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九戊戌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九戊戌变法 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 简述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3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 背景1 国际局势 19世纪下半叶起 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经济上 欧美列强进入 开始向电气时代进发 政治上 英国的 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2 民族危机 的惨败和 的签订 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掀起了 的狂潮 第二次工业革命 议会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 3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 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 开始登上 舞台 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4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1 早期改良思潮 出现在 后 主张实行 制度 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虽未付诸实践 但它对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著有 新学伪经考 和 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初步 政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 君主立宪 孔子改制考 二 变法运动的兴起1 维新运动的兴起 1895年 打破了士人干政的禁令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 创办报刊 成立团体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1 康有为 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 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 2 1898年 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 对于当时的爱国救亡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公车上书 三 百日新政1 时间 1898年6月11日 9月21日 2 开始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 实行变法 3 内容 1 政治方面 准许臣民 允许创办 裁撤闲散衙门和 2 经济方面 提倡和奖励士民 开垦荒地 修筑 开采矿产 定国是诏 上书言事 报纸 冗员 投资设厂 铁路 3 军事方面 裁汰绿营 军队改用 训练 4 文教方面 废 将各省大小书院 祠庙改为兼习 的学校 创办各种专业学校以及派人赴 留学等 4 结果 由于以 为首的顽固派反对 维新运动仅维持了 天便宣告失败 西法 八股 中学西学 日本 慈禧太后 103 四 影响1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旨在发展 实行 制度 这在当时是爱国和进步的 2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 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国人心态也随之改变 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 清末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戊戌维新时的改革方案 成为戊戌变法的 3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它点燃了 的火炬 唤起了人们的近代 意识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也促进了 时代的迅速到来 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 学习西学 变革 新政 继续 爱国 民主 民族 资产阶级革命 一 关于戊戌变法的目的 性质及评价1 目的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 它的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还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2 性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还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 评价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 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 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 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具有进步意义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 主张兴民权 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 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充分说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 从社会背景来看 明治维新前 农民起义和城市市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新兴地主和商人对自己的政治地位越来越不满意 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的封建统治的危机虽然也十分严重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仍十分强大 2 从领导力量来看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 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 建立了军队和基地 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势力清扫的任务 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维新派力量脆弱 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加之守旧势力强大 因而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3 从政策措施上看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 明治政府发布命令 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戊戌变法中 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 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 根本不可能实施 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教训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 但还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从总的目标看 它是要逐步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并且设计和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的 戊戌变法也是一场爱国运动 它直接激发于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 启发和张扬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批判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 宣传和张扬西学 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戊戌变法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作为这场运动主导者的维新派 幻想在不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 靠策动和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开明皇帝来逐步进行政治改革 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它显然比过去的洋务运动有了质的进步 同时 又为以后更加进步的社会势力丢掉幻想 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正是在失败和成功的辩证联系中充分显示出来的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 法民政 英 德宪法 地远俗殊 变久迹绝 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 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 教俗略同 成效已彰 推移即时 若名书佳画 墨迹尚存 而易于临摹 如宫室衣裳 裁量恰符 而立可铺设 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 百度甚多 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 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 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 效原于此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 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 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 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 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 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 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的理由 不得照抄原文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 1 问 康有为对日本和欧美各国从地理位置远近 习俗 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对比 强调日本的情况与中国实际相符 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维新派政治 经济方面等主张 成为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第 2 问 由材料二可知 尽管各国政治制度有差异 但本质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而中国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是效法日本的产物 日本则学习普鲁士的政治制度 也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回答局限性要着眼于两个方面 制度本身的局限和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 1 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 习俗与中国不同 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 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 维新时间较近 成效显著 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 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 2010 韶关二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 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 改革几乎失败 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 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 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 二王八司马 的改革 主角是王叔文 但是他不懂得妥协 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 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 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 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 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 以免新皇报复 王叔文却严厉斥责 不久 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 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 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 汉奸 的骂名 此后的徐继畲 魏源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梁启超都背过 汉奸 的骂名 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 会被骂成 英奸 法奸 德奸 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 可是一延再延 错过时机 清末义和团乱后 慈禧想改革了 提出9年立宪 但是迟迟没有动作 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 皇族内阁 来 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1 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2 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 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 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解析 第 1 问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到材料四每则材料概括出一条原因 第 2 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设问中的 消长 一词 所以答案应该是采取对比方式进行组织 第 3 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注意抓住时间限定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和内容限定词 有利因素 答案 1 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不善于妥协 抵触向外国学习 没有抓住有利时机 2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 1895年康有为发起 公车上书 展开改良运动 1898年的 百日维新 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 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 革命运动高涨 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改良运动失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 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即可 例如 革命党人领导的诸多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 3 政治上打倒了四人帮 文革的结束 经济上计划经济的破产 思想上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 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等 也不一定按政治 经济 思想的答题形式来答 只要答到相关内容即可 题目并没有要求按政治 经济 思想三方面来答 2 阅读下列材料 又一次的幻灭 昙花一现的 现代化 材料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 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 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 以 成事不说 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 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 以致成为一场 现代化 运动的先声 材料二在 忧时七上皇帝书 的感召之下 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 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 与一位 秀才 共谋国事 材料三这场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的 现代化 运动 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 休止符 请回答 1 材料中 已成定局的悲剧 是指什么 请指出图片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 为什么说图片所暗喻的历史事件是一场 现代化 运动 3 这场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的 现代化 运动 失败的原因何在 4 材料三没有用 画上了句号 而是酌字 画上了 休止符 这里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读材料与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和运用 从材料一中的关键词 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 中 可以了解是签约的悲剧 再加上导致 现代化 的先声 可知是甲午战争战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而引发了一场维新运动 第 2 问实际考查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内容回答对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近代化的影响 第 3 问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据材料及所学的分析变法成败的方法即可回答 第 4 问 休止符 表明中国现代化还没有结束 列举史实来回答 答案 1 甲午战争战败 签订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 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 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 挽救民族危机 3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 戊戌变法失败后 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3 2010 苏州测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 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他说 到处在谣传 我要给农民自由 这是不公正的 但是 遗憾的是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 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 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 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 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 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 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 大展经纶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 各遂其志 务必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 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 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 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 上谕说 数年以来 中外臣工讲求时务 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 论说莫衷一是 或托于老成忧国 以为旧章必应墨守 新法必当摈除 从喙哓哓 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圣贤义理之学 植其根本 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实力讲求 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 诏定国是 其目的是 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 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 著为国是 以定众向 然后变法之事乃决 人心乃一 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 或者侧重点 有何不同 2 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 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 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 二在核心主张 局限性 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 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俄日崛起 中国改革失败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出现的欧亚三国进行的改革 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是要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政治改革的关系 二是要注意比较三国改革前的不同背景 俄国是独立主权国家 日本和中国尽管主权不独立 但日本改革要比中国早 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 中国改革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 1 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 废除农奴制度 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通过变法 实现富国强兵 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 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 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 日本 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 拥有实权 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中国 光绪帝同情变法 作出改革举动 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导致变法失败 3 核心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 局限性 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改革方式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 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 改革者的策略 方针是否得当 统治者的态度等 4 2010 揭阳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 早在19世纪下半叶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 改革是被迫进行的 清政府官员在 内乱 面前 犹能做 中华大帝国 的酣梦 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 震撼了宫廷的座椅 这才下决心 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是做军火买卖 接着开矿山 修铁路 废科举 兴学堂 派留学生出国 以及官员出洋考察 等等 五四 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 这种速度 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 而且实际上 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 这样 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 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 在大独裁者 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 政改如同玩火 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 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 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 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