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性循环 2、“大推进”理论 3、“起飞”理论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5、 资本形成.doc_第1页
贫困性循环 2、“大推进”理论 3、“起飞”理论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5、 资本形成.doc_第2页
贫困性循环 2、“大推进”理论 3、“起飞”理论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5、 资本形成.doc_第3页
贫困性循环 2、“大推进”理论 3、“起飞”理论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5、 资本形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贫困性循环 2、“大推进”理论 3、“起飞”理论 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5、 资本形成 二、问答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2.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2、“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3、“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4、“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5、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二、问答题: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强调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详细的考察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使我们认识到了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几种资本形成理论:()“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一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且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比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再比如,在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地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供给更合理。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赫西曼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因此,不管政府怎样干预,实现“大推进”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经济各部门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赫西曼提出了著名的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的成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中内在的推动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而终难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income-raising forces)和压低收入的力量(income-depressing forces)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人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人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人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人的力量。不仅如此,莱宾斯坦还指出,实现临界最小努力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罗斯托(Rostow,W.W.)的“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把资本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必须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大量的投资。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居民收人低下,有限的居民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如果储蓄不能满足投资所需,又不能通过对外贸易赚取外汇来进口资本品,也没有外资可以利用,那么只能通过减少或限制消费来增加储蓄。当然,储蓄主要应该来自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所以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储蓄与资本形成。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换言之,国民收入从供给方面来看被分解为消费和储蓄,从需求方面来看被分解为消费和投资。在供求一致时,储蓄等于投资。显然没有储蓄就难以进行投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虽然储蓄是资本的源泉,但是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