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的传人手札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以上这诗,是西游记第一回开篇诗,之所以在这里提到西游记,因为西游记里有太上老君,写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即太上老君在民间的化身,据说太上老君有七十二化身。西游记中提到太上老君解化盘古,女娲开天,补天的说法。盘古即道教三清道德天尊的化身,这女娲即伏羲的亲妹妹,上古神话传说中,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蛇就是小龙,也有可能是大龙,进化了就是大龙了。大龙也有可能是小龙,因为这大龙交配时必须先化成蛇身才能行交合之事。所以综合种种传说,得出一个结论:太上老君解化出伏羲,女娲,成为中华始祖,我们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我们也就很自然的是龙的传人了。有道之人自然能识道中人,下文中孔子隐晦的告诉我们他看到的老子其实就是龙。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接下来重要人证伊喜老子西出函关前,若不是伊喜善观,知道老子是异人,只怕老子就这么消失了,也就是说老子并没有想留下道德经的意思。那么伊喜为什么能够看出老子是异人?因为看到紫气东来,伊喜即能够观气,又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伊喜身上也是有气的。孔了说,未知生,焉知死,连自己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去研究人死后的事情是白费力气,也就是说要先了解自己,才能够了解别人。 这个伊喜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伊喜也是有气的,我们又知道所谓武功,气功者都是有气的,只是这个气,有大有小之分,伊喜对老子恭敬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老子身上的气大的不得了,是非常之大的。老子还没到涵关,伊喜就先看到气了,看到以后大吃一惊不得了,来了个大异人,赶紧就准备好了现场了,恭敬的等着,果然,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一个老人骑着头牛出现了。 来想象一下,如果未见人先见气,那么这个气必定是出现在带气人上空的,而且非常高,这就让我们想到了云,龙之行走,祥云笼罩。这时的伊喜还不曾得老子真传即已有气护身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因缘际遇的入了道,这身体是有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的。比如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人类是可以盘腿而坐,脚心朝天的。之所以说这些,其目的在于这道德经里有修真的法门,我现在译成白话,他人就很容易懂得修真之道,可能会有一小部份人私下里来自修自炼,练可以,但一定要掌握其法,不得其法,对身体反而会有害,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保有一棵平静如水的善心。再有就是饮食方面要清静。借用笛卡尔的一段话: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察觉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 作为我的新年,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 ,所有, 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 从根本做起 。这段话的意思和道德经第一章的意思基本类同,意思是请观者,在看道德经以前最好保持好清静无为的心态。百度贴吧发布道德经参于地址/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7268600416&z=698016492#7268600416译文作者:密语界第一条为古版(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第二条为通行版第三条是我的读后感略解解读之前,我们先稍微了解一下道德经的版本请参考以下网址/f?kz=694519097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释意:我在这里宣说大道,你要知道这个道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道,名子也没有,取个名子为道是非常勉强的。这个世间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名子,更没有什么相状,是一片混沌当这个世间开始有了可以称道的相状时,随后开始接连不断的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要想了解这个世间的相状,圣人常以无欲之心而观其妙,(这个欲是指对一切事物自利心态,)如果抱着这世间的各种欲态就看不见这世间大道的妙处所在。此两者虽然抱着同样欲求大道的心态,而所观之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体虽然都认为自己观察到的是道,却是根本不相同的两种论道,非常玄妙,如果能将此不同相状的道体各有分析,各有观察,基本上就可以探究到这个世间的真象。(我之所以研究你,就是为了要打败你,这样的人不会得到,也不会见到道)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释意:万物生成后,当天下之长普遍知道什么是美的事物,恶也随之诞生,都知道善之所以成为善的道理,也就知道了于之相应的不善的原因,有和无也就诞生了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各个相铺,相对,相随,这个道理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圣人做事,行事的时候,是不看重这些世间的各种表相的,圣人以行动而达成教化世风的行为完整,这是圣人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圣人有所行为后所成就之功德,并不以此功德有所持而功高我慢。有所成就却不以此而自居。因为圣人不为有所成就而自居,所以这功德恒久不去。=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释意: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可以使人民不起争功夺利之心,稀有难得的物品,不推崇他的价值,可以使人民不起偷盗之心,不要让人民轻易看到可以使人产生贪欲的事物,人民的心性就不会被搅乱。圣人治世的手段,即是尽量减少人民心里的欲望,只要让人民吃饱肚子就可以了,弱化人民好斗的意志,但要强健人民的体质,使人民知道的少一点,欲望也就相应的减少,即使有一部份有些小聪明的人也不敢随便发起祸乱,天下则不治而无不自治。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锉(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释意: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是这世间所有相状的各自规律,)延伸起来永远也没有穷尽,追究其根源来即万物之起源,(若能掌握大道,)可锉去所有相状的尖锐,可解脱所有相状的纷争。他和这光线,尘土一起,遍照世间,无所不在。清析的或隐或现,我不知道究竟是从哪里诞生的,似乎在有天地之前,他就已经存在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淈(屈),踵(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释意:天地之所以不再施展他的仁爱,是因为天地间的万物皆如人祭祀时所用的草织物品一般的内心空虚,麻木不仁所至圣人之所以不再施教仁义道德,是因为百姓皆如人祭祀时所用的草织物品一般的图有其表,内心空虚到麻木不仁所至天地之间是相互溶互通的,就像生火用的风箱一样,此长则彼消,此动则彼出,虽虚而妙有,抽动的越频繁,引起的反应越居大,人类对这个世间了解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则一般到了穷途未路的时候,并且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走向这个穷途,不如守中,不如尽量保持自己本有的心性及精神面貌。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勤)。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释意:这世间的五谷,有神仙一般的作用,养活物命而令物命不死,就好像是物种的命门一般。生命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绵绵无尽,生存流转永不停歇,五谷若收拾整理,供养得当,则取之不尽。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与)?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意:天地的运行是非常长久的,天地之所以即长且久,是因为天地的运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流转不息的运行,所以天地能长期的运行下去。 圣人所为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有所为,圣人行事从不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圣人的形象及行迹反而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不正是因为圣人的无私吗?因圣人无私的利他行为,被他人不断称道,赞扬,故能成就其不灭的圣人事迹。上善治(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渊),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静(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释意:以最优秀的大善的品质治理国家,就好像水给人的感觉一样。水可以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有所计较,水也能安静的处在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处,而不会有所报怨。水的品质进似于道善者行大善之道,所居之地即是善地。善心广大如无底深渊。与人交往,令他人感受到善仁善义。言行令人感觉到善信。从政治理国家,则以善法治天下事事皆能与人为善。起心动念,无时不存善圣人不会与人发生争执,所以心地永远都是如平静的水面故没有什么烦恼的心事,也不会带给别人烦恼。(道德经分别对天,地,君,亲,师,人,万物,修真等,均有表述,要修行就要有修行的因,善就是修行的因,如果以不善心修行,离道远矣)(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之,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 (骄),自遗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释意:持续不断的去盈取利益,不如只拿到自己须要的,即抽身而退时刻锐气外露的搏取,其势必不可长期保存。金玉珠宝满堂,你不会时刻都守着这些珠宝,也不会长期的拥有这些珠宝,(人生百年,也如过隙白朐般的短暂。)拥有太多的富贵会让人骄傲,不知道什么是珍惜,反而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隐痪。有所成就之后,就该时实退守,以修养身心,即是天地长存的道理。题外话君子三戒 孔子曰:“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纵欲能伤残身体,成为不可恢复的病伤,将来成家了,有本事也使不出来了;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一争斗就很容易出命案,这大好人生就枉费了;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现在的高官,是越贪越贪,钱多的都没处放,放卫生间里面。”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涤)除玄蓝(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释意:魂魄抱守如一的承载着命脉的营运,能永远不分离吗?尽量将气息调合的平缓些,能像婴儿的呼吸那样柔软吗?清除镜子上的尘土后,境子即恢复光洁明亮;人身上的恶念,恶习能像除去镜上的灰尘一样的轻易除去吗?治理国家,爱护人民的政客,以上这些规律不知道能行吗?当男子的身体出现欲望冲动的时候,能像女性那样的善于安守吗?当明白了这个世间的大道规律以后,能做到并不以此而有所自持,并不以为得道而妄尊自大吗?天地生养万物,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并不以此而自居,不去将畜类据为已有,不去随意主宰他们的归属,任凭他们自己随性的长大而不去宰杀他们,这才是高深的道德呀。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释意:三十根幅条共用一个轴承,在轴承中间空虚的地方,放上横木以支撑车子,这空虚的地方,才是车子用得到的地方。用陶土制做器皿,器皿的中间是空虚的,这空虚的地方,才是器皿的可用之处。制做门窗,并完成房屋的工程制做。房屋的中间是空虚的,此空虚的地方是房间起作用的地方。故有形被以手段加以利用,无形为其所真实使用。五色使人目明盲,驰骋田腊(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 (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彼)耳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释意:过于观看太多的图画颜色,会另人失去美与丑的界限,而视觉迟钝。过于听闻太多的音频,会另人的听觉失去原有的聪敏。过份追求口感的享受,到最后会让人失去原有的味觉,因味觉丧失而吃不出食物原来的味道。经常纵情骑马捕猎的人,因为经常看到动物被追逐时的惊谎错乱,而最终捕猎者也会像这些被捕杀的猎物一般的心性大乱。拥有贵重难得的稀有物品,会令拥有者,时时处处都在防备他人的暗算。所以圣人的行止是为了尽可能的安守自己本性,而不是为了眼睛所能看到的身外之物。圣人不会为了眼目,耳朵,口欲等感官上的享受而失去自我的本性所以舍去感官上的享受,保持原有的本性龙(宠)辱若惊,贵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谓)龙(宠)辱若惊?龙(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谓)龙(宠)辱若惊。何胃(谓)贵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 (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释意:宠幸,和侮辱都会令人紧张,惊慌失措,其引起的反应居大如大病加身。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者上行,受辱者下行,得到宠幸会精神紧张,失去这宠幸也会精神紧张。所以宠幸和侮辱都会让人精神紧张,受到惊吓一般。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如重大疾病般的隐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这肉身,仅有精神的存在,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所以将天下当做自已身体一般的人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有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负给这样的人爱惜天下像爱惜自己身体一般的人,就可以将天下交给这样的人去治理。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计(诘),故 【而为一。】一者,其上不 ,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谓)【道纪。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释意:存在的,眼睛却不能看见的形状名曰夷存在的,耳朵却不能听见的声音名曰希存在的,手臂却无法触摸的相状名曰微此无色,无音,无形三者,不能细致的去分析他,追寻他。故混沌为一体,混沌一体者,其上不明,其下不清析,各有准则法度却不能称说(只能意会)不能发现他的真相。到最后只能回归到无尽的虚空。此乃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无物质之形象也(提示:有无相对论,无尽的虚空,并不是真实的虚空,乃真空妙有也,对应上文第五章)能有所觉察,却不能仔细的去探究,也不能去否定,非常的恍惚。根随他,不见他的方向归属,迎接他,不见他何时出现。根据现在我宣说的这些规律道理,即可防御当前所有的各种相状,(即可御去当前自身之不良)(特指修身而言,是指修去这个肉身的意思)因为从上古以来,为道者就是这么做的,这是修道者的纲领。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识)。夫唯不可志(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凌)泽(释),呵其若 (朴),湷【呵其若浊, 呵其】若浴(谷)。浊而情(静)之,余(徐)清。女安以重(动)之,余(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释意:古代有手段的修道贤者,手段精微,神通玄妙,其道行不可测,因为不了解,无法识破,所以勉强形容一下:小心如冬履薄冰犹豫不定好像怕四邻听闻好像似庄严的客人好像雪化冰川其敦厚好似朴实本性空旷的好似山谷好似水的混浊;如何能停止这水的混浊呢?不去碰触他,让他安静下来,能慢慢的变清吗?如何能长久的停止在安静中呢,因为一动他就开始变混浊。如果想修成此道者,不能有太多的欲望夫唯没有太多的欲望才能将这个敝旧的肉身断灭,而不复成。(指断灭轮回)至虚极也,守情(静)表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静),是胃(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 (妄), (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没)身不怠。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释意:致虚极,守静笃(指的是安静的打坐,将身心放松到至虚,至静)专一守静,细致到极限,万物不停的在我身边按各自规律不停演变我已经观察到他们的反复轮回,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各有轮回)归根的这种相状叫静,静就是复命,复命就是常,知道了什么是常,你就明白了万物的规律了,如果不知道这种规律容易随意妄行,随意妄行是非常凶险的。知道了万物的规律,就能容纳万物,溶纳万物规律后,做事就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即能称王,王道即天道,道就会持久,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释意:最好的治世的手段是人民意识不到有统治者的存在,其次的手段,人民愿意亲近政丨府,并且赞扬政丨府其次,惧怕政丨府再次,轻蔑,侮辱政丨府因为政丨府的诚信不足故,这样政府提出计划人民就不相信政丨府。不要随便的发号施令,政丨府一心为民办事并且功成圆满,百姓都会说:本该如此,自然之道也。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智)快(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孝)兹(慈)。邦家 (昏)乱,案有贞臣。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释意:(根据以上所宣说大道的规律)即使大道为人所荒废,仍有仁义现存;广学博览的学者现示其智慧时,有真正的大智慧,也有伪智慧;六亲眷属之间出现不和睦事件,仍然会有坚守孝慈的贤者;国家有昏乱事件,仍然会有忠良贤臣。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释意:抛弃圣人所宣扬的大智慧,人民可能会暂时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仁义道德的约束,人民难复孝道慈悲关爱;只有断绝以小聪明获利的行为和心态,盗贼自然会消失。此三言,以文字尚不能表达出真实的利害关系,故令有所嘱:保持原有朴素清净的本性,不要有太多的私心,及欲望。不要因为学习外邦的文化,而失去自己原有的传统文化,失去家邦本有的传统文化为一大忧患也。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 (熙) (熙),若乡(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俗)【人昭昭,我独若】 (昏)呵。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独 (闷) (闷)呵。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释意:尊守与违背,相距多远?美丽与丑恶,相距多远?人类所敬畏的,不敬畏不行啊。自远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仍然还是如此!众人在这红尘中手舞足蹈,为功名利禄奔跑,和座在大牢里有什么两样。如今春天又来到了这丹凤楼台上,我停在这里像刚出生还不会咳嗽的婴孩,疲惫的好像无处可归。世俗人的欲望太多,而我偏偏将这些欲望遗失了,我就好像一个愚蠢的人一般!世俗人对什么事情都好像非常明白,我却独自昏昏沉沉。世俗人对世间的所有事情好像都非常清楚,唯我对这些俗事都毫不关心。世俗何其若苦海,恍惚兮无所止。(指轮回流转不停歇)世俗人皆有太多的事要去做,而我独自在这偏僻的地方玩耍。我唯一和别人不同的是,我最重视给我衣食养育我长大的母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呜(冥)呵,中有请(精) 呵。其请(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 (父)。吾何以知众 (父)之然?以此,炊者不立,自视(示)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意:(如孔子?)庄严福德的仪容,唯有从修道中得来,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真空妙有,似有还无,其中有物,深不可测,其中有精,其精实有,真实可信,从现在可以探寻到万物之起源,从未消失,(从这个道中)依循次序众位先父,我何以知道诸先父的状况呢?根据这个道的缘由。(由甫联想到道教三清)有所企图者,即不能长久的安住,两面三刀者无法行走江湖;自以为有见识者其见知并不湛明自以为是的功德,并没有功德自我矜持者即难长进其在道中者曰:食物吃多了身体就会变形难以行走。这些都是恶习恶念,所以有道行的人是不会有这些世俗欲望的。曲则全,枉则定(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示)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哉),诚金(全)归之。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释意: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释意:把正直的人提拔丨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治民规则宽松一些,可以包容更多的人民,以令品质邪恶者自然归正这样底洼处自然满盈正气敝旧自新目标少一点很容易就会实现目标太多不能实现就会迷惑所以圣人将目标放在一个地方,放眼天下,不执着于自己的见识,故明不执着于自己的意见,故彰不执着于自己的功绩,故有功不固步自封故能精进故天下无有能与之争者古时候所谓“曲则全者”,岂是虚言呢,诚心为民的政举,令全民皆归向政丨府。希言自然。飘风不冬(终)朝,暴雨不冬(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得)者同于德(得),者失者同于失。同德(得)【者】,道亦德(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释意:很少说自然里的现象,不是每一天都有狂风,不是每一天都有骤雨,谁掌握主管这些现象呢?天地。天地也不是长久的,何况是人呢?(人也不长久,所以生死事大)所以追寻道者,与道同住,追寻德者,与德同住;失去道德者,与失去同住。故与道同行者,被道摄受;与德同行者,被德摄受;失道德者,被失所摄受。对道的信心不足,如果对道有所了解,岂能不相信呢。=炊者不立,自视(示)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意:有所企图者,即不能长久的安住,两面三刀者无法行走江湖;自以为有见识者其见知并不湛明自以为是的功德,并没有功德自我矜持者即难长进其在道中者曰:食物吃多了身体就会变形难以行走。这些都是恶习恶念,所以有道行的人是不会有这些世俗欲望的。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寂)呵缪(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释意:有不明物质混沌成一体,(地球?)先形成天,后出现地,空寂深远,寂寥无比,他是独立的,而且形状不会改变,周而复行的不停止,可以为天地之根本。我不知其名,故勉强称之为道,勉强给他起个名子叫大。大会渐渐逝去,越逝越远,远到极始反。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人与地相挈,地与天相挈,天与道相挈,道挈自然。重】为巠(轻)根,清(静)为趮(躁)君。是以君子众(终)日行,不离其甾(辎)重,唯(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轻)于天下?巠(轻)则失本,趮(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释意:重是轻的根基,平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车)虽终日所见尽是达官显贵,却如燕处超然,超然度外。为什么一国之主要向天下随意发布不合自然的政令呢?轻举妄动必然会丧失厚重的根基躁动则会失去平静的控制。善行者无 (辙)迹,【善】言者无瑕适(谪),善数者不以梼(筹) (策)。善闭者无 (关)籥( )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 】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圣)人恒善 (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谓) 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资),唯(虽)知(智)乎大眯(迷)。是胃(谓)眇(妙)要。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释意:善于行事者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词者不会留有把柄善长算术者,不用算盘(计算器)善长关闭者,使人打不开无须锁具擅长捆绑者,令人不可解无须绳索所以圣人总是擅长救助他人,不会放弃任何人;总是擅长补救物品,所以没有物品可以丢弃。所以永远都是非分明,看事情比较透彻故善人者是他人的表率,不善人者是善人的借鉴。不重视表率,不爱惜借鉴。虽然有些智慧,仍处于迷悟之中,所以这里面的奥妙要明白。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鸡离。恒德不鸡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忒)。德不貣(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释意:了解男子本性的易动,却能以女性的平静安守,如天下溪,不起波澜,如溪不起波澜,拥有坚实不离的道德,其本性犹如婴儿,知道了什么是大道的有,并能安守于无者,为洞悉天下洞悉天下者,其道德永远不会流失,复归于混沌。知道什么是荣光,并能安处与受辱之境,则胸怀若谷溶纳天下,溶纳天下者,其恒长道德乃圆满俱足,复归于本性。本性散逸者,即修炼成器得成大道;治世大道为圣人所用,则为官之首要领导故以大道治世者不用割除(人民)的手段。(不治而治,无为而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坏(培)或撱(堕)。是以声(圣)人去甚,去大,去楮(奢)。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剉;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释意:将欲夺取天下大权者,我看他是不可能实现的,天下大权即神器也,非人力可以拿到的。欲为者必败,欲执撑者必失去。天下这种东西,或随顺而行,或不费吹灰之力,或强夺或挫败,或培护或损毁。所以圣人去除影响和谐的极端去除过份的奢侈去除安逸的享受。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 (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释意:以道辅佐君王的人,不以兵力逞强天下。这样做在远处已有好事报应了;(人为善,福虽未近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近福已远离 )军队驻扎之处,良田变荆棘地。大战之后,必有荒年。所以善于做战者有成果就可以了,不要以武力逞强。有功果不要骄傲,有功果不要自大,有功果不要自夸,有功果要看做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叫做有功果而果不强。事物过于壮大则加速其老化,这就不和大道,不合道法必定早亡。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哀)立(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意: 兵器这种东西是不详之物, 这种东西或许应该厌恶他, 所以有道之人不会拥有这种东西。 君子平时以左面的位置为上首, 打仗用兵是则以右边的位置是为首。 所以兵器这种东西不是君子该有的物件,此乃不详之物,不得已的情况下会使用他, 战争胜利了以恬静处之为上, 不要以为是高兴的美事。 若以美事居之,是因为乐意杀人。 乐意杀人者,不会实现得取天下王权的志愿。 吉庆的事以左方为上首 丧葬之事以右方为上首; 所以这时(战胜后)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以丧礼的形式对待这些两方战亡官兵, 战场上杀人太多,就以悲哀之心面对 战争胜利后应以丧礼形式安处。道恒无名, (朴)唯(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谷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谷)之与江海也。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释意:“道”永远没有什么名子本|性小到不可见,天下没有什么能够降伏本|性。侯王若能坚|守|本|性万物将自动来宾从。天地相合谐,以降甘露;人民不用安排指使而自然均匀分布。万物始兴即制定名称,名称即然有了,也就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所以就没有忧患。譬如“道”安处在天下,就好比川流谷溪之流向江海。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释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能够战胜别人者是有力量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坚持不懈者是有志气的人;不迷失其本性者即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林业知识基础试题及答案
- 财会基础试题及答案详解
- 活化酯生产线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城区综合管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房地产开发项目租赁意向金合同范本
- 农业种植项目农产品包装与运输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生物医药外资股权投资与临床试验合作协议
- 高空作业吊盘信号工岗位责任及安全协议
- 皖创雍龙府建筑施工环境保护与修复合同
- 粤桂股份:互联网教育股权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芳香保健师(初级)职业技能鉴定综合试题
- 世界避孕日培训
- 政务摄影培训课件模板
- 职业健康卫生培训课件
- 快递行业包裹分拣操作流程模拟题
- 辅助生殖妊娠营养干预
- 模块六 点的投影(课件)-中职高考《机械制图》一轮复习(高教版第5版)
- 健康素养促进项目课件
- 2024湘美版小学书法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固定摊位合租协议书
- 2025年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岗招聘考试真题卷(含岗位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