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序号课 题:诗经两首知识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力目标: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赋比兴的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讨论,诵读 ,探究 教学手段:音带 总课时: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 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二、第一教学板块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点拨:(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点拨: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关雎蒹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点拨: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点拨: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5、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7、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外贸业务实操大赛试题集与解答指南
- 生猪繁殖性能提升方案
- 桥梁支撑与荷载分配方案
- 生猪养殖场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 面包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 室内装修施工技术方案
- 物流运输企业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
-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2025年智能检测与预警技术分析报告
- 猪场气温与湿度监控方案
- 房屋工程施工中现浇模板施工技术的探讨
- 铁路专项病害课件
- 开学安全教育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日本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大学生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山西阳泉平定县从社区专职网格员中选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绣球》课件
-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
- 轧制原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