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doc_第1页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doc_第2页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doc_第3页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doc_第4页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 卞柔靓编辑 钧窑是在河南唐代花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则属钧台窑。钧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全盛于北宋末年,后遭遇靖康之变(公元1125年前后)。宋室南迁、匠师四处流散,致使钧窑技术逐渐失传,虽元、明、清曾有仿制,但成效甚微。 古人有云“黄金有价,钧瓷无价”,由于钧窑瓷器在北宋时主要是为皇家烧制,所以传世不多,在当时民间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钧瓷之所以名贵,与当时一条明令有关。在宋晚期宋徽宗时期曾有一条明令:钧瓷每年烧制进贡不超过36件,钧瓷不随葬、民间不得拥有(史书有记载)。 钧窑的最大亮点是“窑变釉”,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窑变釉一般会呈现出多种色彩,有的像玫瑰,有的像红海棠、有的像鸡血、有的像深沉的蓝天、有的像秋日淡白的月光。有的色带呈光芒放射状,有的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器表有稀疏的开片,颇具奇妙神韵。 据历史考证,当时钧瓷艺人已懂得在乳青釉里加入铜的成份。放入窑里烧制出玫瑰紫釉,在显微镜下你会清楚的看到窑变釉的变化: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光辉。 显微镜下的神奇“窑变” 下面我对一组四件“玫瑰紫”釉海棠洗钧窑作详细的介绍,它是否能帮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北宋钧窑。一组玫瑰紫海棠洗有一个共同点,都为菱形花式口、折沿、浅弧壁、洗口平坦、下承三个如意头足,器壁里外凸起凹进。直线纹与口沿相随行,构成多曲菱花瓣状,如盛开的花朵一般,可谓独具匠心。如果把四件放到一起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像四朵玫瑰紫海棠花一样的颜色、一样的造型;从大到小排立均匀,给人的视觉那就是自然美。口径从28cm- 27cm- 25cm- 23cm排立。 下面我们把它从大到小排立来看,四号口沿全烧成了深蓝、三号一部分有深蓝、二号全是玫瑰红。一号釉特别薄,四号釉特别厚、三号一半厚釉、一半薄釉,二号釉的厚薄正好,可以看出里外不管青釉或红釉都已开片。我讲: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可能有个别朋友看不懂或听不懂。 同一件器物上(三号)一半厚釉一半薄釉 下面我用显微镜看一下火大与火小的区别,也是见证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一号器物体形最大,釉面最薄,火候最小;用显微镜观察釉面呈菟丝纹,在海棠洗的内心青釉上各气泡间的距离稀疏均匀,在外部看紫红时,“稀” 、“薄” 、“少” 、“小” 。釉面里外因年代久远而开片。 显微镜下釉面呈菟丝纹 在二号与三号玫瑰红釉上看釉面厚薄均匀、在显微镜下观察釉面气泡有大有小,还有死气泡,有红有蓝。我们再来看三号有一部分蓝釉,而四号则是全蓝釉,整个釉面里外都很厚、火候最旺;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和皱皮纹:釉面厚的洗内心青釉中,各气泡的距离稀疏均匀、大而整齐、带有乳白色,非常漂亮。釉中悬浮着球状颗粒,是钧瓷特有的高硅、低铝、富磷的玻璃釉。乳浊釉下面是玻璃釉,(也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地方);洗外部看“紫”“红”色时,破碎的气泡很多,完整的气泡很稀少。釉面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出开片。 显微镜下气泡分布图 蓝釉部分釉面呈“皱皮纹”、在显微镜下观察红、蓝、紫、青千变万化。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从以上图片看,你想用笔画出这样的彩图都难。 显微镜下的神奇“窑变” “蚯蚓走泥纹” 关于“蚯蚓走泥纹”有多种说法,一般专家都把“蚯蚓走泥纹”说成是釉面流动补裂纹。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纹路不是釉面补裂纹、也不是开裂所形成,因为纹下根本没有开裂及任何痕迹,这些纹是由不规则旋转状的鱼子粒又像是珍珠点的白色晶体形成,应该是在烧造过程中,釉面含有多量的磷、钙、铜,铁元素形成。釉面沸腾时,重量较轻的向上翻滚,比重大的元素如铜、铁则向下流淌。窑火慢慢熄灭,釉面逐渐停止沸腾,这时往往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屈曲蜿蜒、找不到纹的边缘痕迹,总之呈现雾蒙蒙的白色晶体(专家书本上常说的拉丝、沉积、结晶,釉呈乳浊状),不规则块块形和条形的晶体,有动感而无流感,应该是在氧化还原时形成。 下面看两组图片: 前面讲到一号器物釉面薄、火候最小,看看正面青釉会是什么现象。从图片上看,整个图片像从冬天寒夜大风过后,海浪把海面上的脏东西扑打在海面上,后来又遇寒流结冰的现象。它没有人们常说的“蚯蚓走泥纹”,只有旋转状的鱼子粒又像是珍珠点的白色晶体。(现在不管北京专家或上海专家把这一现象都认定为仿品,他们是否也认定北宋钧窑一定要有“蚯蚓走泥纹”这一现象),但是它有一现象比“蚯蚓走泥纹”更能证明它是北宋钧窑,同样是在还原时出现的。对不起让我保留这个鉴定方法,因为现在造假高手太多,本来他们仿得95%的就像真品,我们只有0.5%的认别方法了。 下面再看一组釉面厚、火候旺的青釉部分,从整个图片上看,“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很明显,没有人为造假现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如果你拿着这一件去找专家鉴定,十位专家有九位给你开证书,还有一位专家出差了)他们给开鉴定证书的依据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在仿钧窑,就是“蚯蚓走泥纹”这一现象无法仿,现代人仿也是人为造假;只有五成像,不是窑火慢慢熄灭、釉面逐渐停止沸腾时的还原现象。所以,“蚯蚓走泥纹”也是鉴定北宋钧窑的重要依据。 北宋烧制的汝窑、龙泉窑都有支钉痕,而到南宋时才既有支烧、也有垫烧,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同的方法来保证质量,支烧就是北宋最好的佐证。 钧窑底部上芝麻酱釉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青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人们俗称的蟹甲壳、龟褐色是瓷胎的氧化铁含量高,青釉上磷、钙、镁、硅同时起化学反应而成,同样是一种“窑变”。釉下胎与薄釉交汇处显浅酱色,成色光亮;但后世仿品底部刷酱色釉,而且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在如意足的三角处有几处青釉,同海棠洗内的天青色釉一样。) 中国著名考古专家冯先铭先生曾以“传世”大批宋代钧窑、花盆、出尊、花口洗等器物作研究,发现其质量造型与宋代汝、官、哥、定有一共同点:都为宫廷烧造。不得其解的是四件或五件一样的器物、一样的造型,同样底部刻有二字,为什么尺寸不同?在北宋钧窑上还有好多至今人们都未解开的谜。 在这四套器物上,能否为我们喜欢钧窑的藏友和研究宋钧窑的专家解开一些谜(对比发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钧窑瓷器的尊、盘、 、洗之类的器底上常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字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同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在器物底下的支钉;支烧的支钉数也是同数字是配套的,四件海棠洗的支钉数都是八颗。 稀疏而又整齐的支圈与器物的接触面很小,这样烧成时即不宜发生粘连、又可使支痕很小而求得美观。支痕上有的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圈烧焦的痕迹,有的没有,说明烧焦的部分在支钉上。 一般人都知道,柴窑烧制才能有烧焦痕,电气化是不会有的。底部数字与支钉的位置都非常考究,字体工整、刻工精美。请你仔细鉴赏一到四的字体,不能不敬佩古人的刻工;看似简单、其实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刻出这些精美的数字。 我讲解的这一套玫瑰紫海棠洗:发色纯正、外壁釉汁有薄有厚、色泽绚丽、鲜艳欲滴、字体工整、器形规整、古朴端正;有一种优雅含蓄的美,如此精美完整、成套的官钧珍品,实属罕见。应该是目前国内外发现件数最多的一组、也是最完美的一组,除了它的艺术价值以外,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都不可忽视。 北宋钧窑的神奇“窑变”,只有你上手用显微镜观察才会发现它内部的奇妙变化。看它排列整齐而又稀疏的气泡、冰片纹、菟丝纹、玫瑰釉上的袈裟片、毛细孔渗入的土斑,排列有序的支钉痕、刻工精美的数字和它底足的三角处的乳青釉让每位藏家、博物院专家、研究所的专家重新认识北宋钧窑,同时也给我们解开几个谜。一:器底的支钉和数字是同样为配套而刻。二:器底的芝麻酱釉同样是一种“窑变”。三:“蚯蚓走泥纹”是还原时窑火慢慢熄灭时形成。四:气泡的大、中、小是由火候的大小来决定的。 据史书记载:钧窑的器物一般是供皇家花园栽花之用,既然是栽花供皇帝、皇后、皇宫大臣等等赏花休闲之用,就得用土。 如果一件器物上有土、有脏斑,那就有问题。一般都是人为的或是用胶粘上去。老窑器的土不应在表面,除了缝里有土外、从不开片的毛细孔渗入到釉下的点状土应该有很多,这才是真的吃土;有的由毛细孔渗入的土斑多,反而开片不见土咬,说明此器在土中年代久远。而土中温度变化不大,没有开片、只是出土后才开片。(现代人做旧只能做到表面,毛细孔渗入到釉下是不可能的) 我在南宋官窑对比鉴定里讲过,我父母亲没有任何社会头衔、没有明星身份,也没有金钱去炒作它们。有时为了一点解不开的地方,就去查资料、去求证、去请教专家,这是为了证明北宋时就已懂得用铜的成份。在还原时烧造有蓝、有红、有紫的颜色,而且已懂得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我父母对我讲过,用微博的方式去讲解。不要讲那些没用的:例如什么朱砂红、丁血紫、鸡血红、火焰红、猪肝色、驴肝马肺;要讲细节,如它的窑变过程、时代特征。 北宋钧瓷真伪鉴定: 由于宋钧瓷的稀少珍贵,元钧瓷也不多见;市场上大量出现的是仿宋元钧瓷,给收藏爱好者带来很大困惑。现代仿钧瓷的制作工艺达不到宋钧的工艺精湛和釉色的肥厚莹润,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金、元时期风格。 钧瓷在北宋臻于繁盛,南宋没有史书记载。元末以后渐渐衰败,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都有仿制较为精致的仿钧红釉瓷器,但不久便断烧。相传万历年间“钧”字因触犯了神宗朱翊钧的名讳,钧瓷厂被官府封闭。 清代景德镇仿制钧瓷,雍正、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仿制,但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间。雍正七年(1729年)唐英曾派吴尧圃到河南调查钧窑釉料的配制方法,恢复了钧瓷的制作。雍正仿钧瓷:其造型和釉色极其逼真,但雍正官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没有落款的雍正仿钧瓷,通过仔细观察鉴定,釉色浅淡而且较薄、底部涂有黑色釉汁,胎骨为白色(北宋钧窑胎为浅灰色);其釉面较为润滑光亮,色彩太艳。光绪时,仿得最好的是卢氏兄弟。19世纪初。卢氏烧制的钧瓷精品,形象逼真、釉质莹润达到乱真的效果,因而有“卢钧”之称。但卢钧与宋钧相比也有明显的不同处,其釉面同样也仿不出“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器形不够规整、胎釉粗糙、呈色较差,与宋元钧瓷有较大差距。现代仿钧瓷器形多样。普遍分量较轻,有些仿品垂釉现象过于夸张,有的则在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釉面的特点如前所述或发乌或过于光亮;有些新仿伪造土锈或去浮光的处理,施釉较薄、釉色发污、呆滞不自然,没有宋钧那种融化流动及厚润的质感。宋钧窑“窑变”色彩的自然。 当代高仿工艺发达,但是要出现曾经的时代韵味却是难以达到。独特的岁月氧化印记(“蚯蚓走泥纹”)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北宋以后,元、明、清都有仿制;就是蚯蚓走泥纹这一现象无法仿,现代人用人工加电脑科技仿制也只有五成像。在鉴定方面,一件文物要经过专家层层把关,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专业的技能水准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鉴定。中华几千年、几百年的历史文化,不是一两个人随便指手画脚就能认定的。实物对比,虽然原始 ,但很有效。例如:一号器物如果不是成套的,那么在鉴定上不就很困难了吗? 结束语: 文物流失是国家要重视的主要问题,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宋瓷不可以拍卖和流通有这一规定,宋瓷之所以大量流失海外和这一规定有直接关系。原本我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时,是为了保护文物,但是现在看来这一规定非但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在客观上刺激了文物的外流,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著名文物鉴赏家赵自强讲过:高古瓷该出土的都已经出土了,这是国内文博界必须要正视的客观事实。盗墓必须要严厉打击,但已经出土的瓷器,我认为该鼓励民间收藏。民间的好东西比较多,民间和国家要一起来保护,这些东西反正已经挖出来了,它就得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如果你不给修一条渠道,它就必然要自己挖一条暗道,走私到国外。知名人士彭中天讲过:中华五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现在是要制定文物流通法这才是关键。如果没有适合的法律来规范,其结果只能是一个字:“乱”。在最近10年,中国的文物发掘可谓历朝历代之最。城市化和基础建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地下文物纷纷出土。但是,由于我们政策的限制,有些措施也不利于文物保护。文物需要一个平台、一种合理的机制,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流通,不流通就流失。中医原理说得很清楚:不通则瘀,瘀就会痛。文物鉴定专家金鑫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定居新加坡时;有人请他去看东西,他一看全是真的。包坑包窀都是一船一船运,绝对不是小规模。香港、澳门也有运过来的东西要看,老窑中有精品、官窑也不少,他们的东西甚至是用集装箱运过来的。我当时看到这份报道时,我认为又是那位记者在夸大奇谈,你以为国家海关是吃干饭的吗?直到今年4月23日在深圳蛇口码头一个出口集装箱查到444件文物时,我才相信金鑫专家的话是真的。话是真的、4月23日事件也是真的,那就等于给文物局上了一课。国家的文物流失,不亚于清末八国联军进军中国时文物的流失。 古玩市场上有这句话:现在的假古玩泛滥,假的青铜器加起来能造一艘航空母舰,假的老窑器、元青花是用火车皮运到全国各大古玩市场的。但是,真的青铜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