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词谱(完美版).doc_第1页
白香词谱(完美版).doc_第2页
白香词谱(完美版).doc_第3页
白香词谱(完美版).doc_第4页
白香词谱(完美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香词谱(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一、菩萨蛮闺情 李白 题考【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音癸签】、【南部新书】略同。又【北梦琐言】:“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丞相假飞卿所撰密进之,戒以勿泄。”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菩萨蛮酋称女蛮。当时教坊,谱作曲词,遂为词名。后杨升庵改蛮为鬘,失其本矣。后人又名为重叠金、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非特于词名来源无涉,且子夜歌另有正调,而巫山一片云更易与别调巫山一段云相混,殊属无取。 作法本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与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传为太白创作,顾按上述,调之创始,在唐大中初,则白又何以见此词调?【词苑丛谈】谓:“今诗余名望江南外,菩萨蛮、忆秦娥称最古,以【草堂】二词出太白也。予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屑为,宁肯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词嫁名太白耳。”按诸上,引【北梦琐言】与此说相合。近世胡适作【词选】亦云然。 平林漠漠烟如织, (仄韵) 寒山一带伤心碧。 (协仄韵) 暝色入高楼, (换平韵) 有人楼上愁。 (协平韵) 玉阶空伫立, (三换仄) 宿鸟归飞急。 (协三仄) 何处是归程, (四换平) 长亭连短亭。 (协四平) 二、忆秦娥思秋 李白 题考【词综】载此词,调名桂殿秋。【苕溪渔隐丛话桂花曲】云:“仙女侍,董双成,桂殿夜凉吹玉笙。.”此桂殿秋一名由来。据许彦周【诗话】谓是李卫公所作。【湘江诗话】谓是均州武当山石壁上刻之,云神仙作。【词综】引吴虎臣云此太白词也。而【词苑丛谈】则谓晚唐人词作(见上篇)。然此调与菩萨蛮为词中最古者,郑樵【通志】云:“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如此信然。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作法本调为四十六字。“秦楼月”、“音尘绝”二句俱叠,“灞”“汉”二字必用仄声;而名家尤多用去声,音调始畅。第一句为平平仄。次句为辘轳体,第一字必须用平,否则两秦字不能辘轳。第三垒句即上句之末三字,第四、五句均四字,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后半改首句为七字,句法与菩萨蛮首句同。余与前半无异。(第一句第二字,第二句第三字,第四句第一、三,字均平仄不拘。) 箫声咽, (仄韵) 秦娥梦断秦楼月。 (协仄韵) 秦楼月, (叠三字) 年年柳色, (句) 灞陵伤别。 (协仄韵) 乐游原上清秋节, (协仄韵) 咸阳古道音尘绝。 (协仄韵) 音尘绝, (叠三字) 西风残照, (句) 汉家陵阙。 (协仄韵) 三、调笑令宫词 王建 题考【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调笑,【词谱】作古调笑;【韦江州集】作调啸。一名宫中调笑;一名转应曲:一名三台令。胡适【词选】云:“调笑之名,可见此调原本是一种游戏的歌词;转应之名,可见此词的转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词;三台令之名,可见此调是从六言的三台变出来的。”白居易诗,有“打嫌调笑易”句;自注云:“调笑,曲名也。”于是可见此调成立于中唐之际也。 作法本调凡三十二字。起为二字叠句,平仄一定。第三句为平起仄韵之六字句,第二、三字平仄可易。第四句换平韵,为平起平收之六字句,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五句亦为六字句,仄起平协,第一字可仄。第六、第七句,则以上句末二字颠倒而重叠之,换仄韵。末句则与第五句略同,特协仄韵,而第三、五字平仄亦可通用耳。通首凡三换韵,以六言句为主,盖犹带乐府三台之旧面目。两字叠句,实为拗体之滥觞;而第六句即为上句末二字之倒装,亦为定格也。 团扇, (仄韵) 团扇, (叠句) 美人并来遮面。 (协仄韵) 玉颜憔悴三年, (换平韵) 谁复商量管弦。 (协平韵) 弦管, (上句末二字颠倒,换仄韵) 弦管, (叠句) 春草昭阳路断。 (协三仄) 四、长相思别情 白居易 题考古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又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李陵诗曰:“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苏武诗曰:“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古人辄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中,其为当时极熟之民间成语可知。厥后演为乐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梁张率始以此三字为句之发端;而陈后主、江总辈,复袭其调。至唐 李白等亦仿作之,迺成词之专调矣。又名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吴山青。 作法本调三十六字,为双调中之最短者。前后阕起二句,俱用叠韵,此为定格,不可悖者。句法与平仄,前后阕完全相同。后阕起为三字叠句,第一字应仄,第二、三字应平,(前阕“水”字以上声作平声)第三句为七言句,第一字可平。第四句为平起五言句,第一字应仄,第三字应平,与普通五言句不同。按乐天此词,前阕平仄多误,故当以后阕为准也。 汴水流, (平韵) 泗水流, (用叠韵不可改,协平韵) 流到瓜州古渡头, (协平韵) 吴山点点愁。 (协平韵) 思悠悠, (协平韵) 恨悠悠, (用叠韵不可改,协平韵) 恨到归时方始休, (协平韵) 月明人倚楼。 (协平韵) 五、更漏子本意 温庭筠 题考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本条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作法本调为四十六字。起为三字对句,而平仄互异。第三句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换平韵,亦为三字对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虽有用平平仄仄平者,不足法也。后半起句即用韵,第二句不用对偶,“雾”“透”二字均可平。按后阕起句用韵,独此作为然,宋人词,恒与前半起首相同,不复用韵。第三句以下,均与前同。 柳丝长, (句) 春雨细, (仄韵) 花外漏声迢递。 (协仄韵) 惊塞雁, (句) 起城乌, (换平韵) 画屏金鹧鸪。 (协平韵) 香雾薄, (三换仄韵) 透重幕, (协三仄韵) 惆怅谢家池阁。 (协三仄韵) 红烛背, (句) 绣帘垂, (四换平韵) 梦君君不知。 (协四平韵) 六、摊破浣溪沙秋恨 李璟 (南唐中主) 题考【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菡萏香销翠叶残, (平韵) 西风愁起绿波间。 (协平韵) 还与韶光共憔悴, (句) 不堪看。 (协平韵) 细雨梦回鸡塞远, (句) 小楼吹彻玉笙寒。 (协平韵) 多少泪珠何限恨, (句) 倚阑干。 (协平韵) 七、忆江南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本调原名望江南。【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故亦名谢秋娘。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见【碧鸡漫志】)于是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而忆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为春去也、梦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诗】于李后主忆江南注又名归塞北;万氏【词律】,又有梦江口之名。至梁武帝与沈约之江南弄各曲,或以为亦忆江南之别名;此调异名,可谓伙矣。 作法本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多少恨, (句) 昨夜梦魂中。 (平韵) 还似旧时游上苑, (句) 车如流水马如龙, (协平韵) 花月正春风。 (协平韵) 八、捣练子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词苑丛谈】:“李重光深院静小令一阕。升庵曰:词名擣练子,即咏擣练也;复有云鬓乱一篇,其词亦同。”尝见一旧本,则俱系鹧鸪天,二词之前,各有半阕,其云鬓乱一阅云:节候虽佳景渐阑。其深院静一阕云:塘水初澄似玉容。”是本调因李后主咏擣练,而从鹧鸪天中所分出,自后遂独成专调,即以擣练子为名。又以词中句有“深院”及“月”等字样,因又名深院月。 作法本调二十七字,起为三字对句,句法均上二下一。第三、四、五句,与平起七绝诗之二、三、四句无异,故一、三、五字平仄,俱可不论。 深院静, (句) 小庭空, (平韵) 断续寒砧断续风。 (协平韵) 无奈夜长人不寐, (句) 数声和月到帘栊。 (协平韵) 九、相见欢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本调昉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顾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此所应细辨者也。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作法本调三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与“擣链子”第二句同。第三句为九字句,于第四字略断作豆,但也有于第六字断句者。(万氏【词律】)此等九字句尽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后再寻两字冠之。后主此词正用此法。后半起二句换仄韵最宜注意。万氏【词律】云:“断乱二字,是换仄韵,各谱具失注,是使学者失去二韵,其误甚矣。”第三句仍协平韵,与前半第二句同。末句亦为九字句,句法与前半末句无异。 无言独上西楼, (平韵) 月如钩, (协平韵) 寂寞梧桐、 (豆) 深院锁清秋。 (协平韵) 剪不断, (换仄韵) 理还乱, (协仄韵) 是离愁。 (换前平韵) 别是一般、 (豆) 滋味在心头。 (协平韵) 10、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本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并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如皇甫松词云:“蛮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亦非泛作也。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具,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词律】以二十八字为正格,而以本调为变体,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而谢池春亦名卖花声,不容稍混也。 作法本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雨忆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则与第二句同。此调平仄既宽,而后半又同前半,为初学填词者最易摹拟之词调也。 帘外雨潺潺, (平韵) 春意阑珊。 (协平韵) 罗衾不耐五更寒。 (协平韵) 梦里不知身是客, (句) 一晌贪欢。 (协平韵) 独自莫凭栏, (协平韵) 无限江山。 (协平韵) 别时容易见时难。 (协平韵) 流水落花春去也, (句) 天上人间。 (协平韵) 十一、虞美人感旧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作法本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完全相同。四用韵,两平两仄。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又第四句有者可余地四字略断为豆,但还是以九字到底为佳。 春花秋月何时了, (仄韵) 往事知多少。 (协仄韵) 小楼昨夜又东风, (换平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协平韵) 雕栏玉砌应犹在, (三换仄韵) 只是朱颜改。 (协三仄韵) 问君能有几多愁? (四换平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协四平韵) 十二、一斛珠香口 李煜 (南唐后主) 题考曹邺【梅妃传】:“梅妃为太真逼迁上阳,明皇于花萼楼念之,会夷使贡珠,命封一斛赐妃,妃谢以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明皇览诗怅然,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此本调之所由昉也。后又名醉落魄。 作法本调五十七字。首句四字平起仄韵,次句为平起仄韵之七言句。第三句同第二句,末句九字于第四句略豆;顾【词律】迳将四字作句,似有碍一气呵成之妙。后阕首句换头,为仄起仄收七言句。其后各句与前阕完全相同。 晚妆初过, (仄韵) 沉檀轻注些儿个。 (协仄韵) 向人微露丁香颗, (协仄韵) 一曲清歌, (豆) 暂引樱桃破。 (协仄韵) 罗袖裹残殷色可, (换仄头、协仄韵) 杯深旋被香醪涴。 (协仄韵) 绣床斜凭娇无那, (协仄韵) 烂嚼红绒, (豆) 笑向檀郎唾。 (协仄韵) 十三、谒金门春闺 冯延巳 题考汉武帝使学士待诏金马门,备顾问。金马门亦省称金门,用喻天子宫门。【乐府古歌】即有“延贵客,入金门”之咏;后与“玉堂”并称,沿为掇取金紫,列位公卿之词。如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应金门,上玉堂有日矣。”元载【杜鸿渐碑】:“入则并金门,跻玉堂。”本调为唐词,其取义为儒生朝谒天子。毛先舒【词学全书】云:“唐乐名有儒士谒金门,词沿其名。”万氏【词律】又收其异名垂杨碧、花自落,并云:“【图谱】又将调名改花自落,无谓。”殆俱据他人词句矣名词耳。 作法本调四十五字,首起为三字句,句法为上一下二,平仄仄,第二字虽有用平者,中不如仄声为佳。第二句为六字,协韵。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四句与菩萨蛮后阕第一句句法同。后半阕仅第一句改为六字句成仄仄平平仄仄之外,其余均予前半阕相同。此调通首压仄韵,后半阕唯孙光宪换头作“轻别离,甘抛掷”两个三字句之外;字数及协韵并无不同。 风乍起, (仄韵) 吹皱一池春水。 (协仄韵) 闲引鸳鸯芳径里, (协仄韵) 手挼红杏蕊。 (协仄韵) 斗鸭阑干独倚, (改六字句,协仄韵) 碧玉搔头斜坠。 (协仄韵) 终日望君君不至, (协仄韵) 举头闻鹊喜。 (协仄韵) 十四、踏莎行春暮 寇准 题考本调又名柳长春。【湘山野录】云:“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又【词律】江南春词注:“或曰:此莱公自度曲,他无作者。”可知莱公于当时能自创作词调。此词所咏,于暮春时,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正相切合,则是本调之创始,殆由莱公。按【艺林伐山】:“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又可知莱公实取韩诗以名词也。再者踏莎行、御街行、望远行等之“行”,为行步之“行”与乐府歌行之“行”不同所宜辨者也。(见【词律发凡】) 作法本调五十八字,实即七言仄韵诗两绝合成,不过破首句七字为两对句而已。故此调之句法与平仄,只需注意每阕首、次二句为仄仄平平及平平仄仄之对句,余与七绝二、三、四句无异,且第一三字之平仄均可不拘。 春色将阑, 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 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黯淡连芳草。 十五、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题考 以“圣朝”一词为崇仰朝廷之词,多见唐人诗文中,如【旧唐书礼仪志】:“圣朝垂则,永播于方规。”杜审言诗:“圣朝尚边策,诏论兵戈偃。”张九龄诗:“圣朝岩穴选,应待鹤书征。”杜甫诗:“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贺圣朝一调名,即昉于唐,为教坊曲。(见毛氏【填词名解】)又以张南史诗:“欣逢众君子,并立圣明朝”;“圣明”二字并用,因又名曰贺明朝。入宋,改称“熙朝”;如曾肇【贺明堂礼成肆赦表】:“讲兹钜典,属在熙朝。”陈师道【贺翰林曾学士】启:“鲁卫同升,亦熙朝之故事。”于是词谱新收,本调又有一体六十一字者,又名曰贺熙朝,实皆同属一调也。 作法本调四十九字,首句七字,平起仄韵。次句五字,为上一下四,第一字与第二字,必须为仄及平,无可通融。第三句为不协韵之平起平收七言句。第四句句法与第二句同;但“一分风雨”之“一”字,乃以入声做平声耳。后阕换头,做四字两句,多有作对偶,一不协韵,一协韵,亦有俱不协韵者。以下三句,均同前阕。 满斟绿醑留君住, (仄韵) 莫匆匆归去。 (协仄韵) 三分春色二分愁, (句) 更一分风雨。 (协仄韵) 花开花谢, (转四字句,句) 都来几许。 (协仄韵) 且高歌休诉。 (协仄韵) 不知来岁牡丹时, (句) 再相逢何处。 (协仄韵) 十六、御街行离怀 范仲淹 题考御街之名,始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于步,两边乃御廊,廊下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闻,春夏望之如绣。”此北宋 汴都之御街也。【梦梁录】及【武林旧事】云:“嘉会门植至余杭门一带街,名御街;孟冬遇朝飨礼,赐群臣簪花,都人瞻仰天表御街,远望如锦。朝臣有恭谢一二词咏之。御街行:“绣衣花帽挨排砌,锦仗天街里,”此南宋行都之御街也。御街景物脍炙人口如此。是本调创始,当在北宋至南宋则已普遍朝野矣。 作法本调七十八字。首句七字,为平起仄韵之七言句,故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次为六字句,于第三字略豆;上三字均宜仄,下三字协韵。第三句七字,平起平收,不用韵。第四句为六字,协韵。第五句第六句均为四字句,不用韵。结句第五字协韵。后阕句法与前阕完全相同。 纷纷坠叶飘香砌, (仄韵) 夜寂静、 (豆) 寒声碎。 (协仄韵) 真珠帘卷玉楼空, (句) 天淡银河垂地。 (协仄韵) 年年今夜, (句) 月华如练, (句) 长是人千里。 (协仄韵) 愁肠已断无由醉, (协仄韵) 酒未到、 (豆) 先成泪。 (协仄韵) 残灯明灭枕头欹, (句) 谙尽孤眠滋味。 (协仄韵) 都来此事, (句) 眉间心上, (句) 无计相回避。 (协仄韵) 十七、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题考【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塞下秋来风景异, (仄韵) 衡阳雁去无留意。 (协仄韵)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协仄韵) 千障里, (协仄韵) 长烟落日孤城闭。 (协仄韵) 浊酒一杯家万里, (协仄韵) 燕然未勒归无计。 (协仄韵) 羌管悠悠霜满地, (协仄韵) 人不寐, (协仄韵) 将军白发征夫泪。 (协仄韵) 十八、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题考张说集,有苏摩遮词五首,每首下注“忆岁乐”三字,皆为七言绝句。其一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殿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又【新唐书】:“北方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是苏幕遮本为胡乐,唐时传入中国,遂为舞曲之一。“摩”与“莫”及“幕”均一音之转。按苏幕遮为胡妇帽名,不知何以名曲。至宋周邦彦,依此调作词,“鬓云松,眉叶歛”之句,因亦名鬓云松令。 作法本调六十二字。起首两个三字句,全与更漏子首二句相同。第三句为九字句,宜于前四字略豆,【词律】言前四字作句,微嫌于词意少贯。第四句为仄起仄韵之七言句。结句与第三句同;而【图谱】注云:“可用平平平仄仄”,实谬。万氏云:“结句不惟定格如此,而声响不得不然。”后阕与前阕无异。 碧云天, (句) 黄叶地, (仄韵) 秋色连波、 (豆) 波上寒烟翠。 (协仄韵) 山映斜阳天接水, (协仄韵) 芳草无情、 (豆) 更在斜阳外。 (协仄韵) 黯乡魂, (句) 追旅思, (协仄韵) 夜夜除非、 (豆) 好梦留人睡。 (协仄韵) 明月楼高休独倚, (协仄韵) 酒入愁肠、 (豆) 化作相思泪。 (协仄韵) 十九、锦缠道春游 宋祈 题考【旧唐书】郭子仪传:“大历二年二月,子仪入朝,宰相元载、王缙、仆射裴冕、京兆尹黎干、内侍鱼朝恩等共出钱三十万,宴于子仪第,恩出罗锦二百匹为子仪缠头之费。”又杜甫诗:“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三楚新录】引徐仲雅咏棕枝诗:“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是“锦缠”二字,为当时所艳称。本调调名,应创始于中唐前后。 作法本调六十六字。起四字句,与踏莎行首句相同,故第一字可平。次句六字起韵,第一字可平,第三字不宜平。第三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上三字略豆,而必做仄平平。第四句为七字仄韵,与渔家傲次句相同。第五六两句,倘作九字句读,而于第四字略豆,则与苏幕遮结句无异。后阕换头,首句五字,其句法为上一下四作仄平平仄平,定格不可变。次句四字,与一斛珠首句相同,宜用仄平平仄,亦不可移易。第三句上三下四,与前阕第三句相同。第四句虽八字,实则七字句上加一榇字“问”耳。词中自有此一下七之句法,如除去“问”字,则与前半第四句相同。第五六句九字,上四下五,与前半结句相同;而上四字之平仄,则应一为仄仄平平,另一为仄平平仄。 燕子呢喃, (句) 景色乍长春昼。 (仄韵) 睹园林、 (豆) 万花如绣, (协仄韵) 海棠经雨胭脂透。 (协仄韵) 柳展宫眉, (句) 翠拂行人首。 (协仄韵) 向郊原踏青, (句) 恣歌携手。 (协仄韵) 醉醺醺、 (豆) 尚寻芳酒。 (协仄韵)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 (句) 杏花深处, (句) 那里人家有。 (协仄韵) 二十、离亭燕怀古 张升 题考【全唐诗话】:“黄颇,宜春人;与卢肇同乡,颇富而肇贫。同日尊路赴举,郡牧宴颇离亭,肇驻蹇十里以俟。”唐人喜取之科举故事入词,此事又为当时艳称,因以名调。(“燕”同“宴”) 作法本调七十二字。前半起首六字两句,只需协韵,不必对偶;惟黄山谷词,第二句首二字作平平。第三句七字,本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而晁补之词,乃拗为第六字作平,音节不谐,不足法也。第四句六字,协韵。第五句上二下三,不协韵。结句句法与第二句同,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惟晁词首二字概作平平,则非所宜。后阕句法概与前阕相同;为起首二句需用对偶。 一带江山如画, (仄韵) 风物向秋潇洒。 (协仄韵) 水浸碧天何处断, (句) 霁色冷光相射。 (协仄韵) 蓼屿荻花洲, (句) 掩映竹篱茅舍。 (协仄韵) 云际客帆高挂, (协仄韵) 烟外酒旗低亚。 (协仄韵) 多少六朝兴废事, (句) 尽入渔樵闲话。 (协仄韵) 怅望倚层楼, (句) 寒日无言西下。 (协仄韵) 二一、诉衷情眉意 欧阳修 题考本调为温飞卿所创,义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曰诉衷情。本为单调三十三字;其第二句用韵起者,又名一丝风。【词谱】又收其三十七字一调,入后变作双调;有四十一字者因毛文锡词首句为“桃花流水漾纵横”,故又名桃花水。更有王益之四十四字,张元干之四十六字两体。至赵长卿与欧阳修之四十五字体出,于是词家奉为正调。张词以第三句羡一字,故有诉衷情及渔父家风之聚讼,实则仍属一调耳。至令有七十五字之诉衷情近,则与本调无涉。 做法本调四十五字。第一句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第二句为五字句协韵,句法与菩萨蛮第三句同。第三句为六字句。第四句亦为六字句,而于第三字略豆,盖与擣链子起句相同。【词律】载【沈氏别集】以“故”字连上作七字句,而下作五字句,实乃大谬。后半阕换头,首二句亦与擣链子相同,第三句即与本阕第二句同,此三句谓之“流水格”。第四、第五句则为四言对句,不用韵。末句亦四字,协韵,此三句亦自成一组,谓之“虾鬓格”。 清晨帘幕卷轻霜, (平韵) 呵手试梅妆。 (协平韵) 都缘自有离恨, (句) 故画作、 (豆) 远山长。 (协平韵) 思往事, (句) 惜流光, (协平韵) 易成伤。 (协平韵) 未歌先敛, (句) 欲笑还颦, (句) 最断人肠。 (协平韵) 二二、阮郎归踏青 欧阳修 题考毛先舒【词学全书】【填词名解】:“阮郎归用【续齐谐记】阮肇事。”按【续齐谐记】云:“永平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见二女,颜容绝妙,便唤刘、阮姓名,因邀至家,设胡麻饭与食之。”【续齐谐记】为梁吴均所撰,而刘、阮入天台山遇仙一事,又为唐人所艳称,时见于诗歌,可知本调创于隋唐间。 作法本调四十七字。首句起韵,与诉衷情首句相同。第二句与长相思第四句相同,作者亦有于第三字作仄者如吴文英词:“春如日坠西”;但入声在词韵中,本可作平,故终以第三字作平为宜。第三四句与上一二句同。后半阕换头,起首二句为三字对句,与擣链子首二句同,与更漏子第三四句亦同。第三四五句与前半阕第二三四句同。此调所有五字句均为五言拗句,重在第三字为平,切勿图顺口将下三字作仄仄平。 南园春半踏青时, (平韵) 风和闻马嘶。 (协平韵) 清梅如豆柳如眉, (协平韵) 日长蝴蝶飞。 (协平韵) 花露重, 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协平韵) 秋千慵困解罗衣, (协平韵) 画堂双燕归。 (协平韵) 二三、南歌子闺情 欧阳修 题考张衡【南都赋】云:“坐南车歌兮起郑舞。”隋唐以来,曲多称“子”,本调调名殆滥觞于此。又万氏【词律】本调下注云:“歌又作柯”。毛先舒【词学全书】亦云:“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是本调先后有二名也。淳于棼事见唐李公佐【南柯记】,系叙一蚁穴中之梦境。此调凡有四体,独本词又名望秦川、风蝶令。至唐刘采春另有南歌子词,系五言绝句,与此无涉也。 作法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起二句为五言对句;首句仄起仄收,次句平起平韵,与平起之五言律诗颔联无异。第三句七字,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第一三字可平可仄。末句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万氏【词律】云:“两结,语气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然终以上二下七为顺。如本词前后阕末句下七字,盖现成唐诗句,只是句头加两字也,岂可割裂耶! 凤髻金泥带, (句) 龙纹玉掌梳。 (平韵) 去来窗下笑相扶, (协平韵)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协平韵) 弄笔偎人久, (句) 描花试手初。 (协平韵) 等闲妨了绣功夫, (协平韵)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协平韵) 二四、临江仙妓席 欧阳修 题考本调之创,本咏水仙,厥后依调填词,多属泛咏;字数增减,体乃增多。据万氏【词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体之多;更有六十二、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调外,又有秦观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顾敻一首,尾作三字两句,俱非正格。欧公此调,据【野客丛谈】云:“欧阳永叔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钱文僖公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皆不至,移时方来。钱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觉,失金钗,犹未见。钱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赋此。坐皆击节,命妓满斟送欧。而令公库偿钗。”因即注题“妓席”,而后人即奉为临江仙调为正宗。 作法本调六十字,前后阕相同。起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韵。次为六字句,用韵。第三句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一三两字平仄不拘。四五两句恰与仄起五言绝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池外轻雷池上雨, (句) 雨声滴碎荷声。 (平韵) 小楼西角断虹明。 (协平韵) 阑干私倚处, (句) 遥见月华生。 (协平韵) 燕子飞来窥画栋, (句) 玉钩垂下帘旌。 (协平韵) 凉波不动簟纹平。 (协平韵) 水晶双枕畔, (句) 犹有堕钗横。 (协平韵) 二五、西江月佳人 司马光 题考李白【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张佑诗:“西江江上月,远远照征衣。”本调调名所本也,一名步虚词。吴任臣云:“步虚词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呗之类;且庾子山诸君所作,与西江月全不类,是昔人之误。”毛先舒则云:“步虚词即西江月,此是词家假古题以名其词,取新耳目,非误也。” 作法本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为以前诸体所无。【莲子居诗话】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调,易至俗庸,故词人多不作。”诚以此调平仄互协,较难处置,最易失之呆滞耳。起句六字,不用韵,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韵,而平仄恰与首句相反;然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互调,而第五字则不能勉强。第三句协平韵,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两字平仄不论。第四句换协仄韵,而句法全与第一句同。后半阕字句作法与前半阕相同。 宝髻松松挽就, (句) 铅华淡淡妆成。 (平韵) 红烟翠雾罩轻盈, (协平韵) 飞絮游丝无定。 (换协仄韵) 相见争如不见, (句) 有情还似无情。 (协平韵) 笙歌散后酒微醒, (协平韵) 深院月明人静。 (换协仄韵) 二六、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题考 裴思谦状元及第,诣平康里宿,诘旦赋诗云:“银釭斜背解鸣璫,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又咸通中,袁皓登第,悦妓蕊珠,赋诗有“桂枝香惹蕊珠香”之句,词名当本于此。宋u张宗瑞赋此调,有“疏廉淡月,照人无寐”之语,因又名珠廉淡月。或以旧谱此调,分南北词,用入声韵则名桂枝香,用上去声韵则名疏廉淡月,顾亦无据也。 作法 本调一百零一字。首句四字起韵。第二句五字,其第一字“正”可作一豆。第三句四字协韵。第四五句实即十字一句,句法为上六下四;但亦可作上四下六。张宗瑞“梧桐细雨”一首,正是。第六句为平起仄收之七言句,不协韵。第七句为七字,句法为上三下四,于第三字略豆。结为四字三句仄平平仄,上两句用对偶与否听便;下一句协韵,其平仄与上一句相同。后阕惟首句七字与前半不同,其句法为上一下六,但亦可作上三下四,须协韵。以下均与前半阕无异;惟末三句须一气呵成方佳。 登临纵目, (仄韵) 正故国晚秋, (句) 天气初肃。 (协仄韵) 千里澄江似练, (句) 翠峰如簇。 (协仄韵) 征帆去棹残阳里, (句) 背西风, (豆) 酒旗斜矗。 (协仄韵) 彩舟云淡, (句) 星河鹭起, (句) 画图难足。 (协仄韵) 念往昔豪华竞逐, (协仄韵) 叹门外楼头, (句) 悲恨相续。 (协仄韵) 千古凭高对此, (句) 漫嗟荣辱。 (协仄韵) 六朝旧事随流水, (句) 但寒烟、 (豆) 衰草凝绿。 (协仄韵) 至今商女, (句) 时时犹唱, (句) 后庭遗曲。 (协仄韵) 二七、天仙子送春 张先 题考段安节【乐府杂录】云:“天仙子本名万斯年,李德裕进,属龟兹部舞曲;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之句,取以为名。”又毛先舒【词学全书】云:“韦庄词:刘郎此日别天仙云云,遂采以名。”按万氏【词律】所收皇甫松天仙子一阕,系三十四字单词;至宋沈会宗始加一叠,为六十八字双调。是此调固昉于唐时,而调名由来,当以【乐府杂录】为是。 作法本调六十八字,全仄韵,为七言仄韵诗两首合并而成。仅前后阕第四五两句为嵌入的三字句而已。通体颇近渔家傲,首句正同;次句正反。第三句平起平收,与渔家傲第三句异趣,而与踏莎行第三句同。第四五两句,渔家傲则仅一句。第六句则与渔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