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试井讲稿演示稿.doc_第1页
多层试井讲稿演示稿.doc_第2页
多层试井讲稿演示稿.doc_第3页
多层试井讲稿演示稿.doc_第4页
多层试井讲稿演示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多层油藏的试井具有层间越流的多层油藏中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简单,过去往往将多层体当单层处理,或者将各层之间的越流忽略,作为无越流情形处理。为了研究具有越流的多层油藏中的流动,人们曾提出几种模型,即稳定越流模型,不稳定越流模型,半透壁模型等,后者是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一种模型,具有它们的一些特点,是我们介绍的主要模型。1 半透壁模型及其方程参考文献:1. Gao Cheng-tai and H.A.Deans: Single-phase Fluid Flow in a Stratified Porous Medium with Csossflow, Soc. Pet. Eng. J., Feb.1984,97-106 2. Gao Cheng-tai: Pressure Trancients and Crossflow by Dif usivity in Multilayer Reservoirs, SPE Formation Evaluation , June 1988,438-448,Trans.AIME 285 3. Gao Cheng-tai: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for Individual Layers by Trncient Well Tests, SPE Formation Evaluation , March 1987,43-65,Trans.AIME 2834. Gao Cheng-tai: A Method Determine Semipermeabilities by Steady Rates, SPE Formation Evaluation , June 1989,698-699,1半透壁模型想像地将实际地层的垂向阻力,集中于它的上下壁面,而使地层垂向没有阻力,因而在任一层内压力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变化。这种集中了地层垂向阻力的层间界面称作半透壁,通过半透壁压力将产生跳跃。半透壁具有下列性质:通过半透壁的流体正比于壁面两侧的压力差,反比于流体的粘度。对于两层模型,质量越流速度由下列方程决定 (1.1)其中为在点处的半透率。定义任何层的壁阻为,若层间夹层足够薄,其储容可予忽略,则可使用其壁阻作为壁面处理,否则夹层也应作为一层处理。决定半透率的表达式:半透壁的阻力,应等于实际地层的垂向阻力。实际地层的垂向渗透率kv是有限的,由垂向上的达西定律得: 设流体是微可压的,则有,于是在压差p2-p1的作用下,流过半透壁的流体应等于从实际地层所得上述结果,与(1.1)式的比较得: (1.2)两层之间无夹层,则,于是有 (1.3)的单位:m2/m2方程组的推导 假设:每层垂向厚度不变,充满单相微可压流体;流动服从达西定律;重力影响忽略;是常数;半透壁模型可用。在上述假设下,可以导出流动方程为 (1.4)=0,i=1,2,n对于稳定流和不可压缩流,(1.4)式变成 (1.5)(1.4)及(1.5)就是半透壁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2 关于单相越流的一般讨论现研究不存在层间越流的条件。只有当p1=p2=pn处处时时成立才可能,因此要求:(1)各层边界压力相同;(2)各层初始压力相同;(3)各层压力满足同一微分方程。当各层压力相同时,由(1.5)知,对于定常及不可压缩流,各层压力服从同一方程的要求导致, i=1,2,n (2.1)其中ai是与x,y无关的常数,(2.1)式说明不同层的渗透率分布互成比例。对于不稳定流,除条件(2.1)外,还要求 ,i=1,2,n (2.2) 即各层的孔隙度分布互成比例,由(2.1)及(2.2)得,i=1,2,n 上式说明各层的导压系数应相同。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就会产生层间越流,故存在四种越流:(1)边界越流由于各层边界压力不完全相同引起;(2)初始越流由于各层初始压力不完全相同引起;(3)渗透越流由于各层渗透率分布不全成比例引起;(4)导压越流由于各层导压系数不完全相同引起。初始越流及导压越流只存在于不稳定流动中,边界越流及渗透越流则可存在于稳定越流和不稳定越流中。4 所有层合试的试井曲线分析为了测试方便,常将各层合在一起测试,对于存在越流的多层油藏,测试分三个时间:(1)小时间期:,其中。这一时期层间越流的作用可以忽略(2)大时间期:,其中这一时期越流充分发挥作用,就像越流不受阻碍一样,这时各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层。(3)过渡期:介于二者之间的期间,这时层间越流的影响必须考虑。定义无因次参数, , 其中 ,, 一、小时间期的近似解 这个时期的解相当于令所得的近似解,因此可用于无越流情形。 当 (4.1) (4.2)其中是欧拉常数, 是第i层的表皮系数,是无因次导压系数,故有 (4.3)写成有因次形式为: (4.4).上图表明用公式(4.1)及(4.2)计算的结果相当接近数值模拟的结果。从而表明二式具有相当好的近似性。(4.3)和(4.4)表明,绘关系,将出现直线段其斜率为: (4.5)截距为: (4.6)渗透率和表皮系数可由此决定: (4.7) (4.8)由此可知,在合层压降试井中,如能测得井底压力Pwf及各层产量qi随时间的变化,则可通过一次试井将分层Ki及Si解释出来。这一方法的潜在经济价值是明显的。目前使用的方法是分层试井,有几层就试几次井,这是很费时费钱的。目前由于只能同时下井两个流量计和一个压力计,因此上述方法只能对两层油藏施行。定义有效表表系数Se及综合导压系数D:, (4.9) 有因次综合导压系数是: (4.10)则从(4.3)式得: ,即有 ,(4.11)有因次形式为 ,(4.12)(4.12)式说明:(1)合试多层油藏的井底压力变化,等于一个具有变导压系数和变表皮系数的单层油藏的压力变化。 (2)随着t的增加,变表皮系数将趋于常数,变导压系数趋于常值s。当各层相近时,趋于常值迅速实现,当相差大时,趋近过程非常缓慢。 (3)Se 及 后,logt 将变成一条直线,由其斜率及截距,可像单层一样解释出(kh)t 及。 图4.5表明,当Si 之间相差较大时,达到正确半对数直线段所需时间很长,也即用(4.12)式解释所需时间很长。但是当(4.12)式未达到直线段时,(4.3)式却达到了直线段,故用(4.4)式进行分析解释更加可靠。二、无越流的封闭油藏(多层)图4.6绘出一个两层园形封闭油藏的压降曲线,曲线上翘是边界影响造成的。长期开采后,拟稳态条件占优势,因而压力随时间呈线性变化。一般地讲,混采地层比等效的单层地层拟稳态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它取决于各层的k, h, ct之间的关系以及油藏几何形状,层数和井位等。图4.7示出封闭多层油藏的压力恢复曲线,在井筒储存影响的DE段后,出现半对数直线段(EF),由它可以解释出(kh)t及。它之后曲线先变平坦(FG),然后变陡,最后平缓地趋于地层静压(GH)。但这种模式并不总是正确的。如图4.8、4.9中,第一平坦段FG在有些地层中可能不明显,特别当各层h和差别大,地层多于两层,或非对称系统时更是如此。图4.8和图4.9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三、大时间期的近似解当各层半透率不为零时,由于层间越流的发展,各层的产量将很快趋于常值,已经证明:(4.1)式说明,对于无层间越流的情形,只要,无论取什么值总有。而上式说明有越流时,可能不等于,这是有越流和无越流的本质区别之一。产生此种不同的物理原因是对于大t值,越流在井附近变得稳定,当不全同时,各层的产量在井壁附近将进行调整,使流动的阻力最小,从而导致各层产量和各层不成比例。过去人们总认为各层的产量与其kh值成正比。以上研究表明,当各层Si不相同和存在越流时并非如此。当生产时间不够长时,即使在无越流的条件下qi和kihi也不成正比。因此使用分层产量与该层kh值成正比时应注意使用的条件。在大时间期,井底压力可表为 (4.13)与(4.11)式比较,可见短时间期的半对数直线段平行于长时间期的半对数直线段,两直线段之间的距离为 (4.14)利用迭加原理,可以根据以上压降曲线的表达式得到压力恢复曲线的表达式。压力恢复曲线的形状,正如压降曲线的镜面反射。图4.12, 4.13绘出各层表皮系数Si不同情形和相同情形的压降和压力恢复曲线。对于足够大的t值无越流情形,或有越流的大时间期,压力恢复曲线的表达式为 (4.15)其有因次形式为 (4.16)它和单层的赫诺公式相同,其半对数直线段斜率为 (4.17)于是 (4.18) 四、层间半透率的确定对于有越流的情形,分层qi在大时间期将不随时间改变,用qsi表示。显然,qsi与Si及有关。若已测得压降过程中的qsi,并已解释出Ki和Si,则各层半透率可用下式近似计算: (4.19)这里 , ,, , (4.20)当层数n2时,用(4.19)式计算是近似的,使用我们编制的计算机软件,可由Ki,hi,Si,qsi准确算出。五、Shah等人的合层测试和解释方法由于测试工艺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同时测得任意n层油藏的井底压力及分层产量。在将来测试工艺发展后,上述测试方法可获广泛应用。为了在合试条件下求得任意n层油藏的分层参数,Shah等人设计了另一种合层测试方法,它只要求下井一个流量计和一个压力计进行测量 。因此此法可适用于目前的测试工艺水平。其测试步骤如下:第1步:将测试工具置于最上层的顶端,然后地面开井以最大产量生产,同时记录井底压力及流量3-4小时。本步及以下各步的测试时间与渗透率有关,应预先做估计设计。无需测量地面流量。第2步:不改变地面流量进行整个地层的流动剖面测量,由此确定不同的生产层。第3步:将测试工具移置于底层顶端,然后将地面产量减至第一步中产量的2/3左右,记录井底压力及流量34小时,在此期间结束前向上移动测试工具,对整个生产层段作流量剖面测量。第4步:然后每隔34小时在上述两产量间改变一次地面产量。改变产量前相继将测试工具置于上一层的顶端测量压力及流量变化,在每期测试的末尾进行流量剖面的测量。使用这一方法,对于n层油藏,地面产量改变n次,它相当于进行n次压降试井,只不过测试过程连续罢了。图4.14和4.15绘出一个4层油藏测试的流量分布图及井底压力的变化。试井解释步骤如下:(1)用单层理论分析第1步的压降曲线,求得平均值及。(2)将第1步中的压力曲线外延,并从第2步实测压力中减去,利用这一压差以及实测井底流量和单层压力函数PD的卷积,决定knhn及Sn。(3)利用与(2)中类似的步骤,根据在n-1层顶的测量结果,决定平均值,。(4)利用与(3)类似的步骤及相继多次测量结果,可以决定所有和。(5)利用下列公式递归决定各层性质: (4.21) (4.22)这里qi是当测量工具置于第i层顶测量后进行流量剖面测量所得的分层流量。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