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为什么成不了大国?.doc_第1页
印尼为什么成不了大国?.doc_第2页
印尼为什么成不了大国?.doc_第3页
印尼为什么成不了大国?.doc_第4页
印尼为什么成不了大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尼为什么成不了大国?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2.48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 政治上更是惨淡。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内部地缘结构上分析。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 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限制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限制。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限制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空调等降温机器的发明,脑力劳动者的困境得以缓解。 不过人类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终究是有限的。新加坡这样的百万人口级小国,或许可以将国民都塞进有冷气的写字楼里;但对印尼这样拥有2.48亿人口的大国,无论它是否想实现现代化,体力劳动都是绝大部分国民的唯一选择。 室外的体力劳动,高温无法避免。而室内体力劳动,即便一些大工厂可以提供冷气设备,但长时间的使用,也会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而各种散落分布的中小型工厂,更是不可能承担这种超高费用何况,印尼也没有充足的电力资源以确保供应。 而雨季的的存在也同样影响工业发展每年多达三个月之久的雨季,会影响货物运输效率,影响室外劳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工人白领的上下班通勤。这一切影响,最终都会转化为生产成本,体现在工业品的价格方面,对印尼的工业制造形成打压。 糟糕的地缘结构,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极大的限制了印尼的地缘经济实力,使其空有准大国的资本,但经济却始终在三流徘徊。 地缘结构上的支离破碎,反应在经济上是彼此相对独立,而在政治上,便是分离主义甚强。 事实上,在1950年代从荷兰手中获得独立以前,印尼从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工业文明的发展,拉近了各独立地缘板块之间的距离,印度尼西亚的这片群岛区域,也有了技术上的整合可能。 但是,工业文明再发达,终究还是有限度的。就当下而言,工业的力量虽然能够将印尼群岛整合成一个国家,但想彻底消除各主岛之间的地缘隔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印尼内部各板块势力之间的政治矛盾不可避免,而这会极大加重印尼的政治内耗。在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情况下,这种内耗主要的负面影响是降低政治效率;而如果国家经济崩溃,或者有外部大国势力接入,这种矛盾极有可能升级,进而导致国家分裂。 而在军事上,带状且各自独立的地缘结构,不仅意味着印尼内部矛盾升级成为冲突、乃至内战的先天可能性较大;它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