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争当世界一极的欧洲.doc_第1页
第4章 争当世界一极的欧洲.doc_第2页
第4章 争当世界一极的欧洲.doc_第3页
第4章 争当世界一极的欧洲.doc_第4页
第4章 争当世界一极的欧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争当世界一极的欧洲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进程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战后西欧(24国)。政治地理上的西欧有24个国家,它们是:希腊、意大利、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安道尔一葡萄牙、英国、爱尔兰、倚兰、比利时、法国、摩纳哥、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梵蒂冈。其面积38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总面积的37.4%人口38亿,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1经济恢复时期(战后初期) 西欧经济恢复的背景:战争的创伤 6年战争给西欧各国经济以严重的创伤,硝烟散尽之后,不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国民经济都濒于崩溃的边缘。但是,西欧经济在50年代初达到战前水平。 两欧经济短期迅速恢复的原因 外因:“马歇尔计划”为西欧经济起到了输血的作用。(19481950美国通过马歇尔汁划提供西欧132亿美元,英、法、德、意占66%。) 内因:西欧原有基础雄厚。(物质基础好、科技先进、劳动力素质高)2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5060年代) 50年代和60年代是西欧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段时期西欧经济的特点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增长速度加快,进出口贸易成倍增长,就业率较高,通货膨胀率较低。 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加快。(持续、稳定大规模的投资固定资产) 廉价的石油、原材料的获得。(长达20年从中东等地获得大量廉价的石油、其他不可少的廉价原材料)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作用。(改变传统部门,诞生系列新产业) 战后西欧主要国家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3“滞胀”时期(70年代) 除联邦德国,70年代大部分西欧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达到二位数,由60年代所谓“爬行”的通货膨胀变为难以驾驶的“奔腾”通货膨胀。 主要原因: 70年代特别是中期后固定资本投资不振。(日,期投资过快、信心不足) 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的后果。(凯恩斯主义的药方已告失灵) 两次石油提价的冲击。(油价上升导致物价全面上涨、工资上涨)4低速增长时期(80年代) 80年代以来,西欧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物价上涨虽得到一定控制,通货膨胀有所下降,但与美、日相比,情况仍较严重90年代初期,西欧经济仍无太大起色。 在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实力较量中,西欧处于不利地位。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西欧“老”了吗?西欧各国首脑针对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重振欧洲”的口号。二、欧共体一体化的历程与成就 1欧共体一体化的基本轨迹 一一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4,法、德、意、比、荷、卢6 国450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一一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573,六国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于195811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诞生。一一欧洲共同体:19654,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生效,欧共体成立,标志欧洲联合自强进入新阶段。 一一欧洲共同体(9国):19711,英、爱、丹加入,共同体扩人为9国。一一欧洲共同体(12国):1981希、1986西、葡加入,共同体扩大为12国2欧共体一体化的动因 欧洲共同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欧洲共同体各国内部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特定的国际社会政治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1)避免战争、维持和平稳定是西欧联合的内在动力。(只有联合、才能防止内部再次走向战乱 (2)冷战形势及其地位是西欧联合的政治背景。 两欧这个昔同的世界中心,不仅在战后被排除在超级大国之外,而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关键性地区,成为被争夺对象。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了两欧联合的需要,不联合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发展。(3)促进战后经济恢复是西欧联合的经济背景。 (4)西欧经济的国际化是其联合的内在基础。(位置相邻,经济联系密切)众多方面的相似性西欧联合奠定的社会基础。(历史渊源、文化、意识形态的相似性)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EASC)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EEC)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法德意卢比荷 欧共体6国1967 1973英、丹、爱加入欧共体9国19731981希腊1986葡、西加入欧共体12国1986 1995奥、瑞、芬加入 欧共体15国1995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2)政治上的成就(不展开)加强组织建没。(三权分立机构: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经济一体化形式的比较表 减少彼此间贸易壁垒取消彼此间贸易壁垒共同的对外贸易壁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由中心机构决定共同财政货币政策优惠贸易安排有无无无无无自由贸易区有有无无无无关税同盟有有有有无无共同市场有有有有无无经济同盟有有有有有无完全一体化有有有有有有三、欧洲联盟的建立与发展1马约生效标志着欧盟成立199112,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1993111马约生效,欧盟成立,标志欧洲一体化取得历史性突破。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两个历史性突破:其一:由单一经济活动扩展到多方面;(欧盟的三大支柱: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政府间内务与司法合作)其二: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一经济同盟、完全一体化)1995.1.1奥、瑞典、芬加入,扩大为15国。2004.5,有10国加入(波、匈、捷、爱、拉、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马耳他、塞浦路斯),扩大为25国。2007.1.1保、罗入盟。(土耳其正谈入盟) 2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19907一1999.1建立央行,单一货币。(Pl26) 19991,欧元启动,20021欧元全面流通。欧元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一:欧洲的经济繁荣。 其二:进一步深化欧洲的联合。 内部影响其三:推动欧洲制度性改革。 J其四:对国际货币体系、世界格局注入新因素,挑战美元。其五: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地区化”热潮 外部影驹其六:为世界其他地区考虑货币联盟与合作提供了经验。 源于70年代欧共体成员国的政治合作机制。核心内容: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建立成员国间司法和民政事务合作机制。主要决策机制:一致通过制,也使用有限的多数表决制。在多个领域实行双重多数表决制:如果多数国家赞成某项法案,而它们代表27个成员国4.75亿公民中60%以上的人,该法案就获得通过。欧盟领导机构更接近于一国政府。 此外,欧盟联合防务快速发展。但受内(分歧)、外(美国)因素制约。 (2)从世界范围看(多极化力量加强、一体化层次提高的示范效应) (3)从理论上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体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实现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东欧的“回归”东欧:特定政治概念,指原苏联影响和控制的欧洲东部地区:8国(波、匈、德、捷、保、罗、南、阿)。一、东欧国家的剧变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东欧国家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传统各异。但是这些国家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南、阿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打败法西斯,建立政权之初两国共产党就确立了领导地位。 波、匈、捷、保、罗5国进行了反法西斯斗争,但主要是依靠苏联力量获得解放的。并在苏联的支持下,各国共产党也确立了主导地位。民主德国是在德国苏联占领区几年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在苏联的的帮助支持下建立的。东欧国家借助外力取得革命胜利,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带来一些复杂问题(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而后生变)2东欧发展与改革的失败最初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把高产值、高速度、高数量、高积累的“四高”粗放模式强加东欧。苏联大国主义、利己主义使人们把对苏联的不满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把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后来发现不适合国情,纷纷改革。(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成功脱离苏联阵营,匈牙利创立的中央计划指导与市场积极作用相结合的体制,波兰对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等。)一发展与改革失败。苏联为了争霸需要,以高压手段扼杀改革,结果出现系列政治事件(匈牙利事件、波兹兰事件、“布拉格之春”等)一发展与改革失败一东欧发生剧变。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社会主义单一苏联模式与东欧各国国情的矛盾;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与东欧各国民族利益和独立自主要求的矛盾。(沙文主义:专指本民族至上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于法国。) 3东欧国家发生剧变(1)东欧剧变的共同表现反对派上台,放弃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上,共产党自动放弃法定领导地位(波兰除外),主张多党制的议会民主、国家机关和军队非政治化。经济上:否定公有制主导地位,实行私有化,或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萨缪尔森宣称美国经济基础为混合所有制)党的性质上:否定共产党的工人党性质,宣称全民党;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2)东欧剧变的共同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建设上不去。同西欧相比,差距拉大,无法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关键原因: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蜕化变质和腐败。(政治上较弱,提出的混合经济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在苏联的压力下未能坚持;不民主;后来又照搬西方议会民主。)外部原因:苏联的控制影响、美国的和平演变。 (乘机插手内政,诱压兼施,极力促变,尼克松的“不战而胜”等) (3)东欧之“回归欧洲” 1989年东欧剧变后,多将“回归欧洲”作为首要的政治和外交目标,主要是对现代西方的政治价值取向、经济制度的认同和全面转轨。二、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转轨1经济转轨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901992)、调整阶段(19931995)和深化阶段(19961999)经济转轨的主要内容:自由化:放开物价(市场决定价格)、取消外贸限制、货币自由兑换。一私有化: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市场化: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稳定化: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紧缩贷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波兰的“休克疗法”、捷克的“天鹅绒式的休克疗法。“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原是医学上临床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被引用为经济术语,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此种经济药方的基本用意在于: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达到短时间内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上述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有了医学上的“休克疗法”的比喻。十年初步确立了西方式市场经济的框架,但转轨之代价十分巨大。苏东各国演变后19891998GDP下降情况国名年份下降百分比%保加利亚89-9332阿尔巴尼亚90-9239.9匈牙利90-9312.8罗马尼亚88-9234.9波兰90-9l5.1捷克90-9321.1斯洛伐克90-9428.8马其顿9l-9435.4俄罗斯90-9854.6白俄罗斯90-9447.6阿塞拜疆89-9468.1乌克兰90-9485.1格鲁吉亚89-9485.1目前,东欧国家正在力求建立一种不同于转轨初期“自由主义”的新型市场经济:私有、国有、混合所有三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效率和社会公平兼顾。2政治转轨剧变后,东欧的政治制度向西方三权分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转变。主要内容包括:修改原来的宪法或制定新宪法,放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取消共产党一党执政,制定一系列有关政党活动的法律和准则,创建西方式政党制度,实行多党制;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总统制或议会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等等。三、东欧国家的外交走向1冷战时期东欧的对外关系冷战时期东欧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同苏联的关系。其对外政策也受制于苏联、服从于苏联的对外战略选择。2剧变后东欧的外交走向(1)“回归欧洲”“回归欧洲”是其首要的政治和外交任务。而加入欧盟则是其对外关系的首要目标和回归欧洲国家共同体的标志。(2)东欧选择加入欧盟的原因。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挫折。为了成功实现经济政治转轨。实现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历史文化上的认同。防范、恐惧的民族心理导致靠近民主的西方。(依赖西方民主制度来实现经济、国家政治安全利益) (2)东欧入盟的基本条件 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法律制度西方化。一一接受欧盟体制并承担义务。04年:波、匈、捷、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入盟。07年:罗、保加入。第三节 欧盟的对外战略一、欧盟的全方位战略1战略总目标 力争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过去美国安排自己承担全球性任务,西欧“地区性”任务,没有独立的全球战略。冷战后实施全方位战略。)2全球战略布局 (1)东进战略:支持东欧剧变,剧变后欧盟东扩。 (2)对俄罗斯战略:两面性:一方面,因地缘政治不得不重视维护欧俄关系,安抚俄罗斯;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合作,继续“改造”俄罗斯,将其“融入欧洲”。 (3)亚洲战略:提高亚洲在其外交中的地位。 (4)中东战略:加强在中东的强大经济影响,争取中东事务更大的发言权。 (5)拉美战略:打入美国“后院”;维护同美国的政治、军事同盟,争取平等的关系。 (6)地中海战略:建立欧洲一地中海伙伴关系。 (7)非洲战略:建立欧、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欧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