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世界设计师 魏雪 09171106.doc_第1页
近现代世界设计师 魏雪 09171106.doc_第2页
近现代世界设计师 魏雪 09171106.doc_第3页
近现代世界设计师 魏雪 09171106.doc_第4页
近现代世界设计师 魏雪 0917110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设计史上 7位著名设计师09171106 魏雪 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珍慧一福田繁雄福田繁雄,是日本的一位教授,1932年生于日本。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即:多才多艺的全能设计人、变幻莫测的视觉魔术师、推陈出新的方法实践家、热情机智的人道关怀者、幽默灵巧的老顽童。 思想观点: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我们就是要学习这些大师,解读他们的设计。我们深信,中国设计师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和广大再创新高。 影响与成就: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福田繁雄教授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发现他的作品。他创作的大量招贴画使他饮誉全世界,成了国际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个 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福田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 能性的方法的结晶。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福田繁雄 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 他的作品紧扣主题、 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 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 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 福田繁雄教授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其设计作品多次获国际性大奖。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皇”。 表现形式: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这张海报,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含义深刻。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代表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福田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对人物的发部进行元素的置换。从一定距离观察这些作品,可以辨识出海报中的人物形象。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人物的发部时,它又是由不同的图形元素组成。在这里,音符、鸟、马等并不相关的图形元素,都被福田运用到他的这一系列海报中,这些元素丰富了同一主题海报的内涵,同时充满趣味性,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 福田繁雄F海报系列: 福田繁雄F海报系列,主画面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对该字母进行变化。该系列又不同于贝多芬系列中以发部轮廓为基本形态,在其轮廓内部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图形元素的置换,而是以F为基本型,作者对其以往在众多平面作品中惯用的图形符号或表现方式进行的重现。如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视原理和手法的运用,坐着的女孩和奔跑着的动物形象的运用等。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号,成为其异质同构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 1987年在福田繁雄招贴展的招贴设计中,福田将静止坐在台前的人的四个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于同一画面,用单纯的线、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大面积的黄色与人物黑色剪影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性。其它他的广告作品:二、冈特兰堡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艺术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设计运动的艺术影响因素之一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各种风格,特别是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观念形象设计流派代表便是“视觉诗人”派。作品探究: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术的自由。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 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而执着。兰堡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种执着直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作品:土豆系列招贴画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一中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而图三中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难忘。图一和图二是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投影上,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着一股亮光。书上的窗户和灯泡都是将书从平面转换到空间的一个过渡,这些过渡让人们更想探寻亮光后面的另一个空间。图三的文化招贴中两本书直接交叉,纯粹的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图4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感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图四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这种不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一致。图五、六两图能更好的解释这种张力的本质。图五中基本元素的环形聚集,构成了画面中螺旋的空洞,这种圆形构成具有的运动特征就是以圆心为中心向外呈发射状运动。图六中锥形聚集的运动特征则是从顶点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方向呈发射状运动。因为具备了这种运动的倾向性,平面中的画面不再单调,反而凸显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如此,人们的视觉锁定在元素的聚集点,疏密得当的安排使得画面的聚集发散效果更加强烈。 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兰堡正是运用视知觉的原理,通过元素的密集和发散构成新的式样,凸显张力,以达到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如上所述,深度的分离、式样的转换和张力的凸显都是兰堡寻求视觉效果的设计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使简单的平面变换成复杂的空间,使呆板的平面具有膨胀的视觉张力。人们的眼睛总是倾向于理解这些复杂的空间和形式,将它简化成自己能知觉的东西。这就使人们能够适应各种式样的转变,并能理解和探寻兰堡作品的视觉层次。 三、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 威廉莫里斯手工艺艺术家。在英国,威廉莫里斯(18341896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对许多英国人来说,他可能是人们唯一能够脱而出的设计师。然而,这位设计师有他独特的个性:他要设计的是整个世界,他所要使用的手段是传统的方式。(P)他的核心思想则是恩格斯所说的“情感社会主义”。艺术观点及形式: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用伯恩琼斯的画稿,作漂亮的绒毯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从事绘画玻璃、陶器、家具、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从事这些工作以外,不能忘记的,是他参加拉斯金为中心的“美的社会主义运动”。据说“现代社会的矛盾,生活的丑恶,是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过度繁荣的必然结果”,要给由于物质文明而荒芜了的人们的心灵以美的东西,艺术的东西。如果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社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因此,日常的家庭用具、家具、衣服等等都必须作得价廉而物美,因此,工艺美术也就成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批评家爱德华卡本特、诗人济慈、剧作家王尔德等都参加了这个运动,试图在整个欧洲进行宣传。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家们创造了以后许多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将文字和曲线花纹拥挤地结合,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和分割画面等等。莫里斯设计的吉奥弗雷乔梭作品集扉页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即 1、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 2、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这两个原则都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 成就及影响:威廉莫里斯被后人誉为“设计之父”,强调设计的实用性与美观性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接下来的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莫里斯的艺术之花在这场遍布整个欧洲装饰运动中竞相开放。德国工业同盟和包豪斯同样是以莫里斯的思想为起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包豪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和现代设计风格的成熟。从莫里斯到包豪斯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史单元。然而,莫里斯的一生却充满了矛盾:他对现代设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昭示作用,同时他又努力地使历史车轮倒转。四、戴维奥格威 戴维奥格威是一颗明亮的星。他可谓大器晚成,直至他人早已立业的年龄才开始涉足广告业;然而却凭借非凡的创造力,深邃的思想,勤奋的努力跻身现代广告业的巨擘之列,享誉世界。堪称现代广告业一代宗师的奥格威,既是品牌发展的伟大思考者之一,又是树立品牌意识的先驱者。思想观点:奥格威始终相信广告的功能是营销,而营销成功的技巧具有可预定性。25岁的他宣称:“每一个广告必须讲述完整的营销故事,文案中的每一句话都要掷地有声。”设计表达方式:是首先将公司母品牌的格式固定,然后规划子品牌的格式,这样母品牌与子品牌的关系就用视觉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新的品牌视觉形象手册还利用其独特的品牌资产:标志中的特征元素及“motion(动态)”所代表的动感的涵义,分别规划了母品牌,子品牌,乃至产品服务品牌的表现格式:蓝色基调,独有条状的动感架构,构成了公司独有的创造性的识别系统,并把先进潮流时代变化的应用项目如powerpoint背景,互联网页面等也重新规划。整个视觉手册完全跳出了国内CI手册设计中先确定一个LOGO,然后菜单式的应用到行政用品,广告项目等框框,而代之于反映品牌策略的整合规划的设计。 包括品牌与公司名称的视觉关系,公司品牌与合作品牌同时出现的视觉关系,并将针对商业机构的企业形象广告画面的图象元素(主要采用蓝天与行政人员的动感设计)和针对消费者大众的产品促销广告画面的图象元素相区分,而具体的服务产品推广则采用蓝调加动感图片,或蓝调加抽象动感背景设计。代表作品:奥格威的 戴黑色眼罩的男人奥格威的 戴黑色眼罩的男人跃然而出,为产品增添了神秘感,激发读者对狂野的想象力。 “传达一种特别的信息以取悦读者的智力”,连续25年仍魅力不衰,成为奥格威最著名的广告创意之一。著名的“钟表”文案 。“每小时六十英里的时速,坐于之中,所能听到的最大噪音,是来自电子表的嘀嗒。”这则广告注定了奥格威的风格与盛名。在一次广告年会上,奥格威称他的设计为“书面广告的艺术”。1963年,奥格威著书一个广告人的忏悔。自此,他的事业攀至了顶峰。印刷百万册,共被译为14种文字,畅销全球。后来,他又发表血,思想与啤酒与奥格威谈广告,两本书对现代广告业的影响同样深远。、成就和影响:1948年他始创奥美广告公司,今天的奥美,旗下已拥有359个分公司,遍布全球100个国家,并已荣登世界广告公司八强之一,广受世人推崇。奥格威被时代周刊称为“当今广告业最抢手的广告奇才”,被纽约时报称为“现代广告最具创造力的推动者”。美国重要的广告行业刊物广告周刊说:“奥格威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传统观念的抨击照亮了整个广告行业,令任何广告人都无法企及”。法国一家著名杂志称他为“现代广告的教皇”,并将他与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并列为对工业革命最有贡献的人物。五、莫霍里纳吉斯洛莫霍里-纳吉是匈牙利人,他是一个自学成材的设计家和艺术家,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谋生。1921年元月,莫霍里-纳吉到柏林工作,从事字体设计。经过一个朋友的介绍,他被引见给格罗佩斯,格罗佩斯当时正在考虑对学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因此,经过与他交谈以后,决定聘用他,来对基础课程和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流派:“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的包豪斯艺术。设计风格:纳吉从各个方面入手在包豪斯推进俄国构成主义的精神,把设计当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劳动的过程,否定过分的个人表现,强调解决问题、创造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设计,把这种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设计观念灌输到教育当中,是他的一个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他从平面设计、绘画、试验电影、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等各个方面灌输自己的观点,并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设计和创作,他对于包豪斯发展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纳吉创作了大量的绘画和平面作品,全部是绝对抽象的作品。他相信简单结构的力量,利用平面来表达这种力量。他设计的包豪斯丛书、海报,拍摄的照片和制作的电影,都具有强烈的理性特征,并且显示了理性化对于设计造成的积极效果。他的立场和方法,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术形式及观点:纳吉对于绘画与摄影都非常精到,他在摄影和绘画上都追求单纯的抽象效果,他是个完全抽象的艺术家。曾经有传说,说他通过电话指导工厂创作一幅装饰画,因为是抽象作品,所以他只要通过电话说明就行了,无须亲自去制作。他将自己的画作称为反绘画(anti-painting)。对于艺术,他认为是一种个人的奢侈行为,因此,虽然喜欢,但是并不提倡。他曾经说: 在大战期间(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我开始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所觉悟,现在,我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更加强了。扪心自问:在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跑去画画到底对不对呢?当每个人都需要为生存这个简单问题奔波时,我有没有这个特权去当艺术家呢?在过去的100多年当中,艺术和生活一直是没有关系的。个人放纵自己于艺术创作之中并没有能够对人民大众的幸福带来任何的帮助。影响: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和材料使用的可能性兴趣很大。尤其在发掘纸张的应用潜力和表现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纸的各种折叠、弯曲、粘合、造型进行探索,总结出许多新的方法来,对于利用纸进行结构组成,对于利用纸这种简单材料为设计提供各种新的可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自己的研究通过教学带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包括纸张在内的各种材料进行材料潜力的各方面研究,发展为设计的手段。制造型成为阿尔柏斯基础教育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对此印象深刻,大家也非包豪斯的成员,包括(左起):约瑟夫亚伯斯,谢帕,乔治慕且,拉斯洛莫霍里-纳吉,赫伯特拜尔,乔斯特史密特,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马歇布劳耶,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利奥尼费宁格,京塔施托尔茨和奥斯卡史雷梅尔。六、李永铨(中国著名广告设计师)著名设计师,香港设计师,香港品牌设计大师,中国著名广告设计师,香港新一代设计大师,设计风格独特,以黑色幽默及视觉大胆见称,业务遍布中、港、澳及日本,为少数能够打出国际市场之模范,曾被日本畅销设计杂志 “Agosto” 选为香港未来十年最具影响的平面设计师。影响:李永铨是香港新一代设计大师,以作品大胆见称,创作数量惊人,日本畅销杂志“Agosto”更称李为香港未来十年设计界新时代之代表。李永铨近年得奖已超过450多项,曾一次夺得纽约美术总监年奖共4个奖项,第一、二届全球华人大赛分别共获37及48奖项,为得奖之冠!还有,法国沙龙海报大奖、墨西哥海报金奖及香港艺术家年奖等等,其成就更为年轻设计界之典范。1993年已在日本大阪开始设计业务,于1997年移师东京,为少数能在香港、日本两地双线发展之香港设计师,也是唯一受日本聘请为海报师、设计市徽之中国籍设计师。李永铨设计有限公司现为香港著名企业形象顾问公司,近年客户包括两铁-地铁及九铁,美心集团,港龙航空,香港新机场,澳门娱乐有限公司。设计风格:年轻一代设计师李永铨,勇于创新、设计风格前卫,常被同业称为坏孩子,主力海报,包装,企业形象策划 。海报作品分为四大类:性感、黑色幽默、双重意思和一般性海报。这些海报又包括公益性宣传海报、主题邀请海报和商业性海报。海报的内容十分广泛,文娱、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医药、科学、技术、印刷、摄影、设计、服装、地产、建筑、家居、政治、经济等。从这些海报,我们可以看到李先生的创作历程:他勇于创新,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永远进取的精神,驾驭生命,走在生活的最前端-无止境地开拓。他的设计理念即“设计的冰山定律” - 大家都看到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冰山下面的东西其实才更值得关注的挖掘!设计概念应该从冰山里面寻找。设计理念:你想到的别人也有想到,你要考虑的是冰山里面的深度。李一般会把冰山上的东西打掉,从水下走。代表作品: 七、西摩切瓦斯特(美国)SeymourChwast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1931)是美国观念形象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切瓦斯特是除德国的岗特兰堡、日本的福田繁雄之外的现代世界平面设计大师之一,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AIGA会员。1931年切瓦斯特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在7岁时他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尤其喜欢插图绘画。1947年(16岁)便在十七岁的杂志上发表了他最早的插图作品。1948年(17岁)毕业于纽约林肯中学,随后进入美国库柏州立艺术学院(Cooper Union)学习插图和平面设计。切瓦斯特作品分析 纵观切瓦斯特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他在平面设计作品里注重个人观念的表达,追求艺术设计作品的自由性。他关心的焦点是如何能够把个人独特的风格和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设计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常常以幽默、活泼的形式来表现。线描和色彩平涂是他平面设计作品中十分常见的创作手法,他还擅长于运用颇具美国式幽默的色彩风格,与此同时,他还热衷采用各种不同的媒介来混合使用表现作品主题,以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代表作品: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人文主义情怀。 又如图3三分钱的歌剧(The Three Penny Opera)是切瓦斯特的一幅画册封面作品,他利用平面设计中不同的风格,如德国表现主义的木刻、超现实主义的空间布局以及大胆的色彩表现1(P.274)与画册的宣传功能、歌剧的音乐调性相呼应。这种打破以往传统刻板的写实面貌,将个人的歌剧观念通过形象来体现,正是其观念与形象融合的魅力所在。 图3三分钱的歌剧The Three Penny Opera卡通化的漫画造型 :在切瓦斯特的设计作品中有一个突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