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 【4课时】通论:副词 + 介词、连词 +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doc_第1页
第二十八讲 【4课时】通论:副词 + 介词、连词 +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doc_第2页
第二十八讲 【4课时】通论:副词 + 介词、连词 +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doc_第3页
第二十八讲 【4课时】通论:副词 + 介词、连词 +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doc_第4页
第二十八讲 【4课时】通论:副词 + 介词、连词 +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教案(講義)Word版第九講 通論:副詞 + 代詞+ 介詞、連詞 + 語氣詞和詞頭、詞尾【教學目標】1、把握各詞類的詞類特徵2、理解各詞類的功能類屬3、驗證各詞類的語境用例【課時安排】 4或8課時副 詞古代漢語的副詞數量很多,類別也很複雜,是學習的難點之一。古代漢語的副詞有否定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表數副詞、情狀副詞、語氣副詞、謙敬副詞等八類。一、否定副詞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比較多,用法也複雜,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可以分爲五類:(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斷否定。(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這兩個詞的區別在於,“不”與謂語動詞(形容詞)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謂語動詞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動詞,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再帶賓語。例如:(1)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左傳昭公十一年)(2)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4)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動詞帶賓語的情況偶爾也有。例如:(5)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滿)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左傳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別”“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時也寫作“無”。在僞古文尚書裏“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時也可以用於祈使否定。漢代以後出現“曼(漫、謾)”,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區別與“不”與“弗”的區別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受“勿”否定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例如:(6)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于樂。”(僞古文尚書大禹謨)(7)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史記張耳陳餘列傳)(8)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9)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湯誓)(10)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論語子罕)(1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12)願先生勿泄!(史記刺客列傳)(13)曰:“莫爲盜,莫爲殺人!”(莊子則陽)莫爲盜,不要爲盜。莫爲殺人,不要做殺人的事。(14)今吾尚病,病癒,我將往見,夷子不來!(孟子滕文公上)不來,不要來。(15)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說也。奚其存?”曰:“曼是爲也!天下之亡聖也久矣。”(揚雄法言寡見)受“勿”否定的及物動詞有時也帶賓語。例如:(16)(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莊子人間世)(三)已然否定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種情況已經發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例如:(17)蓋有之矣,吾未之見也。(論語里仁)(18)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未”與“嘗”“曾”組合構成“未嘗”“未曾”,表示對過去發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從來沒有”。“未嘗”是先秦、兩漢時用,“未曾”是魏晉以後出現的。例如:(19)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20)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孟子告子上)(21)(羅)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世說新語任誕)(四)存在否定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無”“罔”“亡(w)”“靡”“蔑”,其中“罔”主要見於尚書。這類否定副詞是否定某種情況或事件的存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或“沒有”。例如:(22)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湯誓)(23)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韓非子顯學)(24)常苦枯旱,亡有平歲,榖賈翔貴。(漢書食貨志)(25)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風氓)(26)封疆之削,何國蔑有?(左傳昭公元年)此外,“不”有時也表示存在否定。例如:(27)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按:祝鮀(tu),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宋朝,春秋時期衛國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稱。(28)不有廢也,君何以興?(左傳僖公十年)(五)判斷否定表示判斷否定的有“非”,在詩經裏有時寫作“匪”。這類否定副詞是對判斷的否定,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不是”。例如:(29)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30)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31)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二、時間副詞時間副詞大體可以分爲四類:(1)表示動作行爲已然、正然和將然;(2)表示動作行爲的各種時間狀態;(3)表示動作行爲剛剛發生或剛剛結束;(4)表示本始或終竟。(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將然表示已然的有“已”“既”“業”“業已”“已業”,可以翻譯成“已經”。其中“業”以及“業已”“已業”是秦漢以後出現的。例如:(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2)既見君子,云何不樂?(詩經唐風揚之水)(3)良業爲取履,因長跪而履之。(史記留侯世家)(4)使者業已受節,可至皮山而還。(漢書西域傳上)(5)是時漢兵已踰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表示正然的有“方”“適”,可以翻譯成“正”“正在”。例如:(6)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史記項羽本紀)(7)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會秦圍趙。(戰國策趙策三)表示將然的先秦時期主要有“將”“且”“其”,秦漢以後有“方”“當”“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譯成“將”“將要”。例如:(8)夫人將啓之。(左傳隱公元年)(9)不反列,且行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10)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11)(韓)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爲兒女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12)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史記張儀列傳)(13)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戰國策趙策一)(14)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15)十八年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三國志魏書方技傳)(16)(華)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爲也。”(三國志魏書華佗傳)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將然,需要根據語境來作出正確的判斷。(二)表示時間狀態表示動作行爲的時間狀態的副詞又可以分爲若干小類。1、表示偶或,可以翻譯成“偶然”“間或”“有時”。常見的有“倘”“儻(黨)”“或”“間”“時”等。例如:(17)常從王媼、武負貰(sh)酒,時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怪。(漢書高帝紀)(18)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論)(19)爲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20)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雖欲言,無可進者。(戰國策齊策一)2、表示經常或恒常,可以翻譯成“常常”“經常”“總是”“向來”“一向”等。常見的有“長”“素”“雅”“宿”“恒”“常”“時”“每”“屢”等。例如:(2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22)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23)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左傳襄公二十九年)(24)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漢書元後傳)(25)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26)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27)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三國志蜀書蔣琬傳)(28)君子屢盟,亂是用長。(詩經小雅巧言)3、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兩個事件之間時間間隔短暫,可翻譯成“一會兒”“立刻”“很快”等。常見的有“少(sho)”“旋”“還(xun)”“尋”“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應”等。其中“旋”“還”“尋”“立”“登”“應”等都是漢代以後産生的。例如:(29)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萬章上)(30)乃召與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韓非子外儲說右上)(31)昔者莊周夢爲蝴蝶,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莊子齊物論)(32)使虞卿久用於趙,趙必霸。會虞卿以魏、齊之事棄侯捐相而歸,不用,趙旋亡。(新序善謀)(33)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漢書魏豹傳)(34)先主尋悔,請還。(三國志蜀書龐統傳)(35)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36)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管子小稱)(37)自晨至中,紫雲遝起,甘雨登降。(水經注洛水)(38)桓督領諸將,周旋赴討,應皆平定。(三國志吳書朱桓傳)4、表示動作行爲或狀態保持不變,可翻譯成“仍然”。常見的有“猶(由)”“尚”。例如:(39)今君雖終,言猶在耳。(左傳文公六年)(40)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41)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左傳僖公四年)(42)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孟子離婁下)5、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事件在時間上偶合,可翻譯成“恰巧”“正好”。常見的有“會”“適”“屬(zh)”。例如:(4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44)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左傳成公二年)(45)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表示剛剛表示動作行爲或事件剛剛發生或剛剛結束的時間副詞,可以翻譯成“剛剛”,常見的有“甫”“方”“初”“新”“適”“屬”“纔”等。例如:(46)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而噲欲搖動天下,妄言以十萬衆橫行,是面謾也。(漢書匈奴傳上)(47)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爲呂氏也。(史記齊悼惠王世家)(48)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漢書晁錯傳)(49)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古詩爲焦仲卿妻作)(50)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漢書傅介子傳)(51)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鎮之。(史記秦始皇本紀)(52)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左傳成公元年)注意,這一類時間副詞與第(一)小類中表示已然的時間副詞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詞要翻譯成“已經”,而此類時間副詞要翻譯成“剛剛”“剛才”。(四)表示本始或終竟表示本始的時間副詞可以翻譯成“本來”“當初”“開始”。常見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例如:(53)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54)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左傳宣公十二年)廣,十五輛兵車爲一廣。(55)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5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57)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荀子性惡)(58)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论衡问孔)表示終竟的可以翻譯成“最終”“終究”“始終”等。常見的有“既”“終”“竟”“遂”“卒”“迄(訖)”等。例如:(59)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史記周本紀)(60)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61)有志者事竟成也。(後漢書耿弇傳)(62)(華)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三國志魏書方技傳)(63)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爲天下患。(韓非子外儲說左下)(64)(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後漢書孔融傳)三、範圍副詞古代漢語的範圍副詞可以分爲兩類:(1)表示總括;(2)表示僅祇。(一)表示總括表示總括的副詞可以翻譯成“都”“盡”“總共”等,主要有“皆”“咸”“悉”“並(竝)”“具(俱)”“勝”“備”“畢”“遍(徧)”“盡”“舉”“通”“胥”“凡”“要(y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漢代出現的,“都”“了”“略”是漢魏時期出現的。例如:(1)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2)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記貨殖列傳)(3)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初見秦)(4)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荀子王制)(5)關中民咸知之。(史記淮陰侯列傳)(6)艱難險阻,備嘗之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7)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8)既醉而出,並受其福。(詩經小雅賓之初筵)(9)萬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10)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史記太史公自序)(11)范蠡徧遊天下。(漢書李陵傳)(12)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史記鄭世家)(13)凡六出奇計。(史記陳丞相世家)(14)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史記遊俠列傳)(15)最凡國五十。(漢書西域傳)(16)號令一出太后。(史記呂後本紀)(17)而此紀總不言之,直雲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史記夏本紀)(18)然則鳳皇、麒麟都與鳥獸同一類。(論衡講瑞)(19)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小雅角弓)(20)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漢書外戚恩澤侯表)(21)(王)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世說新語雅量)這類範圍副詞所總括的對象大多數出現在它們的前面,但是有時也出現在它們的後面,如“皆嘗小人之食”。(二)表示僅祇表示僅祇的範圍副詞可翻譯成“僅僅”“祇”等。常見的有“特”“直”“僅”“少”“止”“但”“徒”“獨”“唯(惟)”“祇(秖)”“啻”“才(纔、裁)”“取”等。例如:(22)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23)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戰國策秦策一)(24)二人之寵取過庸,不篤。(漢書佞幸傳序)顔師古漢書注云:“纔過於常人耳,不大厚也。”(25)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四)(26)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孟子公孫丑下)(27)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28)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莊子天運)(29)若斯之類,匪啻於茲。(左思三都賦序)(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31)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32)爲將當爲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33)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史記老子申韓列傳)(34)雖大男子,裁如嬰兒。(戰國策燕策一)四、程度副詞古代漢語程度副詞可以分爲三類:一類表示程度深,一類表示程度淺,一類表示程度的變化。(一)表示程度深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類: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極,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過甚。第一小類可以翻譯成“最”“極”,常見的有“綦(q)”“至”“極”“最”“絕”。例如:(1)甚易處而綦可樂也。(荀子王霸)(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文選答客難)(3)李廣軍極簡易。(史記李將軍列傳)(4)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榖梁傳文公十一年)(5)策馳驅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注)第二小類可以翻譯成“很”“特別”“非常”,常見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頗”“雅”“奇”“酷”“篤”“絕”等,其中“丕”主要見於尚書,“孔”主要見於詩經,“良”“颇”“雅”“奇”“酷”“篤”“絕”等都主要见於漢代以後的文獻。例如:(6)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尚書康誥)(7)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詩經小雅小旻)(8)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9)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11)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史記淮陰侯列傳)(12)任王后絕欲得之。(史記梁孝王世家)(13)龍從兄陽求臘錢,龍假取繁數,頗厭患之。(後漢書五行志)(14)肅宗先聞后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爲善。(後漢書章德竇后紀)(15)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蔭渚,青青彌望,奇可玩也。(水經注沁水)(16)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世說新語賢媛)(17)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三國志魏書華佗傳)“甚”也可以出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例如:(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國策齊策一)第三小類可以翻譯成“太”。常見的有“太(大、泰)”“已(以)”“過”。例如:(19)臣愚以爲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20)昊天泰幠,予慎無辜。(詩經小雅巧言)按:幠,疏忽。(21)高伯其爲戮乎!復惡已甚矣。(左傳桓公十七年)(22)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伍)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史記伍子胥列傳)(23)(鄭)業緣私橫求,恩已過厚。(漢書王嘉傳)(二)表示程度淺表示程度淺的副詞可以翻譯成“稍微”“有點兒”等。常見的有“頗”“少”“小”“稍”“微”“略”“差”。例如:(24)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者觀蛟龍。(論衡別通)(25)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左傳僖公五年)(26)陛下素驕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27)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漢同。(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傳)(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29)其爲人也小有才。(孟子盡心下)(30)兩行微相近。(齊民要術種瓜)注意,“頗”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淺,確切的意義要依據語境來判斷。鵬飛案:上古,“少”多作程度副詞,意為“稍微”;而“稍”常作情狀副詞,意為“逐漸”、“漸漸”,見下情狀副詞(十八)。(三)表示程度變化表示程度變化的副詞可以翻譯成“更”“更加”等。常見的有“愈(逾)”“益”“彌”“滋(茲)”“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連用,構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例如:(31)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漢書朱買臣傳)(32)後朝,上益壯,丞相益畏。(史記袁盎晁錯列傳)(3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34)若獲諸侯,其虐滋甚。(左傳昭公元年)(35)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史記張丞相列傳)(36)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五、表數副詞表數副詞可分三類:一類表示動作行爲連續不斷或頻繁,一類表示動作行爲的重復或情況類同,一類表示數量的幾近。(一)表示連續或頻繁表示動作行爲連續不斷或頻繁的表數副詞可以翻譯成“多次”“頻繁”“連連”等。常見的有“數(shu)”“亟(q)”“薦”“頻”“仍”“比”“累”等。例如:(1)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2)(姜氏)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3)天災流行,戾於弊邑,饑饉薦降,民羸幾卒。(國語魯語上)(4)臣三葉累寵,皆統極位,義在殞越,豈敢飾辭!(曹操上書讓增封武平侯及費亭侯)(5)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史記呂太后本紀)(6)(蓋)勳謂(劉)虞、(袁)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於左右耳。”(後漢書蓋勳傳)(7)是時地數震裂,衆災頻降。(後漢書李雲傳)(二)表示重復或類同表示動作行爲重復或情況類同的表數副詞可翻譯成“又”“也”“再一次”。常見的有“亦”“又”“復”“更”“再”等。例如:(8)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莊子田子方)(9)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0)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列子天瑞)(11)張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擊之,折軫;又射之,死。(左傳昭公二十一年)(12)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13)有頃,曰:“弟子何久也?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補)(14)騑驂倦路,再寢再興。(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15)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左傳僖公五年)注意,“再”表示“多次”義是較晚産生的,在先秦時期,它表示“第二次”或“兩次”的意思。(三)表示幾近表示幾近的表數副詞可翻譯成“將近”“幾乎”“大概”等。常見的有“幾”“且”“將”“近”“向”“可”“垂”“約”等。例如:(16)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惡病也。(賈誼治安策)(1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18)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19)今適朞年,所耗未半,而餘寇殘燼,將向殄滅。(後漢書段熲傳)(20)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史記大宛列傳)(21)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爲務,自所勒成垂百篇。(三國志魏書文帝紀)(22)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懸此虵輩約以十數。(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六、情狀副詞情狀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情狀或方式,可分若干小類。(一)表示詭詐表示詭詐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假裝”,常見的有“陽(佯、詳)”“詭”“僞”“謬(繆)”“矯”“詐”“虛”“假”“紿(di)”等。例如:(1)(李)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史記李將軍列傳)(2)陽虎僞不見冉猛者。(左傳定公八年)(3)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4)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漢書蘇武傳)(5)高祖爲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史記高祖本紀)(6)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韓非子說難)(二)表示隱秘表示隱秘的副詞可翻譯成“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常見的有“竊”“微”“間”“潛”“陰”“暗”“私”等。例如:(7)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韓非子說難)(8)侯生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9)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戰國策趙策三)(10)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11)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史記呂太后本紀)(1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史記項羽本紀)(三)表示公然表示公然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公然”“公開地”。常見的有“公”。例如:(13)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爲寇,侵擾邊境。(鹽鐵論備胡)(四)表示堅決、認真表示堅決、認真的副詞可翻譯成“堅決”“專門”“認真地”等。常見的有“固”“斷”“苦”“專”等。例如:(14)(李)牧杜門不出,固稱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5)王曰:“爲我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乃悔。寡人斷講矣。”(韓非子內儲說上)講,講和。(16)後朝覲,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見,必欲苦相規誡。(世說新語規箴)(17)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記遊俠列傳)(五)表示肆意、專橫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胡亂地”“隨便地”“任意地”“擅自”等。常見的有“妄”“橫”“擅”。例如:(18)予嘗爲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莊子齊物論)(19)(鄭)業緣私橫求,恩已過厚。(漢書王嘉傳)(20)非司寇而擅殺。(國語晉語九)(六)表示徒然此類副詞可翻譯成“白白地”“空”等。常見的有“徒”“空”“但”“虛”“枉”“素”等。例如:(21)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呂氏春秋用民)(22)皆曰:“空殺兵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2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伐檀)(24)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賒之。(漢書食貨志下)(七)表示權且此類副詞可以翻譯成“姑且”“權且”“暫且”等。常見的有“姑”“且”“聊”“權”等,其中“權”是漢魏時期産生的。例如:(25)吾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26)優哉遊哉,聊以足歲。(左傳襄公二十一年)(27)治此計,權救饑耳。(世說新語假譎)(八)表示交互此類副詞可翻譯成“相互”“交替”。常見的有“相”“更”“互”“叠”“遞”“代”“交”等。例如:(28)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擊辭下)(29)及其衰也,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30)胡笳互動,牧馬悲鳴。(李陵答蘇武書)(31)更唱叠奏,聲若自然。(嵇康琴賦)(32)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顔氏家訓音辭)(九)表示躬親此类副词可翻译成“親自”。常见的有“親”“自”“躬”。例如:(33)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34)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35)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庄子大宗师)(十)表示故意、勉強此類副詞可翻譯成“特地”“故意”“勉強”。常見的有“特”“直”“故”“強(qing)”“切”。例如:(36)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史記留侯世家)(37)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史記季布欒布列傳)(38)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史記陳涉世家)(39)留侯病,自強起。(史記留侯世家)(40)朔雖詼笑,然時觀察顔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漢書東方朔傳)(十一)表示偕同此類副詞可翻譯成“一起”“同時”。常見的有“俱”“偕”“並”。例如:(41)既見君子,並坐鼓瑟。(詩經秦風車鄰)(42)相與偕出,請相與偕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43)(項伯)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十二)表示直接可翻譯成“直接”“徑直”“一直”。常見的有“直”“徑”。例如:(44)侯生攝弊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座,不讓。(史記信陵君列傳)(45)徑召君於外也,則民各有心,恐厚亂。(國語晉語二)(十三)表示僥倖此類副詞可翻譯成“僥倖”“幸虧”。有“幸”“僥(徼)幸”。例如:(46)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史記項羽本紀)(47)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論語雍也)(48)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僥倖得逾於須臾。(漢書文三王傳)(十四)表示嘗試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試著”。有“試”“嘗試”。例如:(49)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50)嘗試釋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韓非子解老)(十五)表示輕率、隨意此類副詞可翻譯成“隨便地”“輕率地”“漫不經心地”。常見的有“苟”“率爾”“輕”。例如:(51)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左傳宣公十二年(52)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53)匈奴不敢輕侵也。(新序善謀)(十六)表示慎重、認真,可翻譯成“認真地”“謹慎地”“小心地”等。常見的有“熟”“慎”“審”“善”。例如:(54)願陛下熟圖之!(韓非子存韓)(55)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論語爲政)(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57)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左傳昭公十二年)(十七)表示急促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趕快”。常見的有“亟(j)”“速”“趣(c)”“遄”“急”等。例如:(58)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經鄘風相鼠)(59)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商君書更法)(60)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願勿斬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61)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昭公元年)而,你。(62)吾令人望其氣,成五彩,此天子之氣也。急擊勿失!(史記項羽本紀)(十八)表示浸漸此類副詞可翻譯成“逐漸”“漸漸”。常見的有“浸(寖)”“稍”“漸”。例如:(63)昌以氂(mo)懸虱於牖,南面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列子湯問)(64)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故盜賊寖多。(史記酷吏列傳)(65)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66)然常循守事業,積累贏利,漸有所起。(漢書貨殖傳)(十九)表示突發此類副詞可以翻譯成“突然”。常見的有“乍”“暫”“遽”“猝(卒)”“猝然”“忽然(焉)”“暴”“突”“驟”“頓”等,其中“暴”“頓”等是漢代以後産生的。例如:(67)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68)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梁惠王上)(69)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70)虢公驕,若驟得勝於我,必棄其民。(左傳莊公二十七年)(71)(李)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史記李將軍列傳)(72)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73)盜賊凶荒,九州代作,饑饉暴至,軍旅卒發。(後漢書仲長統傳)(74)夫天子之所嘗敬,衆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漢書賈誼傳)七、語氣副詞語氣副詞可分爲四類:(一)表示肯定和強調語氣;(二)表示測度語氣;(三)表示反問語氣;(四)表示祈使語氣。(一)表示肯定和強調語氣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可翻譯成“確實”“真”“果真”“的確”“究竟”等。常見的有“即”“乃”“繄”“則”“伊”“誠”“真”“實”“信”“情”“必”“定”“果”“固”“良”“務”“允”“審”“洵”“壹(一)”等。例如:(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詩經小雅蓼莪)(2)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傳僖公五年)(3)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4)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5)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勸學)(6)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7)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予田,亦怒。(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8)唯北狄爲不然,真中國之堅敵也。(漢書匈奴傳)(9)良無異器,當共澡者,其祝曰:“人相愛,狗相齧。”(風俗通佚文)(10)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離婁下)(11)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史記袁盎晁錯列傳)(12)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呂氏春秋愛類)(13)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莊子應帝王)按:情,猶“實”也。(14)許玄度送母始出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於所聞。”(世說新語賞譽)(15)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孟子告子下)(16)卜云其吉,終然允臧。(詩經鄘風定之方中)(17)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詩經邶風靜女)(18)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19)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新序雜事)表示強調語氣的副詞有“唯(惟、維)”、“職”“繄”“伊”“羌”“謇”等。“職”“繄”“伊”“羌”“謇”一般出現在句首,“唯(惟、維)”則沒有限制。例如:(20)萬民惟正之供。(尚書無逸)此句意思是:老百姓只交納正常的賦稅。(21)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尚書洪范)(22)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詩經鄭風狡童)(23)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24)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r)之由。(左傳襄公十四年)(25)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26)有皇上帝,伊誰云憎?(詩經小雅正月)(27)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姦改。(漢書董仲舒傳)(28)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楚辭離騷)(29)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楚辭離騷)(二)表示測度和估量語氣表示測度語氣的副詞常見的有“其”“蓋”“殆”“庶”“容”“得無”“無乃”“意”“意者”“大抵”“大率”“率”等,可翻譯成“大概”“可能”“也許”“或許”。表示估量語氣的副詞有“如”“若”“似”等,可以翻譯成“好像”“彷佛”“似乎”。例如:(30)城上有烏,齊師其遁。(左傳襄公十八年)(31)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孟子滕文公上)(32)國不忌君,君不顧親,能無卑乎?殆其失國。(左傳昭公十一年)(33)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左傳桓公六年)(34)求之密邇,容或未盡。(後漢書朱浮傳)(35)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莊子盜跖)(36)魯未若商周,而改其常,無乃不可乎?(國語魯語上)(37)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荀子子道)(38)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也。(史記太史公自序)(39)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上)(40)丞相如有驕主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41)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42)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論語鄉黨)(三)表示反問語氣表示反問語氣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哪里”“怎麽”“難道”。常見的有“豈(其)”“詎(巨、鉅、渠)”“寧”“庸”,此外“焉”“安”“烏”“何”“奚”“曷”“惡”等出現在反問句中,沒有疑問稱代作用,祇表示反問語氣,也是表示反問語氣的語氣副詞。例如:(43)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44)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左傳隱公十一年)(45)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漢書高帝紀)(4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47)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莊子大宗師)(48)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49)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哉!(史記平准書)(50)士患不勇耳,奚患於不能?(呂氏春秋忠廉)(51)爾幼,惡識國?(左傳昭公十六年)(52)烏能與齊懸衡?(戰國策秦策三)(5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54)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四)表示祈使語氣表示祈使語氣的副詞可翻譯爲“應該”“要”“希望”等,或根據上下文靈活翻譯。常見的有“其”“尚”“式”“唯(惟)”。例如:(55)周公曰:“嗚呼!嗣王其鑒於茲!”(尚書無逸)(56)穆叔曰:“趙孟欲一獻,子其從之!”(左傳昭公元年)(57)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尚書湯誓)(58)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詩經小雅車舝(xi)(59)穆姬聞晉侯將至,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左傳僖公十五年)八、謙敬副詞謙敬副詞是表示自謙和尊敬說話對象的副詞。(一)表示自謙表示自謙的副詞有“敢”“竊”“忝”“叨”“伏”“猥”“謹”“恭”“敬”“愚”“謬”等,其中“敢”是“冒昧”的意思,“竊”是“私自”的意思,“忝”“叨”是“忝辱”的意思,“猥”“伏”“愚”是“卑賤”“愚蠢”的意思,“恭”“敬”“謹”是“恭敬”的意思。例如:(1)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2)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3)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4)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王勃滕王閣序)(5)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6)臣謬蒙詮任,忝廁顯列。(宋書裴松之傳)(7)攝官承乏,猥廁朝列。(潘嶽秋興賦)(8)天子爲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9)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王勃滕王閣序)(二)表示尊敬表示尊敬的副詞有“幸”“請”“蒙”“辱”“惠”“垂”等,其中“幸”是“榮幸”“僥倖”的意思,“請”是“請允許”的意思,“蒙”是“承蒙”的意思,“辱”是“屈辱”“屈尊”的意思,“惠”是“施恩惠”的意思,“垂”是“俯就”“屈尊”的意思。例如:(10)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莊子漁父)(11)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12)過蒙拔擢豈敢盤桓?(李密陳情表)(13)請訴之,願丈人垂聽。(馬中錫中山狼傳)(14)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顔淵)思考與練習:一、古代漢語副詞可以分為幾類?二、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有哪些?它們在用法上有什麽差異?三、古代漢語的範圍副詞可以分為幾類?每類都有哪些詞?四、什麽是情狀副詞?古代漢語的情狀副詞可以分多少類?五、選擇適當的語氣副詞填入下列句子的()中- 24 -(1)王送知罃曰:“子()怨我乎?”(2)卿()為劉備刺客邪?(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不可乎?(4)雖有臺池鳥獸,()能獨樂哉?(5)子()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6)昭王之不復,君()問諸水濱!(7)()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8)吾嘗一見子於路,()君之子也。(9)吾師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連詞(一)介詞古代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以”“於”“為”“與”“之”等等。例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逍遙遊)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莊子秋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下面討論介詞“以”“於”“為”“之”的用法。(1)以 “以”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例如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為”(認為)的意思,例如戰國策趙策:“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但是更常見的是用作介詞。介詞“以”字的主要用法有兩種:第一種,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在意義上雖然可以譯成現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純粹的介詞性質。“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例如: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僖公四年)以亂易整,不武。(左傳僖公三十年)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第二種,引進原因,在意義上略等於現代的“因為”,但是“以”字後面的話應該認為是介詞的賓語。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關於“以”字組成的介賓片語,在詞序上有兩種變化值得注意:第一,整個介賓片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放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後面。再舉幾個放在後面的例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荀子勸學)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呂氏春秋察傳) 第二,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以”的前面。例如: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