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比较文学概观一、什么是比较文学1、文学 第一层含义:文学作品 第二层含义: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文学研究2、比较“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对比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学科(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1、跨民族 国家与民族的区别2、跨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民族的主要特征。 跨民族与跨语言往往联系在一起。3、跨文化 跨民族、跨语言的最终指向,跨民族、跨语言的本质。4、跨学科 更好的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含蕴、文学发展的规律。尤其是与艺术相比(他们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三、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50年代;50年代末70年代;70年代至今。1、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布吕纳介、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基亚2、20世纪五十年代70年代美国学派 “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3、70年代以来理论大潮 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兴起 “文化研究的热潮” 四、比较文学在中国1、滥觞(近代)梁启超、王国维、林纾、苏曼殊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苏曼殊 “拜伦足以贯灵均、太白,师梨足以合义山、长吉;而莎士比亚、弥尔顿、只可与杜甫争高下。”王国维“我国人之特点,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方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析”“法士德之苦痛,天才之苦痛;贾宝玉之苦痛,人人所有之苦痛”鲁迅摩罗诗力说:“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报诚守真;不敢媚于群以随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2、20年代兴起五四运动 茅盾“英之文学谲皇典丽、极文学之美事矣,然其思想不敢越普通人所谓道德一步;法国文学家则差善矣,其关于道德之论调已略自由,顾犹不敢举世所斥为无理可笑者行之笔墨。独俄之文学家也不然,决不措意于此,决不因众人之指斥,而委曲其良心直观”“伊柏生言社会之恶,独破其假面具而已,而托尔斯泰则确定救世之法”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 3、比较文学的发展大学讲堂。北大、燕大、齐鲁大学、复旦 出版发行。1937年戴望舒翻译梵第根比较文学理论建设。陈寅恪主张严格的影响和渊源的比较研究 实践研究。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取得进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钱钟书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中西诗学的比较。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4、复苏(19791982论文1500篇)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为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创刊。1983年第一次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 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 孙景尧)1984年出版。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比较文学全面复苏。五、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文学范围内: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类型学、比较诗学跨学科:与艺术;与心理学;与宗教;与历史;与哲学;与科学。六、比较文学的意义1、“使学者、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能更好、更全面地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是看成某部分或彼此孤立的几部分文学。”2、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共建。第二讲 中西诗歌比较一按照形式、技巧或某类题材而将文学作品组合而成的不同种类或类型。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小说类 “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中西诗歌的共性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因而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含有“文心相通”的普遍性。作为一大文学样式,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与反映社会生活,要求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要求语言精练、形象性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还要求分行排列。在各种文学类型中,诗歌出现的最早,它可以按是否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也可以按照有无完整的格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或按是否押韵分为有韵和无韵诗。*中西诗歌之不同一、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的中西诗歌的差异。1、中国诗歌的传统以抒情为主。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讲求“含蓄蕴藉”,写实抒情。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集楚辞,多悼亡,倾诉,同样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自诗经、楚辞以下,经赋、乐府、古诗、格律诗,这一抒情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国的诗歌理论。早期,“诗言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抒发情志作为诗歌创作的主旨。到后来的强调物我和一、情景交融,可谓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诗歌抒情为主的特性。2、西方诗歌的传统以叙事为主。 欧洲文学的开山之作“荷马史诗”,长达万言,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记述了古希腊历史。以后,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同样以叙事为主,从而奠定了欧洲诗歌的叙事传统。与中国的诗歌注重情志的抒发所不同。这种叙事诗更注重冲突、结构、情节和人物个性的书写。以伊利亚特为例。 珀琉斯(忒萨利亚王)忒提斯。“纷争女神”厄利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 “爱神”阿弗洛狄特帕里斯(特洛伊王子) 海 伦墨涅拉俄斯(斯巴达国王) 阿伽门农(密刻奈国王) 阿基琉斯帕特洛克罗斯赫克托尔(特洛伊王子) 普里阿摩斯(特洛伊王)伊利亚特叙述特洛伊战争进行到第十年时五十一天里所发生的事情。诗人紧紧围绕“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叙述,叙述了愤怒的起因、愤怒的结果和愤怒的消解,把其它所有相关的事情统统作为穿插,从而做到情节的统一性。人物个性鲜明,同是勇猛的英雄,阿基琉斯粗暴而倔强;埃阿斯憨厚而自信;赫克托尔强干而精细。同是聪明奥德修斯有几分的狡诈,涅斯托则显得十分坦然。二、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不同一.西方诗歌多透出巨大力量与哲学沉思,中国诗歌多注重自然与情趣的契合。1、以中西自然诗为例中国人对待自然是乐天知命,天人合一,彼此相悦和谐的关系。“西方人对自然有一种泛神论的态度,大自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诗人往往从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和哲理的沉思。二西方诗歌重宗教情操,追求永恒;中国诗歌重现世人生,追求实际。 基督徒认为现世人生是短暂的、充满痛苦的、有罪的,只有在绝对永恒里灵魂才拥有真正的幸福,而死亡能达到灵魂的永恒。 将死亡看作永恒,死亡宁静化,神圣化。 中国以死亡为主体的诗歌往往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充满着悲痛与伤感。三西方言情诗铺陈奔放,中国言情诗含蓄精练。1、反映在言情对象上中国的言情诗不单指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君臣之情。写友情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写亲情如:游子吟;写君臣如:离骚。西方的言情诗主要就是言情诗,包括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十四行诗。2、反映在爱情诗的内容上。西方重视恋爱,讴歌爱情的炽热、美好,执著追求汹涌澎湃的爱情。萨福“噬人的爱情像火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莎士比亚“爱烧热泉水,泉水冷不了爱情”;叶赛宁“来,吻我吧,吻吧,吻得疼痛,吻得嘴唇出血,心的泉流是滚开的水,它不需要冷静和理智”。中国则是重婚姻,而轻恋爱。写爱情多写婚后的惜别与“怨”,春怨、宫怨、闺怨。3、反映在言情诗的艺术上。西方言情诗情感表达热情奔放,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多铺陈,直抒胸臆。中国言情诗含蓄蕴藉,波澜不惊。四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使得中国诗歌更易达到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西方的“二分法”,人与神的分离,人与物的分离,使得其诗歌很难做到这点。三、中西诗歌在语言、形式、美感方面的不同1、汉诗的诗体形式是论句的,而英诗是论行的。2、中国近体诗的格律是由汉字的平仄不同构成的,英诗则主要靠音节的轻重、长短来形成格律。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简单的说:平:一声和二声,分别又叫阴平和阳平; 仄:三声和四声。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3、汉字的“双声”、“叠韵”、谐音双关造成了中国诗律上的独特技巧。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其二“江山城婉转,栋宇客徘徊”。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 4、汉诗不需要数、时态还经常省略主语,能比西诗有更强的无时间性与广垠性的境界。第三讲 中西诗歌比较二 中西自然诗比较*自然诗的界定并不是所有具有自然描写的便是自然诗。在一首诗中,只有当山水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之时,我们才称这首诗为山水诗。*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一、孕育。我国早期的诗经、楚辞、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已有自然山水描写。1、诗经。“诗言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中的山水多处于从属地位,多为引发诗情的媒介,用以渲染气氛,协助主题的开发。自然景物在诗中的比重较小,一般是当作抒情言志的辅助手段加以引用。2、楚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氛围使得“楚辞”中自然描写增多。屈原等爱国志士对楚国衰亡的悲叹及爱国之情,抒情味较之诗经更浓。 爱国之情的抒发,转而对山水、自然的讴歌与礼赞。出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出现了对山水景物的纪行性大段描写。3、招隐、游仙、游宴诗。进一步为自然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隐逸的名山大川、神仙栖居的洞天福地、游宴的园林田园都成了诗歌所描述的对象,为自然诗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二、形成。中国的自然诗,形成于东晋时期。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辟了中国诗歌史的新纪元。1、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正好成了他们寄情言志、抚慰心灵创伤的理想之地。2、玄学的感召。 魏晋玄学以调和儒道为特点,是道家的超世之想与儒家的尚实精神趋向合流的一个新学派。(1)山水是“自然”的具象化将抽象的“自然”逐渐落实到相当于今天说的“自然界”身上,让原先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有形象体征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由此,魏晋玄学崇尚的“自然”,已非庄子那种追求“逍遥游”式的绝对自由,而是化为一种投向山林湖海的实际行动。(2)山水兼有“体玄”、“适性”的双重意义。“体玄”纵情山水之中,探寻宇宙、人生的真谛,一种哲学式的追求和体悟。“适性”在大自然中找到那种适合人的个性生存的理想境域。王徽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兰亭序谢灵运“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杜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石柜阁。在杜甫看来,“适性” 就是像谢灵运那样优游山水,像陶渊明那样放浪田园所获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 (3)把自然山水看作理想的人格个性之美的形象的谕示。玄学认为人的理想品格应该像山水那样自然浑朴,人的精神若能达到山水那种境界,实际上也就与“道”相通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人格精神的外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境界。归园田居、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385433) (1)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 (2)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三、昌盛。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盛唐:王维、孟浩然。王维的诗: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中唐之后:韦应物、杜牧四、绵延。 *西方自然诗发展脉络一、古希腊、罗马 柏拉图 理念表象 亚里士多德 “质料” 、“形式”二、基督教一切关于无限与永恒的概念都给予了上帝,对自然山水的沉醉几近一种罪恶,山水的逸乐,如其他的感官逸乐一样,会影响到人的灵魂的完成。 尼科尔逊山的阴郁与山的荣光三、启蒙时期十八世纪山水自然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 英国人格雷翻越阿尔卑斯山,写下了阿尔卑斯山的雄伟灵秀。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被译出,人们展开了对“庞大雄奇”的探索。四、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兴起,欧洲的自然诗创作进入高峰。 英国的“湖畔派” 诗人: 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 骚 塞(1774-1843)*中西自然诗不同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智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与之相对的则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西方,当华兹华斯等诗人把自然用作他们主要的美学素材时,他们有意无意间要设法为山水所扮演的角色作“明辨”,说明它们可以如此存在的理由。 结果之一:世人将原是用以形容上帝伟大的语句转化到自然山水中来。结果之二:诗人常常有形而上的焦虑和不安,感到外物的不足,他们挣扎着由眼前的物理世界跃入形而上的世界。华兹华斯行旅前言中,“无法赋给(意义)的智心/将无法感应外物。”“物像的影响力的来源,并非来自固有的物性,亦非其本身之所以然,而是来自与外物相交往受外物所感染的智心所赋出的。所以诗应该由人的灵魂出发,将其创造力传达给外在世界的意象。” 在序曲中,我们可以教他们教他们:人的智心如何变得比他们所住的大地万般的美丽,在事物的构架上在令人狂喜的美之中,好比它本身更是神圣的实质更神圣的经纬。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只是标示了两种不同的诗歌情感。一种是激情型,深深渗透于人生状况之中,诸如相思、别离、盛衰、死亡等。一种则恬淡宁静,超然于物外。二、中西自然诗在结构上的不同。中国古代诗歌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共时性、空间性;西方传统诗歌的结构特征则是历时的、动态的。 意象并置,并没有单一的中心意象。一组意象共同来表现了一个世界,意义就产生于意象的整合之中。 *跟西方传统绘画中单向的透视很相像,这些直线追寻的定向目标决定了“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角度”。*如同中国的山水画家,王维用“多重透视” “回环透视”的方式呈示他看到的景象。西方现代派诗歌,尤其是以庞德、艾略特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对西方诗歌传统 的改变意象并置,达到一种空间性、共时性的效果。如庞德的在地铁站台、艾略特的荒原。 地铁站台 庞 德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通过打破时序和句法结构得以实现的雨;空旷的河,一个旅人秋月;山临湖而起叶维廉认为按照意象派的要求,柳宗元的江雪应翻译为:孤独的船。竹笠。一个老人,钓着鱼:冰冻的河。雪。李白古风第十四首中的“荒城空大漠”则应译为: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第四讲 中西史诗比较一、中国是否有“史诗”。否定:王国维、钱钟书。 肯定:胡适、杨牧二、史诗的嬗变伊利亚特、奥德修斯、埃涅阿斯纪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伊格尔远征记、格萨尔王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铁皮鼓、李自成 飘 开国大典、三大战役三、对 “史诗”的界定1、埃兹拉庞德在阅读入门中:“史诗是一首包含历史的诗”。2、玛丽麦卡锡在1968年7月21日星期日时报中:“他们保卫自己国土的战争具有史诗的性质,就是说超越了现实的时空界限。”“超越了现实的时空界限”:一个行动的意义,超出了其本身,在更广阔、更深远的范围内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个行动具有崇高的性质,从事这个行动的人体现出一种英雄精神。3、两者的结合四、中国的史诗诗经大雅中的五篇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杨牧称为“周文史诗”。五、中西“史诗”的比较1、共时性(整体历时,单篇共时性强)历时性*周族史诗更注重物象的罗列、情境的营造,较之西方史诗叙述性差。*营造一种不平常的情景,用以说明后稷的不平凡。公刘、绵中,公刘、古公亶父的迁居,开疆扩土、修筑房宇、种植稼穑、百姓和乐。伊利亚特则围绕“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起因结果消解,顺序记述。奥德修斯则围绕着奥德修斯的游历展开。2、类象化个性化周族史诗塑造的几个人物:后稷、公刘、王季、文王,具有类象化倾向,缺乏西方史诗中英雄的强烈个性。共性:务农、爱民、德行*阿基琉斯(粗暴而倔强)赫克托尔(强干而精细)3、“文化的英雄主义”尚武的英雄主义第五讲 中西小说比较中国古代小说概观*“小说”探源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即:修饰琐屑的言辞以求去高誉,离开通晓大道的境界就太远了。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进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至此成为一种文体。擅长此体的人被称为“小说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中列十家,小说家位于末位。列举了15篇小说的篇名,并作了小注。自此以后,“小说”被认为是一种文体的名称。 一、源远流长1、神话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奇特的想象、夸张的风格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涉及神魔的小说。 2、寓言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大多形象生动、构思巧妙、抓住矛盾,予以讽刺。战国策南辕北辙、孟子揠苗助长、韩非子守株待兔为说理而虚构情节,将人的思想、性格与行为赋予动物。为后世讽刺小说之滥觞。 3、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司马迁创造的纪传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以历史斗争的广阔画面为背景、以人物的一生行踪、命运浮沉为线索、选择那些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细节琐事,加以渲染形容,采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些特点与小说描写人物的特点不谋而合。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人物一生始末的完整交待、对情节的高度重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喜欢抓住一个主人公,笔头跟住他不放,以求得集中而完整的形象,而很少采用从生活横断面切入的写法,这些都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潜在影响有着深刻的联系。 4、志怪小说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盛行。多谈灵异、鬼神、迷信之事。题材多来自神话、宗教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上现实中的奇人异事、地理博物传说。东晋干宝搜神记。韩凭妻(宋康王、韩凭、何氏)、三王墓(干将、莫邪、楚王、赤、侠客)、东海孝妇(周青、小姑窦娥冤) 南宋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 5、志人小说汉朝选拔人才采用举察制度,社会上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魏晋时期崇尚清谈,讲求言谈举止、风度雅量。有人记之,集合成书,流行于世。刘义庆世说新语。如雅量嵇康、顾雍、谢安。世说新语语言简洁含蓄,口吻毕肖,生动传神。笔墨所及,往往并非重大的事件,亦非人的一生。常常只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小片断、小镜头,借三言两语,抓住人物、情节的微妙传神之处,略加点染,点到即止,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某一侧面。二、唐人传奇志怪的作者将怪异当事实,作者不是有意搞文艺创作,唐人则“有意为小说”,虚构渲染,惨淡经营。志怪是小说的雏形,传奇则已经是真正的文言短篇小说。志怪文字比较质朴,传奇的文字比较华丽。志怪篇幅短小,传奇篇幅较长,故事完整,融进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及其对人生的态度。 蒋防霍小玉传。李益、霍小玉、黄杉客元稹莺莺传。张生、崔莺莺、红娘杜光庭修改虬髯客传。李靖、红拂、虬髯客。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 陈鸿长恨歌传。着重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传奇成为宋以后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吸收志怪的想象、借鉴史传文学叙事状人的技巧,形成了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抒情氛围浓郁,语言精练华丽的艺术特点。 三、宋元话本。1、“话本” “话本”意即宋元的通俗小说。“话”就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或指“说话”的底本,或指摘录史书、复述史书或文言小说的通俗读物。说话作为一种艺术,在汉魏时就有记载。三国志王粲传的裴松之注所引吴质别传中提到,上将军曹真肥胖,中领军朱铄体瘦,吴质便召艺人来“说肥瘦”。说话这种艺术的兴起与佛教的俗讲、变文有很大的关联。2、两宋城市繁荣,工商业兴盛,市民阶层的壮大,是说话等艺术发展的基础。宋代的都市中有专供市民娱乐的场所 “瓦肆”。 3、话本的特点:师徒相传,不断的修改、增补、润色,是一种集体创作。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大量的小商人、店员、小手工业者等下层市民登上了小说的舞台。适应读者的需要,多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并吸收了口语,大大提高了小说表现生活、描写人物的能力。诉诸听觉,多追求情节的曲折,情节发展的节奏比较快,不允许冗长的、静止的景物描写,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的心理描写也尽量地压缩。碾玉观音崔宁、绣绣、郭立。 错斩崔宁刘贵、陈二姐、崔宁。情节的构思都比较巧妙,独具匠心。 四、明清小说*明代小说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通俗文学勃兴。2、元明之际产生了章回体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受话本影响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3、到了明代中后期,以金瓶梅为代表,长篇小说逐步以现实社会中的平凡人物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开“人情小说”之先河,使我国古代小说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4、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倍写悲欢离合之至”,“拟话本”盛行,吸收宋元话本注重情节、语言通俗、节奏较快、描摹世态、通过语言行动刻划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系列特点,并向描写细腻、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方面发展。*从整体上看,明代的白话小说一般采用世俗化的题材、写实的手法、贴近生活的语言。作者的目光由历史转向现实的人生,兴趣也有工业兴衰转向情欲悲欢、事态描写的成分加重,叙事艺术的传统模式开始有所突破。罗贯中三国演义(至迟在北宋时拥刘贬曹的倾向已经形成,元代留下一话本三国志平话)战争描写侧重于战前的准备,战情省略。动中有静(横槊赋诗、挑灯夜读)使情节疏密有致、情节生动。人物描写:曹操、诸葛亮、关羽。施耐庵水浒传。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吴承恩西游记。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金瓶梅借西门庆家族的兴衰,写出那个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英雄人物市井平民;离奇的故事平淡的日常生活标志着我国的古典小说在向严格的写实努力(人物非英雄化、素材当代化、情节的非传奇化),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李甲、孙富。清代小说长篇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醒世姻缘录;水浒后传、说岳全传(英雄传奇);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历史小说);镜花缘(乌托邦小说)。文言短篇聊斋志异、阅微堂笔记晚清: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侠邪小说);施公案、三峡五义(公案、侠义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谴责小说)。 红楼梦人物描写:力求生动性、丰富性、复杂性,没有把人物写成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结构:双线结构,宝黛钗爱情和四大家族的没落。题材:写日常生活,无金瓶梅自然主义的缺点。语言:北方人民口语为基础,吸收文言文成分,融会贯通,创作出一种自然流畅、简洁明净的文学语言。 一、忧患意识的比较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人类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同时,又不断地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灾难与打击。人类自离开了伊甸园后,就从未有过一日的安宁,平静和谐的生活,成为遥远的梦境。社会越是向现代文明进化,人类越是感到危机重重,连绵不绝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自然生态危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危机,使人类感到空前的恐惧与颤栗,陷入深深的忧患之中。忧患意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精神现象之一。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差异:1、反传统与传统的发扬光大西方现代小说大多抛弃了传统理性,采用非现实的非理性的态度,描写了西方光怪陆离、荒诞病态的社会生活,借露了精神的崩溃、孤独的绝望和兽行的残忍,表现出了西方“资本主是社会这个失去理智的世界的一切典型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现代小说忧患意识的出现,不仅是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坡道改建方案范本
- 审计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 情志护理与养生
- 单招综评政策解读
- 教官培训工作述职报告
- 2026届福建省龙岩市北城中学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早教教师述职报告
- 新人销售技巧培训
- 2026届四川省成都西蜀实验英语九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徐州市市区部分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汽车喷漆彩绘培训课件
- 床上洗头护理培训课件
- 2025年统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点面结合(含答案)
- 羽毛球裁判员培训与实施
- 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件
- 宫外孕大出血护理
- 《乡土中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练-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
- 2025年北京市水务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01人笔试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密炼机上辅机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T CPSS 1013-2021-开关电源电子元器件降额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