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店中学20192020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一、单选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 世袭制度确立C. 分封制度形成D. 禅让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可知,第一次“革命”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正确;世袭制度确立是夏朝开始,分封制度形成是在西周时期,禅让制度确立是在尧舜禹时期,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实行分封制确立礼制首创王位世袭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指周王朝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西周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尊卑分明的礼乐制,而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中央集权制始于秦朝。因此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3.对“法令出一”的理解,正确的是A. 国家法令制度由中央制定B. 法令的颁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C. 皇帝集行政、司法和军事于一身D. 出于统一货币、度量衡的需要,国家颁布法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法令出一”指的是法律与军事行政命令皆出于皇帝一人之手,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解释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4.商朝在地方封的官职有A. 侯、伯B. 相、卿士C. 卜、祝D. 师、相【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故A正确;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B错误;朝廷的高官一般被称为清史。桑公是一个由人树立的贵族头衔,它不是永久的。此外,还有:占卜、祭祀和记录的历史,C错误;据上分析,协助商王决策的“相”是中央官员,D错误。【点睛】商朝中央和地方的官职如下: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中央官职:内服官(中央官职)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朝廷的高官一般被称为清史。桑公是一个由人树立的贵族头衔,它不是永久的。此外,还有占卜、祭祀和记录的历史,鬼神的占卜和祈祷,记录和书籍的书籍军官教师,太师和主要音乐家。地方官职: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 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 门下省决策,尚书省和中书省执行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答案】D【解析】【详解】唐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能是: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故D正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ABC错误。6.古代皇帝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出现在A. 夏朝B. 春秋时期C. 秦朝D. 西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因此皇帝这一称号最早出现于秦朝,选项C正确;夏朝和春秋时期并无皇帝称号,排除A、B;西汉时期这一称号已经出现,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及该制度内容。7.秦朝建立的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制度是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中央集权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个皇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为C。ABD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存在了,排除。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帝独尊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没有体现皇帝是否处理一切事务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特点,没有体现皇帝对什么东西独尊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在有很高的地位,而不是形同虚设,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有关三公九卿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9.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A. 禅让制开始出现B. 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C. 分封制开始出现D. 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此时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B正确;禅让制早已出现,而不是这时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CD项;10.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B. 树立专制权威C. 寻求暴政依据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是指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采用皇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实行皇权至上,树立专制权威,B正确;炫耀文治武功不是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的目的,A错误;寻求暴政依据显然不符合皇帝制度设立的主观目的,C错误;宣扬君权神授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思想依据,D错误。11.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C.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控制地方行政,排除A项;B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多渠道、多层次管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12.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潮到A. 原始社会B. 商周时期C. 春秋战国D. 秦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考古发掘,可知“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潮到商周时期,B项正确;原始社会没有政治文明,没有权力和地位的差别,A项错误;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我国政治已经有了较大发展,CD两项错误。13.以下各个措施中属于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宋朝设参知政事郡县制元代在云南设置云南行省明太祖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设置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加强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和元代设置云南行省是对地方加强统治的表现,故正确;是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的表现,错误。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4.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 卿大夫由周王分封B. 诸侯可能不是王族C. 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D. 士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王室,还有功臣、先代贵族,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下,周王是天下共主,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5.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略【详解】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玉玺便是证据。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印章里的字都是统一的小篆,故秦朝统一了文字。秦朝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故C正确,排除ABD。 16.“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 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故正确,选B项。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7.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扩大民主权利C. 防止宰相权重难控D. 完善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设置宰相人数较多,是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为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应该是调整地方官制,而不是调整中央官制,A错误;三省六部制度是专制体制的表现,不是民主的表现,B错误;中央三省六部制度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职权特征和作用来分析。18.元朝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行省制度的影响包括了题目中的四个选项,但是深远的影响是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延续至今,答案为A;BCD是行省制的影响,但不是最深远影响,排除。19.从下面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实现国家统一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开始废除井田制度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漫画中信息可知,秦朝通过强化君主专制,创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依据漫画中“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息可知,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项正确;依据漫画中皇帝的装束和皇帝与三公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体制和三公九卿制度,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废除井田制的信息,项错误。因此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0.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往往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卿大夫竞相标榜的时髦风气,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 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B. 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 政治动乱导致人才稀缺D. 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度的崩坏,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是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的结果,排除A;材料反映养士之风盛行,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无法体现人才稀缺,排除C;材料反映养士之风盛行,与士族门阀势力兴起无关,排除D。21.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特点是中央集权,但没有过分集权,可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权。分封制导致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排除AC;郡县制将地方权利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利高度集中,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行省制度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地方适度的权力,故D正确。2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据此,秦朝实行了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简单迁移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说秦统一之后,鉴于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力量日渐强大,周王室日益衰微,因此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A不对,分封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B不对,宗法制度是先秦时期的制度,且材料无从体现;D不对,王位世袭制与宗法制相连,主要是解决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即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是它的主要特点;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3.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A. 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 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 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 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形成多个中心,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选项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非文化地域性,排除A;从图中可见当时文化圈之间有交集,并非隔绝,排除C;材料未对各地域文化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原文化先进的结论,排除D。24.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扩大统治区域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 加强专制皇权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25.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从分裂到统一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图片反映了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贵族政治,而秦朝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正确;西周贵族政治采取世袭方式,秦朝官吏采取任命方式,故正确;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地方分治,而秦朝郡县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故正确;西周分封制在前期有利于西周的国家统一和统治稳固,并不是以分裂为主要特征,故错误。故正确,故选A,排除BCD。26.读古今“封建”概念之异同表:性质含义相对的概念古代的“封建”政治名词郡县制现代的“封建”经济及社会形态名词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称(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表中空白处可填入A. 分封制B. 封建社会C. 宗法制D. 内阁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的“封建”指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A正确;现代的“封建”指封建社会,是指经济及社会形态名词,不符合题意,排除B;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内阁是明朝设立的皇帝的咨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D。2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 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从秦到宋,通过分化事权,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多,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A项正确;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B项错误;丞相权力分散是表现,不是核心问题,C项错误;本题研究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点睛】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反映出中央权威的削弱,地方权力的上升。29.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 定期朝觐秦始皇B. 主要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 按受秦始皇任命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下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C选项符合题意;郡县制下的官员需要由中央政府定期考核,A选项排除;主要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是北宋转运使的职能,B选项排除;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丞相的职责,排除D项。3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多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往往浪迹于各诸侯国,主动或者被动寻找国君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A.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D. 君主集权意识的初步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官员都是实行血缘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却靠“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成为官员,打破了过去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宗法制并不是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中依靠才能成为官员并不是都依据军功受爵,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选官标准变化,并不是君主集权意识的加强,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简答题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贡献,请回答以下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问题。(1)汉朝主要采用了什么选官制度?其用人标准及选拔方式分别是什么?(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3)隋唐以后,又采取了什么选官制度?其用人标准与选拔方式又有何不同?【答案】(1)察举制;德行和才能,举荐(2)九品中正制,不再以德行和才能为标准,而以门第和出身为依据(3)科举制,考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用人标准是德行和才能,选拔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举荐。(2)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相对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发生变化,不再以德行和才能为标准,而以门第和出身为依据。(3)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后选官采取的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的用人标准和选拔方式是考试。3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答案】(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其本质是君主专制制度。(2)结合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三、材料分析题3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答案】(1)察举制 世官制(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 隋(或隋唐)【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中“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2)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它产生于隋唐时期。34.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请回答:(1)根据材料,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2)根据材料,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特征?(3)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建议?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分封制;弊端: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造成国家分裂。(2)郡县制;特征:直属中央;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李斯的建议;理由:实行郡县制能有效地控制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信息可知,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依据材料中“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信息可从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国家分裂等方面说明其弊端。(2)依据材料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信息可知,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从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等方面说明其特征。(3)选择李斯的建议,理由是实行郡县制能有效地控制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35. 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动学题库及答案简单
- 2025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 山西省晋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国职五级滑雪题库及答案
- 扫雪除冰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礼仪考试综合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德育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数学学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化学考试卷基础题及答案
- 慕课课件用WPS打开
- 社区心理学课件
- 一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 走近科学 复习课件-鄂教版(共23张PPT)
- 煤矿现场急救技术
- 学习的基本理论
- 天津市新版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2020届高三北京高考“多文本阅读”总攻略
- (高职)中外民俗电子课件(全套)
- 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试题题库含答案
-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
- 采矿工程英语期刊摘要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