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之一利用虾池精养海蜇高产技术目前,海蜇养殖技术不很成熟,但是海蜇的价格较高,养殖周期短,许多养殖户纷纷尝试,养殖产量和效益或高或低,不很稳定。为了充分利用虾池,探索海参养殖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连续两年利用虾池进行海蜇养殖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 基础条件1.水源 水源取自有淡水注入的入海河口,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盐度15-30,pH7.8-8.7.2.池塘 南北走向,面积50亩,有效水深1.5m-2.0m,池塘坡比1:2.0-2.5,设有进排水闸门,池塘注排水方便。池底沙质,无淤泥,无残水。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清塘 池底经过彻底清淤后,冬春季干池,翻耕20cm-30cm,暴晒。池塘清毒前经过2次浸泡,每次池塘进水7天-10天后排干。放苗前30天清塘,用清塘优、生石灰100kg/200kg/亩,以杀灭残留的致病菌因子。2.进水 池塘注水用60目筛绢网过滤,初次进水50cm-60cm,以便于肥水。3.肥水 放苗前必须肥水,以保证海蜇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基础饵料生物。首先,进水前均匀施足底肥,用量为经过发酵消毒后的硅藻旺、蛏贝宝、肥水专家、双效肽肥、高效育藻素、肥水膏等水产专用产品进行肥水,视池水肥瘦情况每隔7天-10天追肥一次,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4.设置拦网 海蜇随波逐流,如遇大风则在迎风面聚集,极易被冲上岸边浅水处致死,因而设置拦网尤为重要。拦网用插干法,网底用石块下坠,上网设置漂浮,设置于水深50cm-60cm处,可随时移动,不要留有死角或网兜,围栏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70%-80%。三、苗种运输及放养1.蜇苗选择 海蜇质量十分关键,幼稚的蛰苗活力强,游力旺,健壮无残缺,色呈紫色,浅红或金黄色,伞径10mm15mm。2运输采用充氧袋运输,外包装为泡沫箱,内加适量冰块,用胶带封严,充氧袋加水1/3,充氧占2/3,每升水体有蛰苗150片左右为宜。运输过程应避光,避高温,尽量缩短运输时间。3放苗 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3即可放苗,注意了解育苗场盐度、水温与池塘之差,差值不能过大。在晴天的早晚无风时投苗最佳,投苗应选择在背风处、水深50cm以上水域多点投放。操作为打开袋口,自然适10分钟20分钟后慢慢讲蛰苗放入池塘,切忌在大风天气,下风口或岸边浅水区投放,以避免幼苗冲上岸边致死。4.放苗密度 根据养殖面积、水深换水能力、管理水平等生产条件考虑,一般放苗密度在800片/亩1000片/亩。四、养殖管理1.水质控制 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保持池水肥度,根据水色及池水透明度及时施肥。水位加至量大后,可适量换水,切勿大排大灌,日换水量10cm20cm为宜。海蜇对环境剧变及其敏感,易造成猝死,高温季节气温突变和大雨容易造成池水分层,应注意采取必要的不就措施。2.饵料生物 海蜇属滤食性,主要以桡足类、轮虫、卤虫等为食。养殖前期池内基础饵料生物,一般不需投喂,养殖中后期池水中饵料生物不足,应及时补充海蜇喜食的活体饵料生物,测量水温、盐度、透明度等理化指标,做好养殖记录。4.病害防治 海蜇养殖周期短,病害很少。五、结果及讨论海蜇生长速度快,养殖40-50天后85%以上个体可以达到5kg以上,分批捕捞上市。鲜海蜇售价6元-8元/kg,亩产值3000元-50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笔者通过2年的实践,海蜇适宜利用题3池进行养殖,即可单养也可以于其它品种混养,是一个养殖前景较好的优良品种。之二海蜇养殖应注意的五个技术环节近几年,笔者对海蜇人工养殖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研究,就海蜇养殖应注意的五个技术环节,愿和同行及养殖户共同探讨,在此做一总结,以推动海蜇养殖的发展。技术环节一: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池塘的选择 要求进排水方便,小潮也能换水,附近最好有淡水以便调整池水盐度,面积20亩以上,养殖后期水深可以达到1.5米以上。2水质 海蜇养殖的水温适应范围是15-32,最适温度范围是20-24;盐度适应范围是8-32,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8-26;pH值在7.6-8.5之间。3清塘与肥水 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放苗前1个月对池塘进行整修、肥水,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生物,放苗前必须将其杀灭,肥水的作用是保证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满足海蜇放苗后的生长需要。海蜇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轮虫、涟虫类、端足类。贝类浮游幼虫和硅藻。水质过清过瘦不利于海蜇生长,蓄水后全池泼洒经过发酵过的硅藻旺、蛏贝宝、肥水专家、双效肽肥、高效育藻素、肥水膏等水产专用产品。7天-15天后,池水透明度大30cm-50cm,可以向池中接种轮虫或卤虫等。4 设置网带与网拦 海蜇有随波逐流的习性,遇大风喜向迎风面池边聚集,若池周边浅缓则极易被想冲上池岩而致死,故应在0.5m水深处用海蜇苗不易通过的纱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网带用插入池底的竹竿或木棍支撑,上端穿结塑料绳、下端埋入池底,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cm-4cm,网带要挺立、牢固。设置网带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以避免进入使其活动受限而影响生长。为防止敌害生物侵入,需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目-50目筛绢网设置网拦。网带、网拦每月清刷1次,以使水流畅通。技术环节二:苗种放养1苗种的选择 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目前市场上成品海蜇由于颜色不同,起价格差异大,因此,苗种一般选择伞径1.5cm以上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黄色的个体。2.苗种的运输 苗种出池前3小时要停止喂食。苗种运输方式可根据路途的远近而定,无论是短途还是长途,均使用塑料袋充氧和泡沫箱外包装运输较为方便和安全。短途运输的重氧量占体积的50%,伞径1.5cm幼体海蜇运输密度约为1000头/L;长途运输的充氧量占体积的60%,运输密度约为800头/L;在跨省运输和空运中,可在泡沫箱中加冰降温,一般24小时运输成活率在95%以上。3放苗时机 山东沿海地区放苗时间一般为5月份,放苗要注意池塘水温,一般在20左右,适时放苗有利于苗种的成活率,也可以延长养殖时间。放苗应选择在气象情况好的天气进行,遇有大风和寒流天气要暂停放苗。放苗最好在早晨和傍晚进行,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适当加一些池水,让苗种适应15-20分钟,待塑料袋内的盐度、水温与池塘内的盐度、水温相近(水温不超过3,盐度不超过5)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上风口处。如有条件最好将苗放种运输到养殖池塘的中央,将苗种均匀缓慢地放入池塘。4.放苗密度 海蜇苗种放养密度决定其群体产量和个体规格,放养密度的依据是饵料生物丰度等因素。海蜇主要摄食1mm以下的轮虫、枝角类等天然饵料生物。人工养殖过程中,在无外来饵料生物辅助的情况下自然纳水的交换量决定了海蜇所需天然饵料生物的丰度。一般情况下,放苗量的多少应视池塘面积、水体深度、水质以及水体交换情况综合考虑,对养殖水体日交换量达到10%以上的池塘,海蜇苗种应当多放养一些,否则少放;单养时500头/亩-600头/亩,混养时200头/亩-300头/亩。如果养殖期间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并能按时供给,可适当提高苗种放养密度。 当海蜇生长到45天,伞径达20cm,可在池塘中围网暂养二茬海蜇苗种。头茬海蜇生长到60天,伞径达30cm时,可以捕捞,此时可将二茬苗种网箱拆除,进行大面积养殖,如果养三茬。可存二茬海蜇生长到45天后,进行三茬围网暂养。技术环节三:饵料生物海蜇在大海中以小型浮游微生物为食,摄食量很大,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5个小时被消化。以卤虫为例,个体的伞径达20mm时日摄食量为0.6万个,伞径70mm时为10万个,伞径达110mm时为26万个,伞径达230mm时为290万个。海蜇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蝶状幼体经过2个月生长,体重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密切相关。1. 培育养殖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池塘施用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猪粪等,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分解。在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池水透明度及生物量的多少每隔半个月左右追加1次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养殖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的丰度。2设立生物饵料培养池培养以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的浮游动物,补充养殖池内因海蜇个体不断增长而造成天然饵料生物的不足,以达到海蜇个体规格、群体产量和养殖容量同步提高的目的。海蜇养成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面积比为1:1-2.技术环节四:养殖管理1. 前期管理幼蛰入池约10天内不换水,因为养殖前期肥水后池水内的饵料生物比较丰富,不换水有利于苗种适应池塘环境;10天后,每天向池塘注水,每次约达到池塘水体的10%20%;20天后,幼蛰已生长到伞径约10cm,在进排水时不要快排快灌,水流要缓,防止在闸口的防盗网对海蜇造成伤害。2. 中期管理养殖中期是海蜇进入快速生长的时期,这时已进入雨季,天气、海况变化比较大,此时养殖池换水要注意外海海况,条件不好不要换水。有淡水注入途径的池塘,要注意雨季池塘的淡水注入量,因为温度、盐度的大幅度变化会对海蜇造成伤害。要对海蜇养殖池进行日常的温度、盐度检测,尽量把盐度控制在海蜇生长的最适范围内,以有利于海蜇的快速生长。同时,要加强巡池,在早、晚海蜇易起浮时观察海蜇的生长状况,若发现有被阻挡在岸边防护网的海蜇,要送回池塘中去。没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每天换水后再进行投喂;此时,要注意池水透明度与水色,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米以上,并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左右,水色长期保持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海蜇养殖池内的池水透明度达到50cm-70cm时,说明池塘水体较瘦,饵料生物少,这时浒苔等藻类的繁殖会加快,应追加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和无机肥,泼洒肥料的类型视池塘具体情况而定。3. 后期管理海蜇在适宜环境中生长60天后,体重可生长到5kg以上而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这时可用手抄网或采用机船拖网发,捕大留小。个体体重在5kg以上的海蜇食量惊人,若养殖池中饵料生物不丰富则最好起捕。值得注意的是:海蜇摄食量不足不但不生长,反而会退缩,有些养殖户养殖户到3kg-4kg后,过一段时间发现海蜇消失,饵料生物供应不足就是原因之一。因此,养殖海蜇的起捕时机要视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免造成损失。技术环节五:海蜇的混养1. 海蜇与对虾混养5月初,水温达到18时即可投放虾苗;6月初,水温稳定在20时,对虾已生长到体长4cm-5cm,此时放养伞径1.5cm-2.0cm的幼蛰,既有利于海蜇生长,又不会伤害对虾。2. 海蜇与贝类混养通过几年海蜇与缢蛏、杂色蛤、文蛤的混养,发现养殖效果很好,但要求必须肥水,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之间。3海蜇鱼类混养2003年5月下旬,笔者曾进行幼蛰与鱼类混养试验,在鲈鱼、黑鲷、黑鳍、黄盖鲽养殖网箱中先投喂小杂鱼碎块,鱼类争先吞食;投放海蜇幼苗后,鱼类不吞食海蜇幼苗,但隔三天后再投喂则海蜇幼苗所剩无几。因此,在海蜇养殖中,一般不宜混养上述鱼类。4.幼蛰暂养 目前,山东沿海海蜇育苗场多无控温设施,5月中旬-6月中旬自然水温升高而海蜇螅状幼体不断释放蝶状幼体,出苗量集中,培养水体有限,每立方米水体达到2万尾-3万尾,使培育海蜇的规格偏小。为提高放养成活率,可进行幼蛰暂养。购进1cm左右的苗种,价格比较便宜,但下塘成活率低,对环境适应性差,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闲置的育苗池中进行水泥池暂养,每天投喂3-4次,每次换水1/2-1/3,控制放养密度在1000尾/-1500尾/。网箱暂养采用规格6m6m2m的网箱。浮子为80cm60cm的塑料泡沫浮子四个。框架用1寸钢管焊接而成,上下框架相同,用网目5cm的网衣缝合而成。设置在池塘有微流水处,呈“一”字型排列,箱距2米。网箱用黑塑料网遮阳,于海蜇幼苗进箱前7天下水,每投喂3-4次。池塘圈养一般在池塘肥水不好的情况下采用,或第二茬、第三茬苗种暂养采用,其方法是在池塘一角圈围约五亩水面,视水体中生物量的多少采取补充投喂的办法。之三虾池混养海蜇的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随着海蜇野生资源的逐年衰退,海蜇人工养殖目前由南至北沿海各地展开,尤其进2年的北苗(螅状体)南育(蝶状体)取得可喜成果,稳定了养殖生产,但是海蜇人工养殖技术仍然不稳定、不成熟,成功与失败兼而行之。为了深入探讨海蜇养殖技术,2004年我们对营口市部分虾池人工混养海蜇进行了全程跟踪,现对部分养殖户连续投放4批蛰苗却先后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一、 养殖实例对虾与海蜇混养池位于与辽河入海口处相通的四道沟东侧,市区兴河下游的西北岸,养殖池水源既有河口处的潮汐水,又有民兴河下游下来的城市污水、农田下水及汛期泄洪水。虾蛰混养面积29.2公顷,计11口池塘,池深1.5米,池坡较陡,腐泥底质,底泥厚达30cm-50cm,每口池塘均设有1个-3个0.6m宽且一落到底的水闸门,可自然纳潮1m,每期潮汛可进水10天左右。6月初各池纳潮、窜水、涮池。六月上旬各各池放养体长月1cm虾苗5000尾/亩;6月19 日-8月1日先后投入4批伞径1cm的海蜇苗,其中,前2批放养密度为7500只/公顷,后2批放养密度为4500只/公顷。各持对虾与7月中旬开始先后患有纤毛虫病、白斑病而基本绝产;放入虾池的4批海蜇苗种几乎每一批都在放养7天-10天以后陆续消失,有2口池塘中的第一批海蜇苗生长至体重500g左右业逐渐消失。二、蛰苗死亡的原因分析1.水质富营养化 如前所述,由于池水水源来自市区民兴河下水和辽河口处的潮汐水,因此,氨态氮尤其是亚硝酸盐态氮含量高,这是导致池水富营养化的外因。池塘老化,底泥肥厚,又经冬季的干塘矿化,在6月份较高水温(20以上)和较低水位(0.5m-1.0m左右)的条件下,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的骨条藻也在部分池塘出现,导致水中二氧化碳消耗大于补充,pH高,这是引起池塘水质富营养化的内因。同时,这种老化的池塘也为养殖后期发生对虾病害埋下了隐患。2.高pH的侵害 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4批蛰苗死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池水高pH的侵害。其一,池塘缓冲力低,pH居高不下。当地沿海属于盐碱地,水质呈碱性,2004年春由于养殖户直到6月份才纳潮注水(以往在4月末至月初),对于冬季干池上的盐碱未能进行充分的浸泡和冲刷,致使池水盐度高达32%-35%,有的池塘虽然透明度较高(70cm)甚至见底,但pH却存在9.0-9.2的超标状态下,且居高不下,表现出碳平衡系统始终朝升高pH的方向移动,池塘缓冲力低。在第一批蛰苗投放之前,我们与养殖户曾共同利用这种高pH水体先后做过室内烧杯与室外池塘设置网箱的蛰苗投放模拟实验,结果一直表现出蛰苗伞径舒张缓慢、间歇、不起伏并下沉卧底、活力明显减弱的状态。尤其是设置网箱的池塘。PH昼夜处于9.0-9.3区间,有的池塘蛰苗仅几个小时并且呈麻木状态,不足24小时便死亡。为此,我们初步认为第一批蛰苗仅几个小时并且呈麻木状态,不足24小时便死亡。为此,我们初步认为第一批蛰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池水盐碱度高,缓冲力差,pH超标且居高不下。其二,pH每日变幅大,水质不稳定,纳潮水pH(7.6-8.0)比池水pH(8.3-9.0)低得多,养殖户不得不采取大排大灌的方式调低池水pH,虽然1天-2天内池水pH得以暂降,但营养盐类的里应(底泥融入)外合(潮水灌入)及新水刺激,又加速了藻类的大量繁殖,使池水水色很快变浓,透明度降低,pH回升,这种由大量注水导致藻类迅速繁殖而引起pH激烈变化的日变幅可达0.1-0.7,水质极不稳定,养殖生物常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体质和成活率,也增加了感染病害的几率。我们认为这也是第二批、第三批蛰苗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二,蛰苗投放前后pH落差大。几次购进蛰苗时育苗室的pH基本与那潮水相近,为7.6-8.0,而每一次蛰苗投放池塘的池水pH都在8.5-8.9左右,落差约为0.5-1.0这一环节存在于每一批次中,极大地影响了蛰苗的成活率。3.池水淡化,盐度落差大8月1日投放第四批蛰苗时,水源水质不仅营养盐类含量高,其盐度也较低,尤其是汛期河道上游不定时排放淡水,是造成池水淡化的主要原因。第四批蛰苗不仅继续承受池水高pH(8.9-9.4)的危害,又承受池水淡化,池水盐度骤降。第四批蛰苗的盐度为23,而部分池塘由于调整pH而注入突然淡化的水,使盐度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预制菜产业链发展分析及消费习惯变迁与渠道变革研究报告
- 瓦斯电站雨季三防应急预案(3篇)
- 林业局防洪救灾应急预案(3篇)
- 巩义市防汛应急预案演练(3篇)
- 地铁站的施工方案(3篇)
- 直播电商中直播电商的供应链协同案例对GMV增长研究
- 情景患者突发昏迷应急预案(3篇)
- 停炉检修安环应急预案(3篇)
- 疫情防控闯卡应急预案(3篇)
- 环境应急预案小常识及答案(3篇)
- 小艇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三会一课培训内容
- GB/T 45309-2025企业采购物资分类编码指南
- 膜性肾病护理进展
- 销售过程管理培训课件
- 医院医保智能审核与规则解释
- 篮球裁判员手册
- JJF(新) 146-2024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控制系统校准规范
- 电焊工安全用电培训
- 安宁疗护服务规范
- 《高血压的护理常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