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介绍朗读教学房山教师进修学校 郑秀红房山区良乡第三小学 谢维红2008年2月28日让朗读教学富有实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个学段的表述分别是这样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同阶段的朗读要求各有侧重,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学段的要求,有步骤地分层指导,步步落实,步步提高。但朗读怎么指导,怎么训练,却是目前很多语文老师正在探寻着的。我也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着,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大家一起商榷:现在的语文阅读课,有的以读为主,有的以分析为主,以读为主的教学,读的量大、读得充分、读得有感情;而以分析为主的教学,理解语言文字比较深,比较透。但是二者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单纯以读代讲,容易造成词语理解不到位,过粗过浅。而纯粹以讲代读,有极易分析过细、过碎。一篇好文章,就犹如一只精美的花瓶。它的美在于语言文字的精妙和情感如歌的流淌。过碎地分析,无疑是把这只花瓶打碎了,成为碎片的花瓶又有何美可言;而没有对花瓶精要处的仔细品察,同样亦无法领略它别具一格的韵味。语文阅读教学无论侧重哪一种,都不能绝对化,走极端,正确的方法是把朗读和理解的长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朗读中品味,品味中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语文课的根本特点:语感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和情感的抒发。从学生这方面来说,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但说不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理解得很好,但读不出感情。这种读得好但说不好,说的好又读不好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朗读的训练不等于一味地多度、滥读。读本身不是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朗读和不同形式的朗读,目的一是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二是便于学生对语言更好的感悟和理解,三是利于学生欣赏、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使朗读真正起到激发情感,增强体验,促进感悟的作用。一、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1、 从量的要求上讲,要体现层次性。 低年级以读好一句到几句话为主;中年级,以读好一段话到简短课文为主;高年级,以读好长篇课文为主。这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2、 从质的要求上讲,也要注意体现层次性。刚拿过课文来朗读,主要达到正确的要求,即无错音,无多、少字现象,强调声音的洪亮。在熟悉课文内容后,再朗读则要注意流利,即语气要连贯,不结结巴巴、不重复。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则需注意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而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的。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摸到了门道,在预习后,就会较好地朗读课文了。二、教师要讲求朗读教学的方法,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一)备课先备朗读。1、课前把有关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明确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使之“烂熟于心” 。 2、全面了解并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与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感情、轻重音、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 。 3、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并安排好实施朗读指导的手段、方法等。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人次、时间安排等要素,做到“胸有全局” 。 4、避免盲目读书。教师要在读之前从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等方面提出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边读、边画、边想。这样,使学生的朗读有的放矢,能够更好地从朗读中把握内容、体会情感、领悟方法。5、课后做好学生朗读个案记录,尤其要掌握基础较差学生的进展情况,为下一课时打下基础。(二)在课堂教学中讲求朗读教法。1、读中要避免无效的读。教学中伴随着理解,我们要启发学生把理解的意思和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但是如果单纯地你读、他读、一读再读,却都在同一层次上重复地读,就不会有发展和提高。老师可以用“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出了什么”等问题来启发学生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情节,达到以朗读促理解的目的。2、勤读代替多问。为了避免教学中“满堂问”式的“满堂灌”,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在课堂上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坚持这样做,将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3、借助直觉思维诱发朗读情趣。朗读是一种外显的能力,需要设置外显的环境、和谐的情境,这样往往使视觉形象引发直觉思维,带动朗读直感。通过看图片、实物、资料、板画或者参观、访问、表演,让直觉思维诱发朗读情趣。4、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强调美读。美读,应是小学朗读的最高层次。叶圣陶先生推崇语文教学中的美读,他认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是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全面活动的过程,特别有利于感知课文语言艺术的形象。常见的有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师创设情境(包括讲话、演讲、音乐渲染、图片、录像、实物等),通过这些方法与途径,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利于朗读训练。5、朗读能力的培养应与理解、感悟紧密结合,不宜简单进行技巧传授。朗读水平要不断提高,能力要不断增强,就应注意平时进行适当的技能、方法的指导。什么地方读重音?什么地方要轻声读?什么地方速度读快些?什么地方速度要慢点这些需教师平时适当地有重点地渗透,使学生悟出规律,能举一反三。一定要强调“渗透”和“悟出”。好的朗读教学不应与理解感悟文章截然分开,而应该紧密结合。朗读在理解课文之初与理解之时,是一种理解与感悟的手段;在理解之后,则是一种评价,一种欣赏,一种倾吐。6、朗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朗读,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朗读反映了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有些文章的语言,由于学生个人感悟的程度不同,情感的体验不同,因而朗读也是不同的。比如看到万里长城,有的学生可能会大声赞美长城的雄伟气魄,有的学生可能在内心赞叹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声音就不会很大,很深沉。那么,哪种读法正确?应该说都正确。所以,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时不必用一个标准、特别是用过于拔高的标准衡量学生的朗读。7、朗读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以激发兴趣,加大训练密度。不同的读,源于不同的目的,起着不同的作用。感受文章的层次结构,可采用分层读;体会叙述的逻辑顺序,可采用问答读;激发情感,可以配上音乐和画面朗诵;比较内容、体会含义,可采用对比读。富于变化的读,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使读充满活力。8、精心设计朗读导语,给朗读锁定目标。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为了朗读训练的效果到位,在训练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意识,并在实际操作中一直为达到预定目标而设计相应的指导语进行指导。朗读要作到披情入文,以情带声必须基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而这欠缺的一部分理解,与其陷入 “启而不发”的尴尬,倒不如把这些缺少的理解渗透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读导语中,给学生以提示,从而达到朗读的目标。例:26一夜的工作“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师导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读句子。师导语: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读:(同上)师导语: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生读:(同上)师导语: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就艰苦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一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的问题(音乐响起) 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导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在一点点的推移,看到了总理不知疲惫、伏案批阅的身影。此时此刻任何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我们分明可以从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到学生对于总理这“一夜的工作”的无比崇敬之情。(三)范读的七宜二忌(讲求范读的时机) 七宜是:低年级学生初读课文时宜范读 学生理解课文不到位时宜范读 课文学到关键处,理解得以深化,认识得以升华时宜范读 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时宜范读 通过文字再造想象,进行美的熏陶时宜范读 文言文初读时宜范读 普通话普遍不过关的班级,初读课文时宜范读 二忌是: 中高年级初读课文时,忌范读,特别是通篇的范读。 学生自己能读好时,忌范读。三、八册教材朗读指导设计举例(一)联系生活实际指导朗读6个馒头:要求重点体会什么是“不留痕迹”的帮助,同学们是怎么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其中第6自然段,“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的眼圈红了。”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在这个集体中,你会怎么想?会想些什么?该怎么读?(二)联系上下文指导朗读迎接绿色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 “这道自然的风景”指的是什么?“这道人间的风景”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读一读相应的句子。从而明白是人们照顾了这株丝瓜,使它长大开花,丝瓜给人们带来了绿色和欢乐,人们因为它而加强了联系,密切了关系,所以说这一切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三)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观潮第5自然段“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打出这段话,再删去重点词语对比读,让学生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气势了)(四)启发想像,指导朗读。 1、语言的魅力想像美好春天的样子,或者是让孩子们闭起眼睛来,在想像春天样子之后,老师说:“你就是盲老人,眼前一片漆黑”孩子们闭着眼睛,老师有一段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让孩子们感受老人的内心。2、天鹅的故事第五自然段:突然,一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不过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着冰面。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2次、第3次怎么想像? 让孩子们都读一读这一段,如果有的孩子这样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老天鹅非常坚定呀,孩子们这样读可以吗?建议在这里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有两种处理的方法:第一,师问:“有谁跟他读得不一样?”第二,“你们想像,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像石头似的撞击冰面,第一次是什么样的?起来以后再撞,第二次是什么样的?想像一下,第三次是什么样的?这几次都一样吗?还有省略号,第四次、第五次一样吗?跟第一次一样不一样?第一次是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撞击,第二次、第三次(缓慢些、逐渐轻声)是不是应该这样读啊?”这就是让孩子加上想像,这就是创设情境,让孩子通过想像,想像当时老天鹅重重地一击,冰面已经颤动起来,老天鹅是用了多大的劲儿呀,那它一定是自身受到了伤害,可能它的翅膀会撞折,可能胸脯渗透着鲜血,该怎么读?老天鹅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通过想像指导朗读,孩子们就能感受到了,朗读就不会越来越激昂,因为故事的事实不是这样的,心里是坚定的,身体是疲惫的,是受伤的,所以在这里指导想像是非常有必要的。 3、马背上的小红军第12自然段,(当陈赓找到那个小红军的时候,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想像:“小红军几次拒绝了陈赓的帮助,陈赓走了之后,留给小红军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去想像,拉近小红军和孩子们的距离,把孩子们带到茫茫夜色的草地之中,这时留给小红军的是茫茫的草地,无边的黑暗,饥饿,寒冷,孤独,以至于死亡。小红军知道不知道呢?知道!但是让孩子们读一读,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在这儿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体验。所以,创设情境,通过想像指导朗读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五)变换朗读形式指导朗读1、换位朗读山沟的孩子:“天还没有亮,山沟沟是黑的,孩子们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把“孩子们”换成“我们”,再读一读,“我们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那感情一样吗?一定不一样了,我们去翻山了,这种换位使体验发生了变化。2、接读 迎接绿色第8自然段:师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学生读“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老师读“花”,学生读“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老师读“叶”,学生读“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这样接读,对孩子们也是一种语感的训练。(什么怎么样)3、问读 吃虫的植物:学习了第1自然段,老师可问学生:“你们都学懂了吗?老师来问,你们用读来回答”“有一种会吃虫的草叫什么?”孩子们读“有一种会吃虫的草叫茅膏菜”,问:“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学生读句子。问:“叶子上长满了什么?”学生读句子。问:“要是小虫落在上面会怎么样?”学生读句子。4、对比读 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以读代讲,这两个自然段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你们对比着读一读,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让孩子们说,注意是对比着读,而不是读这两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对比着读一读,你们感受到什么了? 这两个自然段应该引导孩子读,他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应该是感动,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赞扬,但是他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之后,他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是他由感动到激动,由敬佩到敬仰,而产生的一种为国家有这样的总理,为新中国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的情感,这种自豪要通过赞颂来表达出来,所以这两个自然段的范围不一样,情感不一样,是越来越递进的。这样学生通过对比读就能够感受到 。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可以让两个孩子读,老师和学生一起听,听不同。或者一个学生读前一个自然段,老师读后一个自然段,老师的感情更饱满更激昂,让学生听差别,差别在哪儿?(就在情感的更进一步的升华)。5、分角色读、男女生分别读朗读指导课例:语言的魅力一课,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以读的魅力去体会语言的魅力。其一,采用缩句、扩句的方式导读。师读“在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老人”,学生读原文:“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这一缩一扩,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了这是一位处境艰难、需要帮助的盲老人。 其二,采用变序对比的方法读,探索语言的魅力。教学中,可以把“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哎!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与“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收入情况,那盲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两段话放在一起让学生朗读,这就引起了悬念、引发了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为探索“语言的魅力”创设了情境。 其三,采用组合对比的方法读,体会语言的魅力。教学中,把“我什么也看不见!”与“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组合在一起。又把“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与“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后想到:“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这是多么令人辛酸呀!”组合在一起,分别朗读,使学生领悟到因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四,采用轻声与响声轮读的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这句响声读,“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这是多么令人辛酸呀!”这句话轻声读;“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又响声读。这一重,一轻,又一重,让学生从不同的音量中感触到了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震撼。四、 张扬个性 提升感悟-个性化朗读中的评价策略及评价语言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朗读的鼓励性评价,有用实物激励的,比如用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动物头像、卡片、饰品等;有用语言表扬的,比如“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真不错”;也有用体态语言夸奖的,比如一个微笑,一片掌声,认真倾听,竖起大拇指。在不同的朗读中,有时几种评价方式并用。这样的评价的确能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了学生,让学生在成功阅读中学习语文,感受语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评价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多元互动的载体?又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我认为,对于朗读评价,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处于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做到“科学、切实、激励、引导”,真正发挥评价的最大功效。(一)“正面激励、顺势启导”评价策略“正面激励、顺势启导”评价策略是指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障碍,或感受偏离学习主题,甚至出现认知错误的偶发事件时,教师能从积极的一面评价学生的朗读,并将其引入正确的感悟方向,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火花和探究热情,并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自由感以及与教师的亲密情感。 1、赏识性评价一种阳光般的评价例:王崧舟老师做课,初读时的朗读评价: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读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花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非常扎实。 几句简单的评语,能让学生从心里激发出一种自信,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赏识性评价的艺术。2、导向性评价一种良药性的评价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他肯定了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既然是一种自由的、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有时学生的理解和朗读难免就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诱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让这“梦”充满生命的色彩。如给予树一课,“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她:“妈妈有些生气了,你能不能把妈妈生气的心情读出来?”如果学生把妈妈的话读得过重了,像在“生气地喊”一样,我们就可以说:“是啊,妈妈有些生气,但是她并没有气得丧失理智,没有对孩子大喊大叫,这只是她的内心活动。想一想,该怎样读更合适?” 既然我们的指导是为了学生的提高,就要处处以人为本,讲究评价和指导的策略,要防止指导的负面做,别“好心办了坏事”。经常见到的是,老师让一位同学读课文给大家听,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意见。读的同学读完后,马上成了大家的“批斗对象”倒霉吧?下次他还想读才怪! 有些老师的指导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如“谁能读得声音更洪亮些,让教室里的同学都能听清楚?”“你把妈妈生气的心情读出来了,我听起来,这位妈妈好像脾气不太好,可是文中的妈妈没有马上发脾气,她不是跟孩子要谈一谈吗?你把妈妈的话读得再温柔些吧。”“正面激励、顺势启导”评价策略关键是找准正面与负面的结合点,找准孩子在朗读感悟中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气顺优势而启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朗读中的能动性发展。(二)“多元互动、动态生成”评价策略“多元互动、动态生成”评价策略通过开放式的朗读实践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这是一种互动性评价。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组织形式去评价。要把朗读、感悟、评价留给每一个学生。鼓励自我评价。比如一位教师教学4课春天的雨点,朗读感悟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也落在老师和达丽玛的心里的含义。”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4人小组中自由自在地读,把自己读出的感受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很快找到了本课朗读的一个“生成点”“春天的雨点”。“我听出来了,春天的雨点细细的,美美的。”、“我听了你的朗读以后觉得春天的雨点甜甜的。”、“因为春天的雨点像妈妈的手,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慢慢的、柔柔的”这些都是学生在生生互动的朗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与评价。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他们当中:“让我们读一读这句话,再一次去体会这份暖暖的真情”、“带着达丽玛甜甜的感受来读这句话”、“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看到了达丽玛的进步和老师的欣慰。”、“年轻的老师冒着雨,解开衣襟把学生搂在身旁,多像一位妈妈,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一个动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多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了对课文不同层次的理解,分享了多元的朗读资源,在交流、评价、引导中学生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懂得了相互欣赏,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多元互动、动态生成”评价策略关键是创设一个和谐、情境化的朗读氛围,以朗读中的一个“生成点”为支点,撑起一片多元感悟的天空。(三)“意义延伸,形象再现”评价策略“意义延伸,形象再现”评价策略指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拓展,把抽象化的文字描写转化为形象性的物征,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1、启发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应用于大多数的语文阅读课上。就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朗读感受后适时引导到更广、更深的领域。比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学生初读后已经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自悟程度,教师作出这样的评价“五彩池真美!如果让你闭上眼睛,那么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是池?还是池水?到课文中去找找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这样,从体验语言的描述中展现优美的画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美、想像美的感受。2、想象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随机应变,与学生共同参与体验,让学生的感悟与教师的感悟相碰撞、相融合。比如在朗读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时,首先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读读,拿起笔画画,五彩池美在哪里?神奇在哪里?在学生自读后作出简要的评价:“老师相信同学们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这样吧,你选择最最喜欢读的一句话,好好读读,把你所体会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让老师和同学们一听就明白五彩池神奇在哪里。”一个学生读完“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各种不同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教师马上作出评价“啊,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好像真的看到了眼前闪闪发光的五彩池,看,池水穿着五彩的外衣在翩翩起舞呢!多美啊!”这样一评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高涨了。于是教师顺势引导,让其他学生也边读边听边想像。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也可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投影,使抽象性的文字变成较为形象的感受,再变为形象性的画面,这已经让学生驾驭并超越了文本,达到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义延伸,形象再现”评价策略关键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一定的意境当中共同参与体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四)“顺水推舟、人文牵引”评价策略“顺水推舟、人文牵引”评价策略是指从情感、人文角度去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的影响,从而有效唤起学生的关爱情感,调整学生的失衡心理,关注学生的生命感悟。1、迁移性评价这种评价较为重视情感与方法的融合,让学生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队保密教育课件
- 劳动力市场伦理重构-洞察及研究
- 部门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2023-2024学年广州市白云区新市片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 基于AI的异常用能模式识别算法在分体式表计中的部署瓶颈
- 后疫情时代:动态流调场景下调度系统的弹性响应阈值
- 可降解密封材料在医疗废弃物处理中的合规性探索
- 医疗级分体内衣在术后康复场景的适配性标准缺失
- 区块链技术赋能反口彩条原创IP版权保护的实践与法律边界探讨
- 动态需求波动下MRP系统多目标优化算法的适应性突破
- 硫酸盐酸安全管理制度
- 2025秋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第二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lng燃气安全管理制度
- 2022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共470题)
- 2025年高考数学全国新课标Ⅱ卷试卷评析及备考策略(课件)
- 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的制备与红外发射率性能研究
- 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音乐教案
-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科护理建设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 直销团队文化课件
- 旅游景区管理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