辟帝制 政治倾向反动 称辛亥革命为 谋乱 称颂清朝 理明数确 器法精密 自古以来 所未有也 食货志序 纪年不奉民国正朔 凡民国以后事 皆用干支或曰 越若干年 为民国时的清废帝及遗臣记事立传 记清亡后溥仪的大婚 并为婉容 文秀立传 将王国维列入 忠义传 1928年 故宫博物院上报国民政府行政院 呈请严禁清史稿发行文 列举 清史稿 问题与错误19条 建议 永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