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8 文言文阅读配套讲解文档.doc_第1页
(江西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8 文言文阅读配套讲解文档.doc_第2页
(江西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8 文言文阅读配套讲解文档.doc_第3页
(江西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8 文言文阅读配套讲解文档.doc_第4页
(江西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8 文言文阅读配套讲解文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本专题建议用时19课时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教学方式对应课时第1课时(讲授课)掌握通法“实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1第25课时(习题课)回扣教材120个实词积累练习同桌互检教师点评习题讲评课时1316第6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一)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17第7课时(讲授课)掌握通法“虚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2第89课时(习题课)回扣教材18个虚词积累练习同桌互检教师点评习题讲评课时1819第10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二)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0第11课时(讲授课)“文言句式”类型盘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3第12课时(讲授课)“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4第13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三)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1第14课时(讲授课)如何译准文言文(一)“直译”方法例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5第15课时(讲授课)如何译准文言文(二)“意译”方法例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6第16课时(讲授课)“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7第17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四)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2第18课时(讲授课)如何做对“分析综合题”比对技法例析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课时18第19课时(习题课)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五)教师批阅查漏补缺习题讲评课时23考题试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1分)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注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他栅:其他营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解析:选bb项,劳:慰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解析:选c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且”,连词,况且,表递进;第二个“且”,副词,将要。c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3分)()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解析:选da项,第一句是皇帝的行为,从侧面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忠于朝廷,不计个人得失。b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敢于直言进谏。c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克己奉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译文_(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4分)译文:_(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4分)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古今异义和省略句。(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鬻”是动词,出售、卖。(2)“毁诋”是同义词连用、诽谤、诋毁;“失”是动词,丧失;“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侍从。(3)“意”是动词,料想,猜想;“良”是副词,确实、果然;“致”是动词,导致。答案:(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2)(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3)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参考译文:彻里,燕只吉台氏。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 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 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 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马上制止了这件事。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和决定。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引荐重用他的党羽,探求考核(搜刮)天下钱粮,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痛苦,自杀及在狱中死的数以百计,朝廷内外都动荡不安。 朝廷中的大臣顾虑畏忌,都不敢直言。彻里却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做坏事、贪污误国、祸害百姓的罪状,言辞激烈。世祖大怒,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彻里辩解得更加有力,并且说:“我与桑哥没有仇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自身安危,正是因为替国家考虑罢了。如果害怕圣上发怒而不再直言,那么奸臣怎能清除,百姓的祸害又怎能平息!况且要让陛下蒙受拒绝直言进谏的名声,我私下里很恐慌啊。”于是世祖明白醒悟,立即命他率领羽林军三百人去没收桑哥的家产,所抄出的珍宝多至朝廷府库所藏的半数。桑哥被杀后,彻里又奉旨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族,有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他们都被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彻里往返江南,总共四次途经徐州,都过家门而不入。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其他营寨听说这样,都诚心来归顺。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大德九年,彻里病逝,享年四十七岁。寿终之时,他的家产不满二百缗,人们都敬服他一生廉洁奉公。 锁定考向一、考纲在线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命题分析近几年,江西省对文言文的考查情况如下:年份选材考点分布赋分2012年元史彻里实词(给、劳、胜、籍)、虚词(以、且、之、其)、筛选信息、翻译21分(翻译12分)2011年纲鉴易知录实词(比、矫、指、夺)、虚词(以、而、为、于)、断句、翻译21分(翻译12分)2010年王安石临川文集王德用实词(薄、除、属、愀然)、虚词(而、于、之、乎)、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09年魏禧卖酒者传实词(数、吾侪、捐、立)、虚词(为、所、之、乃)、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2008年左传实词1(克、如、贿、鄙)、实词2(病)、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分(翻译10分)综观近几年江西高考文言文试题,呈现出以下几种规律:1命题形式江西高考文言试题题型相对比较固定,2011年开始分别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断句、文言翻译。其中三个选择题,共赋分9分;三个翻译,共赋分12分。2选材特点选材紧扣考纲规定的“浅易”要求,但是大胆突破“传统”,每年均有新意。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3考查内容宏观上考点稳定,但是微观上会做细微的变化调整。通观近五年的题目,可以看出各考点基本上覆盖了该考点的所有的文言现象。如文言实词的考查:2012年涉及名词活用,2011年涉及通假字, 2010、2009、2008年涉及一词多义。4答案设置从编制上来看,题目出在“课外”,但答案在“课内”。“课外”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有学过的,题目是学生没有做过的;“课内”的含义有二:一是考查的知识是我们在教材中已学过的,二是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即可知道的。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一)一词多义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往往比较生僻。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例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由此引申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等含义;“手足”本义是“手和脚”,由此产生比喻义“兄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比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掌握词义。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字。间例句解释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名词作状语,_从小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动词,夹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动词,参与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名词,期间小结规律“间”有“jin”“jin”两个读音,本义为“空间”“时间”,后来引申为“机会、夹杂、从小路”等堪例句解释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寒蝉凄切)经得起,忍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能够,可以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并序)胜任小结规律“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动词“可,能够”(二)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比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3感情色彩变化。比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原指地位低下,“鄙”原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4词义转移。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例句古义今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穷且益坚 (滕王阁序)困厄,处境艰难贫穷小学而大遗 (师说)小的方面要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给看上级对下级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父母兄弟等亲属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三)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将相对应的两项用直线连起来。(四)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包括三类,即古今字、假借字和通用字。类别内涵阐释举例古今字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一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莫”通“暮”“说”通“悦”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这两个字就叫通用字。“有”通“又”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例句通假字本字含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授教授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闵悯散失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辩辨区别(五)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但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由此可以看出偏义复词和一般并列复合词的区别。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阐释。(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2)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并序)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文言实词推断6法1代入检验法代入检验法是指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选自世说新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遇于范豫章许许:住处b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 孰:仔细c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 让:谦让d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 造:拜访解析:选c本题可运用代入检验法。a项代入义项译成“后来在范豫章的住所相遇”,成立。尽管“许”的这个义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我们仍可用此法判定该义项是正确的。b项代入义项译成“王建武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成立。此“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同,都通“熟”,作“仔细”讲。c项代入义项译成“范豫章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谦让地对王建武说”,语句通,但是不合理,因为范豫章是长辈,而且从上文看,王建武的做法又不当,作为长辈不可能“谦让”。由此推断此项不正确,它应解释为“责备”。d项代入义项译成“张玄便穿好服装去拜访他”,成立。2识别推断通假法首先,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翻译成“资质,禀赋”,意思才讲得通。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统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千石不能禽制禽:通“擒”,捉拿b时遂年七十余,召见 召:通“诏”,皇帝的命令c不副所闻 副:相称d上闻遂对,甚说 说:通“悦”,高兴解析:选b本题可采用识别推断通假法。以上四个选项中a、d两项都含有通假字,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字按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d项“上闻遂对,甚说”中“甚说”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高兴”;b项“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因而b项错误;c项“副”的解释正确。3语法分析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可以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这种方法就叫“语法分析推断法”。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c此题主要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项,名词,将领,作“有”的宾语;用在名词前作使动词,译为“使为将领”。b项,用在“弓”前,意为“拉”;在文中由“退却”的义项派生出“离开、躲避”之义。c项中两个“下”均为使动用法,“使掉下”。d项中两个“孽”的意义虽都源于“灾祸,戕害”,但语境意义并不相同:用于判断句,作名词,意为“受伤的鸟”;用于被动句,作动词。4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例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句联系前面语境可知,项羽对刘邦的做法不满,要攻打他,这里是项伯对刘邦的劝告之语,可知“谢”是“道歉,谢罪”之意。句联系上文可知,项羽赐给樊哙斗卮酒,因此这里的“谢”应是“感谢”之意。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碑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讠咸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节选自新唐书)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座嗟伏,无敢抗抗:出声应对b欲荐诸朝 诸:之于。之,代指孟浩然;于,向c业已饮,遑恤他 恤:体恤,怜悯d符载以笺叩泽曰 叩:询问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以采用语境推断法。文言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意义应该是这个词语的本义和这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可能意义的结合。本题a项中的“抗”是动词,与前文的“嗟伏”相反,意译为“出声应对”准确。b项中的“诸”是常见文言兼词,如“或取诸怀抱”(兰亭集序),可以推知句中的“诸”当是兼词,作“之于”讲。之,代指孟浩然;于,向。答案正确。c项中的“恤”,常见的是“体恤、怜悯”“救济”之意,但与此处明显不合,应译为“顾虑、考虑”。d项中的“叩”,古汉语中有“叩问”一说,联系此句含意,翻译为“叩问”或“询问”正确。5联想推断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10年江西卷中“继迁兵相随属”一句,要想推断“属”的含义,应该马上准确联系屈原列传中的一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意为“接连”。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试题中的文言实词的含义。(2)双音节词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其含义。如2008年全国卷“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解释为“考查”;“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解释为“制止”。(3)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重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将问晋鼎问鼎:图谋夺取政权b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c是必济事 济:完成、成功d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隐瞒、隐藏解析:选b本题可用成语印证法。a项可用“问鼎中原”中的“问鼎”加以印证;b项可用“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中的“善”来印证,成语中的“善”是“友好”,句中的“善”,也应是“友好”;c项可用“大事不济”中的“济”加以印证;d项可用“匿名”中的“匿”加以印证。6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例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溃败”。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b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尽c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近d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停息解析:选d根据对称性特点推断,a项“奉之弥繁”的“弥”与“侵之愈急”的“愈”,在相同的位置上,意义也应相同,“愈”为“更加”,那么“弥”也是“更加”;b项“殚”与“竭”亦属同义,以“竭”解释“殚”,义为“尽”;c项“举类迩”中的“迩”与“见义远”中的“远”,意义上属相对关系,“迩”对“远”,可见是“近”;d项“半作半止”中“作”与“止”对称,意义相反,据“止”的含义可推出“作”应译为“兴起”。此外,还有修辞推断法等,不再赘述。当然,以上所列方法不是公式,也不是定理,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做题时需要同学们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以女妻之妻:嫁b装送资贿甚盛 盛:多c更著短布裳 著:穿d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挽:乘解析:选dd项,挽,拉。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父奇其清苦b而吾实贫贱c既奉承君子 d妻乃悉归侍御服饰解析:选cc项,“奉承”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侍奉”的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洪迈容斋随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乐毅为燕破齐b或谗之昭王曰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d遣使立毅为齐王解析:选cc项,“服”为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b今楚(指项羽)强以威王此三人(三个秦降将,章邯等),秦民莫爱也。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韩信)之自王乎?d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解析:选bb项为使动用法,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 几:通“冀”,希望解析:选bb项,“童”通“同”,相同。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解析:选dd项,“至智”,意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四、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快,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注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牒:授官的文书。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文移:公文。遮留:拦阻挽留。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永以书抵幕府抵:送达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c或遂寝不行 寝:止息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解析:选d“贾”字在这里读g,学生能够掌握它有“买进”与“卖出”两个词义。由“买进”可以引申出“招致”“招惹”等意思,由“卖出”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等意思。从上下文文意来看,原文中显然是指有的人劝诫郭永不要招惹祸患,而不是消除祸患。8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分)()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解析:选c此题采用了提供四个双音节词语,要求选出偏义复词的方式,这四个双音节词语均由两个并列关系的语素构成,解答这道题时必须理解四个双音节词语中各个语素是否在词语中有实义,然后再进行比较选择。五、(2012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解析:选b“益”,动词,扩充,增强。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就乡试 就:去,参加b公虽以职事之 事:侍奉c命内侍省推之 推:推断d公没二十七年 没:通“殁”,去世解析:选c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联系上文可知该句的意思为“(皇上十分赞许),命令内侍省来查办这件事”,因此,“推”,应为“推究,查办”的意思。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笃:醇厚b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素:平素,向来c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中:中间d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是:这,这个解析:选c“中”,合乎。推断实词含义可以采用联想推断法,由此联想劝学中的“其曲中规”一句,“中”即有“合乎”之意。13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动词,爱惜(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动词,喜爱(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动词,吝惜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容词,安稳(2)沛公安在 (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3)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疑问副词,怎么(4)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使安定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介词,表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动词,通“披”,穿4倍(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倍,更加(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动词,通“背”,违背5本(1)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2)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推原,推究6鄙(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并序)轻贱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见识短浅(4)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俗,浅陋7兵(1)故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用兵的策略(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兵器(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战争8病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病,患病(2)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担忧,忧虑(3)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重病9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细看,观察(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审查(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考察和推举10朝(1)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名词,朝廷(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上朝,朝见11曾(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zng,动词,通“增”,增加(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副词,曾经(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12乘(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读shng,量词,辆(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趁着13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副词,确实(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形容词,真诚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名词,台阶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动词,授予官职(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动词,清除15辞(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动词,计较 (2)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诉讼的供词(3)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 (苏武传)审讯(4)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动词,推辞,拒绝16从(1)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跟随(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并序)动词,参与(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依顺,听从(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介词,表示地点,相当于“自”“由”(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使跟从17殆(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副词,大概(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危险,困境,这里指学业上陷于困境,疑惑(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副词,几乎,近乎(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危险,失败18当(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抵挡(2)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符合(3)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并序)副词,必定,一定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动词,占据,把守(5)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李将军列传)动词,判罪,判决19道(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动词,取道(2)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道义,道德(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道理,规律(5)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过秦论)名词,主张,学说20.得(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动词,通“德”,感激(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获得,具备(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必须21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读du,估计,揣测(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制度,法度(3)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动词,谱写,创制(4)崔九堂前几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