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课件 浙科版必修2.ppt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课件 浙科版必修2.ppt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课件 浙科版必修2.ppt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课件 浙科版必修2.ppt_第4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课件 浙科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高频考点突破 即时达标训练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基础自主梳理 命题视角剖析 基础自主梳理 一 杂交育种1 概念 有目的地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一起 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 2 原理 3 方法 自交选优 纯化 4 特点 操作简单 但育种 二 诱变育种 组合 基因重组 杂交 时间长 1 概念 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 诱导生物发生 并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过程 2 原理 3 方法 辐射诱变或 诱变后选择优良性状 4 优缺点 变异频率高 育种进程 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 如增强抗逆性 但有利变异 且具有不确定性 实验材料处理量大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 化学 加速 少 单倍体 染色体 数目 畸变 弱小 不育 单倍体 四 多倍体育种1 原理 2 方法 用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使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 3 实例 三倍体无籽西瓜 八倍体小黑麦 4 多倍体特点 植株 发育延迟 有机物含量 抗逆性强 染色体 数目 畸变 秋水仙素 高大 高 思考感悟三倍体无籽西瓜没有种子 你如何让无籽西瓜大量繁殖 繁殖后的无籽性状是否能遗传 提示 用三倍体植株进行组织培养 可获得大量三倍体幼苗 其无籽性状能够遗传 五 转基因技术1 原理 2 方法 1 获取目的基因 2 将其导入受体细胞 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 3 让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和 并能将所获新性状稳定遗传给后代 基因重组 表达 3 优缺点 能实现 遗传物质交换 育种目的性 针对性更强 效率更高 经济效益高 培育周期短 性状稳定快 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能减少农药 化肥用量 减轻环境污染 操作复杂 技术难度很高 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产生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而威胁人类健康 种间 高频考点突破 易误警示 杂种优势不同于杂交育种 杂种优势是杂交子一代所表现的优良性状 即时应用 随学随练 轻松夺冠 1 2011年湖北省调研 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 和 培育出 的几种方法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经过 培育形成 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b 过程 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的幼苗c 由品种 直接形成 的过程必须经过基因突变d 由品种 和 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品种 的最快途径是i v 解析 选d 品种 的基因型为aabb 品种 的基因型为aabb 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品种 最快的途径应为单倍体育种 所以应为途径 而 途径获得的子代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还需要不断的连续自交进行筛选才能获得需要的品种 1 根据育种要求选择育种方式 1 若将两亲本的两个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生物体上 可利用杂交育种 亦可利用单倍体育种 2 要求快速育种方案设计 则运用单倍体育种 3 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 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 可用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 4 要求提高品种产量或提高营养物质含量 可利用多倍体育种方案进行设计 5 若要将特殊性状组合到一起 同时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可考虑运用转基因技术育种 如 抗虫棉 的培育和 工程菌 的培育 2 举例分析几种常用育种方式的步骤 1 利用杂交育种选择宽叶抗病植株 2 利用单倍体育种选择宽叶抗病植株 3 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籽西瓜 即时应用 随学随练 轻松夺冠 2 已知小麦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 用a a表示 矮秆具有抗倒伏特性 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 用b b表示 现有基因型为aabb aabb aabb三个纯系品种 请设计实验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双抗小麦新品种 采用杂交育种 1 依据 原理 2 所采用亲本的基因型为 理由是 3 基本育种过程为 采用单倍体育种 1 依据原理是 2 请用流程图形式写出育种过程 要有简单文字描述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aabb aabb两品种各含一个不同的优良性状 3 让aabb和aabb两亲本杂交得到f1 aabb 让f1自交得f2 选出f2中矮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f3 保留f3中未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 再重复 过程 1 染色体畸变 命题视角剖析 视角1紧扣教材重点 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2011年温州八校联考 传统的农作物育种方法一般是杂交育种 如图为抗旱小麦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a至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 育种方式 其育种原理是 2 若改良缺乏抗旱性状的小麦品种 不宜直接采用 的方法进行育种 但可选用图中a至b途径 再通过此方法达到育种目的 3 由g h j过程涉及的生物工程技术有 思路点拨 解决此类问题要抓好以下关键点 根据图中信息正确判断育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 掌握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判断方法 尝试解答 1 杂交基因重组 2 单倍体育种 3 转基因技术 或基因拼接技术或基因工程 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解析 1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于一体 对于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再通过连续自交 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才能获得生产需要的新品种 2 因为缺乏抗旱性状的小麦品种没有抗旱基因 植株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中不存在抗旱基因 因此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直接处理没有抗旱基因的亲本不会达到目的 3 g表示转基因技术 h j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互动探究 1 上述哪些育种方式可以增加某一物种原来没有的新基因 2 b过程的名称是什么 c过程中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什么 提示 1 诱变育种 e 和转基因技术育种 g 2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育种方法的选择 2010年高考安徽卷 如下图所示 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 诱变当代获得棕色 纤维颜色 新性状 诱变1代获得低酚 棉酚含量 新性状 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 a a 控制 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 b b 控制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视角2洞察高考热点 1 两个新性状中 棕色是 性状 低酚是 性状 2 诱变当代中 棕色 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白色 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3 棕色棉抗虫能力强 低酚棉产量高 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 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 高酚植株自交 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 从 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 高酚植株 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 再从诱变l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 设计一方案 尽快培育出抗虫高产 棕色 低酚 的纯合棉花新品种 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尝试解答 1 显性隐性 2 aabbaabb 3 不发生性状分离 或全为棕色棉 或没有出现白色棉 解析 1 因为诱变当代中的棕色 高酚性状个体自交发生性状分离 出现白色 高酚性状 故棕色为显性性状 白色为隐性性状 白色 高酚性状个体自交也发生性状分离 出现白色 低酚性状 故高酚为显性性状 低酚为隐性性状 2 根据显隐性关系以及诱变1代的性状表现 可以推断诱变当代中的棕色 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 而白色 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 3 由题意知 纯合棕色 高酚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需要培育的类型是棕色 低酚植株 其基因型是aabb 则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 最快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即由以上两个亲本杂交得到f1 取f1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 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从其后代中选出棕色 低酚性状的植株就是所要选育的新品种 探规寻律 育种方法的选择 视角3突破易错疑点 对基因工程中一些观点说法的辨析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都是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的磷酸二酯键 不是氢键 只是一个切开 一个连接 2 dna酶即dna水解酶 是将dna水解的酶 dna聚合酶是在dna复制过程中 催化形成新dna分子的酶 是将单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加到dna片段上 需要模板 但dna连接酶是将 两个dna片段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 不需要模板 两者作用的化学键相同 都是磷酸二酯键 3 限制酶在第一步和第二步操作中都用到 且要求同一种酶 目的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第二步中两种工具酶都用到 4 受体细胞动物一般用受精卵 植物若用体细胞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形成新个体 5 抗虫棉只能抗虫 不能抗病毒 细菌 自我挑战1 2011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期末 下列关于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 dna连接酶可以恢复dna分子中的氢键c 它们不能被反复使用d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可以用dna聚合酶代替dna连接酶 尝试解答 a 2 dna连接酶和限制酶分别作用于图中的 a b c d 尝试解答 b 解析 两种酶都作用于核苷酸之间形成的磷酸二酯键而非氢键等其他化学键 高考热点集训 6 生物育种 1 2010年北京东城区期末 用高秆抗锈病 ddtt 和矮秆不抗锈病 ddtt 的二倍体水稻品种进行育种时 方法一是杂交得到f1 f1再自交得到f2 然后选育所需类型 方法二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方法一所得f2中重组类型 纯合子各占3 8 1 4b 方法二所得植株中纯合子 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分别为1 2 1 4c 方法一和方法二依据的主要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d 方法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 秋水仙素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 解析 选a 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由题目信息联想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单倍体育种的知识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ddtt和ddtt 为双显性和双隐性纯合子 可知其子二代中重组类型 纯合子各占3 8 1 4是正确的 单倍体育种所得子代均为纯合子 b错 单倍体育种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错 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植株 d错 故选a 2 2010年湖北第二次调研 下图是利用某植物 基因型为aabb 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有 多选 a 过程 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 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b 通过过程 得到的植株a的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 4c 过程 属于植物的组织培养 在此过程中必须使用一定量的植物激素d 与杂交育种相比 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析 选cd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而不是间期 植物体 aabb 通过减数分裂得到ab ab ab ab四种类型的配子 各占1 4 通过过程 得到的植物a仍然是单倍体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 诱导脱分化再分化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植物激素 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在自然界谷物中 水稻 玉米等都具有糯性 而小麦没有糯性 江苏某农科所通过江苏白火麦与日本关东107 美国ike等种间杂交后获得糯性基因 再用其后代与扬麦158品种进行多次回交 将糯性品质固定在扬麦158品种上 培育出糯性小麦 相关的育种过程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材料中 江苏某农科所培育糯性小麦的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b 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糯性小麦的育种方法是a 此方法能提高突变率c a 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 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d 要获得yyrr 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地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理论上f2中获得yyrr的几率是1 16 解析 选d 由题意可知 糯性小麦是通过种间杂交及多次回交后获得的 杂交与回交都是亲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重组型的配子 雌雄配子经过受精作用产生子代 此过程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a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 其特点是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过程为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都需要 使用秋水仙素 前者处理的是幼苗 后者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过程是杂交育种 可通过不断连续自交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 不断提高纯合率 f1基因型为yyrr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f2中yyrr的几率是1 16 a 过程 的自交代数越多 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b 过程 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c 过程 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d 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解析 选d 过程 属于杂交育种 通过连续自交 不断淘汰不需要的类型 后代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来越高 过程 属于单倍体育种 由于f1植株的基因型相同 所以取任一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都能达到相同的目的 过程 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图中筛选过程使抗病基因频率升高 5 2011年浦江中学一模 下图表示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优质玉米的过程 对此过程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b e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高低发生了改变b c试管中形成的是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c a植株和f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d 培养出的f植株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解析 选c 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是植物的花粉 即玉米植物的生殖细胞 是由减数分裂得到的 所以f植物的染色体组是a植株的一半 6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a 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b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 筛选培育抗病毒新品种c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 加速新基因的产生 从而加速育种进程d 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 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解析 选b 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不一定是纯合子 如杂交水稻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脱毒苗没有病毒 但不一定能抗病毒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 加速新基因的产生 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 所以必须年年制种 为了避免对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 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所以选b 7 2011年天津河西区调研 下图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过程中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 化学和病毒三种b 通过丁种方式可获得脱毒苗 培养过程中c常常取用茎尖的原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c 乙方式中射线处理后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有利性状的材料d 甲 丙两种育种方式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 其优点是能克服不同物种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解析 选d 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 化学两种 通过丁方式可获得脱毒苗 培养过程外植体常取用茎尖的原因是茎尖有丝分裂旺盛 刚分裂产生的茎尖细胞不含病毒 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多有害 故乙方式中射线处理后可能不能获得有利的变异性状 育种方式甲和丙分别是植物体细胞杂交 基因工程育种 它们均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8 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 ttrr 和矮秆易感病 ttrr 两个品种 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 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秆抗病植株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 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 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类 3 a b c三组方法中 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 组 原因是 4 通过矮秆抗病 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5 在一块高秆 纯合体 小麦田中 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 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 简要写出所用方法 结果和结论 解析 1 将f1高秆抗病类型自交 在f2中可获得高秆抗病 矮秆抗病 高秆易感病和矮秆易感病四种类型 从四种类型中选择矮秆抗病 该矮秆抗病类型的基因组成为ttrr和ttrr 其中 不能稳定遗传的 ttrr 在矮抗植株中占2 3 2 b组中矮秆抗病类型 是由f1高秆抗病类型的花药离体培养直接获得 其基因组成为tr 属单倍体 高度不育 3 由题干信息可知 a为杂交育种 b为单倍体育种 c为诱变育种 因诱变育种具有突变率低且不定向等特点 所以c组最不易获得矮秆抗病品种 4 矮秆抗病 是单倍体 要经过秋水仙素 或低温 诱导染色体加倍 才能得到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 基因型ttrr 全部为纯合子 5 一块高秆 纯合子 小麦田中 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 属于变异 导致变异的原因有两种 环境条件导致的不可遗传的变异和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 所以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可能原因的实验思路是通过判断该变异性状能否遗传来获得结论 如该变异性状能遗传 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如该变异性状不能遗传 则是环境引起的 实验方法有两种 其一将矮 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 如果子二代高秆 矮秆 3 1 或出现性状分离 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否则 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 其二 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 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 否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 1 自交2 3 2 3 c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4 秋水仙素 或低温 诱导染色体加倍100 5 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 如果子一代为高秆 子二代高秆 矮秆 3 1 或出现性状分离 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否则 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 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 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 否则 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9 2009年高考四川卷 大豆是两性花植物 下面是大豆某性状的遗传实验 1 大豆子叶颜色 bb表现深绿 bb表现浅绿 bb呈黄色 幼苗阶段死亡 和花叶病的抗性 由r r基因控制 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 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 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 在f2的成熟植株中 表现型的种类有 其比例为 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 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 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 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 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 需要用 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 有人试图利用细菌的抗病毒基因对不抗病大豆进行遗传改良 以获得抗病大豆品种 构建含外源抗病毒基因的重组dna分子时 使用的酶有 判断转基因大豆遗传改良成功的标准是 具体的检测方法 解析 1 根据组合一中不抗病母本与抗病父本杂交 所得后代全为抗病植株可知 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 再根据各组合中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出组合一中父本基因型为bbrr 组合二中父本基因型为bbrr 表中f1浅绿抗病植株基因型为bbrr 若每对性状分别考虑 其自交所得的f2成熟植株中子叶的基因型为bb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 表现 型只有2种 深绿1 3 浅绿2 3 花叶病抗性表现型有2种 抗病3 4 不抗病1 4 所以两种性状组合的表现型应有4种 其中深绿抗病占1 3 3 4 深绿不抗病占1 3 1 4 浅绿抗病占2 3 3 4 浅绿不抗病占2 3 1 4 其比例为子叶深绿抗病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浅绿不抗病 3 1 6 2 假设bb能生长为成熟植株且不死亡 并且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无影响 则b的基因频率为 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基因型为bbrr 产生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基因型为br br br br四种 要获得子叶深绿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bbr 所以用来融合的原生质体基因型为br与br或br与br 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植株基因型为bbrr 组合一中用作父本的植株基因型为bbrr 只要将该植株自交 获得的深绿抗病植株即为bbrr 2 构建重组dna分子时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黏性末端 再用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形成重组dna分子 转基因大豆改良成功的标准是具有抗病的性状 通过病毒来检测大豆是否具有抗病的性状 答案 1 bbrrbbrr 子叶深绿抗病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浅绿不抗病3 1 6 2 80 br与br br与br 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 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培育的植株具有病毒抗性用病毒分别感染转基因大豆植株和不抗病植株 观察比较植株的抗病性 10 2010年高考四川卷 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 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 hva 导入小麦 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高抗旱性t0植株 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1 某t0植株体细胞含一个hva基因 让该植株自交 在所得种子中 种皮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胚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2 某些t0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 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 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 将t0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 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 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 类型 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00 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 类型 让图c所示类型的t0植株自交 子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解析 1 体细胞中含有一个hva基因的植株 其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含有该基因 种皮的基因型与其母本完全相同 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综合分析 得出答案 2 从图示看 图a类型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含有一个hva基因 其产生的配子全部含有hva基因 图b类型只有一条染色体上含有hva基因 其配子只有一半含有该基因 图c类型有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分别含有该基因 其配子有3 4含有该基因 再根据题干要求 得出答案 答案 1 100 75 2 ba 15 16 解题方法指导 5 关于育种方案的 选取 1 单一性状类型 生物的优良性状是由某对基因控制的单一性状 其呈现方式 育种方法 原理及举例列表如下 2 两个或多个性状类型 两个或多个性状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 首先要实现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组 再选育出人们所需要的品种 这可以从不同的水平上加以分析 1 个体水平上 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实现控制不同优良性状基因的重组 为了缩短育种年限 可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2 细胞水平上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 从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组 3 分子水平上 应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另一生物体内 从而实现基因重组 应用提升 随学随练 轻松夺冠 1 2011年湖北毕业班第一次调研 已知水稻抗病 r 对感病 r 为显性 有芒 b 对无芒 b 为显性 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 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 生产中一般选用的育种方法是 a 诱变育种b 多倍体育种c 基因工程育种d 杂交育种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育种的几种方法 杂交育种能集两个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于一身 生产中一般选用此方法育种 2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 最简捷的方法是 a 人工诱变育种b 细胞工程育种c 单倍体育种d 杂交育种 解析 选d 本题要培育的新品种为隐性纯合体 利用杂交育种 首先让两亲本杂交 得f1 再让f1自交得f2 从中选出双隐性类型即可 无需连续自交 且操作简便 人工诱变处理量大 且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细胞工程育种无法得到aabb的个体 单倍体育种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 且操作技术要求高 3 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 要育出黑色长毛兔 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杂交育种 基因工程 诱变育种 克隆技术a b c d 解析 选d 最常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可以把不同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 当然 进行诱变处理理论上也可以得到黑色长毛兔 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缺点 前者周期长 后者盲目性大 最理想的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 4 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把两个小麦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b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c 培育无籽西瓜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三倍体西瓜雌蕊柱头d 袁隆平培育的高产 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 选c 在育种过程中 将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 通常采用杂交育种选育获得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形成的是多倍体 与原个体差别很大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采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 单倍体育种不能产生新基因 因此不能形成抗病的水稻品种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可以获得无籽果实 袁隆平采用杂交育种原理 选育出高产 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 5 现有甲 乙两种植物 均为二倍体纯合子 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 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 且相关性状均为核基因控制 若利用甲 乙两种植物的优势 培育出高产 耐盐的植株 可行的方案是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b 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物的卵细胞中 然后进行离体培养 c 两种植物有性杂交获得f1 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d 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 并直接培育成幼苗解析 选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目的植株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 可培育出高产 耐盐的植株 b和d中获得的均是单倍体植株 高度不育 甲和乙是不同物种 存在生殖隔离 6 创新探究 野生香蕉是二倍体 有籽无法食用 东南亚人发现无籽香蕉可食 但由于某种真菌的感染 食用香蕉面临灭绝 1 无籽 可食用香蕉的变异来源可能是 2 假若生物学家找到了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野生香蕉 如何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无籽香蕉 方法名称 请用图解表示育种过程 3 假若生物学家找到了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另一种植物 如何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抗菌香蕉 方法名称 请简述育种过程 答案 1 染色体畸变 2 多倍体育种 说明 从中选出抗菌的品种 3 基因工程育种 a 提取抗菌基因 目的基因 b 抗菌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 c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原有的三倍体香蕉细胞中 d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出抗菌的香蕉新品种 7 2010年西安四校一模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 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 高产 稳产 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小偃6号 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 杂交不亲和 杂种不育和后代 疯狂分离 1 普通小麦 六倍体 与偃麦草 二倍体 杂交所得的f1不育 其原因是 要使其可育 可采取的方法是 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几倍体 2 假设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1可育但更像偃麦草 如果要选育出具有更多普通小麦性状的后代 下一步的办法是 还有一些研究者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中高蔓对矮蔓为显性 感病对抗病为显性 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据图分析 1 过程 的自交代数越多 纯合高蔓抗病植株比例会越来越 高 低 若逐代筛选掉不符合要求的植株 那么如果从杂交所得的f1杂合体算起自交 淘汰 自交 淘汰 到第n代时 表现型符合要求的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可以用字母表示 按这样的比例 自交 代后才能使纯合植株的比例达到95 以上 2 过程 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经过 形成愈伤组织和 继续发育成单倍体 再进行加倍处理 选取表现型符合条件的植株 3 过程 是直接通过基因工程导入某种基因来获得理想的基因型植株 其思路如图所示 请问图中酶a是指 酶b是指 4 研究者偶然发现 获得的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一些个体的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株 设计两个方案 检测这一性状是否能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