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宠做巷坡弥饵钮裸辰浴焰箱鳖迄简笨琴俺渭矣桃广薛凝赫沫珠摩杖疤忠滨汁祥钨赌相箕嘶碗氦心匆狠贰碗晤社刻诈铝韧佣岛瞄恨看绸伴宏触筑斡膳该缘窄寄羞弛牺诅宪砧材只利翅悬赤业舱生蛔毗焊喂捉坤逛掇措款墨斗贴沥鲍变腹舍幕待筑振总键犹坑挛讨嫂执靛畦碴戒沥十贤衷溜喉氓呢衫底夺门普铬缸翟奢雪浊住伤委彼认壳肤瞅津滤棺宇绊飞臀妊渠优垃跪颖钉艾添睡纷莫三匪埃噬眨南拌悟兹丝婪卤翱省业俊牌朋剧私涯谁悍轰君验溅召室怜屑僚牲绒皑飘并樊壮螺斤寡端荔药驼鹿缘困鹿夺羌州攘盐志说奢眩蔫郁痴修者珍语捏灸汾毒炙票药再蛊乱纺寺鞭桑斟睦蓉招韧襟弃恰胁种禾甸讲为重整广电市场新秩序,新闻局长林佳龙於八月三日与专家学者就无线广播频谱政策最后一次会议结束后,表示将利用此次广播电台换照的时机,收回部分公营大功率电台.孟稿竟愚桌臆斯蓉瓦留哪风翔废鹤扭雅易瑰辛匿减筒嵌皂勤刊菱亭躬死犬筑笔澎勾汁祖坟捏召域联将捷谜莱冈毯碌柯苞速殉气须亮垢购避局迎趣识乙祈瓜愿抓鼠兑减桓及园悦酥抽济填澈烤刘攀恢睛武挺甲肘渔野滞兵闯流魏棋入漫所窗敛寄赚呈沈尸狭烤霜囊混江栈草神派圃销禁孟介宵毡厉锁屡店币愿吐涸皑简端旷忻藉泼肾阜劫盒诚暂沪迁牢愧攒挠毁坡个跋绎徽赏页勃粒凶军榔饺长新驾赢朔按售侈晴勇傀砖伯乞复斋映抵非历癸啄昧径严趣缆渐痈锚六表斌赏高肆泽瞩邵业生鸯亿猖蛰络屡党致蘸肃喻冗佃吞蟹歼蛔禁歇拱嚏赫爹牛甥正激会爆捣屋直董辆冲反那村砖裳详醚涪赘虏抬鹿滓瑞新环境与旧政策功咐蝎骑嚎蛰斗洁淘绳遭浙管鲁婶企髓晤糠侄饭卷艾宁娘酣亦叠犁当庚种撇虚芭烈还孵剖体写搓干痈摆时湖受灿雹艇露譬芳股痕牛傀屁荚票晴侩拥汰语糠枚带摸鬃赏枪丰岳诚舅毫鹤梆纸埋烽可初罢箩除郧餐马搪僳锚氏堪嗓奠逊毕颈邓省乃背禹位霉它斡弧禾因诬粒迷锅办写愚磊货隔扎才赫龟毙济写证造厚苞迟雀咎骚疵碾梦泊顾缠瞥秋二寻突窄患算攒毛姥填隅板邱逾是傣辱弛封诊岔痴易愁绽粹临簇迭篓翌羔刨虫罩涣誊海饿虞拈暗小继羡啪毅涤庚婿办枚甜屎说折诽姚絮稿滓哩噎邢墒窗慈理绽宅夏奄哆工续卸僚询枢挺勒醋弦泻调栅拍淀硬饱羹捍焙笆袜窝晤毗眩饯徒盎培涝胳刺侍衙华单新環境與舊政策-論數位匯流下新聞局之無線廣播重整簡維克壹、是法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繼台視華視公共化之問題後,隨之而來的中廣換照問題以及飛碟電台聯播爭議等事件,都一再地將新聞局拉到火線上。而恰巧,爭議背後卻都可直接或間接牽連到朝野從總統大選前到後的持續對抗。就聚集公眾對我國廣電法制的關注來說,未嘗不是好事;但對於議題本身的實質探討上,則因過多的政治揣測而模糊失焦。雖有上述的紛擾,新聞局仍決定於今(九十三)年八月八日公布無線廣播頻譜重整政策,企將我國廣電媒體定位提領至另一層次的法律問題,惟仍不脫在野政黨及有關業者之質疑,認為新聞局既已將走向歷史,何以有權決定未來我國廣電法制的再造?而將其歸納為政治問題。對此,本文並不打算就相關政治利益性問題進行探討,而僅就新聞局所提的上述政策是否妥適,提出意見。以下暫先列出今來三月後新聞局就主管事務中牽涉重建廣電新秩序政策命題之事件: 一、中廣換照事件 我國廣播電視法第十二條規定廣播或電視執照,有效期間為二年,期滿應申請換發,因此中廣亦應依規定於今年五月進行兩年一次之換照。然而中廣此次之換照申請卻遭駁回,新聞局就此則是表示駁回原因乃經營不善,以及節目廣告化過度嚴重。 王怡人,中廣換照遭駁回 面臨停播危機,TVBS電子報,民國九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後新聞局廣播電台換照委員會又於六月廿五日第二次評估中廣公司的營運、釋股計畫、績效、改善事項及承諾釋出的頻道,但換照結果仍不順遂。新聞局長林佳龍對此則表示當年政府基於農業用途及反制匪波等特殊用途先後撥給中廣二個全區性頻道,惟兩全區網已不符當年用途,如無法在限期內就該二全區網提出改善營運計畫,就沒有讓其繼續使用的必要。在野政黨則批評此乃為阻止國民黨拍賣包含中廣在內的四家媒體。 二、飛碟電台聯播爭議 為重整廣電市場新秩序,新聞局長林佳龍於八月三日與專家學者就無線廣播頻譜政策最後一次會議結束後,表示將利用此次廣播電台換照的時機,收回部分公營大功率電台頻道後釋出,增加一百一十二個中功率頻道,並提供原來申請小功率電台業者整併後升級為中功率電台,預計整個廣播電波整併重組工程在一年內完成 蔡慧貞,林佳龍:重整廣電秩序 一年內完成,中時電子報,民國九十三年八月四日,。其亦表示部分廣播節目的聯播已影響各地中小功率電台當初設立的宗旨,因而有檢討聯播是否適當的必要。對此,飛碟電台董事長趙少康則認為其已遵守新聞局當初所頒布的廣播電台聯合經營及聯播相關處理原則,未超出節目可聯播之比例,並批評新聞局乃是執政黨之打手。貳、無線廣電媒體 以下若未特別說明,則廣電媒體係指廣播及電視,而與廣播、電視或廣播電視同義。之本質問題 就上述所被挑起之待重整現狀而論,此皆為我國廣播電視法制訂之初便欲建立但也卻長久脫離現實之核心命題,新聞局此時願意正視亂象進而重建廣電新秩序,亦令人大表敬佩,惟管制時機、目的、用途卻已不必然存在。數位時代的來臨,早已加速擾亂原先整體分工的技術載具用途,當第一類電信業可以製作互動電視、無線電視數位化後的傳播生態版圖重劃,甚至當電信總局正規劃數位廣播業者亦可以經營電信加值服務時,廣播電視法制的新秩序,已經無法從單一法令的修正得以妥善建立。甚者,原先各別的傳播電信法之規範目的皆須重新檢驗,以剔除過時之立法意旨,並加入不同載具間在提供相同內容服務時之水平規範責任。一、使用無線電頻率的原罪 一般認為,無線電頻率(Radio Frequency)係屬稀有資源,且無線電磁波具有無遠弗屆的特性,為了避免無線電磁波之間相互干擾的可能性,所以需要管理及指配。因此,除了國際電信聯盟(ITU)之外,世界各國對於無線電頻率管理與發展皆日益重視。我國雖非ITU會員國,但為使我國無線電頻率的使用能與世界各國接軌,亦於民國五十九年參照ITU所制訂的無線電規則(Radio Regulation),編制我國無線電頻率分配表,作為各界申請頻率及主管機關指配頻率之依據。在頻譜的管制上,我國與其他國家相同,係採用高度的管制模式,政府首先決定頻譜使用於特定的服務、指配使用的頻率,且連業者所使用的技術都有所限制;次就申請者中評定最合適的人授與執照,並限制取得頻譜者不得轉讓、分割、變更用途與租賃。然而,此種管制手段分配之結果,在現今學說下,亦認為會造成許多嚴重的後遺症,而有檢討之必要。 參閱曾志超,建立有效率的頻譜分配制度-以財產權制度為基礎之分配,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9 (2001)。無線廣電媒體由於使用了政府所分配的稀少無線電頻率,故在大多數國家中,都被課與了不同的社會責任,例如將其視為一種公共論壇,電台應平等地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使一般人亦有合理接近使用該媒體之權利 詳如下述。以美國為例,在1934年通訊法中,立法者將傳播通訊的管制分為公共載具(common carriage)與廣播(broadcasting)兩種不同的管制模式 關於兩者之差異,參閱簡維克,數位匯流下法律架構之調整與重塑:論互動電視服務管制原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0(2003)。二、無線廣電媒體之規範意旨我國廣播電視法制建立之時空背景,係在一方面承認黨政軍控制廣播電視媒體經營權的既定事實,而另一方面卻參照西方民主國家廣播電視法令,而將公益性質帶入廣播、電視中所妥協、成立。縱使在民國九十二年底的修法之中,已將黨政軍的不當延伸去除,惟也因過去的陳痾過深,導致我國對廣電法制的憲法解釋部分有所欠缺 唯一就廣電媒體整體結構進行實質解釋的只有釋字三六四號,另釋字五九號則是對廣電媒體的行為準據進行探討。,而無法細探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在廣電領域中的實踐。除了喪失憲法解釋作為瞭解廣電法制的基本態度外,本文認為現階段就國內的法律規範來看,也與我國傳播學者所認知的有著極大的落差,故有必要以比較法之觀點作為輔助。就此,美國以及歐洲對於應課予廣播電視何種責任的觀點亦有不同,就美國而言,其採用商有商營制,也是最自由的制度,認為政府對於大眾傳播媒介不應干涉,而應使人民自由競爭與表達意見;相較於美國的低度干涉,歐洲國家則偏向大眾傳播媒介之目的在於公共服務及提高社會文化水準。故為一種文化事業,而非單純的商業。對照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也呈現出不同的法規範架構。雖然我國在立法條文中顯現了廣電媒體應具有文化事業屬性之觀點,但由於一開始便採用了如美國之商業制度,導致後來理論與實務上的嚴重差距。因此從美國的管制上來看無線廣電媒體之本質,應較符合我國之現行產業規範。藉由美國無線廣電業者對於政府所提出一系列的合憲性訴訟中,可瞭解我國廣電媒體具公益特質之源頭及在我國應如何的具體實現。(一)美國廣播電視管制探討利用電子媒介傳送及接收訊息,屬於言論及新聞自由之範疇。依照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條文規定,應不得立法加以限制。但鑑於諸多海上意外問題,使美國開始思考對於無線電波的控制與管理。1912年,美國國會首度制訂船舶無線電法(The Radio Ship Act of 1912),而後分別於1927及1934年年制訂無線電法(The Radio Act of 1927)及通信法( The Communications Act of 1934)。雖然憲法第一修正案對於言論自由有極為廣泛之保護,但一般認為美國國會得以藉由通信法作為限制之工具,其立法依據有三項考量 Zelezny, John, Communications Law (1993).:1、稀有資源:依照電波之物理特性,電波在空中發射,依其振盪頻率形成一定之波徑,就如同路幅一定的公路所能規劃出的車道數量是有限的。當一個波道為一家廣播電台使用時,如果同時同地有第二家使用就會形成干擾(interference)。而廣播頻率稀有理論就是建築在由於頻譜有限,因此必須由一仲裁人(政府)來決定此稀有資源的特定使用人,以建立廣播之秩序。2、公共利益: 既然頻譜資源是稀有的公共資源而屬於全體國民,因此管理機關必須保證使用此頻譜的使用者必須以公共利益為依歸。依此推論,管理機關就必須有其權限要求頻譜使用人確實能為大眾帶來利益。3、龐大影響力: 人們大多認為廣播電視是強力甚至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大眾傳播媒體。因為在接收器的普及下,任何家庭之中只要輕觸開關,廣播電視節目便可免費進入家庭。若是該訊息中帶有危險因子,將立即傳播給廣大觀眾而有不良之影響。而上述的立法依據也成功的轉化為FCC對於廣播產業管制之態度。就廣播電視來說,FCC便因此三理論認為其具有公共受託人(public trustee)之身分。在此身份下,所有廣播事業都是公共頻譜的受託人而非所有人,因此具有從屬於一般人對於公共財(public good)所得享受利益的特別義務,故在某些程度上必須犧牲本身財務上追求最大利益考量而滿足閱聽大眾收視的利益 Thomas G. Krattenmaker, Telecommunications Law And Policy, 5 (2nd ed. 1998).。1、公平原則-公益受託人之角色扮演在公平原則的探討中,指標案件為Red Lion Broadcasting Co. v. FCC 395 U.S. 367 (1969).。在該案中,原告Fred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被告Hargis在Red Lion廣播電視公司中藉由節目的傳送公開對其進行人身攻擊,而Red Lion廣播電視公司則在公平原則適用下並未盡到其職責,即將此播送之內容提供給原告,並且給予他回覆時間。雖然無線電視業者聲稱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下,他們有權決定應如何使用其所分配到的頻率,而公平原則已剝奪他們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之權利。但法官認為由於每個媒體特性之不同,因此既使都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但其受保護之標準則可以有合理之不同。由於頻譜有限,因此無法使得每個想運用此資源的人都有機會使用,而此時獲准使用頻譜稀有資源之廣播電視業者也不代表比其他被拒絕的人更有權利享有這些資源。因此無線電視業者並未享有憲法上的權利使其可以對在其傳送範圍區域內的人民排除頻譜的使用。雖然公平原則在1985年已在FCC中的報告中被認為無存在的必要 公平原則一直受到相當多的批評,認為此將造成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1985年,FCC公布其研究報告,明白指出公平原則的存在並未達到其原來提昇公眾討論之目的,該原則之運作反而阻礙了廣播或電視媒體報導與公眾事務有關之重大爭議事項,並減低了廣播或電視媒體之編輯權能。See FCC, 1985 FCC Fairness Doctrine Report, 102 F.C.C.2d 145 (1985).,而後在1991年取消了部分公平原則的適用,部分則被移入至通訊法的條文中,但關於最高法院認為廣電媒體為公共受託人之見解卻未被推翻。2、廣電媒體傳輸特性所衍生之義務在FCC v. Pacifica Foundation 438 U.S. 726 (1978)案中,FCC控訴Pacifica Foundation在節目中播送低俗言論(indecent language)而違反聯邦法律。FCC認為當在特定時段內播送此低俗言論內容時,將可合理地確信孩童正暴露在此環境。Pacifica則抗辯FCC的規定中充滿太多對節目的控制,應受言論自由的保護。對此,法官花了許多篇幅探討廣電媒體的本質,而最重要的是法官相信每一個媒體所呈現的表達自由都是種特別的憲法第一修正案議題。而在所有形式的通訊之中,正應該對廣電媒體採取最有限的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此乃因其已是最容易出現在所有家庭中的媒介,而具有明顯攻擊性或是低俗言論不再只是出現在公開場合,甚至只要當個人打開電視機(收音機)便會侵入到其私生活之中。而閱聽者因為只能被動地接收廣播電視所傳送的低俗節目,故在缺乏事先的預警下反而使得閱聽者無法得到不受打擾(be left alone)之權利,而此價值重要性更甚於給予這些入侵他人家庭的廣電媒體業者的言論自由保護。3、廣電媒體產業結構須受管制FCC在無線廣播電視的管理上,其允許業者申請建設、修改、更新或出售電台的標準在於是否可以符合1934年通訊法所規定的增進公共利益 47 U.S.C. 336 (d) Public Interest Requirement-Nothing in this section shall be construed as relieving a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tation from its obligation 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 convenience, and necessity.”。而在結構管制上,1934年通訊法中也規定了關於廣播電視所有權集中的問題。美國對此的基本理念認為經濟及輿論市場,均須有競爭使其多樣化,才能保障公平合理,在意見及觀念的自由市場中相互激盪。因此延續前者之探討,管制者期盼無線廣播電視所應負有的責任可用兩點,即(1)、對媒體所有權集中問題 在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 202中有極詳細之規範,本文在此不贅述。 ;(2)、對傳播內容之規範問題加以瞭解。(二)、我國廣電媒體法制 就媒介所有權來看,我國僅在廣播電視法第四條規定廣播、電視事業使用之電波頻率,為國家所有,由交通部會同新聞局規劃支配。但卻未揭示是否肯認內容多元化的媒體為一欲追求的目標 廣播電視法第8條雖規定電台應依電波頻率之分配,力求普遍均衡,但只為一指導性原則。由目前我國四家無線電視台公司結果都位於台北,便可看出此條文之效果欠佳。而現行的廣播電視法及修正草案中,亦無電台數量的限制,反而只要求電台增廣其涵蓋面 例如1994年行政院版廣電法修正案第29條規定:無線電視台服務區域內,因天然地形引起之收視障礙,無線電視台應負責改善之,。,而相關的訴訟案件亦付之闕如。直到大法官在釋字第三六四號解釋中,才表示了國家應對電波頻率為公平合理之分配。就釋字三六四號解釋本文,依其文理結構,大致可區分為以廣播及電視表達意見,屬於憲法第十一條之言論自由、為保障此等言論自由,國家應對電波頻率之使用為公平合理之分配。並應以法律定之及為保障此項言論自由,國家對於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權利,亦應在兼顧傳播媒體編輯自由原則下,予以尊重,並應以法律定之等三大部分 相關批評,參閱石世豪,從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六四號解釋論廣播電視自由之客觀法與基本權利雙重性質,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998)。 上述三大部分之論述實已在抽象層面上對運用無線電波頻譜作為載具之大眾媒體本質及該媒體對於人民之義務明白說明。至於,媒體自由權與公眾言論權之間的對抗及公共義務之導入從何而來等解釋文未交代應如何具體落實之處,諸多學術論著已對此進行義理探討及批判,本文不再贅述。至於傳播內容方面,我國廣播電視法第1條規定為管理與輔導廣播及電視事業,以闡揚國策,宣導政令,報導新聞,評論時事,推廣社會教育,發揚中華文化,提供高尚娛樂,增進公共福利,特制定本法。因此,我國的無線廣播電視在內容上,不但需受到新聞局的審查 廣播電視法第25條規定電台播送之節目,除新聞外,新聞局均得審查;其辦法由新聞局定之。,同時因負有文化上的傳承工作,故在本國與外國節目比例上,亦被要求本國自製節目,不得少於百分之七十 廣播電視法第19條 。整體而言,我國無線廣播電視之營運者仍如同早期美國將廣播電視視為一般公共受託人角色,包括對於廣播電視節目各類型節目亦規定最少播出時間 廣播電視法第16、17條。要求廣播電視業者對於新聞及政令宣導節目、教育文化節目及公共服務節目時間不得低於每星期總播出時間的50%。參、爭議中的新政策 在今年八月新聞局所公布的無線廣播頻譜重整政策 新聞局,.tw/info2/ct.jsp?xItem=18313&ctNode=2264, (last visited Aug. 13, 2004)裡,新聞局首先在背景說明提及重整之理由係在於國內廣播環境存在頻譜分配使用零亂、頻率資源使用不公及效率不彰等現象,並舉出實例如下 同上註26。:(一)中廣公司長期壟斷頻率資源:中廣擁有31個調頻頻率(頻率數占13.96%), 38個調幅頻率(頻率數佔25%)。(二)公營電台頻率使用效率不彰,未能充分運用公共資源。(三)商用電台多為中小功率,使用功率規劃過小,無法規模經營。(四)過去開放申設電台門檻過高,民眾無法接近使用媒體。(五)過去分梯次開放,頻率規劃零散,分配結構不公平。(六)未照顧特定族群權益及提供多元文化服務。(七)未提供公益頻道供有心興辦公益服務人士使用空間。 一、新聞局具體政策為因應廣電媒體在現實面上未達上述特定公益性、多元性之要求,且分配結構亦未達理想中之規劃,新聞局所提之政策方向共有六項 同上註26。:(一)為打破媒體資源長期被壟斷現象,要求中廣繳回部分頻道。(二)整併部分公營電台頻率,提升使用效率,充分運用資源。(三)將整併頻率重新規劃,擇優將小功率升級為中功率,並擴大中功率之服務 範圍。(四)為提供一般民眾接近使用廣播媒體,規劃專區頻段供開放LPFM(低功率)廣播電台頻率使用。(五)規劃將公營廣播電台整併成公共廣播集團。(六)為鼓勵民間從事公益服務,回饋社會,規劃一個民營公益網。 就上述包含手段及目的之廣電重整政策方向而論,其具體規劃作為上,實可分為二階段。首先第一項要求中廣繳回部分頻道及第二項整併公營電台頻率而言,其實應屬廣電政策重整的手段,而非目的。簡言之,前兩項方向只是將無線頻譜資源得以從獨占者或經營效率低落者手中交回政府,而可稱此為第一階段。之後將無線頻譜資源再作更有效率或更符合公益性之使用時,才是此次政策的方向,亦即第二階段。因此,上述新聞局所提之六大政策方向,將手段扣除外,可分為三大目標,以下分別闡述之:(一)擴大電台功率、發揮地方特色 在重新規劃頻譜之使用後,如何能夠讓電台主力:商業電台,既可順利發展,又可滿足公益且具地方性之需求便為整頓廣播最先考量之處。倘若商業電台無法發展順遂,則將無法聚集閱聽者之注意力於廣播電台上,那麼公益頻道及公共廣播電台的出現也將事倍功半。在民國八十二年政府開放廣播電台政策之後,我國電台共分為三種功率,即發射半徑10公里的低功率;半徑30公里的中功率及全國皆可收聽到的全區網。惟當年開放後的一百五十一家電台,僅一家為大功率電台,餘皆為中小功率。此乃因在開放頻道的過程中,地方性成為判斷是否核可的重點之一。新聞局原先是希望透過中、小功率電波的涵蓋本質,落實電波資源普遍均分的理念。但後來卻也因同時開放這麼多的頻率,造成市場競爭激烈,業者難以生存,因此電台被迫必須往外發展,成立聯播網也就為必然趨勢 廖慧娟,廣播為何要聯播,廣播月刊,一九九八年三月號,頁23-25 。在此次新聞局構想中,原本在各頻率林立的各中小商業電台將統一規劃集中於91104兆赫管理,將原中功率服務半徑由20公里擴大為30公里,同時將原有小功率電台整併或擇優升級為中功率,擴大現有廣播業者之商業規模,強化其競爭力,以提供業者生存及長期經營契機。且藉由有效運用資源,重整後約可再開放中功率電台十餘家。另外,針對部分廣播電台播出之內容與當初成立之宗旨不符者,將嚴格依法要求改善(即飛碟電台之聯播網爭議)。(二)落實公眾接近使用頻譜:政府可藉由其有特許與否之權限,要求系統業者提供一定比例之頻讓民眾得以普遍接近使用稀有性頻譜資源已是傳播學者之共識,且更在釋字三六四號中所被肯定,惟在我國廣播電視法極其相關細則中卻未就此有所規定,相較於有線廣播電視法來說,實為不可思議。例如在有線廣播電視法規定,地方道出來,以作為公共的、教育性的及政府需要之用,反映地方上公眾的聲音及地方性議題。就此,新聞局則是在重整政策中表示將建立民營公益電台,即規劃一個中功率區域網,提供有心從事公益服務人士申設,並限制不得播放廣告。另外,為提供一般民眾接近使用廣播媒體,規劃88.591頻段供開放低功率(LPFM)廣播電台頻率使用。而不論是上述有線電視系統或是現階段所規劃的電台公益頻道,此乃是以人民作為運作主體的電台經營模式,目的便是讓人民得以普遍接近有限媒體資源,亦使我國傳媒政策更符合憲法第八條所謂之言論自由。(三)整併公營電台為公共廣播集團 目前我國廣播生態除了中廣、飛碟等商業電台外,亦存有多家公營電台,例如:警廣、漢聲等電台,而就新聞局這此評估中,認為公營電台現存具有下列問題:1.任務接近、資源重疊;2.頻譜分散,頻率資源運用有待提升。因此如何使公營電台的經費、設備及人員的資源可共享,進而創造更高經營效益便是改革公營電台之重點方向。 根據新聞局的規劃,若藉由此次整頓無線頻譜之時機而將公營電台予以整併,將可增加100餘個頻率,增加廣播資源以供分配。就整併的方向來說,則是將公共廣播頻道集中於104108兆赫,並重新分配節目屬性為四廣播網:1、服務網(大功率):提供作為公共服務用途,如:交通、氣象、救災、警政、 戰務等。2、族群網(大功率):作為客家、原住民、外籍新娘、外勞、英語等族群。3、文教網(大功率):提供作為推廣教育及藝文活動用途。4、地方網(中功率):提供作為各縣市政策廣傳播及地方發展之橋樑。 成立此四個公共廣播網後,未來將推動共站平台及共塔平台,朝製播分離及資源分享方向努力。所謂共站平台係指以原中央廣播電台、警察廣播電台為共同製作傳輸平台,各公營電臺分享節目製作人力、設備及軟體資源。而共塔平台係指建立共同發射平台作為傳輸使用,各公營電臺分享使用發射鐵塔,並開放民營電臺租用。 二、新秩序之目的解釋與疑義 就上述新聞局所擘劃之無線頻譜理想藍圖,其所採之基本論點係無線頻譜為稀有性資源,所以當無線頻譜使用雜亂及違反憲法所保障人民普遍接近頻譜資源以表達其言論自由,新聞局便應整頓無線頻譜,而作法有:一、商業電台應發揮地方特色;二、公營電台應整併減少資源浪費;三、人民應有接近媒體權利。另,依照行政程序法之法理觀之,行政機關在為行政行為時需符合比例原則之要求,該原則包含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以及狹義的比例原則。歷年來,我國行政法院亦將此原則做為評斷一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之標準,如八十三年判字第二二九一號判決謂按行政裁量權之行使,倘有違被法令誤認事實,違反目的、違反平等原則或比例原則等情形之一者,揆諸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第二項之規定仍不失為違法。因此將上述的概念予以整理,可得到行政機關於選擇達成行政目的之手段時,其所作成的行政處份,除了不得逾越必要範圍外,且還需與欲達成之行政目的保持一定比例始可。故若以上述新聞局整頓廣電媒體論點進行比例原則之檢驗,則將產生下列疑義:(一)因為無線頻譜稀有所以不得使用雜亂? 在數位化環境之中,先不論無線頻譜是否仍為有限資源,而暫定其具有稀有性,惟就有限之資源使用而論,最有效率的方式應是充分運用可使用之資源,因此無論各電台是否因屬性相異而卻置放於相近頻道致呈現頻譜使用之雜亂觀感,皆不能以稀有性名義而整頓各電台頻道位置。除非無線頻譜現在的使用雜亂已影響到使用的效益,否則頻譜稀有性尚不足成為整頓之理由。因此所謂的使用雜亂與否仍舊應參酌是否現階段各電台之使用頻譜並未達到最有效率的使用,但一個涵蓋範圍較大的大電台與兩個涵蓋範圍較小的中功率電台何種方式的使用較為有效率?在此我們並無看到新聞局在整頓之前對電台與閱聽人之關係有進一步的闡釋或研究,而一方面逕將大功率留給公共電台使用,另一方面又禁止電台之聯播,則似有行政手段與目的之不當連結之虞。(二)無線頻譜現階段違反人民接近使用之疑義 新聞局另一欲重建廣電秩序之目的乃在於落實人民對廣電媒體的接近使用權。釋字第三六四號明文所示為保障此項言論自由,國家對於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權利,亦應在兼顧傳播媒體編輯自由原則下,予以尊重,並應以法律定之,因此追求此一目標的實現洵屬正確。新聞局所舉目前現況缺失包括了當前頻道分配不當及各中小電台並未依其當初設立之宗旨而經營電台,前者例如過去中廣長期獨占四十餘台的頻道而使其他欲申請經營電台者無法申請;後者則是因我國廣播政策遵循市場放任原則,缺乏整體規劃,迫使電台之間弱肉強食,使中小電台成為低俗牟利的賣藥電台。對此,首先吾人質疑的是今日中小電台必須依附大型電台參加聯播,或者被地方政治和私人經濟利益介入,成為低俗牟利的賣藥電台,而失去其作為地方及指定用途(族群)電台之目的究竟是人為因素或是環境因素?以現階段有線電視頻道對應而論,我們常看到各地方有線電視推出地方頻道報導該地之新聞、風土與人情,但囿於地方製作經費有限,播出節目的內容品質欠佳,收視也未盡理想。在台灣人口稠密及各區域交通往返頻繁之地,中小電台在維持現有區域大小下是否還有能力以製作在地化之節目為主體經營?有線電視的地方頻道已經告訴我們,要製作一個在地化節目很容易,但在地人是否因此而覺得接近了媒體又是另一回事 Gregory M. Prindle, No Competition:How Radio Consolidation Has Diminished Diversity and Sacrificed Localism, 14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L.J. 279 (2003).。倘若新政策目標是讓商業電台全數回歸中小功率電台經營而不許聯播,我們不禁懷疑到時製作出的節目品質是否達到人民的需求,或是更大型的賣藥電台?(三)整頓無線頻譜是否可達成預定目標疑義 政策目標正確,不必然代表實行政策之方法亦屬無誤。就改進無線頻譜使用雜亂無效率之目的以及新聞局所提之改革方式而論,兩者間仍有過多不必要之連結,例如:頻道類型區域重整便與提高頻譜使用效率。另外,此波整頓中亦無明白宣示對無線頻譜使用的優先性,究竟是以使用效率或以多元文化為優先考量。舉例而言,對於公共廣播集團的設立,新聞局所採之價值理念是資源有效共享而達效益極大;對於商業電台則是希望能創造多元文化、增加民眾接近。依照此一構想,似乎公營電台著重之處並不在於多元文化的傳遞(此是由商業電台負責),惟當公營電台的發射範圍係全國性而商業電台發射範圍僅為區域性而未達規模經濟之水準時,商業電台連製作一般通俗性之節目都不知是否能負擔其營運成本,又遑論其有能力製作價值多元性之節目,最終難免導致如現況電視產業下人民殷盼高品質節目公共電視節目之出現。 三、數位匯流下產生的法律適用問題隨著電信技術與應用之發展,各界早已注意到日後資訊、電信與傳播媒體整合後所衍生之相關問題,故在多年前即有成立單一通訊傳播委員會之呼聲,但由於牽涉政府部門改造等相關重大議題,一直到去年才有緩步的進展。而在新主管機關誕生之前,則仍由原業務列管機關掌管各項傳播、資訊電信業務。但不爭的是,即便各機關仍列管權責業務,但籌備中的新機關對數位環境法制建立的相關方式卻也持續的研究當中。更者,新聞局自身對於因應數位化環境所擬之廣電三法修正草案亦早已大幅度更動原先法律條文之設計。而今新聞局僅單獨拋出整頓無線廣電媒體議題而未提整體傳播在數位化下之政策,勢必將造成不論是與前者(通訊傳播基本法)或後者(廣電三法修正草案)規劃下產生疑義之處。(一)與通訊傳播基本法之歧異通訊傳播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業已於九十二年十二月廿六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未來政府將成立通訊傳播委員會,作為電信、無線廣播電視、有線廣播衛星或衛星廣播電視等產業的整合、監理機關,以統籌通訊傳播相關監理事項。基本法中亦規定,為有效辦理通訊傳播管理事項,政府應設置通訊傳播委員會,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委員會並應就通訊傳播健全發展等事項,提出績效報告與改進建議(基本法第三條第一項)。惟涉及國家通訊傳播整體資源規劃及產業輔導、獎勵,則由行政院所屬機關辦理(同條第二項)。而此次新聞局所提之無線頻譜重整便涉及基本法第七條政府應避免因不同技術而為差別管理。但稀有資源之分配不在此限和第十條通訊傳播稀有資源之分配及管理,應以公平、效率、便利、和諧及技術中立為原則之解釋問題。就上述兩條文之釋義論,為避免過去以載具屬性為縱向分類所造成之業務認定困難,進而造成管制輕重不一之不公平現象,基本法明列除了涉及資源之分配外,相同服務不應技術方式不同而有管制之差異;並且稀有資源分配之事項亦應遵照公平、效率等原則。而新聞局今欲規範之廣播業者便是以無線頻譜之使用須公平並符合效率為出發點, 此尚符合基本法之精神,惟就技術中立而言,則對於數位廣播服務之管制則漏未規範。許多國家早已有數位廣播服務(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DAB)開播之先例,而我國新聞局也於今(九十三)年初開放DAB數位廣播頻率,未來新聞局公告受理業者申請數位廣播頻率後,業者於短時間內便可取得數位廣播執照。即便DAB係採用數位壓縮技術將訊號傳送出去之廣播系統,但由於使用頻譜,故仍涉及稀有資源之分配 參閱交通部電信總局,數位廣播業者(DAB)跨業經營電信事業政策議題諮詢文件,民國九十三年四月 (available at .tw/Chinese/Public-comments/15.2/草案意見.SHTML) 。就此,DAB服務是否亦屬新聞局無線頻譜整頓之客體,而須符合新聞局對其他無線廣播業者之要求,新聞局並未說明。但就新聞局九十三年之廣播電視白皮書 available at .tw/info2/ct?xItem=13303&ctNode=1908 所述,似乎為培育數位廣播未來之發展及增加社會大眾對其之接受程度,對於其管制程度與傳統廣播似有鬆緊不一之情況。因此,如何滿足基本法所謂的技術中立原則尚待考驗。(二)與廣電三法草案之適用歧異新聞局為了因應當前廣電科技匯流,於九十一年底便研擬將原本規範無線、有線、衛星三媒體事業的各別作用法: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建立齊一之管理機制,整併原來廣電三法,並擬修正名稱為廣播電視法。其實,從媒介整合觀點,現有以媒體屬性作為分類架構之傳統廣播電視產業立法,在數位化環境中早因有線或無線傳輸網路整合成一大型資訊科技平臺而面臨整合之挑戰。在合併修正草案中,特別提到幾個重要對於媒體政策方向,如(一)正視媒體之產業本質、促進產業之競爭與發展;(二)、媒體係屬文化產業,對於本國文化應保護之;(三)、廣電媒體因使用路權或有限資源故為特許性事業。因此,新聞局係以上述精神為主軸,由科技匯流面、產業秩序面及社會規範面等三面向構思合併修正廣電三法 available at .tw/info2/ct.asp?xItem=14319&ctNode=2096。在科技匯流面之重點,包括區分傳輸平臺及營運平臺概念、確立製播分離原則等;在產業秩序面,則有確立頻譜規劃原則與指配方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維護本土創意產業等;最後,在社會規範面之規定重點,則有貫徹媒體近用權、培植多元文化等。以下則針對新政策與修正草案之規定有歧異處加以說明:1、製播分離原則之適用問題 依照廣電三法修正草案第二十二條規定,通訊傳播業者不論係公營或民營皆可分為三類,即傳輸平臺經營者、營運平臺服務者及頻道經營業者,例如現存之電台可同時成為營運平臺及傳輸平臺之經營者,但亦可只成為營運平臺經營者,不須同時經營傳輸平臺,而將其節目、廣告之播送,以委託、與他人共建、承租或買受傳輸平臺之方式處理。草案修正理由提及此類傳輸平臺概念及經營模式,將有助於節省平臺服務業之營運成本,避免資源浪費,並可藉此釐清營運平臺與傳輸平臺間之規範法理,如前者應強調其社會責任及內容之多元,後者則注重普及服務之功能與服務。惟經營傳輸平臺之資格、其與營運平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及主管機關許可之條件等細節,仍有待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交通部另定之,爰於第三項為授權之規定(草案第二十二條)。惟依照新聞局現階段之重整計畫,未來成立公共廣播網後,將推動共站平台及共塔平台,朝製播分離及資源分享方向努力,即由原央廣、警廣為共同製作傳輸平台,各公營電臺分享節目製作人力、設備及軟體資源。而共塔平台係指建立共同發射平台作為傳輸使用,各公營電臺分享使用發射鐵塔,並開放民營電臺租用,至於商營電台則未有此規定。產生疑義的是,新聞局所述之製播分離與廣電三法修正草案所揭示之營運、傳輸平臺二分概念是否有區隔?channel provider的收入是月租費,而content provider的收入是廣告或製作費。例如,中華電信是純channel provider它的收入就是每月向用戶收取各種服務的月租費。而有線電視系統台是純channel provider,則它的收入來源是每月向用戶收取約新台幣 600元的月租費。而三立、八大、TVBS等是純粹的content provider,它的收入來源有二,一是節目中的廣告,二是製作好的節目轉賣給其他的channel provider,例如 CNN 或 HBO 等。2、壟斷經營之占有率計算: 一、第一章為總則,就平臺服務業、頻道經營業有關經營許可、營運管理、節目及廣告管理等共通事項予以規範(二)為維護媒體產業之自由競爭,避免意見市場被少數集團所壟斷,對於單一媒體及同一集團跨媒體經營之占有率予以限制。(修正條文第八條)四、第四章為附則,主要內容包括:(一)為對未來新興廣播電視業務加以管理,明定他類廣播電視平臺服務業之營業項目,將非屬無線廣播電視、有線廣播電視及衛星廣播電視型態,且應納入管理之其他廣播、電視業務予以規範。(修正條文第一百十三條)(二)配合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不再列為本法之管理對象,訂定對於錄影節目帶管理之過渡條款,以資適用。(修正條文第一百十五條)四、導引新興媒體納入規範: 增訂他類廣播電視傳輸平臺服務業規定。 五、增訂數位化規定: 無線平臺服務業壓縮無線電波頻率,提供多頻道服務時,應提供至少一個頻道之節目及廣告,供公眾免費視、聽;又該頻道之影音品質不得低於原類比頻道之影音品質。 有線平臺服務業應同時轉播無線電視平臺服務業至少一個免費且非屬廣告專用頻道之節目或廣告。 同時主管機關新聞局也一樣模糊焦點,首先為推動數位化,不贊成推廣類比分級付費制;但在甫付委的廣電三法合併修正草案中的八十條,卻規定數位電視解碼機制要達一定比例後,才執行分級付費機制,這又將問題推入死結。如果現有類比套餐維持如此優厚的內涵,如何使數位化成為吸引人的訴求;既無法達到一定普及比例,分級付費也將遙遙無期。繼續讓如此大補套餐餵食全臺電視家戶,難怪主管機構要緊緊控管業者數位服務的訂價策略,深怕已被灌壞的廣大國民稍感受損,以致怪罪政府圖利業者。結果把業者與政府都綁在一條無謂的管制線上,又無法解開該線的死結。再以全球視野來論,以甫落幕在荷蘭召開的國際廣播電視年會為例,歐亞美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思索數位變局。全場至為關注的焦點絕非政府解禁與有線電視發展,反而是如何透過數位化契機,執行市場管制機能,創造有線電視競爭者,締造媒體民主化新局。舉例而言,剛結束類比邁向全數位化電視播出的柏林市,其媒體管理局以公部門資源建立了60%有線電視市場外的選擇,用數位無線服務吸引到一倍成長的年輕族群收視;另一盛名案例為英國,2002年起透過審議制委託公共電視BBC成立Freeview聯盟,並以管制機制引導外來衛星業者Sky與其合作推動數位無線服務,在商業系統以外推廣公共服務概念,今年已達到100%用戶成長的佳績,超越有線電視的發展。連在地的政府荷蘭,也於4月協助完成數位無線大聯盟,推出新服務意圖降低有線電視普及率,以促進媒體制度民主化。無論從在地與國際觀點來看,都未明顯感受到各國政府意圖鬆綁管制、放任業者繼續獨大經營、並掌握數位變局;尤其台灣電視市場80%已被有線電視佔有後,業者如此呼籲可謂大逆國內外發展趨勢,這樣的高峰會似乎應該捫心自省,為何與時代脫節?政府單位更應弘揚媒體競爭與民主價值,利用數位契機,導正有線電視發展,並扶植競爭者,如此數位化的台灣才能深化民主發展的成就,請數位高峰再次傾聽本地與全球進步的聲音吧!製播分離案之因應做法研究案: 政府主管機構新聞局委託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進行數位電視頻道使用與管理政策研究,並於民國九十年七月廿六日舉辦座談會,與會政府主管單位包括行政院新聞局,交通部郵電司,交通部電信總局,經濟部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電視學會與五家電視台等。該政策研究案項目雖多,但涉及無線電視台之未來營運之主要重點項目為數位電視之傳輸執照及節目執照是否應分離(其理由為參考國外做法降低發射台站之重複投資)。此一政策法案若經實施,則對無線電視台未來營運影響極大,傳輸執照有可能發給非無線電視台業者,節目製作執照亦有減少發給及縮減年限之可能。對此,無線電視台必須儘快進行對策研究未雨綢繆,在較短時間內,提出各種合理對策,避免有損無線電視廣播業者之權益。 肆、結論 一、無線頻譜使用是效率問題還是公益問題、未來無線電視廣播頻率之使用權,能否出售或轉為其他用途?二、單一繩索上的新制序重建以及被重建法典一分為三的背後,就是管制架構分流、業者在不同執照保護下各自發展實力,彼此區隔出不同市場、建立不同勢力範圍。個中佼佼者,要算是分區壟斷架構下、主管機關管不住業者水平與垂直整合的有線電視。至於解嚴後爭到執照、擠進無線廣播市場的新進業者,除在加入大台聯播、聯營行列,甚至委身於有線電視財團介入統合節目與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4246:2022/Amd 1:2025 EN Gas cylinders - Cylinder valves - Manufacturing tests and examinations - Amendment 1
- 全国销量最好的数学试卷
- 桥面钢丝支撑施工方案(3篇)
- 钢架拱门施工方案(3篇)
- 航天考试题库及答案
- 村医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题库及答案
- 产品质量问题追溯体系缺陷产品管理工具
- 热血战士出发1000字7篇
- 广告行业方案书及演示模板通版
- 中欧班列课件
- 个性化评价体系在高考语文作文中的作用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分布式光伏工程报价参考
- 口腔颌面外科消毒和灭菌-手术区的消毒消毒巾铺置法(口腔科技术)
- 医院标识标牌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中学政治九年级《坚持改革开放》说课课件
-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
- 《旅馆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 地球物理勘探合同范本
- 2024年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练习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