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doc_第1页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doc_第2页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doc_第3页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doc_第4页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美学月亮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传说到诗歌典籍记载中,单说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人的);“蟾蜍”、“玉兔”、“玉羊”(体物的);“蟾宫”、“金盆”、“金镜”、“玉盘”、“桂宫”、“天镜”、“明镜”(状形的); “冰轮”、“冰镜”、“银钩”、“玉镜”、“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示质的)等,可谓形象别致,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里,月亮哲学博大精深。月是物质的,月又是精神的;月是时间的,月又是空间的;月是生命的,月还是文化的。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人生的圆满、缺憾就像月亮一样。而望月怀远,望月而感,对月抒怀,听月悲秋等,往往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学审美意蕴。月亮的情感寄托美。在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常常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诉说对象,有道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所以古诗中的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全诗深情地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青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怀妻之作。全诗构思巧妙,借闺中望月诉说思念之情。其实是作者自己思念妻子,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从头至尾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诗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苏轼借此表达了既然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那么只要人常在,也能同赏一轮明月了,这是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因此,上述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月亮的阴柔之美。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这是因为“似水柔情”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曰:“月者,阴之宗也。”(淮南子)“月者,太阴之精。”(大戴礼)即说明月亮的阴柔之美表现在阴柔之“道”上。如追求和谐团圆,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这便是月亮阴柔之道的自然“人化”。而其阴柔之美,不仅有纤细、温顺、含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缠绵、深沉、纯情、热烈等方面的流露。例如“月上柳梢”,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喜悦;“晓风残月”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哀伤;“月照高楼”则又是孤寂念想、情到深处的眷挂。月的自然含蓄总是与情爱相连。老子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其精髓就是突出阴性文化,而阴性文化正是以月亮为象征的“阴柔”之“道”。所以,月亮文化的“阴性”特征与老子的“阴柔”哲学正相吻合。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此诗从“望月”这个颇具阴美内含的举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将读者引上了苍穹中的明月,又从明月牵引到天涯,再延及到万里之外的“远人”那里,从而刻画出静谧幽远的氛围,充满了深切的思乡怀远的情感,营造出寄兴深远而又清新明洁的意境。尤其在唐代边塞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用明月跨越时空的隔绝,将月亮化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的阴柔之美。月亮的禅宗哲学美。研究表明:佛学中所谓的“以指指月”,即禅师引导、启发弟子悟道。“禅”就是月,语言就是指头。禅师们经常通过对“风、花、雪、月”的吟咏,来说明禅理,来表达追求的宁静淡远的心境。所以,月亮就是禅的境界。例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寒山禅师语)又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已久,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溶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禅宗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唐代诗歌中尤其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王维吟唱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纯宁静的空灵美;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而“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表达出了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在月光中被淹没或带走了的感慨,正如“月光如水”的流逝一样。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秦月”“汉关”;“淮水”“旧月”无不是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些诗歌中,“月”的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自然造化,竟然成了诗人人生如梦,时过境迁,以及人生苦短的“修短随化”的哲学思考。 月亮的生命永恒美。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的“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因此,人们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发出了对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追问和慨叹。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学者认为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月亮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见证,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谚语妇孺晓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 “天地迢迢自久长,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居易对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美好祝愿。总之,中国文化创造出了无限的月亮哲学意境,月亮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人们总希望将有限的生命同月亮的永恒和谐相处,从而追求月亮般的宁静、高洁的美好生活和人生。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国人的梦想和憧憬。中国人所塑造的“月宫”是一个精神世界,在赏月的过程中,思想得以清醒,灵魂得以安静,安神定魄,心平气和,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修养!月亮成语月朗风清 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出自唐朝的洛神传:“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 月缺花残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摧残。出自唐朝温庭筠金荃集?和王秀才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风花雪月 原古典文学中常用以作为描写对象的四时景色。现多指诗文堆砌辞藻,内容限于写景言情。比喻风流场中男女间的恋爱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出自宋朝邵雍伊川击壤集?序:“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也?”水中捞月镜花水月海底捞月 到水里捞月亮。比喻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出自明朝汤显祖牡丹亭冥誓:“虽则似空中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 光风霁月 光风:指雨后初晴时的和风;霁月:雨或雪停止后的明月。指雨或雪过后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人心地光明、胸怀开阔、品格高尚。也比喻和平安宁的社会气氛。出自宋朝丘宗鹧鸪天:“陆海蓬壶自有山,光风霁月未应悭。” 众星捧月 天上众多的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一个中心,或许多人簇拥一个他们推崇的人。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捧月。” 闭月羞花 闭月,也作“蔽月”使月亮躲*起来,花儿感到羞愧。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出自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花好月圆 花正盛开,月亮正圆的时候。比喻美满,祝贺之辞。出自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则合这好花休谢,明月常圆。” 花容月貌 花一样的容颜,月亮似的面貌。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出自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那娟娟小姐,花容月貌,自不必说。” 吟风弄月 吟:吟咏。指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吟咏写作。指一些作品内容空虚无聊,脱离现实。出自元朝张养浩普天乐:“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其乐无涯。” 近水楼台先得月 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先看到月光。形容地处近处便可获得优越机会,得到利益。出自宋朝陈义寺居:“楼台近水涵明鉴,草树连空写素屏。” 披星戴月 身披星光月色。形容早出晚归,极端辛苦忙碌。出自元朝无名氏冤家债主:“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秋月寒江 秋夜皎洁的月亮,冬天清澈的江水。比喻有贤德的人心地纯洁,清澈不染。出自宋朝黄庭坚赠别李次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出自清朝金圣叹批西厢记:“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清风明月 清朗宜人的风,皎洁明亮的月。形容自然景色之美。也比喻高人雅士。出自宋朝欧阳修会高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相人。”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比喻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景象。出自宋朝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 日月如梭 梭:织布时牵引纬线与经线交织的工具。太阳和月亮如同穿梭似的来去。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出自宋朝高登东溪集?朱黄双砚:“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 日月经天 经:经过;行:流过。像太阳、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流经大地一样。比喻光明正大,永恒不变,历久不衰。出自后汉书?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海河带地,不足以比。” 蹉跎岁月蹉跎:把时光白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让时间白白地浪费。出自晋朝阮籍咏怀第四卷:“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日积月累 一天天一月月不断地积累。形容长时间地积累。出自宋史?乔行简传:“日积月累,气势益张。”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出自清朝吴趼人痛史?原叙:“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 穷年累月常年累月 穷:尽,完;累:积累;穷年:年初到年终,整年,持续几个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接连不断。形容历时长久。出自荀子?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峥嵘岁月 峥嵘:山势高峻奇特的样子,引申为不平凡。指不寻常的岁月。出自宋朝廖行之沁园春?和苏宣教韵:“算如今蹉过,峥嵘岁月,分阴可惜,一日三秋。” 猴年马月 泛指没有指望的未来岁月。 千里共婵娟婵娟,古时指月亮。千里范围内的人共享明月,比喻不同地域的人共同享受同一样的良辰佳时。出自宋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光一族 每月把钱花光的人。月亮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 1、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 “一阴一阳是为道”。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解释。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因此三岁儿童都知道,称呼太阳为“太阳公公”,称呼月亮为“月亮婆婆”,决不会搞错。 关于月亮最著名的神话故事是哪一个?嫦娥奔月。传说神射手后羿得到了一种不死药,一天外出时交待妻子嫦娥不要乱动这种药。嫦娥却充满好奇,于是趁后羿不在,偷偷地把它吃了,结果飞升到月亮上,住进了广寒宫。虽然嫦娥从此长生不老,但永远孤身一人寂寞难熬。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就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独得连猪八戒做天蓬元帅时喝醉了酒,竟然按耐不住调戏起她来。嫦娥其实就是女娲。 关于月亮的神话还有很多。譬如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被夹在月亮上的桂树中间。吴刚学仙有过被罚每天砍桂树,但每一斧砍下去只要斧头一拔出来,豁口就合拢了,就这样砍了又合,砍了又合,永无尽期。吴刚伐桂的故事与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的故事惊人地相似。 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就是三只角的乌鸟。据此有人不无骄傲地宣称:我国最早发现太阳中有黑子,比西方科学家早了几千年。同学们想想,传说中月亮里边是否也有一些动物呢?月亮中有蟾蜍,还有玉兔。蟾蜍蛙娲娃人蛙同源兔子的怀孕、生产周期月亮盈亏周期女性的生理规律 2、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所以红楼梦中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污浊。”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韦庄:“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苏轼:“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异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我国古代的爱神、媒婆被称为月下老人。情人相会也往往选择月下,有诗为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元夜)“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连金庸金大侠封笔多年之后,还破例写了一篇小说月云,专写他的初恋情人。月云,多美的名字,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呀! 3、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章碣对月)“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明月如诗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知被古今多少墨客骚人吟咏过,简直被他们写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吾歌京本通俗小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他们掬月入诗,或用之以写思念,或使之以抒愁苦;或显示于良辰,或昭示于美景;或捧之以才子,或献之以佳人;或邀之以寄朋友,或拿来以寄君王;或化为婵娟女,或化做嫦娥梦;或照罗床轻帐,或照孤疆沙场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古今人悠悠,情亦悠悠。 思念幽情寄明月。“我寄愁心以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把心寄明月,朋友随月收,情谊传千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思念弟弟苏辙之手足情,一变而为中华民族的普遍祝愿美、思念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李白的思乡悠悠情。望月怀人,从诗经陈风月出发至“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月亮已然成了怀远思人的意象,凝聚成一种积淀的审美意识,而广泛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以及以后的诗词文赋中。 愁苦凄情托明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之一)这是游子的离愁。“泠泠玉潭水,映见娥眉月。 ”(晋虞骞视月)读此联,宛然可见呆呆遐想的一人儿在。“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王安石葛溪驿)这是一种微微的思乡之幽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光。”(南朝乐府民歌秋歌)这是思妇之怀远。“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苏舜钦中秋夜)这是对故人的愁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看似淡景,却寓离人无限悲凄痛苦。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这是李商隐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白居易江楼月)这是白居易对家人的思念。“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陆游月下醉题)这是陆游对亲人的无比怀想。“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宋朱淑真秋夜)你看,桐、月交织,纡徐委曲而深邃,真是不言愁而句句带愁意。“风音触树起,月色度云来。”(南朝梁刘孝绰夜不得眠)“ 风音”指风中枝叶相摩音,此乃愁绪如云,随月生而生。“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北朝萧悫秋思)这却是悲秋之感。“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南朝梁范云别诗)这两句虽也是写思妇怀远,但真是别有情趣,你瞧,她追忆他们分别在河桥边,那溢满的河水,也难以载动的、沉重的离愁,别后的时间是这样的长久,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一次次盼团聚,一次次落空。作者这根神奇的笔,真是把此情此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我国古诗词写思念、抒愁情的“月亮”简直是世界之最,中华独步。 男欢女恋惹明月。“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南朝 宋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首一)“明月”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句活脱脱地写出了男子爱而欲得又不可得的焦灼心情。“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南朝宋谢庄月赋)真乃男女离别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一对情人在春月下,嬉戏追逐的可人画面,读之立即浮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读来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般的优美。一轮明月,不知惹出了多少男欢女爱之似水柔情,难怪民间有将撮合男女的媒人称为“月下老人”一说。 旷远、豁达邀明月。“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旷远、豁达、宁静、愉悦心情的流露,谢灵运去官还家,获得解脱的愉快心情,于此可见一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星辰撑开了夜的地幔,波光织出了金色的彩屏,阔远的境界,旷达的胸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而作者的兀傲神情立现。“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陆游秋波婿)陆游的“多情(爱国情)”恰似南山的一轮明月,朗照社稷山河,耿耿衷心可见。“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宋女词人王清惠满江红)表面上,词人大声地追问姮娥(月亮),容许我追随你吗?而实际上是,凸现了词人看破红尘,想超脱尘世,而追求永远的清静之情。“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杨万里好事近)此词中的“诚斋”、“万花川谷”是作者的书斋、花园名,你看,月光朗照下的斋、竹、园不正是作者超凡脱俗的情趣和精神世界的窗口吗?作者那种高贵、雅洁、清寒的品格不正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吗?“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陆游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则更是写月以表达一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陆游泊公安县)诗人写此诗时已经54岁了,可是,理想之火,希望之光,还在放射着光辉。 沙场、朝廷共明月。“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边关的寒月,照凉了多少沙场将士的一腔热血。“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宋张耒怀金陵)朝廷的荒淫误国则更使沙场报国的将士心寒。 良辰美景出明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松间浮动着纤纤月波,清泉在山涧幽咽歌唱,真乃秋天里的春天!“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宋文同新晴山月)文同是诗人,更是画家,落影如诗更如画,美景不胜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鸟儿、月儿嬉戏、追逐打闹,美景不胜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俘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黄昏月衬托梅花,梅花更显妖娆而娇媚。“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这句看得出来,是化用苏轼前赤壁赋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美景人共的思想则又是多么地高尚而博大!“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目见阔远之胜景,心生宽大之胸怀。“帘月度斜晖,风光起余馥。”(南朝梁萧子范夏夜独坐)则又是清幽之景致,宁静、恬然之感觉。“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宋张耒和周廉彦)描摹芳邻暮色之美,抒发潇洒的踏春之乐,流露出陶醉于大自然的融融情怀。“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明月照耀中,归有光的童年时光何其美丽! 气节耿耿藏明月。“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涉江)屈原的爱国忠君之气节,可为代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宋谢翱秋夜词)元军占领了宋朝的大片河山,可宋遗民依然与元不共载天。 帝王征兆显明月。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记载着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宋兵包围金陵之后,后主李煜曾派徐铉去宋朝“口舌解围”。徐铉盛称后主博学多艺,而私下以为宋太祖无文。赵匡胤即命他朗诵李煜的诗,徐铉当即背诵了李的秋月诗,其中有“揖让月在手,动摇微风生。”这样的佳句,自认为是天下少有之。不料太祖闻后却笑道:“寒士语耳,我不道也。”徐铉不服,请聆其作。太祖曰:吾微时自秦中归,道华山下,醉卧田间,觉月而出,有句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语毕,徐铉不得不表示叹服。你看,赵匡胤的句子确实凸显了其帝王之兆,滚滚不阻之气势。贾雨村也写过这样的诗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的野心勃勃,于此也可见一斑。 比喻借代用明月。“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 ”(晋郭璞游仙诗十四首其五)“珪璋”比喻美好高贵的人品,“明月”则比喻有才德之人,这两句表达了独善其身的儒学才子之情。“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这里的“明月”则又代指了佳子弟。“辍耕扶日月,起废极吹嘘。”(宋陈师道丞相温公挽词)而这里的“日月”则是代指皇帝和太后,两句的意义是,司马光极力起用反新法被斥的官员。“月光临户使,荷花依浪舒。”(南朝梁 萧纲怨歌行)此句的“月光” 喻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