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学 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年 级 1201级 学 号 20121010118 姓 名 陈 晨 指导教师 赵 玉 兰 职 称 讲 师 (2016 年 6 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摘要:我国成立以来,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非常的急迫,而剩余劳动力可以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剩余劳动力,但是政府的政策长期重视城市发展,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的影响,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过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观念保守,和寻找工作时受到歧视等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政府应发挥统筹规划的职能,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并且引入市场机制,使农业的发展符合市场的供求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要积极适应新经济、新产业,达到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转移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Abstract: Since our inception,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labor is very urgent, and surplus labor can be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surplus labor surplus labor, bu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long-ter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urban development, ign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leading to a lot of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in particular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Due to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act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and more grim and th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excessive, but the labor quality is not high. So when rural surplus labor want to look for a job, their conservative concept of employment, the discrimin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will have heavily effect on them. For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overall planning to reform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for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to introduce the market mechanisms finally to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arke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manner of employ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will change accordingly, so in order to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economy, new industries.Key words: Rural surplus labor; Employment; Transfer目录引言1一、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1(一)数量方面1(二)质量方面2(三)地区分布方面2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分析2(一)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自身因素21、农民职业技能少且单一22、农民文化素质低23、农民转移就业观念保守3(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市障碍31、户籍障碍32、信息障碍33、成本障碍3(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歧视4(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发展困境重重5三、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一)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健全各项制度51、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5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63、因地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64、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法制化社会65、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方便农民就业6(二)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投资71、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有正确的认识72、政府发挥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作用,各方积极参与73、企业完善职工岗位培训体系,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7(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8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2、城镇与农村在就业和教育方面合理平衡发展8(四)通过农村内部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8结语8参考文献10致谢11陈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引言 农民一般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主要依靠土地吃饭,随着播种机、犁地机等工具的出现和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稳定,社会有序和谐,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问题。解决不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走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是切实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二元化、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举措。虽然在这一方面我国已经采取实施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道路还要面临许多坎坷与挫折,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各种组织积极采取有效合理的办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叙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态特征,然后从中发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城乡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借助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地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农民在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之后多余出来的那部分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分为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内部转移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一些产业实现本地就业,外部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到城市中去寻找工作岗位。目前来说,可以从数量、质量和地区分布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一)数量方面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2亿左右,并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2在二十一世纪前五十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5亿左右,而且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呈老龄化的态势,并且产业结构也处于调整时期,因此农村失业人口多表现为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经济放缓,经济增长吸纳人口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导致我国的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出现了一些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的状况,所产生的后果是一部分人员失业,特别是1陈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当前面临着重重困境,严重的是这种困境未来的一段时间还会存在。”3所以,在数量这一方面,我国面临着规模十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所要承担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二)质量方面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高达70%,在职业技能方面,具有职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概只有25%,导致他们的收入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生活质量。4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优先发展城镇,但是长期忽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也就遇到了重重障碍。(3) 地区分布方面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的发展落后地区的差距导致各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分布很不均衡。在中西部的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较低,有些地区只有60%,而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从地区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分为省内转移和省外转移,一般来说,省内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省外是从经济落后省份转移到经济发达省份。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分析(一)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自身因素1、农民职业技能少且单一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民长期受到忽视,他们没有被纳入国家的就业体系,不能享受国家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所提供的相关服务,从而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产生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之后,经济全球化,岗位专业化,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进行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但是,学习专业技能需要较高的学费,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会自掏腰包,这些因素导致农民的收入只够日常的开支,没有额外的剩余资金给自己投资学习专业技能,所以他们大部分一辈子只能从事体力劳动。2、 农民文化素质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大部分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又不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3一些体力劳动,造成的结果是体力就业岗位之间竞争压力大,工资水平低。文化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主要绊脚石,其表现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短。所以,文化素质或者说文凭成为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农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3、 农民转移就业观念保守实际上,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离开自己的亲朋好友,更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故土,不是生活所迫,一般是不外出打工的;同时,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惧怕新事物,没有去城市打工的信心和勇气。5当然,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对工作的薪金、环境、福利等方面要求过高,不切实际,无法依据本身的能力来选择相应的职业,导致失业,只能返回农村待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一般比较薄弱,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不甚了解,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正确的观念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市障碍1、户籍障碍自从城乡户籍制度建立以来,它就成为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主要制度障碍,使城乡之间在收入、消费支出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尽管有些省市对城乡户籍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修改,方便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劳动力的流动,然而这种措施主要是针对少量技术类的人员,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户籍制度障碍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是导致城乡二元化的罪魁祸首。2、 信息障碍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直接关系到劳动力的流向和流量,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6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流动机制,尤其是多数市、县和乡级别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流通机制相对保守落后,信息流通滞后,覆盖面狭小,流动空间较窄等劣势。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来获取相关的职业信息,并且他们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较弱,所以就大大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3、 成本障碍在劳动力市场中,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付出的预期成本及取得的预期收益之间的差距决定着他们是否外出务工。就人口迁移理论而言,对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是人们是否迁移的关键因素,同样是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目标理性决策的过程。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成本主要有直接成本,如交通成本、生存成本等;寻找工作花费的时间成本及心理成本;还有就业成本和受伤失业这样的风险成本等。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转移到城市就业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五种。(1)直接的就业成本。目前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按照国家的规定,需要开具身份证、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就业证,除以上必须持有的证明外,有的岗位还要求职员具有健康合格证、职业资格证书、营业执照等,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付出一定的费用。另外,农村等外来劳动力的收入少于具有本地户籍的劳动者的收入,即使表面上的工资一样,但是由于没有养老金、医疗保障、生育保险等各方面福利,这就导致农村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成本在无形之中增加不少。(2)沉重的生存成本。在城市中,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沉重的生存成本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越来越高的物价水平,导致生活费用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几年的房价基本上天天涨,并且蔬菜、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上涨,但是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幅度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其结果必然是生活费用日益渐重。二是生活的质量不高。由于在住房、交通等方面支出过多,导致他们的饮食、卫生条件差,影响了自身和家人的身体状态。三是教育费用的上升,导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下降,由于户籍的原因,导致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就业上学,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服务。(3)频繁的交通成本。一是外来农村劳动者多从事季节性工作,职位不是很稳定,流动性特别大,因此需要大额的交通费用。二是在春节、中秋等家人团结的节假日,需要负担往返的交通费用,不仅仅承担因交通拥挤带来的身心困苦,还要面对交通价格上涨及垄断价格等经济压力。(4)隐形的心理成本。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难以取得与本地居民一样的工资待遇。同时,他们远离家乡,远离家人好友,心理上长期忍受着孤独寂寞,没有合理的方式排解种种压力,很容易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影响他们对于社会、国家的情感,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成本,导致他们的行为失常,做出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最后以昂贵的社会成本呈现出来。(5)额外的风险成本。第一,大量的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失去了农村的土地,也无法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纳入国家就业体系之内,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要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成本。第二,农民受伤的风险加大。外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饮食、卫生等生活条件比较差,再加上从事重、累、脏及高危岗位,身体受损的风险加大;与此同时,农村劳动者还容易成为犯罪团伙的侵害对象;另外,身患伤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少必要的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他们所承受的风险成本显而易见。第三,农民工参与劳动过程中的风险加大。比如拖欠工资、劳动条件差、交通不便利等事故都加大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歧视7在劳动力市场中,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就业之间存在着各种歧视现象。一是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准入限制。在一些有户籍准入限制或高技术要求的职位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以对本地的剩余劳动者形成威胁;在需要重体力的岗位上,由于本地剩余劳动力不愿从事这样的累活,所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影响不大;在一些技术要求简单,不重不脏的岗位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更加低廉,城市剩余劳动力不具备这种优势,因此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居民利益,常常采用行业禁入,比例就业制度,总量控制等政策来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二是工资歧视。例如同工不同酬,即使同工同酬,在社会保障、假期或培训等福利也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几年来拖欠及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欠薪外逃得案例十分频繁。三是户籍歧视。因为城乡户籍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级结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随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产生户籍歧视的现象。比如就业者分为本地就业者和外来就业者。本地就业者通常能够就业与比较高级的劳动力市场,能够取得相对安稳的岗位,相对高的薪金,还有休假、五险一金、培训等各种好处;但是大部分外地就业者只可以在比较低的劳动力市场中工作,岗位流动性大,薪金不高,往往没有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种福利,并且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发展困境重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他们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一是在职场中,进入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包括起点比较低,就业空间窄,岗位上升的途径较少。二是企业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长远利益,对农民工进行过度使用,不对农民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三是虽然政府每年对民生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没有很大的帮助。在政策方面,由于各地政府政策的限制,如:岗位准入限制、本地户籍优先就业等,农民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后的生活负担过重。四是乡镇企业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结构,其需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终究是有限的,必然会出现饱和的状态。8另外,乡镇企业面临着管理方式落后、劳动力价格上升、经济发展放缓等困境,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将会缩小,竞争压力也将变大。三、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健全各项制度1、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是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正常措施,能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对于政府而言,要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建立完善劳动力流9动信息机制,方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消除信息障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将劳动力流动看做转移就业必要的成本支出,既要考虑成本和收入,还要注意消息的时效性。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政策上的优惠,例如基础性岗位优先使用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方便。所以,政府的各种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的原则,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政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既能够保障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一是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工作五年或十年以上可以纳入城市户籍体系之中,以享受各种社会保障服务。9二是对于工龄五年之下的农村剩余劳动者可以先将其纳入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之中,然后再考虑将其纳入剩余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三是健全与个人相关联的个人账户,个人负责,统一管理,发挥政府兜底功能,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 因地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根据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机制、教育水平等因素,各城市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该文件坚持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总体把握,整体配套;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10在该原则下,我国各地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相继出台,既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小城镇与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也将有利于相应的养老制度、医疗制度及住房制度等各种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石。4、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法制化社会对政府来说,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之后,立法部门应逐渐建立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城乡户籍改革管理、养老保险、薪酬管理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农村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其次,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依法办事,树立法律的权威性。最后,政府、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应建立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使制度规则透明化,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优惠的法律服务,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以,要想维护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益,政府、企业等各部门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设法制化社会。5、 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方便农民就业在各地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之后,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在城市寻求就业岗位,政府需要加快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进程,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健全11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对于农村的高技术人员,应完善对其所居住的社区建设。需要警醒的事情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防止贫民窟、犯罪现象等城市病的发生,政府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管理制度。所以,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才能使大量的外来农村劳动者真正纳入城市社会体系,以减少社会的各种不良事端。(2)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投资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制度,首先应该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收益。例如,先培训后就业机制,加快各种劳动法规、医疗法规、养老法规的建设。其次,各地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引入市场机制,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制度的受益者,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最终达到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1、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有正确的认识虽然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但是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影响深远。由于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导致这些区域的教育经费投入和培训投入所占的比例失衡。“基础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11 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农民要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九年义务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自身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提高自己的劳动力素质。同时,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2、政府发挥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作用,各方积极参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当家人”的角色,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能够带动大量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在市场中,如同其他的投资项目一样,人力资本投资也会出现投资资金不足等市场失灵现象,然而这时政府就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来帮助农村剩余劳动者。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因此一方面要在原有的资金规模上,优化投资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等民间组织应参与到人力资本投资中,多方参与,共同规划,为农民谋福利。3、 企业完善职工岗位培训体系,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短期培训班或者晚间培训的方式,对农民劳动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制定对其本身培训计划,以便其适应企业岗位,提高培训的效率。企业作为雇主,为了收益最大化,必然要提高其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素质的提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者而言,得到企业针对性的培训,对企业的忠诚度必然上升,并且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对于企业而言,有利于增加竞争优势,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维持企业的长远发展。13(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随我国国情变化而出现的大量乡镇企业,落户于小城镇,乡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引导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结合发展,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又可以实现乡镇企业的规模发展和扩宽农民的就业及增收途径,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之下,乡镇企业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新型发展道路,继续发挥乡镇产业中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城镇与农村在就业和教育方面合理平衡发展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过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就业为目的。城乡之间的教育应合理发展,使城镇和乡村的教育受到同等重视,以建设新型农村、新型农民为目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就业方面,首先政府应建立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体系,然后再将城镇就业体系和农村就业体系合理整合,最终实现城乡就业合理化。所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合理平衡发展,不仅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有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4) 通过农村内部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首先,农村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农林牧渔各种产业的合理生产,实现利润的同时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次,农业具有见效慢、花费大等特点,可以引入具有雄厚资金,长远规划的企业,企业获得利益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双赢。13最后,农村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及时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抖音直播带货用户画像数据授权及合作协议
- 环保型工业废水处理药剂储存与租赁长期协议
- 全球艺术品拍卖业务委托合同
- 轻轨车站售票柜台柜体维护与管理协议
- 学术会议主题论坛策划执行与专家邀请合同
- 农业气象信息采集器租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服务协议
- 中药配方颗粒原料生产专利授权合同
- 宠物美容连锁店品牌加盟与区域保护合同
- 宗教信仰自由子女成长与父母关爱协议
- 高质量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讲师全面聘用协议
- 供应商分级制度
- 第7课《我们有新玩法》第2课时《我们一起来创造》课件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统编版
- 医院胸痛中心应知应会
- 厂房拆除及重建施工合同协议
- 安全色与安全标识
- 《康复工程学》课件-第一讲 康复工程概论
- 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深度研究
- 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海洋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皮带机安全培训课件
- ISO 27040-201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存储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制度文件表单一整套
- 【MOOC】葡萄酒文化与鉴赏-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