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一门书香.docx_第1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一门书香.docx_第2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一门书香.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门书香一代哲人冯友兰的兄弟姐妹及子孙后代,多为专家、学者;冯氏家族人才济济,他们的名字在学界流光溢彩。宗蹼是人们喜欢和敬重的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然而知道宗蹼是冯友兰之女,并把她与冯景兰、冯流君、冯钟越等名字连在一起却是近来的事。不久前,笔者采访了宗蹼。她谈了其父冯友兰,谈了冯氏家族,谈了自己的成长、创作与生活。三史释今古 六书记贞元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他的挚友金岳霖曾经幽默地讲过一则故事: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任清华文学院院长达23年之久,并曾担任过清华校务会议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同冯友兰的名字分不开。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史(二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他的哲学创作。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唐河三冯乡间传颂冯友兰是河南唐河人。在唐河,冯家三兄妹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唐河乃至整个南阳地区不但因之而骄傲,而且还因之形成了一种好学求知的好风气。冯友兰有姊温兰,早嫁。弟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冯景兰虽不像其兄那样名声显赫,在地质学界却也是一块丰碑。早在20年代,冯景兰就在广东考察发现了红黄色砂质岩经过风化以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文现象,他把这种地文现象命名为丹霞地貌,这一命名一直为国际地质学界所沿用。妹冯沉君(淦女士)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浣君是曾受鲁迅称赞的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时有黄(庐隐)、凌(叔华)、冯(沉君)、谢(冰心)之称。1924年她以作品旅行登上文坛。卷施春痕劫灰在当时影响都很大。她后来从燕京大学到山东大学任教,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学史家陆侃如结为伉儒,他们合著过一本中国诗史。另外,她对古代戏曲特别是元曲有精深研究,著有古优解,一些考证很有价值。冯浣君不但才华卓越,而且严谨认真。她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仍然要认真备课,丝毫不马虎。他们的堂妹蘘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冯氏兄妹的成才,与他们的母亲吴清艺老夫人有很大关系。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思想开明。在那个时代,她不但积极培养子女,而且还理解和支持他们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冯友兰要带着新媳妇任载坤回家省亲;有人劝他们暂时别回去,怕他母亲不让任载坤出来工作。冯友兰说我母亲肯定不是那样的人。果然,在家没住几天,母亲就撵他们走,并说:我不要媳妇在家照料、侍候,只希望你们在外好好地做事,有了小孩我替你们照管。五男五女十全十美1945年,吴清芝老夫人去世,冯友兰、冯景兰赶回故里奔丧。县长来拜,告辞时,他们竟不去送县长,而去送普通亲友乡邻,这事至今还在乡里传为美谈,当然也有说呆气的。冯友兰与任载坤育有二子二女:冯钟莲、冯钟辽、冯钟(宗)蹼、冯钟越,都卓有成就。长女冯钟涟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长子冯钟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工业用)专家。二女宗蹼是知名作家。冯钟越是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可惜天不假年,賫志以终时才51岁。钟越一直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工作。按冯友兰的声望和冯钟越的才学,如果活动活动,调回北京应该是能做到的。人们都说冯友兰呆气,只能眼睁睁地望着自己最钟爱的幼子,在医疗落后的黄土高原为航空事业流尽最后的汗和血,所能做的只能是老泪两行,挽联一副: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止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冯景兰与仝君育有三男三女:冯钟豫。冯钟芸、冯钟潜。冯钟广、冯钟燕、冯钟潮。三个儿子除钟豫是水利专家(在台湾)外,钟广、钟燕都继承父业,是研究地质矿床的地质学家。钟芸是北大文学教授,其夫任继愈是著名学者、北京图书馆馆长。冯钟潜是高能物理所的研究员。冯钟潮是清华毕业生,在沈阳研究金属。冯浣君没有子女。按说这同祖父母的五男五女,应该是十全十美。但在文革那个荒唐的时代,知历经磨难。宗噗在文革中被批斗,其中头号罪状就是冯友兰的女儿。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冯友兰先生做清华文学院院长23年,与清华许多名教授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朱自清、闻一多都是熟人。朱自清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冯友兰的名字。解放后,有一段时间,大家彼此谁都不跟谁来往,搞阶级斗争,六亲不认。改革开放了,学术界的一些老朋新友便常来常往了。冯友兰与金岳霖同庚。1983年,两位老先生在做88岁米寿(米字拆开是八十八)时,冯友兰写了两副对联,一副给自己,一幅送金岳霖。给自己的一副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意思是不能止于米寿,期望能活到茶寿(茶寿:是108岁,茶字上面一是二十下面也可拆为八十八),我为国家四化的实现而努力,意寄陶渊明抚松而徘徊的境界,并不计较现实的得失意境很高远。给金岳霖的对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论高白马,道超青牛前两句同后两句是对金岳霖逻辑和论道方面的赞叹:论辩比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要高;论道超过骑着青牛的老子。这对金岳霖评价很高。可惜不久金岳霖就去世了,没有能相期以茶,冯友兰自己也没能相期以茶离茶寿还差13年。冯友兰晚年,一直是和宗蹼一家生活在一起。冯友兰曾说自己早年赖慈母,中年仗贤妻,晚年靠孝女。宗蹼的夫君蔡仲德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音乐美学史,影响很大。宗蹼说:父亲给我的人格和文学影响都很大。他不是很勤奋的那一类,但有恒心。有韧劲。他引以自豪的是从来不开夜车,不熬夜。他待人很宽容,讲忠恕之道,常常替别人着想。他让我莫将新编代双城,意思是不要因为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耽误了我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1988年出版了。10年过去了,第二卷东藏记,才写了十五六万字,现在每天写五六百字,打算写20多万字,1999年上半年脱稿。后面还有第三卷西征记,写滇西大战。最后是北归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父亲的执著精神给我印象最深。他以85岁高龄开始写作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年龄大了老生病。我就奔走医院帮他治病,他说现在治病是为了写书,等书写完了,有病也不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