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_第1页
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_第2页
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_第3页
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_第4页
颈椎病特色针灸治疗(2017-09讲义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颈椎病的特色针灸治疗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八病区王小寅副主任医师 讲者介绍 王小寅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八病区主任 专攻 促醒针法 治疗各种昏迷 中风偏瘫 截瘫 四肢瘫 脑瘫 吞咽障碍 言语不利 擅长运用浮针 平衡针 蜂针 火针 舌针 眼针等特色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月经不调 顽固性失眠等疑难杂症 颈椎病的特色针灸治疗 颈椎病概述颈椎病的平衡针治疗颈椎病的第二掌骨全息治疗颈椎病的特效穴治疗颈椎病的浮针治疗 颈椎病的概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颈椎骨关节炎 增生性颈椎炎 颈神经根综合征 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 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 韧带增厚 致使颈椎脊髓 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 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椎节失稳 松动 髓核突出或脱出 骨刺形成 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 脊髓 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 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颈椎病临床表现 1 神经根型颈椎病 1 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 麻木 疼痛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 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 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 痛点封闭无显效 5 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 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 脊髓型颈椎病 1 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 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椎管狭窄 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 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颈椎病临床表现 3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曾有猝倒发作 并伴有颈性眩晕 2 旋颈试验阳性 3 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 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 除外眼源性 耳源性眩晕 6 除外椎动脉I段 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 和椎动脉III段 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 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 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 DSA 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 眼花 耳鸣 手麻 心动过速 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 椎动脉造影阴性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5 食管压迫型颈椎病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 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 等 6 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 是指具有头 肩 颈 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 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 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 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7 混合型颈椎病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的颈椎病 颈椎病的平衡针治疗 王文远 教授 主任医师 194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 1961年师承于鲁南名医刘春启门下 1975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学院 荣立2等功2次 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 科技先进个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先进个人 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文远教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中国医促会理事 中国老年学学会平衡针灸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军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钓鱼台养生保健中心特聘专家 颈肩腰背痛常用穴位 颈痛穴 液门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 握拳 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 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 布有第四掌背动脉 皮下有手臂静脉网 和尺神经手背支 指背神经 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针刺特点 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法针感 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功能 疏筋活血 清咽利喉 消炎止痛退热 调节神经 主治 颈部软组织损伤 落枕 颈肩综合症 颈肩肌腱炎 颈性头痛 颈性眩晕 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 眶上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肩周炎 足底痛 示意图 杂病穴组 感冒穴 定位 半握拳 此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解 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 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 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 将针体退到进针处 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 即可出针 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 出现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 退热 消炎 抑菌 抗过敏 解热散寒 清咽止痛 主治 感冒 流行性感冒 鼻炎过敏性鼻炎 头痛 上呼吸道感染 腰肌劳损 坐骨神经痛 示意图 颈肩腰背痛常用穴位 肩痛穴 肩周穴 中平穴 定位 此穴位于足三里下2寸 偏于腓侧2寸 局解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 深层为腓骨短肌 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 明显得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感 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 足趾和踝关节传导 功能 消炎止痛 降压 醒脑 扩张血管 调节内脏 调节胃肠 内分泌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 肩周炎 根型颈隹并 颈间肌筋膜炎 落枕 以及偏头痛 高血压 胆囊炎 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 带状疱疹 肋间神经痛 急性腰扭伤 癔症性昏厥 上肢瘫痪 中暑 休克 昏迷 癫 精神分裂症 按语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 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示意图 定位 此穴位于足三里下2寸 偏于腓侧2寸 局解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 深层为腓骨短肌 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 明显得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感 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 足趾和踝关节传导 功能 消炎止痛 降压 醒脑 扩张血管 调节内脏 调节胃肠 内分泌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 肩周炎 根型颈隹并 颈间肌筋膜炎 落枕 以及偏头痛 高血压 胆囊炎 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 带状疱疹 肋间神经痛 急性腰扭伤 癔症性昏厥 上肢瘫痪 中暑 休克 昏迷 癫 精神分裂症 按语 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 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 第二掌骨全息理论 1937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侧全息穴位群 通过对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规律的探讨及研究 发现了人体的许多全息元 为全息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同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 临床实践验证了人体结构的全息特性 为全息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的规律 经研究发现这些规律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 人体各个部分 各个系统均遵循相同的分布规律 表达了穴位分布的全息率 在中医诊断中 这些穴位能够直接反应病情位置 身体各个部位是相互作用联系的 如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 近心端是足穴 而头穴与足穴连接的重点是胃穴等 颈椎病的特效穴 后溪穴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 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具体在在小指尺侧 第5掌骨小头后方 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 有指背动 静脉 手背静脉网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小肠经上穴位 输 木 穴 主治头项强痛 腰背痛 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耳聋 目赤 癫狂痫 疟疾 颈椎病特色针灸疗法 浮针疗法 符仲华简介 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 南京大学生理与疼痛医学博士 再灌注活动的首创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医学研究所所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华浮针学会会长 中国针灸 杂志编委 发明的浮针疗法为第一军医大学 九五 科技成果 获2001年度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浮针医学的三个来源 黄帝内经 灵枢 官针 篇直针刺 浮刺 旁针刺等刺法的影响 腕踝针疗法 1972年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发明 针灸临床得气重要性的反思 2020 2 13 浮针的第一例 1996年6月 符仲华博士创造性地运用皮下针刺的思路治愈一例广州增城的女性网球肘病人 引发他对皮下组织的思考 2020 2 13 符仲华博士的创新 针具改革 普通的毫针专用针具浮针 针刺手法 传统的 提插捻转 皮下扫散 辅助手法 无辅助手法再灌注活动适应症的不断拓展 治疗四肢的软组织伤痛治疗颈肩腰背痛治疗内脏痛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2020 2 13 浮针疗法的概念 浮针疗法 Fu sSubcutaneousNeedling FSN 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引起病痛的患肌 tightenedmuscle 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lingtherapy 操作时 通常还配合再灌注活动 reperfusionapproach 2020 2 13 2020 2 13 针具适应症作用部位作用层次针刺疗法浮针疗法作用的部位是健康 生理状态 的部位 其治疗的部位是不健康 病理状态 的部位 与阿是穴截然不同 与现代干针也明显不同 因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所含神经 血管较少 所以针刺时基本不痛 没有感觉是最好的感觉 什么是浮针疗法 2020 2 13 浮针手法的发展 偶然的故事 治疗一位广州的渔民牙龈炎引起的牙痛 皮下针刺后症状好转 但改善不明显 当时不知道任何辅助手法 想用针灸的 提插捻转 但因面部血管多 容易刺伤血管 只能在皮下做扇形运动 结果收到奇效 传统针灸的提插捻转皮下扫散手法 2020 2 13 2020 2 13 浮针的操作要点 A进针器进针斜坡向上 畏惧者深吸气慢呼气B稳定运针针尖上翘 遇阻绕路C平稳扫散平扫 旋扫 2020 2 13 操作特点 还有 进针器扫散动作再灌注手法 2020 2 13 确定进针点五原则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 大范围 多痛点的宜远 手电光柱效应 2多数情况下 选择在病痛部位上 下 左 右处 这样便于操作和留管 但在关节附近或者在肋间 不必拘泥上下左右 可以斜取进针点 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 结节 破损 凹陷 突起等 还要尽量避开浅表血管 以免针刺时出血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能有肘尖 髌骨 桡骨茎突 尺骨小头 内踝 外踝等部位 5进针点的皮肤不紧不松为最佳 我们认为疼痛的原因 我们认为 肌肉长期收缩和舒张 从而劳损 导致肌肉痉挛 患肌 诱发肌肉内血供不足而导致肌肉缺血 从而出现疼痛症状 所以我们在浮针治疗时找治疗对象是患肌 2020 2 13 患肌的特点 患肌就是存在一个或多个MTrP的肌肉 医生触摸患肌时指下有 紧 僵 硬 滑 的感觉 患者有酸胀不适感 患肌的相关活动范围减小 时有乏力感 2020 2 13 为何选择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愈力 对人体各组织的自我修复起促进作用 疏松结缔组织具有无极性 各个方向上的分布无区别 所以浮针在痛点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针刺 疗效没有区别 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表面 形成肌肉的肌外膜 还深入到肌肉内部形成肌束膜和肌内膜 因此浮针扫散治疗时 大幅度牵拉疏松结缔组织和肌肉 可缓解患肌的挛缩和缺血状态 改善肌肉功能 消除临床症状 类似农民耕田 园丁松土 2020 2 13 为何要用辅助手法 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活动 用力使得患肌向心收缩或离心收缩 使得患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 然后迅速舒张患肌 是患肌血流增加 有利于缺血状态的修复 改善缺血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外界大量的新鲜血液运送到缺血的局部组织 使得局部组织得到再灌注 重新建立良好的循环 2020 2 13 再灌注活动的操作要求 幅度大 确定患肌后 引导患者做到最大幅度 等张收缩 或者最大强度 等长收缩 活动 医生的力量就是阻止患者做上述动作 速度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