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练 汉至元政治制度1(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2017届第二次诊断考试)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2(厦门2018第一次质检,25)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D官僚集团的庇护3(天一考前2018专家诊断卷,25)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4(宁德2018年第一次质检,25)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5(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2018一模,25)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A提高了行政效率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加强了专制皇权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6(山西2017年考前适应性测试,24)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7(安阳2017二模,2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定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8(滨州2017届3月模拟,26)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9(西安2018届一模,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0(成都2017二诊,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11(梅州2018年1月质检,25)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12(石家庄2017年一模)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13(邵阳2017第二次大联考,2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14(大连2018届双基测试,3)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15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观念16(天津河东区2017一模考试,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汉唐宋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C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D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17(淄博2017届3月模拟考试,25)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18(湖北省八校2017届第二次联考,2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19(石家庄2018届第二次质量检测,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20(玉林、贵港2017年3月质量检测,25)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答案精析1B材料现象不能得出地方官职礼仪的整体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体现出上下级的严格关系受到分封制严格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故B项正确,故C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现象,D项错误。2C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将相不辱”“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汉代丞相位高权重,与材料中“将相不辱”“不用出庭接受审问”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丞相犯罪”不等于整个官僚集团,故D项错误。3A抓住“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注意汉初以来,丞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位高权重,对皇帝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因此汉武帝“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这样就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便于汉武帝控制,故A项正确。4A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汉初的治国思想主要是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5B材料看不出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派遣职位低的官员去巡视职位高的地方官,并把他们的行为向中央汇报,这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改变职位低的官员的自卑心理,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巡行郡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能防止官员腐败现象说法过于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6A材料中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削弱,故A项正确;“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中央集权的削弱不利于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郡守等地方官员势力的崛起,与豪强地主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属吏与郡守的私恩关系是否影响人才的公正选拔,故D项错误。7D根据材料“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定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中正判断是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但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8A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可知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机构的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变化的过程无法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说明专制皇权的发展,故D项错误。9C到宋朝时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可知,新设官职与原三省的官员都是宰相,居于同等地位,故B项错误,C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故D项错误。10B秦朝三公九卿制是官僚政治开始阶段,并不完善,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恰当地处理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官僚政治走向完善,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内阁制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D项错误。11D据材料唐朝使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容易造成相权集中,威胁皇权,故A项错误;唐朝的三省在决策程序上更加完善和规范化,故B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三省体制”的本意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一办公会导致相权集中,故D项正确。12C材料中心是唐朝前期的三省六部制比较规范,如唐玄宗推行“使职差遣”制度,此制“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财政与人事机构独立各专其职,从而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皇帝与三省宰相之间具体的关系状态,A项转移话题。唐朝前期的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后来逐步消失,B项错误。“使职差遣”制度采用分化事权策略,地方行政权力并未扩大,D项错误。13D14B从材料可知吏部与礼部都有对科举制的管理权,二者可以互相牵制,保证科举制的实施,故B项正确。15D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统治者重文,不是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改革的信息,故B项错误;百姓信仰有多种,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统治者重文,故C项错误;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观念,故D项正确。16C汉代与唐代中央集权过程中给地方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行政效率相对较高,而宋代采用分割地方权力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冗官现象严重,行政效率低下,故C项正确。17C根据题目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得知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削弱了地方权力,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D两项错误。18B尚书、侍中等近官本来就属于官僚统治集团,统治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故A项错误;皇帝身边的近官“外化”为国家重要官职,体现了君主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新能源行业售后服务保障合同协议
- 土地出土地出租合同范本
- 土方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山东宅基地买卖合同范本
- 商品房买卖合同普通协议
- 如何签订地暖合同协议书
- 如何上传员工合同协议书
- 水泥购销合同样书6篇
- 吸塑机出售转让合同范本
- 委托代门店过户合同范本
- 2025年机关事务管理局招聘考试大纲
- 中老年唱歌教学课件下载
- 主城区积水易涝点排水防涝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模板)
- 早期现代舞课件
- 碳固持效应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北师大新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除法的应用(二)》教案
- 口腔医保政策解读
- 2024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单招《数学》模拟题库附答案详解(精练)
- 油菜病虫害防治课件
- 小学一年级体育上册教案表格式
-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设计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