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doc_第1页
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doc_第2页
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doc_第3页
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doc_第4页
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 个方面对比分析了 1996 2009年大连 、青岛我国北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发展差异 。结果表明 ,从客源场和相对差异都可发现两个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经历了“减小 增大”的演变过程 ,原因在于青岛便利的交通 、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 ,使青岛由落后效仿者变为领先者 ,充分发挥了厚积薄发的优势 。关键词 :摘要 :采用 SSM 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 ,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为样本数据 ,从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竞争力两入境旅游 ;偏离份额法 ( SSM) ;变异系数 ( Cv)Temporal Change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Inbound Tourism in Coastal CitiesXINGJuan - juan , LI Yue - zheng( Sustained Development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Abstract :Using the model of Shift - Share Method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ade a study by visitor arrivals and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from tourism as the sample data. From tourist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two disparities from1996 to 2007 in inbound tourism in Dalian and Qingdao which had many similar resources as two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coastal city. Just as theresult suggests ,regional gap in inbound tourism between Dalian and Qingdao from 1996 to 2007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regional disparity ininbound tourism between the two experienced was the evolution of a first decrease and later increase course. The reason was that Qingdao located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had unique culture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making Qingdao from follower into leader to Dalian ,thus fully played an ad2vantage of the profound accumulation.Key words :inbound tourism ;Shift - Share Metho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目前学术界多是基于省级行政单元数据来研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对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省际以及地带间的研究居多 1 - 4 ,而对城市间尤其是不同省份但具有相似特征的两个滨海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较少 。国外学者对国际旅游区域差异研究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许多研究表明 ,国际旅游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但往往导致区域差异加剧 ,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和旅游供需分布不均造成的 5 - 7 。国内学者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旅游总体规模 8 ,9 、旅游流空间分布10 、资源赋存 11 及竞争力等角度 。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的静态差异上 。本文分别以大连和青岛为研究对象 ,从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及竞争力两个方面进行定量研究 ,侧重研究 1996 2007 年两城市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 ,并进行两者对比分析 ,试图揭示两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各自的优势 ,据此提出各自借鉴、取长补短的建议与对策 。收稿日期 :2010 - 05 - 15 ;修订日期 :2010 - 06 - 15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 ( 编号 :05JJD790029 ) ; 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 ( 编号 :2007T096) 。第一作者简介 :邢娟娟 ( 1984 - ) ,女 ,山东省泰安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旅游开发与管理 。1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偏离 份额分析法是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种对大尺度参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SSM 法用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主要是以某一地方 ( 如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为区域样本 ,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 ,将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 、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来进行市场变动趋势分析 。本文以 1997 年和 2008 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 ,选取分国籍统计的入境旅游人数为衡量指标 ,利用 SSM 模型从客源市场结构分析大连市和青岛市入境旅游的差异 。其次 ,以 1997 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辽宁省统计年鉴 山东省、和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 ,选取旅游外汇收入 、旅游入境人数为衡量指标 ,通过变异系数分析两城市入境旅游的竞争差异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测度是基于一定的指标 ,且指标能够衡量各区域旅游经济整体状况8 。采用入境旅游统计指标是基于该指标体系相对完善 ,各地区对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较一致 ,能较好地反映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2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2. 1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总体概况?60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0 26 ( 7)?研究方法?大连和青岛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 ,两城市旅游核心吸引力相似而又有地域文化差异 ,彼此间有一定的竞争替代关系 。就旅游业而言 ,两城市由于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同 ,造成后天两城市旅游 ( 以入境旅游为研究对象) 的差异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不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外汇收入大连都领先于青岛 ,1996 年旅游外汇收入大连是青岛的 2 倍以上 。进入21 世纪 ,差距逐渐变小 ,2005 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青岛均超过大连 。2007 年大连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青岛的 77. 76 %和 86. 1 % ( 图 1 、图 2) 。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所占的份额为标准 ,将区域 i 各客源国或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标准化后得到 :bij bij0= j0 / B0 。所以 ,在 ( 0 ,t ) 时段内把第 j 个客源国或地B区到达某区域的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量 Gij 分解为份额分量 Nij 、结构转移分量 Pij 和竟争力转移分量 Dij 三个分量 ,依次表达为 14 : Gij = Nij + Pij + Dij = bijt - bij 0 ;Nij = b j ; Pij = ( bij0 - b) Rj ;Dij = bij0 ( rij - Rj ) 。RijijPDij 称为总偏离分量 ,反映区域 i 第 j 个客源国或地区的总增长优势 ,其表达式为 : PDij = Pij + Dij ,进而加和可以计算出区域 i 的总入境旅游人数增量 Gi 以及总份额分量 Ni 、总结构转移分量 Pi 和总竟争力转移分量Di 。假设区域 i 入境旅游人数对全国的相对增长率为L ,可将 L 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 w 和竟争力效果指数 u ,并且 L = w u 。由上可知 ,如果 Gi 愈大 、i 1 ,L则说明某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快于上一级行政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 ;如果 Pi 愈大 ,w 1 ,则说明某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 ,总体入境旅游图11996 2007 年大连和青岛入境人数对比市场结构良好 ;如果 Di 愈大 ,u 1 ,则说明某区域各客源国或地区总增长势头良好 ,具有很强的竟争能力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 SSM 分析 :本文首先以 1997 年和 2008 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分国籍统计海外游客量为依据 ,选日本 、 、韩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 、泰国 美国 加拿大 、 、 、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13 个国家和港澳特区 、台湾地区 ,其余国家和地区为一组 ,共计 16 个客源市场 。同时 ,以全国海外客图21996 2007 年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 2 从市场结构看两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源市场情况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 ,利用 SSM 上述计算过程 ,通过基期 ( 1996 年) 和末期 ( 2007 年) 数据比较 ( 省略原始数据) ,构建 Shift - share 分析表 ( 表 1) ,分析比较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市场发展态势和结构状况 ( 表 2) 。SSM 结果总体分析 :由表 2 分析可知 ,大连市入境从市场结构入手 ,运用偏离 份额分析法对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和区位两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情 况 进 行 比 较 分 析 , 探 究 地 域 差 异 存 在 的 原因 12 。SSM 模型应用于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研究的构建是根据 SSM 模型原理 ,假设某区域 i 和全国在经历了时间 ( 0 ,t ) 之后 ,其入境旅游人数和结构均会发生变化 。假定基期区域 i 的入境旅游人数总量为 bi0 ,终期为 bit ,把区域 i 入境旅游总人数按照客源地划分为 n个国家或地区 ,分别以 bij0 、ijt ( j = 1 ,2 ,3 , ,n) 表示b区域 i 第 j 个客源国或地区分别在基期和终期到达的旅游人数 ; 以 B0 、t 表示全国在相应时期基期和终期B的入境旅游人数 ; 以 Bj0 、 jt 表示全国第 j 个客源国或B地区在基期和终期到达的旅游人数13 ,则区域 i 第 j个客源国或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在 ( 0 ,t ) 时段内的变化率为 :rij = ( bijt - bij 0 ) / bij 0 , ( j = 1 ,2 ,3 , ,n ,下同) 。全国第 j 个客源国或地区入境旅游人数在 ( 0 ,t ) 时段内的变化率为 : Rj = ( Bjt - Bj0 ) / Bj0 。以全国各客源国或?6 0 6 ?旅游市场结构中在基期和终期的游客增长总量达到677549 人次 。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 L = 2. 00 1 ,总结构偏离分量 P = 339450 较大 ,且结构效果指数 w = 1. 28 1 ,说明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朝阳性客源市场优势明显 ,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存在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 日本市场处于优势结构 ,且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总竞争力偏离分量 D = 305187 ,竞争力效果指数u = 1. 57 1 ,说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迅速 ,竞争能力较强 ,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上升趋势 ,但各项指标均落后于青岛 。虽然相差不大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 ,青岛旅游业发展迅速 ,与大连差距减小 ,最后超过大连 。大连与青岛的入境旅游差异经历了“大一小一扩大”的过?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0 26 ( 7) 研究方法?程 。原因在于青岛的现有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体现在地区港、澳特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其他变化率大连 0. 87- 0. 51 4. 27 4. 5011. 03 3. 54 4. 24 4. 43 4. 47 7. 77 6. 63 4. 85 6. 8114. 19 6. 44 8. 32 标准化规模 大连青岛17587. 9917752. 55 350. 97641. 81 2360. 611135. 83 348. 92488. 35 5. 9814. 63 3. 1742. 34 10. 9323. 37 1. 673. 75 51. 2581. 99 2. 4916. 22 3. 929. 28 1. 914. 01 5. 3510. 58 45. 8477. 77 2. 034. 10 320. 29657. 87近几年旅游业规模和客源市场的扩张方面 。 份额分量 N 大连青岛26186. 1726431. 19 585. 791071. 223701. 511781. 022052. 842873. 20 15. 3137. 44 7. 66102. 37 24. 2751. 90 3. 628. 12 117. 79188. 43 6. 6843. 55 7. 6418. 08 5. 2611. 07 11. 2922. 33 201. 86342. 48 7. 2714. 65 - 22. 76- 46. 74 结构偏离分量 D 大连青岛5319. 743635369. 5216687. 3499 30515. 81118485. 846 57010. 78149193. 865 208814. 542606. 905336376. 111600. 16928 21372. 494309. 738529215. 60955. 1532512141. 0110330. 4985 16525. 162174. 06413 14174. 26 1896. 37924487. 642176. 729574579. 113215. 142796356. 6918363. 8834 31156. 752793. 957585630. 73- 659. 54865 - 1354. 67 竞争力偏离分量 P 大连青岛- 13051. 92 38743. 29- 22596. 14 13712. 98210449. 64 146273. 19- 35554. 71 262210. 27 8679. 79724. 45 745. 17- 27895. 86 3949. 99- 2506. 50 1002. 22- 460. 13 9885. 7113587. 41 4132. 26- 12397. 81 4569. 985384. 27 1652. 011876. 82 7182. 564591. 98 41277. 26- 27945. 23 2237. 771283. 61 80625. 3129502. 42表1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SSM 分析结果全国 1. 49 1. 67 1. 57 5. 88 2. 56 2. 42 2. 22 2. 16 2. 30 2. 69 1. 95 2. 76 2. 11 4. 40 3. 58- 0. 07青岛 3. 30 2. 39 5. 4713. 17 2. 85- 0. 72 1. 62 1. 70 4. 17 0. 34 4. 28 3. 89 3. 63 0. 50 4. 39 1. 42表2大连 、青岛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在全国的总体效果对比15 总竞争力游客增长 相对增 结构效果 竞争力效 总份额 总结构偏总偏离分 偏离分量 总量 Gi 长率 L 指数 w 果指数 u 分量 Ni 离分量 Pi量 PDi Di大连 6775492. 001. 281. 5732912339450305187644637青岛 9020072. 351. 381. 70329504223724466858690573结论与建议大连和青岛两城市旅游核心吸引力相似而又有地域文化差异 ,青岛的滨海旅游资源虽不具有垄断性 。但由于其历史 、 、文化 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 ,再加上经济、交通等有利因素而具有客源优势17 ,从而导致两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 。面对青岛旅游业如今迅猛的发展 ,对大连入境旅游发展给出如下建议 : 市场营销策略要与时俱进 。随着 2008 年奥运水上项目在青岛的成功举行 ,其国际知名度得到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游客慕名而来 ,这必然导致客源市场结构相似的大连入境游客量的减少 。为此 ,大连要根据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在保持日本这个最大的客源市场的同时重视韩国 。 从竞争力结构入手 ,将潜在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从竞争力结构看 ,大连的现有竞争力稍弱 ,但环境支持力和游客印象略高 ,说明大连旅游业具有较强劲的后续发展潜力 。大连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城市发展潜力 ,积极拓展客源市场 ,通过富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提高游客消费水平和满意度 ,提升旅游企业经营效益 ,更好 、更快地将城市发展潜力化为现有的旅游竞争实力 。 旅游开发要注重自己的特色 ,挖掘青岛没有或不具优势的旅游资源 。虽然大连和青岛有诸多相似 ,但仍存在很多差异 。大连应借助其独特的滨海环境 、优良的港湾优势 ,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 ,如金石滩主题公园 、星海湾主题公园 ,提高旅游实力 ,向旅游强市转变 。 通过旅游整合措施实现“双赢”。沿海城市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滨海资源 ,在旅游定位及客源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同一性 ,沿海城市区位间竞争尤为激烈 ,且无下降趋势 。然而 ,当2. 3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竞争差异趋势分析对旅游竞争差异进行动态分析必须明确所研究的时间系列 ,该研究采用 1996 2007 年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 。从相对差异角度通过变异系数 ( Cv) 的计算从侧面反映两城市入境旅游的竞争差异年际变化趋势16 。其计算公式为 :C=1x=i =1 ( xi - x)n- 1n2, ( n = 1 ,2)式中 ,xi 为每年各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数或旅游外汇收入 ;x 为 12 年的入境旅游人数或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值 。两城市之间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图 3 ) ,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 。1996 1998 年两城市旅游竞争差距变率下降 ,在模仿效应下青岛在向大连看齐 。1999 2001 年差距又再增大 ,忽略 2003 年“非典”特殊时期 ,2002 2005 年差距趋于平稳并缓慢下降 ,2005 年后又有增大趋势 ,此时青岛已跑在大连前面 ,可见两城市间旅游客源市场竞争将长期存在并且竞争越来越激烈 。图31996 2007 年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差异演变把两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时又具有一定的凝聚吸引力 ,因此如何处理区域内两个城市旅游竞合关系显得?60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摘要 :采用 SSM 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 ,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为样本数据 ,从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竞争力两摘要 :采用 SSM 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 ,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为样本数据 ,从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竞争力两摘要 :采用 SSM 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 ,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为样本数据 ,从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竞争力两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0 26 ( 7)?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在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方式等方面应同中求异 ,突出个性 ,特色发展 ;积极引导滨海城市旅游和谐发展 ,加强宏观管理 ,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 ,实现“双赢”。参考文献 : 1 陈晓 ,王丹 ,张耀光. 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 . 经济( 2) - 161.1338 陆林 ,余风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J . 经济地理 ,2005 ,25 ( 5) - 410.406 9 周玉翠 ,陆玉麒 ,谢江红. 我国国际旅游的区域差异J . 经济问题探索 , 2005 , ( 9) - 42.39 10 马耀峰 ,李永军. 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 . 人文地理 ,2001 ,16 ( 6) - 36.44 11 王凯. 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升级差异分析J . 地理学与国土研地理 ,2009 ,29 ( 1) - 151.147 2 陆大道 ,刘卫东. 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 . 地理科究 ,1999 ,15 ( 3) - 74.6912 侯晴 ,王国梁. 基于 SSM 分析法的江苏经济增长的地域差异研究J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 ( 4) - 17.15 13 高文涛 ,董志文. 基于 SSM 模型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实证研究J . 商业时代 ,2009 , ( 15) - 104.103 14 吕帅 ,汪宇明 ,龚伟 ,等. 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 SSM 分析 以上海学 ,2000 , ( 6) - 493.487 3 李小建 ,乔家君.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学报 ,2001 ( 2) - 145.1364 周玉翠 ,齐清文 ,冯灿飞. 近 10 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 . 地理研究 ,2002 , ( 6) - 790.7815 Bryden J M.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CommonwealthCaribbean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6 Kadt E. Tourism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7 Tosun C ,Timothy D J ,Ozturk Y. Tourism Growth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Regional Inequality in Turkey J .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3 ,11市海外游客市场为例J . 旅游学刊 ,2006 ,21 ( 11) - 64.6015 杨新军 , 马晓龙 , 霍云霈. 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 SSM 分析 以陕西省为例J . 人文地理 ,2005 ,81 ( 1) - 52.49 16 陈晓 ,李悦铮. 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 . 经济地理 ,2008 ,28 ( 1) - 162.158 17 姜鹏鹏 ,王晓云. 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 以大连青岛 、厦门和三亚为例J . 旅游科学 ,2008 ,22 ( 5) - 1812( 上接第 604 页)一步的分析探讨 11 。由于缺少旅游车船公司的数据 ,旅游业子产业的种类还有待完善 。此外 ,在时间序列上还可进行不同时序的比较研究 。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和统计数据口径的不一致 ,这些方面也有待今后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Creamer D. Shif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2tional Resources M . Washington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3 -85104. 2 Stillwell F J B. Further Thoughts on the Shift and Share Approach J . UrbanStudies ,1970 , ( 4) - 458.451 3 Casler S D. A theoretical Context for 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J . Journal ofRegional Science ,1989 , ( 18) - 469.4634 Hoppes R S. Rejoinder : Industry Level Shift - share Analysis J . Economic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4 , ( 8) - 217.214 5 杨新军 ,马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