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x108赞美.doc_第1页
wzx108赞美.doc_第2页
wzx108赞美.doc_第3页
wzx108赞美.doc_第4页
wzx108赞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赞 美教学目标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教学设想:本文难度很大,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诗人袁可嘉说:“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不多。”他称穆旦的赞美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带血的赞歌”。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内在的感情节奏。二、作者介绍: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抗战最艰难的年代。1942年5月作者毅然加入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四、朗读指导(一)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五、分析诗歌内容:(一)整体感知(听读或自读,思考以下问题):1、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赞美的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健的生命力。2、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角色?明确:“我”是抒情主人公。是个觉醒的、有希望的时代新人。3、诗歌的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句,有怎样的意味?明确:诗歌的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使这个声音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凝聚着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力的赞美,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而且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显得悲中有壮,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另外,结构上也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修辞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情感。(二)分析第一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第一小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2、“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明确: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3、“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明确: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4、“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三)分析第二、第三节:1、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明确: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2、“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明确: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 3、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4、“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明确: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四)分析第四节:1、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明确: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2、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明确: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3、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明确: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六、分析本文的人称变化这首诗情感的深厚复杂,语序的奇异,意象的多变,我们试从几个关键人称代词入手解读这首诗歌。 (一)它们:作者在第一节诗里用了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实“它们”的内容:既包括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村庄,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狗吠,也包括“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唱着单调的歌的东流的水。因而,“它们”既是辽阔美丽的又是荒凉颓败的。“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实际上是作者静静地感受这一切。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既爱又怨的感情。(二)你:作者写完“他们”之后,紧接着就写“你”: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里的你是指“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作者对人民的苦难的感受是深切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眼里似乎噙满了泪水。(三)他:在二三节诗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的“他”一个农夫的形象。他勤劳善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他有超常的忍耐力:“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然而,当民族灾难降临的时候,他再也不安于苦难了。他终于觉醒了,“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融进了死亡里”虽然他母亲、他的儿子期待着他归来,并在期待中忍受着饥饿、恐惧、黑暗,但他义无反顾地带着个人的不幸和痛苦参与战争,流血不流泪,这是何等的崇高,何等的伟大!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他”,因而作者坚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并为此强烈而激动地欢呼!要与他们“一一地拥抱”。对这三个人称的分析,能让我们化繁为简,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强调本诗的鉴赏要点:1、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使情感富于变化,“我”作为祖国的代言人痛苦而自豪:“他”这样的农夫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壮烈令人钦佩。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句,突出了以“农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心声。2、民族生存的讴歌。本诗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种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作者首先诉说了祖国和人民所经历的无数深重的灾难,赞美了人民的勤劳与坚强,觉醒与牺牲,同时也呼唤人们,要勇敢地站起来,与命运抗争。特别是每一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震撼人心的号召力量。六、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读本上诗歌。附:作者穆旦的相关情况: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