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8立言予岂好辩哉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8立言予岂好辩哉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8立言予岂好辩哉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8立言予岂好辩哉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予岂好辩哉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文王谟B邪说暴行有作C予不得已也 D师死而遂倍之解析A项,“谟”同“谋”;B项,“有”同“又”;D项,“倍”同“背”。答案C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咸以正无缺 咸:都B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至C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行:实行D愿受一廛而为之氓 氓:流氓解析D项,氓:自外地迁来的民众。答案D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B许子冠乎C劳之来之 D踵门而告文公曰解析C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C4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劳力者治于人B奚冠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D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解析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未闻道也B织席以为食C有大人之事D独居三年,然后归解析A项,虽然:古义,是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C项,大人:与“君子”相似,有时指有德者,句中指在位者;今义,指成年人或长辈。D项,然后:古今意义相同,均为连词,表示连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答案D6名句填空。(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_!(2)作于其心,_;作于其事,_。(3)劳心者治人,_;治于人者食人,_,天下之通义也。答案(1)罪我者其惟春秋乎(2)害于其事害于其政(3)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阅读提升层阅读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离娄下【注】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7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禹、稷处于治平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解析孟子认为禹、稷、颜回执守相同的仁义,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因应身处之位,而表现出合乎那时所应有的行为。答案D8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答案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9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_答案(示例一)人若能秉持良知善性,则不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得志与否,都可以体现大道,成就贤德。(示例二)人若能体道而行,则不论他做什么事情,是“泽加于民”,抑或“独善其身”,都将有益于世道,有利于社会群众。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译文:_(2)虽闭户可也。译文:_答案(1)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贤能。(2)纵使把门关上都可以了。【参考译文】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贤能。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受淹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上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语言表达层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儒道两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1)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2)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加以探究。(120字左右)_解析(1)回答理解、分析文化经典的问题,要注重两个方面:理解文化经典语句的意思;分析语句说明的道理、哲理、思想等。这道题要求从“儒道互补”的角度分析孔子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回答问题时,可以先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隐含的思想,然后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样做与“儒道互补”有何关系即可。(2)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儒道互补”的意义,然后分析“竞争”与“儒道互补”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思考“竞争”中利用儒家能够做哪些、利用道家可以做哪些,然后再分析如果不用“儒道互补”结果会怎样等即可。答案(1)“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儒道互补”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12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这个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40字左右。_解析抓住枯树风骨特点,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答案这是一首不屈之歌,树叶掉完了,但光秃秃的枝丫,毫不气馁,张扬着不死的遒劲,诠释着什么叫执着。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材料二: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_解析本题通过对某一事物发表观点来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对校门建筑可持三种基本看法,一是赞成体现实用价值,但是不赞成过度体现文化功能;二是反过来;三是主张既要体现实用价值,又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功能,二者不可偏废。答案(示例一)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