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 七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ppt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 七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ppt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 七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ppt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 七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ppt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二中学 七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 夕阳无限好 1 原因 2 表现 农业发达 手工业兴盛 商业繁荣 3 特点 二 工业文明的萌动与近代危机的前夜 只是近黄昏 1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2 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蔑视科学 3 16 17世纪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 政治 国家统一 安定 2 民族 交流频繁 4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生产技术的进步 6 前代生产发展基础 5 人民的辛勤劳动 3 经济政策 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1 明朝的一条鞭法 1581年 张居正 把田赋 徭役 杂税合并 折成银两 分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分担 土地兼并 社会矛盾丛生财政问题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上赋税制度变革 背景 主要内容 赋役合并 化繁为简 役归于地 量地计丁 纳银代役 赋役征银 意义 思考 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虽然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 一条鞭法实行不久便废除了 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为什么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赋役合并 赋和役合为一 简化了赋役手续 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 纳银代役 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松弛 较易离开土地 为城镇手工业提供劳动力 赋税征银 对货币地租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促进作用 2 清 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 含义作用 摊丁入亩 1723年雍正帝 固定丁税 1712年康熙帝 内容 把固定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位 汉朝长期以来的人头税废除了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产生的结果 人口增加 隐瞒人口成为不必要的举动 国家对人口的统计数字更真实了 造成土地的大量开垦 生产更多的粮食 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 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同点 都收取银两 即货币地租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 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都增加国家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 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 不同点 明朝的改革失败了 清朝的改革成功了 明朝的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 清朝是固定的 明朝发生在王朝中期 清朝发生在王朝初建时期 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清朝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请思考 我国古代曾实行过那些赋役制度 1 人丁为主要标准 编户制度 西汉 租调制 北魏 租庸调制 隋唐前期 2 土地资产为主要标准 初税亩 春秋 两税法 唐中后期 方田均税法 北宋中期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 地丁银 清朝前期 3 征收货币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赋役制度演变的几点规律 1 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 唐中后期两税法为标志 2 征收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明朝后期一条鞭法为标志 3 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 明朝后期一条鞭法为标志 4 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 唐中后期两税法为标志 5 由必须服一定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隋朝庸制为标志 6 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税逐步加重 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农耕文明的鼎盛与高度成熟1 农业发达 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引进推广高产作物 玉米甘薯 粮食总产量增加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的扩大 棉花等 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 并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2 手工业兴盛 生产工具革新 纱绸机 生产技术提高 双色套印技术 彩色印刷品 分工日益细密 江南 织造尚松江 浆染尚芜湖 生产规模扩大 产量大幅提高 佛山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新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 商品流通扩大 对外贸易增长国内市场扩大 中英贸易频繁 白银大量流通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北京 南京等商贸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中国出口茶叶 生丝和药材 英国出口呢绒 棉布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但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 难以促进本国工商业发展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特点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但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具体特点 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并形成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2 表现 明中后期 出现在江南纺织行业 并在江南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场 清代 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 分工细密 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地租货币化 农业生产发展及农业产品商品化 自由雇佣队伍日益扩大 b 雇佣关系产生 a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的手工工场出现 手工业 特别是纺织业发展 4 评价 局限性 地域仅仅局限于江南 广东地区 行业上局限于丝织业等个别生产部门 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进步性 逐步瓦解自然经济 表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代表社会发展趋势 政治 经济 文化 5 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有壮大却无突破 1 市场狭小 国内 农民贫困 购买力低下 国外 闭关放弃对外贸易主动权 2 资金缺乏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规模 3 政策限制 重农抑商 请思考 1 比较中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 同 a 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b 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异 a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在许多自治城市中产生的 中国在封建统治下的城市中产生的 b 发展的速度与程度有差别 14 15世纪 西欧也是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只比西欧晚了两个纪 历史同样赋予我们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遗憾的是几百年后 中国的资本主义仍处在萌芽状态 已经衰落的封建王朝最终败倒在欧洲资本主义脚下 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西欧截然不同 想一想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许多工商业城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腐朽的封建制度 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主义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 对外贸易巨大发展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闭关政策 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资本主义经济方式 农民购买力低地主投资土地不扩大再生产 对外 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闭关政策 1 含义 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政策 2 原因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是闭关锁国的经济基础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使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的心理是其思想基础 清政府害怕沿海汉族人民与反清势力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和骚扰 3 内容 建立公行制度 限制对外贸易 一口通商 4 打破 南京条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开放了一系列口岸 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始走向破产 5 评价 积极 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对西方殖民地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 消极 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 只会妨害了自己的发展 使中国与世隔绝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落后于世界 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6 认识 资本主义使整个世界从分散走向统一的整体 任何国家妄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抗拒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只能使自己落后挨打 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 经济迅速发展 国力空前强盛 史称 康乾盛世 如何评价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顶峰 但 与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潮流相比 康乾盛世 又是中国农耕文明盛极而衰的开始 反思反思 清朝盛极而衰 给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是历史上 还是现实中 发展商业 重视科学 政治民主与平等开放十分重要 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 大发展 大转折 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我们的国情以及走向 要有充分的把握 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 面对世界 走向世界 探究性课题 教材p130页指出 明清是我国社会的衰落时期 但是 封建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调整生产关系 鼓励生产 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 出现了 康乾盛世 试分析衰落的表现和盛世局面的社会历史原因 如何理解这种 衰落 与盛世的关系 谢谢指导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