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西南师大版).docx_第1页
《熟读精思》(西南师大版).docx_第2页
《熟读精思》(西南师大版).docx_第3页
《熟读精思》(西南师大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师大出版社 六年级(下册) 畅言教育熟读精思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见( ) 几案 ( ) 牵强( ) 倒(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整顿几案-(2)正身体-(3)详缓看字-(4)不可牵强-(5)其义自见-。(6)却只漫浪诵读-(7)眼口岂不到乎-3、翻译下列句子(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根据意思,写出关于读书的名言。(1)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2)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 (3)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请写出与读书有关的两句名言警句。(1) (2) 课后能力提升一、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精思的前提是什么?2、精思的关键是什么?3、怎样理解“心到,眼到,口到”?二、类文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4、解释下列词语。A.嬉: B.贾人: 5、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 “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终归还是一事无成。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Xin j qin qing do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整理 (2)使端正 (3)安详从容 (4)勉强 (5)通“现”,显现 (6)随随便便 (7)难道。3、翻译下列句子。(1)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2)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4、(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后能力提升 二、类文阅读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