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 从文本出发 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 吕 俊 提要 本文对流行在中国评论界多年的等效翻译论提出质疑 指出其理论根据的谬误 以及接受美学给等效论 留下的悖论 并说明它对翻译研究的误导性 作者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 主张用文艺学现象学的方法对文本 进行阅读 向心式阅读 和理解 即 从语音 意义单位层 再现客体层 图式化观相层和形而上质层去探究作品 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从文本出发 并非把文本看成封闭的系统 而是作为出发点和主要依据 关键词 文学翻译理论 本体论 接受美学 等效翻译论 文艺学现象学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equivalent effect which has prevailed in Chinap s theoritical wor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pointing out the paradox of the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ception theory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ts misleading effec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the ontological view the author advoc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lose reading method put forth by literary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s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had to understand the text from the five levels i e sound meaning represented object schematized aspect and metaphysical quality of a text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al text does not mean regarding the text as a closed system but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a basi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ontology reception theory equivalent effect literary phenomenolo gy 一 翻译的等效论及其理论基础 几年前 国内译界中 等效论 的翻译观 颇为盛行 人们著书 撰文称等效论是翻译理 论的一大发展 或曰它 对两千年来相持不下 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 答案 西方学者中也有曾预言说 等效原 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 但事实果然 如此吗 人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反思 感到其 结果并非如预期的那样美好 近年来有关论 者也大有偃旗息鼓之势 文章日渐冷落 这是 什么原因呢 首先 人们感到它在理论上缺乏 可验证性 其次是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 如 果一个理论原则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欠缺 就会失去生命力 那么 问题的根源何在呢 要回答这样的 问题 就得从其内容实质 产生背景 理论基 础等方面去探个究竟 在国外 等效论观点的明确提出应是在 18 世纪 由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A F T ytler 得出 他的 论翻译的原则 Essays on the Princip les of Translation 在 50 年代 末被译介到中国 所以 大家对他并不陌生 尤其他著名的三原则更广为人知 但他并未 把等效论列入三原则之中 故人们对他首倡 等效论的观点未予关注 泰特勒在给 优秀的 翻译 下定义时曾指出 在好的翻译中 原著 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 从而使 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 理解和强烈的感受 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 人相等 在我国 较早提出相似观点的是茅 盾先生 他在 1954 年召开的全国文学翻译工 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 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 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 34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总第 115 期 柯勒 1972 年语 转引自上书 P 15 见金著 等效翻译探索 P 15 启发 感动和美的感受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都把读者相同感受问题作为高质量 或优秀 译文的一种境界 而不是把它作为所谓的检 验译文质量的标准 也不以 等效论原则 名 之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绝不是他们悟性 不强 意识不到 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读者感 受问题是一个主观性极强难以形成统一的客 观标准 正如同一本书的两三种不同译文 译 者都可以说自己的译文是等效的译文 而它 们的读者也会各持己见 见解殊异 因为 他 们都是以各自的体会和感受为依据的 同样 对某一原著的唯一译本 读者反应也不尽相 同 因为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 前几年 等效论之所以盛行一时 原因有 两个方面 一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 几本书的译介 对中国译界影响很大 尤其是 他提出的动态对等 后改为功能对等 理论 迎合了当时我国译界竭力要打破中国传统译 论束缚走出一条新路的心理 这一理论提供 了一种新的模式 转换了传统的视角 令人耳 目一新 他在 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一书中说 道 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 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这正是等效论的起源 后来 我国 学者金先生又以 等效翻译探索 为名发表 了专论 并指出奈达博士上文中用词之不当 建 议 以 效 果 effect 代 替 反 应 respond 这样 等效论就在译界中广为流 传和引用 第二方面原因是与此同时 西方接 受理论与接受美学也在文艺理论界广为流 行 译界人士以其敏感的学术嗅觉感到它们 的相通之处 似乎找到了一个文艺理论与翻 译理论结合的契合点 自然对等效论很容易 就接受下来 实际上 奈达的等效观点也正是受到接 受理论的启发并以它为理论依据的 本世纪 60 年代末期 在联邦德国兴起了一股新的文 艺思潮 即接受美学 它强调文学作品不是自 足体 必须有读者的参与 否则它只是一个客 观的存在 而不是审美客体 它只是一个 未 完成的图式结构 因此它强调读者的参与与 反应 因此在西方它也被称为 读者反应批 评 这一理论超越了本体 走向受众 开拓了 文艺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把读者从原文的被 动 消极的地位提高到与作者共同参与创作 的主角地位 引起了人们对读者问题的高度 重视 这一理论对译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奈达博士就是一位先觉者 他依照这一理论 指出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 翻译过程才真正 完成 翻译质量的检验也要靠读者反应作为 参照 而不是以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信息是否 等值为依据 因为有些语义信息在不同文化 中并不等值 只有改变语义信息才能使原文 读者与译文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奈达称作 反应 这样的译文才是等效译文 这里我 们不难看出接受美学的思想印迹 但这一理论流行不久 人们就注意到它 的不足 认为它同其他翻译准则 如神似 化 境 等值等 一样 也是一种 理想化 的标准 是达不到的 同时 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 大 即缺乏可操作性 而且人们难以对它进行 实际性的检验 如 有哪个译者能有机会让他 的译文读者和原著的原文读者去比较 看他 们是否感受相同 即使恰巧他们有相同感受 你又怎么能保证另外一组读者也会相同 等 等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 我们不得不对等效论 作一下反思 看看问题究竟在哪里 二 接受美学留给等效论的一个悖论 作为一个文艺批评的流派 接受美学的 确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它把文学文本从决 定性和自足性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把它只看 作一个 多层面的开放式的图式结构 认为 它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意义的实现需要 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 以他的感受和知 35 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 使作品 中的未定点得以确定 这些对翻译研究和理 论建设是很有价值的 它不仅使翻译者极大 地增强了主体意识 也给翻译的创造性原则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但是 由于接受理论过分地强调了读者 作用 把它捧到了文学作品最高的仲裁者的 位置 而贬低了作品本身的本体特性 就违反 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存在决定意 识 因而带上了强烈的主观唯心的色彩 因为 读者的情况是复杂的 是千差万别的 他们有 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个人经历 文化差异 审 美情趣 立场观点 你究竟以谁的看法作为标 准和依据呢 如果我们把这种主观意识决定 论用到翻译研究中去 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悖 论 等 效 论 是 唯 一 检 验 和 衡 量 译 文 的 标 准 但 因 每 个 读 者 的 感 受 是 各 不 相 同 的 所 以 翻 译 也 是 无 确 定 的 标 准 的 或 者 说 它 可 以 有 无 数 个 标 准 理由很简单 因为接受美学认为 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接受美 学看来一个文本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 人们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 这些解释既 可以因人而异 也可因时而变 而且任何一种 解释都是合理的 都是有意义的 因此 我们说 接受美学的理论对翻译是 有价值的 有启发的 正如我们在前面简单提 及的 当然还远不止如此 但也不能就此以为 可以用它来作为翻译的一条理论原则 更不 可以用它来厘定译文的标准 因为它的一个 致命弱点是强调主观而忽视客观 那么 我们应从何着手去进行翻译实践 和检验译文呢 我们仍离不开文本 所以 我 们说 翻译应从文本出发 它既是我们翻译中 所必须依据的 也是检验译文时所必须参照 和依据的 三 翻译 从文本出发 在接受美学之后的文学活动中 人们普 遍认为它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 文本 读者 即 作者意图 文本创作和 读者接受 而翻译的中心任务是确定文本的意义并 在译语中找到表达它的适当形式 要确定文 本的意义自然与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有关 系 而且是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就如何确定 文本意义上 西方文论家们就有多种观点 如 美国阐释学派的一位重要人物 P D 却尔就 在 解释 文学批评的哲学 中归纳出七种主 要观点 读者感受决定论 批评家理解决定 论 美学因素决定论 语言规则决定论 历史 环境决定论和作者意图决定论 这些观点不 可能全是真理 但也不可能全是谬误 它们各 自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若以某一种观点而论 又不可能没有偏颇 我们学习和运用这些观 点一定应本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为指 导 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既要取各派所长 又要避其所短 要有综合的观点 在具体运用 时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以我 们翻译而言 我们的任务就是确定文本的意 义并在译语中找到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 里文本当然是最重要的依据 因为读者反应 是一种意识 这一意识的产生离不开文本的 存在 对这一接受美学的观点前面已说过了 我们不再赘述 而历史环境虽然会影响文本 的意义 但它也又只是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仍 然是文本本身 强调外部因素起决定作用当 然是违背马列主义的哲学观点的 一切外因 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内因才是起决定作 用的 而且 一部不朽的著作之所以不朽 都 是因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的 正如斯威夫特的 一个小小的建议 在时 隔近两个半世纪之后的越南战争中引起了美 国读者的巨大震动 这说明人们已赋予了它 现代意义 因此历史环境决定论是不科学的 但这也不妨碍我们从一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去 考察验证我们所确定的文本意义 也不会一 点不去参照当时的历史环境 美学因素决定 论与批评家理解决定论都强调一种规定性的 36 模式 而不关注具体问题的个性特点 只强调 普遍性的一面 而忽视特殊性的一面 这也是 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 它们是我们 在确定文本意义中普遍性的原则 它们都有 指导意义 但不可能完全代替文本本身的许 多具体问题的分析 因为每个作家在创作时 往往有他们的独创性 有反常规地运用理论 原则的特殊性 我们不可能用一般的模式去 套用 至于作者意图决定性更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 如果作者本人不说明自己的意图 或 根本就是佚名作品 你又如何得知作者的意 图是什么 如果是一部历史上的著作 你又 没有史料可查 你又怎样得知作者当时是怎 么样想的 作者的意图是个恒量还是变量 为什么作者有时数易其稿 而且每次都作相 当大的变动 如此等等 这说明作者意图决 定论是不当的提法 我们在翻译时 当然就是 一个尽力使自己的视野与作者通过作品所展 现的 期待视野 融合起来 通过把握作品 并 通过它的展示来判断 推测作者的意图的 文 本本身就是作者意图及思想的迹化 是通过 语言的按规律进行的创造 我们只能从作品 给我们展示的世界中去寻找作者的意图 从 词语所联系的客观世界与作者的主观世界去 判断推导 从文学结构 语言规则所暗示给我 们的内容去寻找 作者所写的每句话都隐藏 着他的意图 或明或晦 但尽在其中 这需要 我们对作品本身进行 向心式细读 从文本 中去发现 而绝不是从其他什么地方去寻找 也许你所发现的或找到的作者意图与后来人 们又发现的作者所说的真正意图并不一致 这也不说明什么 因为文本就是一种符号体 系 也是语义上的凝结的生活表现 是生活意 义的客观化 语言就是生活行为的凝聚形式 人们理解文本不只从心理上重建作者的理智 意义 而且总要超越作者本来意向 通达到一 种 可能的存在 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普遍 意义之所在 随着接受理论的出现 作者中心 论已失去了以往的地位 以前如果批评家们 说一部作品的意图如何如何 而一旦作家站 出来否认 批评家立刻就变得哑口无言了 可 是现在 批评家 亦是读者 再也不像以往了 他们不再屈从于作家 他们在阅读中也参与 了创作 他可以以自己的看法去评说作品 不 再管作家怎么去说了 他们的依据当然也是 文本 所以 我们可以说 翻译也必须从文本 出发 四 我们向文本求助什么 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我 们知道西方当代美学对文学文本分析的情 况 如英美新批评把文本分为明示层 暗示层 和象征层 而结构主义则分为符号层 形象层 和深层结构层 在现象学那里是语音 意义单 位层 再现客体 图式化观相层 和形而上质 层 作为翻译者就是要从上述各层次去深入 文本的世界中去探寻意义之所在 因为在这 每个层次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翻译工作 者就应首先要求助于文本中的各个层次 层 层深入地分析探寻 下面我们试以现象学的 层次划分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作品的声音层面 这是文学作品中的最 基础的层次 字音负载字的意义 并通过语音 素材使意义得到具体化 所以也是物质层次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字词就是被赋予意义的 和具体化了的字音 但作为文学作品的真正 具有独立性的语音构成并不是词 而是句子 是句子的意义的统一使得从属于该句子的字 词的字音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次次绝不 雷同的语音活动 在这一组组的语音活动中 遵循一定规律而形成节奏 音调 韵律等等 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语音的徐疾驰张 升降抑 扬 使句子读起来或如波澜起伏 或如空谭泻 春 或如金戈铁马 或如珠落玉盘 不仅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意义 也增强了审美效果 例如 红楼梦 第 28 回中宝玉向黛玉倾述心曲一 37 段文字 不仅结构上骈散交错 长短相间 在 语音上也跌宕起伏 畅顺自然 使得音义相 谐 浑然一体 这样宝玉的内心情感不仅通过 词语的意义 也通过语音层面向读者传达 所 以译者不能只看到字面上的意义 同时也必 须 注 意 声 音 我 们 在 朗 读 Wadsworth Longfellow 的 The First Snow 时顿有一种 轻柔静谧之感 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中 s f w 等轻音很多 让人有一种超尘 脱俗的感受 至于诗歌中的音韵 在另一篇拙 文中已有较全面论述 不赘言 作品中的意义单位层次是文学文本中最 重要的层次 起决定性作用的层次 它也影响 着以后几个层次意义的正确性 意义层次依 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活动 即一个词的意义是 指 这个词通向意向所指的客体 所以了解作 者的意图和说话环境是必要的 但不是起决 定作用的 这一点我们前面已说过了 词的 意义也是不固定的 它要依赖一定的上下文 它有关联性 所以译者不可忽视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去寻找它的特有意义 文学作品的 语言往往带有多义性 这不仅要求译者深入 了解它的多重含义 还要注意多义性的传达 例如苏轼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句 中 茫茫 可谓多义 它在这句中可以指 十 年相隔 可谓 记忆茫然不清 它与下文 纵 使相逢应不识 相呼应 又有一生一死阴阳相 隔 可谓 音讯茫茫 在词的后半阙还有 千 里孤坟 句 又影射 路途茫茫 所以 茫茫 一词在这一句中至少有前面两层含义 如不 注意这一点 译文必定失去原来的多义性 试 比较这句诗的两个译文 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许渊冲译文 Ten misty years have severed life and death 黄宏荃译文 许译传达了原诗句的两重含义 而黄译 只传达一种 但许译也把原来的多义词变成 了两个单义词了 语言的隐含性 又是文学语言的一个特 点也是翻译的难点 发现隐含意义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如何传达有时很难 如 红楼梦 一书第 5 回中警幻仙子引宝玉入室一段 作 者以一香 一茶 一酒的字面意暗示隐含义 称香是 群芳髓 说茶是 千红一窟 言酒则 是 万艳同悲 显然 以花之精髓暗喻 人之 精髓 以 窟 喻 哭 以 杯 喻 悲 杨宪益 先生在译这段时自然是领会其深层内涵的 但在译时也有难以超越的困难 如 髓 译为 marrow 有 精髓 精华 之义 联想意义十分 自然 明示暗示已十分明显 杯 译为 cup 十分得体 因为 cup 一词既有 杯子 又有 命 运 之意 英美读者或可领悟 但 窟 译为 cavern 就只有明示而无暗示了 在意义单位中 句子比词更为重要 它具 有比词更为明确的意向性 更可以反射出作 者的意图性 英伽登曾说句子的关联物往往 是 纯粹的意向关联物 即句子关联物是由 意义单位的意向性所意指 并超越意义单位 的意向性 如詹姆斯 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 中 第 一 部 第 一 章 中 Mulligan is stripped of his garment 一句本是穆利根在 洗浴时说的话 如果从字面上来看 译为 穆利根被强剥下衣服 是没有错误的 但这句话实际上作者的意指是表明穆利根以 耶稣自况 表现了他对宗教的戏谑态度 作品的再现客体层 是指作者在文学作 品中虚构的对象 它们组成一个想象的世界 译者正是通过这一层次才了解作品所给予的 世界 它不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英迦登提出一 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未定点 这是这一层次 的重要特征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未定点 而译 者在阅读理解时就可以以自己的经验和经历 38 详见拙文 双峰并峙各炳千秋 山东外语教学 1995 年第 1 期 见拙文 音美 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 外语研 究 1996 年第 2 期 去填充这些空白并使未定点得以确定 各人 确定的方法也未必一致 这也正是文学翻译 具有再创造的性质的根源之一 如 湖边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如果译为By the lake is a zigzaged footpath 不能说不对 但如译为 A narrow path winds its way around the lake 也不错 显然 原文的表达留下了未定 点 译者在作具体化的翻译时就会有多种选 择 如以上例子便是 第 1个译文是路未必绕 湖而建 但第 2 个译文显然是围绕湖的一条 小路 这类情况在翻译中是常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律谈判(并购重组)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强振加速度仪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社保代缴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饲料级磷酸盐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多选题考试题库(140题)【答案】
- 2025年宣汉县考调教师考试试题【答案】
- 项目管理制度10篇
- 消防知识竞赛题库资料
- 消防员考试:初级技能消防控制室监控考试题库(题库版)
- 湘艺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环境卫生学第十章-公共场所卫生-课件
- 恢复执行申请书
- 智慧的光芒普照每位学生 论文
- 销售行业跑业务计划书
- 政府采购询价采购函报价单格式及论大学生写作能力
- 建筑物拆除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LY/T 3256-2021全国优势乔木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测定
- GB/T 25760-2010滚动轴承滚针和推力球组合轴承外形尺寸
- 特劳特-定位课件
- 口腔工艺管理基教学课件
- 真石漆施工外墙涂料工艺方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