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5)_第1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5)_第2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5)_第3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5)_第4页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5)81.斗且见微知著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注释: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2称赋:与兵赋相称。3宾献:馈赠及进贡。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5放:依。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羞:羞辱B是勤民以自封勤:使劳苦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令:美好D其速怨于民多矣速:招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国马足以行军B是勤民以自封也C至于今处郧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子常奔郑,昭王奔随ABC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 临着亡国之灾。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 禄,子文却避而不受。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 腾,终被百姓抛弃。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 福及子孙后代。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译文: (2)。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译文: 【答案】1A(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2C(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后者表对待)3A4B(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子常必亡”的证据。是子常的结局)5B(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6,见译文【译文】: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 ,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82.叔向贺贫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武了之赐。”病交加 【注释】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后文提到的谷阝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 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 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n)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绛:晋国故都。 桓叔:韩氏的祖宗。 选自国语晋语八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宣:发扬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怀:怀念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泰:骄恣、奢侈D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宠:荣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子贺我何故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公子往而臣不送徐公何能及君也AB其宫不备其宗器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D3对下列短语中画横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贷居贿居贿:积蓄财物B贪欲无艺无艺:没限度C而无其实其实:他的实权D行刑不疚不疚:无过失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无一卒之田 顺其宪则 行刑不疚 修武之德 有栾武子之贫忧德之不建ABCD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译文: (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译文: 【答案】 1B(怀,应解作“归向”。) 2A (两个“而”字都是转折连词。B项,上一句的“何”字,表疑问,作“什么”讲;下一句的“何”字,作“怎么”讲,使语句有反诘语气。C项,上一句的“其”字,指示代词,作“那些“讲;下一句的“其”字,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上一句的“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下一句的“之”字,相当兼词“诸”。) 3C(其字,在这里是指“正卿的财产”。) 4D(和说的是状况,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 5C(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但他沾了父亲栾武子光,免于难而混过一生。) 6(1)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2)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附录】文言阅读材料补充注释及译文而无其实:实,财。 行刑不疚:刑,法律,与文中“宪则”同义。疚,病;另,疚,也通“咎”;不疚,没有毛病。 略则行志:略,违犯;则,法律;行志,任意妄为。叔向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穷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虚名,而没有正卿的财产。没有条件与卿大夫们交往,我为此而忧愁。你向我表示祝贺,这是什么缘故?”叔向回答:“从前,栾武子边百顷田产也 没有,他家里置备不齐那些祭祀用的器皿。但他能发扬美德,笃行法度,使晋国地位超过各诸侯国。各诸侯国亲近晋国,戎、狄也归附晋国,因此晋国安定。栾武子执法没有弊病,而避免受责难。到桓子时,他骄纵自大,奢侈无度,贪欲无餍,干犯法度,任意妄为,借放债而聚敛财物。他本应罹祸遭难,只是依恃其父栾武子的道德影响而终其一生。到怀子时,他一改其父桓子的作法而修飞祖父栾武子的德行。这本可使他免遭灾难,但因受父亲桓子罪孽的牵连,而流亡楚国。那个谷阝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晋 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的子弟在晋国三军将佐中占了半数。他依仗自己富有而骄纵,在国中不可一世。最终,他被杀,尸首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晋国故都绛被灭门。倘若不是这样,谷阝家八人中有五位大夫三位卿相,那荣耀是够大的了,但一朝被诛灭,竟没有人来哀悼,只因谷阝氏太无德了。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为没有建树德行而忧虑,而为财产不足发愁,表示哀悼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可祝贺的呢?”宣子跪拜,并叩头说:“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不只我韩起一人承受您的恩德,从我先辈桓叔以下,世代都赞许您的恩德。”83.苏秦游说六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稿B简练以为揣摩C山东之国D嫂蛇行匍匐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引锥自刺其股B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C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D 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式于政,不式于勇转毂过骑,炫煌于道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ABCD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译文: 【答案】1D(“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2D(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现代是动词“描述”。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现在是“简明精练”。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3C(A其,他的;其,其中的。B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而,表并列。C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于,表比较;于,表被动。) 4B5C(“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6,见译文【参考译文】(苏秦)游说秦王,上书进言十次,他游说的内容(指连横策略)得不到实行。黑貂皮衣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资用匮乏,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的谋略,伏案诵讯,选来熟习,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登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博得赵王的赏识(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六国不跟秦沟通)。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相互亲近胜过亲兄弟。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黄金万镒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卑躬屈膝呢。”(说明:黑貂裘不是苏秦自己穿的,是托人进见用的礼物。译文避繁就简。)84.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善,陈孺子之为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AB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CD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顶氏而分王其地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BC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B刘邦能够用贤不够,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 【答案】1D(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2B(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均为严肃而有礼貌。A. 古代汉语意为紊乱貌,此处语境义为纷争;现代汉语限用以形容言论、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C.古代汉语意为支出与收入,此处语境义为支出,句意为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现代汉语意为出去和进来,或指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D.古代汉语意为宣言、声明,此处语境义为扬言、公开散布;现代汉语亦可释为宣告、声明,限用于对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3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4C(排除,其中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5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6见译文【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聩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85.汲黯直言进谏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庞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这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史记汲郑列传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屋比延烧 比:并排,挨着 伏矫制之罪 矫:纠正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发:打开 以数切谏 切:急切,切迫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黯以父任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以数切谏 群臣或数黯 公卿皆为黯惧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宁令从谀承意 宁死不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弘大体,不拘文法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天子方召文学儒者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 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 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卤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译文: (2)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译文: 【答案】 1(矫:假托) 2(、因为用 、屡次,多次数落、责备 、替,为,介词 、难道宁可) 3(、内室女子住的闺房 、文书法令语法 、辅佐、辅助 、有学问的、有学识的文学) 4 5 6。见译文【文言文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他的先人被古时的卫君宠幸。到汲黯是第七代,代代做卿大夫。汲黯因为父亲的任职,在孝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因为严肃使人畏惧。孝景帝驾崩,太子即皇位,汲黯做谒者。东越人互相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还没到达地点,到了吴郡就回来了,报告说:“越人互相争斗,本来是他们的风俗,不足以劳顿天子的使臣前往。”黄河以北地区失火,连着烧及千余家,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情况。汲黯回来报告说:“家里人弄着了火,屋子并排,所以连带烧了,不值得担忧。臣经过黄河南面,黄河南面的穷人有万余家受到水灾、旱灾的侵害,有的父子互相残食,臣以职务之便,拿令牌分发了黄河以南仓库的粟米来赈济贫民,臣还回令牌,请皇上治我假传圣旨的罪过。”皇上认为他贤能就放了他。改任荥阳县令。汲黯耻于做县令(这么小的官职),就托病回家乡了。皇上听说,就把他召回来任为中大夫。因为汲黯多次急谏,不能久留宫内,改任东海郡太守。汲黯学习黄老学说,领导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选择郡丞和书史来任用他们。他治理政事,只管大的方面,不苛求细节。汲黯多病,躺在内室里不出来。一年多,东海郡大治(治理得非常好),人们称赞他。皇上听说了,召见他,任命为主爵都尉,地位在九卿之列。汲黯做官,务求无为而治,宏扬大体,不拘泥文书法令。这个时候,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职位在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来拜见,田蚡都不答礼。但是汲黯见田蚡不曾行跪拜礼,只是常常拱拱手。天子正招求会做文章和有学问的人,皇上说我想如何如何,汲黯应答说:“陛下内心多欲望却表面上行仁义,怎么能效法唐虞之治呢!”皇上不说话,怒气冲冲,变了脸色下了朝。公卿都为汲黯害怕。皇上退下后,对左右的人说:“太过分了,汲黯真是卤莽!”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说:“天子把公卿辅佐的大臣放在一起,难道让我们讨好奉承,把主上置于不义的地方吗?况且我已身在其位,纵使爱惜自己,那又怎能辱没朝廷呢!”86.袁涣传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辟公府,举高第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和亲:和睦亲近。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D恕思而后行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B涣颜色不变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涣闻唯德可以辱人吕布击术于阜陵吕布击术于阜陵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AB使彼固君子邪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CD4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涣常正议,术不能抗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ABC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译文: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译文: 【答案】1C(“教训”:指通过教育来感化人。) 2B(“颜色”:古代一般指脸色,现在多指色彩。)3B(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来”、“来”,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其余:A为介词“在” C为副词“已经” D为副词“本来”。)4C(与坚持操守无关。是为政的主导思想和做法。只表现袁涣不炫示邀名。)5D(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B“审势度势”意为“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文中无此内容,且“乏则取之于人”也不能算“不拘细行”。C袁涣谈“兵”是从为政角度而非从军事角度,不能得出“通晓军事”的结论。)6(1)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2分)(关键词是“然”、“礼”) (2)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办法,您已经勤勉地实施了。(3分)(关键词是“所以者”“既”、“勤”。翻译应在直译的基础上,把省略成分补充完整。【附译文:】(供参考) 袁涣,陈郡扶乐人。郡守任命他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法,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则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 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87.李文博传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耿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因为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主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节选自隋书) 注坟籍:常称“坟典”,泛指古书。“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书籍。古人把传说中的三皇写的书称“三坟”,认为它们讲述的是治天下的至理名言。“坟”,意为“土堆”,这里引申为高大之物。古人把传说中的五帝写的书称“五典”,认为它们讲述的也是治理天下的道理。晏如:晏,平静、安逸;如,语气助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未尝不反复吟玩 吟:体味 典校坟籍 典:掌管,管理 稍迁校书郎 迁:贬谪 曾诣房玄龄 诣: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 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 每延于家,给以资费 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 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 文博遂奋臂厉声曰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论者以此贵之”的“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 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毕礼而归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文博方正耿直、不依附权势的品格的一组是( )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耿直 守道居贫,晏如也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 5下列叙述和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本文的主人公是李文博,他刚正不阿,公正严谨,却命运多舛,令人惋惜。 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李文博没有辜负薛道衡的期望,认真办理公务,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 李文博逐步升到了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因为考核成绩都不好,所以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本文的另一人物薛道衡虽着墨不多,但形象感人。他慧眼识才,发现了李文博的才能,又用人不疑,其爱才的言行令人敬佩。66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