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2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5理解机械效率。6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111 教学内容 杠杆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会画杠杆示意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引入力臂的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有关杠杆的名词、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示意图的画法。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教学方法谈话、实验、探究教学辅助手段木板、木块、图钉、羊脚锤、尖嘴钳、螺丝刀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一课时:开场白:开学第一节,学生理想教育,学习要求,学法指导一、初步认识杠杆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展示木板上的图钉,想出办法怎样可以将其把出来? 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省力? 观察开瓶扳手、翘棒等日常生活生产工具使用时的特点。指出用上述方法时,有什么共同之处?2得出杠杆的定义: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3关于杠杆的名词,讲解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支点O: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例题:画出用螺丝刀撬图钉的杠杆示意图。先找支点O;再确定动力、阻力的作用点;交待判断动力、阻力方向的方法。说明力臂的画法有两种:一种用带箭头的细线表示,另一种用虚线加大括号表示。指出什么是力的作用线4.练习:画出瓶盖起子、钓鱼竿的动力臂、阻力臂5总结本课时内容。6作业:1.画出下图所示杠杆力F1和F2的力臂。(瓶盖扳子、羊角锤等)2. 画出下图所示的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并标出动力和阻力臂。可以用螺丝刀、羊脚锤、尖嘴钳等工具。螺丝刀最省力。转动、力、固定点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注重讲解“固定点” “力” “转动”学生总结,补充板书设计一、杠杆1. 什么是杠杆2. 杠杆的五要素(作图)教学反思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1教学内容 杠杆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简单的问题,能对杠杆进行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基本原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辅助手段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二课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分组实验课 1复习,引入新课,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3)结合作业,巩固杠杆五要素的作图 4)杠杆使用时,都是在平衡状态或接近平衡状态,什么叫杠杆平衡 5)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呢?2新课: 1)猜想(根据跷跷板、翘棒等分析) 2)设计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工具,实验步骤说明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a.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b.使杠杆的自重落在支点 3)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分三种情况探究杠杆的平衡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中:测量次数F1/Nl1/cmF2/Nl2/cm 123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包括动力,阻力可以在支点的一侧)钩码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补充实验:让动力和阻力位居同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杠杆和斜向上拉动杠杆,比较拉力的大小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5)指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并发出了“给我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3、杠杆的应用和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 练习:1、对课本P23的常见器具进行杠杆分类,并说出分类原则。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455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4、小结5、课堂练习:课本P8 (3),6、作业:评价手册,补充习题回答学生猜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斜拉时杠杆的力臂变小,所以力要变大。学生分析应用举例:(请学生回答)手推车、船浆、天平、筷子、理发剪刀等以上诸条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再举出应用的实例。做练习并分析板书设计1、 杠杆定义2、 杠杆五要素及作图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1教学内容 杠杆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简单的问题,能对杠杆进行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2过程与方法能灵活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和分析最省力杠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教学方法评讲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系统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三课时:有关杠杆的计算1、 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复习杠杆,及杠杆的力臂画法、杠杆分类。2讲解例题例1课本例题估算大象的质量。解:铁笼对杠杆的拉力F2与大象所受重力大小相等(铁笼重不计):F2=mg大象质量为: 例2密度均匀的直尺AB放在水平桌面上,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OB是全尺长的三分之一当B端挂5N的重物G时,直尺的A端刚刚开始翘起,如图8所示,则此直尺受到的重力是 ( )A.2.5N B.5N C.10N D.无法确定答案:C杠杆的分类: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对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杠杆进行分析并归纳 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省力杠杆可以 但要 费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费力杠杆 但可以 等臂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既不 ,也不能 。无论使用哪种杠杆,都不能既省力又少移动距离。2,生活物理社会例题:认识下列工具,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钢丝钳 火钳 剪头发的剪刀天平 剪铁皮的剪刀道钉撬 镊子铡刀3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AOB为一杠杆,O为支点,杠杆自重不计,AO=BO,在杠杆右端A处用细绳悬挂重为G的物体,当AO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平衡,这时在B端需施加最小的力为F1;若使BO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杠杆平衡,这时在B端需施加最小的力为F2,则 AFlF2CF1=F2 D无法比较2)将大桥的结构进行简化,取其部分可抽象成如图所示的模型。(1)可以看出它用到了杠杆的相关知识。其中O是_,是 , 代表桥重和过往车辆等产生的对桥的作用力。 (2)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在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塔桥的高度。请分析原的目的。4、小结5、作业:评价手册强调研究对象,指出阻力F2与大象重力的不同。判断杠杆平衡要先正确的找出力臂。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做并分析做并分析让学生练习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物理模型,用物理知识解释。加强计算能力培养板书设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F1L1=F2L2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2 教学内容 滑轮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谈话、教学辅助手段铁架台、单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一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一、引入:提出问题,1、怎样把国旗升到旗杆顶部(视频) 2、吊车吊货物(视频) 都用到了转动的轮子:滑轮二新授:1、初步认识滑轮介绍滑轮的结构: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观察使用时的情景: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2.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3、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4、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123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三、课堂练习 课本www,评价手册当堂评价四、作业: 评价手册巩固练习思考不用这些轮子工作将很不方便旗杆顶部的轮子、电梯上部的轮子、吊车上的轮子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强调使用动滑轮时,力的方向在竖直方向上板书设计二、滑轮1.定滑轮 特点 2.动滑轮 特点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2教学内容 滑轮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谈话教学辅助手段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滑轮组(由两个滑轮组成的)两个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二课时:定、动滑轮的实质及滑轮组的组装与特点一、复习引入1、纠正作业中的错误:2、滑轮的识别,尤其是乙图中的滑轮,它是动滑轮,作用力作用在中心的轴上,虽然费力但是省距离。3讲清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二、新授1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2、滑轮组如何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呢?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3、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用G/2的力提起重物;用G/3的力提起重物。三、课堂练习: 课本www四、小结五、作业:1标出甲、乙滑轮的支点O,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21人站在二楼阳台上,要将楼下700N的重物拉上来,绳子的最大承重是300N,应怎样设计滑轮组,能将重物提起且使用滑轮的个数最少(滑轮重及摩擦不计)?3评价手册(家庭作业)学生分析错误如果要考虑绳子重和摩擦力呢?作图画杠杆的五要素作图画杠杆的五要素回答: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画滑轮组的绳子绕法板书设计二、 滑轮1、 定滑轮 实质2、 动滑轮 实质3、 滑轮组 省多少力 绕法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3教学内容 功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难点: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谈话启发教学辅助手段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一、课题引入1回顾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不能省力,但也没有多移动距离。2分析杠杆省力与省距离之间的关系。3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二、探究斜面1介绍所要探究的斜面的实验装置,并装配好。2.提出问题: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解决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小车及砝码的重力、匀速拉动小车时的拉力、斜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拉动小车时要注意什么?(平行于斜面,匀速拉动)3请同学们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测量次数F/Ns/mG/Nh/mFs/(Nm)Gh/(Nm)4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纪录在表格中。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三、关于功的概念1进一步分析实验结论,得出:不考虑摩擦等阻力影响,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2指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物理学中称为机械功,简称功。3功的计算公式:W=Fs 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4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符号:J1J=1Nm 功的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科学中的贡献而命名的。5提出1J的功有多大? 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四、总结本课时内容,课堂练习:1.做功了吗?2. 如图所示,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3、评价手册 当堂评价五、作业:评价手册巩固练习请学生回答。由学生先讨论再回答。结论:Fs与Gh近似相等;Fs略大于Gh。回答 分析结论让学生利用功的公式进行推导,并对相应的物理量进行估算。人推车,车动了和没有推动两种情况踢球过程和球离开脚后过程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板书设计三、功1.什么是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功的公式、单位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4教学内容 功率(第一课时)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P=w/t=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P=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辅助手段表、米尺等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一、 温故知新1、提问:小明的教室在5楼,估测一下,小明上楼做多少的功?2、深化:如果第一次上楼他用了1.5min,第二次他上楼用了40s,则:两次相比,做功相同吗?人的感觉相同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师:那么做功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功率二、学习新课1、 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2、 提问:功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什么叫功率?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板书: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它的计算公式是:P=w/t 推导变形公式为: W=Pt t=w/p 1W=1J/s1KW=1000w1MW=106W3、 指导学生了解功率的大小。学生阅读P18的内容,了解功率的大小。4、 估测自己的功率。指导学生课后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测自己的功率:上楼引体向上俯卧撑提问:从以上方法中选择一种测自己的功率的方法,思考一下:你应该测量那些量?用什么工具?指导学生认识: 测自己在不同状态时功率的大小一般不会一样。 测的功率并非自己的最大功率。强调测量时注意安全。三、练习1、 完成WWW的第1、2两题。2、小明用50N的力推着一个重力为300N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以2m/s的速度匀速行驶5秒,求:小明对小车做了多少功? 小明推车的功率为多少?四、小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评价手册独立完成独立思考自学课本小组交流记录整理记忆理解小组交流集体讨论回答深化理解P=w/t=FS/t=FV独立完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板书设计四、功率1.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3、 它的计算公式是:P=w/t 推导变形公式为: W=Pt t=w/p 4.单位1W=1J/s1KW=1000w1MW=106W5.功率测量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4教学内容 功率(第二课时)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功率的知识,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难点:知道功率的公式P=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方法练习教学辅助手段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二课时:实验“估测人的功率”及功和功率的初步综合练习一、设计、实施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1回顾功率的计算公式2在现代生活中,在制定健身训练计划时,常常要测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功率。指出在学校里,可以利用台阶进行测量。3请同学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 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设计出记录表格实验次数重力G/N台阶数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t/s功率P/W1234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5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跑步等)健身教练为什么能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控制学员的运动量?二、功和功率的有关练习1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2典型例题例1在中考体育达标“跳绳项目”测试中,燕燕同学1min跳了120次,每次跳起的高度约为4cm,若她的质量为50kg,则她跳一次做的功约为_J,她跳绳的平均功率约为_W。(g=10Nkg) 例2小敏同学和他所骑的轻便自行车总重约600N,上学路上他骑车在20s内匀速通过了一段长100m的平直公路。若自行车所受路面的阻力约为人和车总重力的0.05倍,则通过该段公路时,小敏同学蹬车的功率约为 ( )A150W B300W C1500W D3000W说明这两种方法也可以测人的功率。例3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三、课堂练习1如图重30N的物体,在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2s内匀速移动了120cm,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拉力的功率为 W。(不计滑轮及绳子自重,轮与绳的摩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越大的机器做功越多B功率越大的机器做功越快C功率越大的机器做功时间越短D功率越大的机器做功越慢 3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爬竿比赛,匀速爬上相同高度的竿,甲同学用了9s,乙同学用了10s,甲、乙两位同学的功率之比是12:9,则两位同学爬竿的体重之比是 ( )A120:81 B81:120 C5:6 D6:54某人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若人和车所受的阻力为20N,则通常情况下,骑车人消耗的功率最接近 ( ) A1W B10W C100W D1000W四、作业:1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重为100N的箱子,在10s内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功 J,做功的功率为_ _W。2小强同学家住北园小区3号楼的五楼。放学后,他从一楼到五楼共用了20s。若小强及书包总重为480N,每层楼的高度为3m,则他上楼的功率是_W。3小刚在体育中考“跳绳”项目中, 1min跳了120次,每次跳起的高度为5cm,小刚的质量是50kg,求:(1)小刚跳一次做的功; (2)小刚跳绳时的平均功率。4电动自行车轻便、安全、无污染,很受人们喜爱,某同学在双休日骑电动自行车到海滨、连岛观光,途经全长7000m、被人们称之为“神州第一堤”的连云港拦海大堤若电动自行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电动自行车牵引力的功率为150W求:(1)该同学通过大堤全程所需的时间;(2)电动自行车通过大堤全程牵引力所做的功;(3)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人的质量m、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弹簧测力计(或磅秤)、秒表、刻度尺【答】 20 40【答】本题选A注意单位的换算、推导公式的使用。从概念上判断比例题应先推导公式,再将数值代入。师生共同分析讲解上作业本作业板书设计P=w/t W=Pt t=w/p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5教学内容 机械效率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动滑轮的活动,明确使用机械要做额外功。通过实例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做功的性能,即使用机械的效益高低,能量利用率的高低,通过探究活动,对节约能源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明确提高机械效率是现代化生产设备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难点: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辅助手段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细线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提出问题:小明利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四楼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相等吗?2怎样探究这个问题?二、活动:再探动滑轮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重为G的钩码。2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手对绳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力、钩码上升的高度h。3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实验次数手的拉力F/N手移动距离s/m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1235分析实验数据: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1几个基本概念:有用功W有用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额外功W额外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总功W总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2三者之间的关系: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即: 计算公式: 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1。七、练习:某工人利用动滑轮在20s内用2000N将3000N的物体匀速提高4m,求:(1)这名工人所做的总功是多少焦?(2)他所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焦?(3)求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四、作业:评价手册 巩固练习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方案。边实验边填表。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不相等手拉绳做的功多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做并分析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5教学内容 机械效率2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动滑轮的活动,明确使用机械要做额外功。通过实例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机械做功的性能,即使用机械的效益高低,能量利用率的高低,通过探究活动,对节约能源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明确提高机械效率是现代化生产设备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难点: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方法练习教学辅助手段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细线教 学 过 程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说明情境创设5建构活动20归纳总结5反馈练习10总结反思5作业布置第二课时:1.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B机械效率总小于1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例2如图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 重800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为 _ J 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右图中三种做功情况(设滑轮规格相同),产生额外功最多的应是_图。若钩码(m=50g)在三种情况中均被提高1米,各种情况机械做的有用功均为_,由此可判断出_图的机械效率最大。(g取10N/Kg)2.、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同一个滑轮或滑轮组,提起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提起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或使用动滑轮越多,机械效率越低。3、课堂练习:1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钩码重G/N钩码上升的高度h/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12101.5202553.010实验中应 拉弹簧测力计 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次实验时的机械效率 若不计摩擦,该动滑轮的重为_。2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所示,汽车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现用力F沿着斜面把重力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_N;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3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Wl=W2 l=2 BW1=W2 l2C. W12 DW1W2 l24.小结5.作业评价手册答:B请同学根据公式讨论,然后小结。做、分析、归纳做题方法答:F900N 75定滑轮和动滑轮(图略)板书设计 W有用 W总 W额外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教 案 设 计备课时间: 2012年9月1日 总备课第_课时单元、章、节 11章教学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需课时_课时第_课时 课型 _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复习巩固本章的理论知识,会计算机械效率;(2) 能够发掘杠杆、滑轮、斜面、轮轴、螺旋等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2. 过程与方法:根据简单机械的特点,学以致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并制作出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和经验;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市2025江苏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市城建职业培训中心南京市建筑职工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东莞市2025广东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招聘聘用人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北新质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春季甘肃酒泉市敦煌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第2批次浙江宁波前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包河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天津新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所属运营类企业选聘干部人才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长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试验技术主办岗位3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危险源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危险化学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分析报告
- Unit 3 Understanding ideas The Road to Success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项目需求分析文档(模板)
- 国际机场飞机维修机库施工组织设计
- 液压泵站使用说明书
- E190飞机舱门开关
- 儿科学腹泻病
- GB/T 3871.9-2006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9部分:牵引功率试验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B 17840-1999防弹玻璃
- 文学鉴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