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教学设计章朋.doc_第1页
送考教学设计章朋.doc_第2页
送考教学设计章朋.doc_第3页
送考教学设计章朋.doc_第4页
送考教学设计章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考教学设计(详案)章朋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散文中写人和记事的区别。2. 体味文中语句的含意,洞察人物的思想感情 ,提高感悟和辨析能力。3.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以及结构特点。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每天,太阳升起又落下;每天,事情发生又离去;但是,只有有色彩,有意义,触动我们心灵之弦的事情才会让我们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作为学生的你什么事让你记忆最深刻、最害怕面对、回味最无穷?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送考,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1作者以什么身份去送考?考生家长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叙事散文3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我(丰子恺)送小学生到杭州考试的过程及结果。(二)整体感知(4分钟)知识储备:本文文本很容易弄懂,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时间小组合作讨论:根据本文线索,结合事件的发展顺序,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环节?送考途中考试过程(考试前【旅馆中】考试后【旅馆中、茶店中】)回乡(三)文本理解(11分钟)知识回顾:上一个单元我们刚刚学习了写人散文,如何将人写活呢?把人写活的方法:一、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二、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三、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人的几组画面:1.几组画面。画面一:送考途中村民: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学生: “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 “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考试的内容说明了什么?)明确:(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内容:热火朝天的乡间抗旱图,我的“善意”的提醒都比不上考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手法:通过语言、细节、特征来写人,形神兼备,细致深入,写出了孩子们的单纯、可爱。同时加入了作者的议论、抒情。我:“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思考:作者见到热火朝天的乡间抗旱图生发出许多感慨,鼓动孩子们投去关注的目光,而孩子们却“对此不闻不见”这种对比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关注社会的疾苦吗?明确:不是。作家的用意正是以这种成人与儿童的视野、关注点的不同来表现孩子们不谙世事、纯真乐观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会关注自己将要面临的考试,而面对世事艰辛却“不识愁滋味”,我们不能用成人应有的情感、认知去要求稚嫩的孩子,这正是作家要告诉我们的。画面二:考试情形一是早上 “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 “带着一肚皮 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 “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象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二是傍晚 “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 “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议论纷纷,沸反盈天”明确:通过语言、个性化的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孩子们,真实、生动、细腻,是作家走进孩子心灵世界、洞察孩子情感体验的结果。考试前: “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明确:愁容满面,精神焦虑看似如释重负,实则心事重重。通过语言、神态结合作者的议论、抒情来写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同情他们。考试后: “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明确: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寝食不安,茶饭不思异常紧张,精神扭曲。整个过程可以说考生的情感是跌宕起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倍感心情沉重,让我们感受不像是十二三岁的小孩普通的考试,而是让人心惊肉颤的梦魇式的经历。教育扼杀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使得他们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里体味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无情,过早得承受了生活的压力。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叙事散文思考:散文中写人和记事有何区别?重写人的散文,目的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让人们认识主人公的思想品质或情感。事可以是散乱的,可以是多个事件的组合和连缀,对事情的叙述可以不讲究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记事的散文,侧重交代一件事的始末,让人们认识这件事的意义,展现时代风尚。要体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对考试的态度如何?先思考2、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结合全文抓关键句进行概括。闲散的心情恼羞不成怒 笑着 管自看踏水 无奈看了有些可怜 同情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 安慰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遭遇,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3、对于这种考试作者的态度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文章,从中深刻理解。(四)亮点赏析(12分钟)投影显示沪教版(丰子恺原文):“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苏教版:“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两者有何差别?明确:“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 得怎样不好”和“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概括:“这里两种版本的表述略有不同,沪教版是尊重原文,苏教版是为了表意更明确。不过二者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虽然前者在我胡乱造出些话之后并没有明说这是骂,可“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的内涵实质上就是后者所说的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深入体味这两段文字,并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文中写了我骂学校办得怎样不好,但是并没有写骂的具体请内容,请用你们聪明的大脑思考后告诉老师,我究竟会是怎么骂的,看看大家谁骂得最有水平!(按鼠标:比一比)示例:其实啊,那些学校并没你们想象得那么好,名气都是吹出来的。教学也很平常,就是靠死熬时间。上课从早到晚,作业没完没了。我有几个学生就在那里读书,现在正后悔着呢。所以啊,孩子们,不取倒是件好事,免得耽误了前程。你们不但不要难过,反而应当高兴才是啊!分析:“名不符实”是让人失望和讨厌的,可这些学校竟然是“名不符名”连“名气大都是吹出来的”。更为巧妙的是杜撰正在该校就读的学生现身说法的事例,最具说服力。最后得出“不取倒是件好事,免得耽误了前程。你们不但不要难过,反而应当高兴才是”的结论。语气也显得非常亲切、真挚而得体,极富感染力。想必此言一出,必将很容易达到“哭的人(未考取的)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已考取的)似乎有些怀疑了”的效果。文中还有一处“骂”,请找出。请分析文中那些小学生骂他们的老师和“我”骂学校这两种“骂”有何异同。观点:1.无论小学生的恶毒咒骂,还是“我”看似一时“胡乱造出”的骂,都表明骂者对所骂对象的强烈不满,是当时真情的自然流露。2.小学生失去理智而不自觉地恶毒咒骂无辜老师的行为,生动而深刻地揭露了这种考试制度给这些天真无邪孩子的性格和灵魂造成严重扭曲和戕害的罪恶。而“我”也在近乎下意识“胡乱”的情况下就能轻而易举地“造出”产生让“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的效果,也无疑是“我”对这种考试制度强烈不满的情感长期积淀后的必然爆发。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对这种考试制度的态度了。我们再举一例来验证。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体会“捞”的妙处) 明确: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能够表现出作者对这种考试制度的态度,你能找出吗?明确:“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请思考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 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2. 叙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水乳交融。3. 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五)认识作者(3分钟)本文用自然随意、朴实无华的语言画出了考试的众生之像,写出了拨动作者心弦的那一件,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作者呢?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法名弘一),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六)单元延伸(5分钟)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单元的标题就是“难以忘怀的故事”那么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