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doc_第1页
[高考必看]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doc_第2页
[高考必看]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doc_第3页
[高考必看]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高考历史必须关注的十个问题一、史学范式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高考主要考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突出文明史观,突出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工业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等之间的碰撞。二、中国古代史重点问题(一)中央集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做出的重大贡献。(二)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古代中国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行为和举措(政策),分析其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三)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关注古代中国的制度建设、方针政策、朝代兴亡和农民战争。(四)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辩证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五)从反封建、反压迫和争取个性解放角度,辩证分析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与作者。(六)辩证分析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七)从王朝之间变迁的角度来考查社会转型时期(即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注重王朝之间的交替和变化,注重前后知识的比较,探究原因、影响。在方法上可以文明史范式(主要为三个部分: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为主进行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1)经济:春秋铁器、牛耕开始使用,战国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2)政治: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出现;奴隶主贵族逐渐丧失政权,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其统治。(3)文化:孔子、老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的百家争鸣大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的产生从根本上说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对比得出其阶段特征是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确立。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1)社会经济:北方经济经历反复地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2)经济制度:均田制、租调制的出现。(3)政治制度: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士族制度发展并达到顶峰。(4)军事制度:府兵制的出现。(5)民族关系:出现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为隋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3、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变迁:(1)政治:大一统到藩镇割据再到局部统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大改变;相权继续被削弱。(2)经济:宋元经济在隋唐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重心由开始南移到完成;(3)文化:由隋唐的繁荣到宋元的高度繁荣,尤其的市民文学的兴起与兴盛。科技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更为突出,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也更为突出。(4)民族:唐与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方式和地位显著不同。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实行汉化的改革,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突出。(5)对外:指南针在航海上普遍使用;由水陆并举向以水路交往为主过渡再到元朝水陆都较为突出的局面。4、元、明之间的变迁:注重元、明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总结其变化的趋势及其认识。5、鸦片战争前后的比较: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等方面进行比较。6、民国之前与民国的比较:注重以现代化范式归纳、比较其在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的表现及其异同,探究其原因的异同。三、同一王朝之内的变化比较 主要是同一王朝的前期和后期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比较,探究其变化原因,比较其不同之处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比较:政治统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特征的前后比较。(有人认为,唐朝前后期各种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演变。)(1)政治统治:由政治清明到腐败;由大一统到藩镇割据。(2)政治制度:(3)经济制度:由均田制到被破坏,土地兼并买卖盛行;租庸调制到两税法。(4)军事制度:由府兵制到募兵制。2、明朝前期和后期的比较: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的比较。3、清朝前期和后期的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比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的比较。4、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重点理解“新”的含义。四、和平崛起1、汉、唐中期以前中国盛世局面的出现及其对外交往的史实。2、历代的朝贡贸易。双方是在主权平等、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3、明朝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4、用和平手段解决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如汉、唐、元、明、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和亲、册封、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积极影响。五、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史1、从东亚史或亚洲的角度看中国。中国古代史突出中国对周边国家及亚洲国家文明发展的影响;中华文明圈的形成与扩展;近代史突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同历史遭遇;现代史突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面临相似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以及相互关系。2、从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看中日史、中韩史。比较其在近代现代史上的异同;比较其在历史上的发展;探究其战、和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3、中国国际地位嬗变的经过、原因及从中得出的启示。4、中印关系:注重两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比较;两国走的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及其状况。5、中国与东南亚关系问题。(如马六甲海峡问题、能源问题。)6、中美关系与中欧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比较。7、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从天朝上国到全球视野(1)天朝上国的迷信思想: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实践和影响。(2)面向世界的思考: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3)物质技术的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长技。(4)政治制度的借鉴:从维新变法到民主革命。(5)思想文化的探寻: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到马克思主义传播。(6)积极主动的开放:新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六、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1、历代对江南地区的开发问题。注重从利、弊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2、历代对河流的治理。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思考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联系世界史中相关知识比较,如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环境问题。4、城市化问题。某一个时代的城市化程度高或低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注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微型城镇(如唐朝的草市、明清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的蓬勃兴起);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5、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国古代是农业发展的表现的原因之一);人口的减少(主要是战争与动荡的结果);注重人口流动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国内人口流动(如:古代史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政府移民实边等)和国内流向国外、国外流向国内;唐朝以来华侨开发南洋;美国历史上的有关移民问题。七、民族主义问题 冷战结束以后,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逐渐降温,但民族主义问题却日渐突出。当前国际社会的许多问题与纠纷和民族问题紧密相关,狭隘民族主义主导着某些人的言行,如“9.11事件”、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战争等都是狭隘民族主义的反映。面对这些问题,中学生该怎样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之间的关系?树立什么样的民族精神?1、中国古代史上几个盛世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主义最弱的时候。分析、归纳其原因及启示。2、对民族问题的解决。注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的措施及影响。汉、唐、两宋、元、明、清时期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异同、结果、原因、共同趋势及共同影响。中国现代上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3、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史上的民族主义主张及影响;全面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危害以及与民族主义的区别。4、中国与东亚的和、战,特别是抗战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八、和谐社会1、历代缓和国内矛盾的政策及其作用,尤其是盛世出现及其与之的关系。联系世界史相关内容综合分析。2、中国历代的和谐思想。3、关于民族矛盾的缓和问题。注重中原政权调整政策,缓和与边疆政权的关系,以及边疆政权主动调整政策与中原政权缓和关系。用和平手段解决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如汉、唐、两宋、明清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异同、原因及其影响。4、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不足以及应对措施。5、中国史、世界史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的表现及启示。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税,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九、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问题1、世界史上的单极与多极世界问题。如:以英国为主的英法两极、英美两极、英法德多极、美苏两极、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等,该问题可对应思考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争取多极化世界。2、中国古代史上的多极与单极现象。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等多极现象。春秋战国到秦的统一、魏晋南北朝到隋朝的统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的统一等从多极到单极的现象。3、独立与统一问题:拉美独立运动,欧洲统一、朝鲜核问题、中东问题、伊拉克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台独、新独、藏独。十、文化的交流与中西文明的对话问题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华夏族的农耕文化、北方的游牧文明与中原的农业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2、18世纪中西文明的表现及特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明清(前期)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为何又夭折?3、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4、全球化趋势下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20世纪的战争与人类文明。6、科技创新问题。注重思考为何在某个朝代创新比较多;结合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当今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也可与世界史相关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问题相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内容、建国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17世纪以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世界史中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嫦娥奔月,国家科技奖颁发,美国垄断2006年度三大自然科学奖,比尔盖茨连续十三年蝉联世界首富。附1:其他要注意的问题:从知识模块来看:经济第一,政治第二,文化第三,人物第四。最有可能出综合性大题的是经济方面,比如第40题。从内容来看:还有一些知识点要加以关注。如1、古都:北京、南京、西安等2、秦、汉、唐朝政治制度、经济(丝绸之路)3、中国古代商业战国、唐朝4、洋务运动(近代化海军建立和覆没)5、周年大事:如周恩来诞辰110周年(1898.3.5,角度西安事变、皖南事变),戊戌变法11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6、台湾问题、国共关系与祖国统一7、中外土地政策。8、奥运专题而言,历史的角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理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