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doc_第1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doc_第2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doc_第3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doc_第4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新华网( 2008-10-21 )稿件来源:册亨县委宣传部 作者:彭 龙 摘要: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布依族文学和艺术两方面着手,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布依族是我国各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布依人民在西南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上万年。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创作、积累、交流、融合、丰富和发展了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形态多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是一块急待开发和抢救的处女地。一、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布依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来讲,是相当丰富的。不仅涉及文学、艺术,还包括宗教学、民族学、天文学、医药学等等。本文拟就布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先作探讨。 1、文学 布依族口传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内容涉及布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史诗、叙事长诗、抒情长诗、歌谣、格言、成语、谚语、警句、神话、传说、故事等各大门类。 (一)布依族歌谣 布依族歌谣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史诗传说歌谣:布依族的史诗传说歌主要是创世歌谣和迁徙歌谣两大类。创世歌有“开天辟地歌”、“造物歌”、“人祖歌”、“竹筷子歌”、“更歌”、“打鱼郎歌”、“地下到天上有多高歌”等,内容多与上古神话相同,风格古朴,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仪式歌谣:布依族仪式歌是在布依族民间各种仪式上演唱的歌谣。它表达了布依族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和灾难,渴望得到丰收、成功、胜利和幸福生活的愿望。如“说媒歌”、“求婚歌”、“时辰歌”、“做客歌”、“孝歌”、“鸡的来历”等。劳作歌谣:布依族劳作歌由“采撷歌”、“狩猎歌”、“农事歌”、“分烟歌”、“牧歌”、“伐木歌”、“建造歌”、“催行歌”等组成。生活歌谣:布依族生活歌由苦歌、新生活歌两分部组成。“孤儿歌”、“佃户怨”、“干旱歌”、“悲苦人生”、“卖工调”等一系列苦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布依族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时政歌谣如解放歌、当兵歌、颂改革、自愿成双不用媒等。情歌如开排歌、盼情妹、送郎歌、死也不变心等等。 (二)传说和故事 在布依族的民间文学中,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布依族民间传说和故事分为四类:一类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大多与史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太阳和月亮、山的来历、龙神的来历、相公和雷公等。二是历史传说。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多半实有其人,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对他们的历史评价和褒贬,往往给他们蒙上了传奇色彩,对于其中的人物,甚至加以神化。如洛凡王的传说、蔡将军墓等。三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布依族民间故事可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四是民间寓言。布依族民间寓言与动植物故事有密切的联系,很多动植物故事往往同时又是寓言。特别是寓意型动植物故事,与寓言几乎不存在什么明显的界线。 这些布依族民间文学亦是口头文学,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是仅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分。 2、艺术 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布依族社会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微的发展过程。它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绘画(含农民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类别。每个时代的布依族人从已有的成果出发,去进行创作,去反映社会生活。每个时代、每种艺术类别的优秀成果,其美的感染力在以后较长的时期内还能发生作用,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还要为后几代继承和借鉴。 布依族人民能歌善舞,节庆、婚丧嫁娶之际总要纵情歌舞。布依族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繁多,有“铜鼓舞”、“织布舞”、“耙棒舞”、“撒麻舞”、“蜡染舞”、“糠包舞”、“扁担舞”、“刷把舞”、“筷子舞”、“回旋舞”、“狮子舞”、“响篙舞”、“饶钹舞”、“赶嘎舞”、“转场舞”等。布依族舞蹈,有的潇洒开朗,步伐雄健有力;有的刚柔相间,节奏明快;有的热烈活跃、气壮山河。时逢大型庆典,数十人,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围着篝火跳规范舞,舞步婆娑,场面恢宏,十分壮观。 (一)布依族的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独具民族特色的有: 1、牛骨胡。全长约4550厘米,不仅是用牛骨来做共鸣筒,还用鹿角来做弦轴。因此,也就成了布依族民间较珍贵的乐器了。仅在册亨、安龙、普安、晴隆等县部分布依族地区可以见到。其制作和构造与京胡相似,其大小相当于一般的京胡,故音色柔美、纤细,听去如丝泉流。可奏布依族浪哨歌、山歌调,流传在册亨、安龙、兴义一带的牛骨胡,主要用于布依族八音坐弹的伴奏。也是布依戏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2、葫芦琴。全长约60厘米,是葫芦瓜壳(民间称“格当”)截去两端作为胡琴的共鸣筒,形式与普通二胡相似,音乐圆浑、略带沙沙声。它没有自己单独的演奏乐曲,是布依戏、八音座弹伴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在乐队中与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芦琴为“公琴”,牛骨胡为“母琴”)。 3、箫筒。用一根长约30厘米,外径约2厘米的竹子,一侧开有五个音孔,可发出“561235”一组完整的五声徵调式音阶。竹的一端开有一个“口”状的小孔,即为箫筒的风口。其音色甜美、穿透力强,极富布依山乡风味。它常与竹笛担任主要旋律。 4、勒浪。是勒尤的变种乐器,用竹子做管身,哨子是昆虫茧所特制的“虫哨”,全长约22厘米,外径1.5厘米。有五孔和六孔两种,能发一个“6123456”八度的羽调式音阶(两个偏音由气息控制而得)。演奏方法与唢呐相同。音色甘甜,富于幻想色彩,是最能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潇洒浪漫性格的乐器。与乐队齐奏时,使乐队特殊的复合音响更具民族特色。 5、勒尤。“夕阳落下山,彩云飘天边,勒尤声声响山寨,带去我心中无尽的思恋。”这是人们对勒尤这件乐器的描写。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管身上开有六个发音孔,可发出61234561八个音。音色圆润、浑厚,吹奏起来情趣忧怨悱恻,极富思念之情。因此,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对对青年男女,有的坐在山溪河畔,有的坐在凤尾竹下,勒尤声伴和着悠扬而甜美的歌声,煞是撩人情怀。乐曲旋律中的同音进行与三连音节奏,正好揭示那种心涛翻滚,衷肠百折的思绪。如想妹调告诉我们说:“你象高空的燕子,从我头上飞过去;你象水上的水泡,从我身边流过去,你呀,说的话比山雀唱的歌还好听,姑娘啊,你不要哄我。”因此,对于知心人来说,无不曲曲是爱,声声是情。它的曲调可谓布依族情歌中的“小夜曲”。 6、“类”(似板鼓)。形似小桶,兼有板鼓和木鱼的音色。厚约16厘米,直径约20厘米,用猪皮或牛皮蒙面,以母猪皮蒙面为好。伴奏时,如缺此乐器,多用木鱼代替。 7、丁锣。是同包包锣(有公母之分),小马锣套用的打击乐器。比小马锣小,直径约10厘米,是打击乐器(群)中的最高音,音色明亮尖细,富于穿透性,在唱腔和伴奏曲牌中常用强拍位置。 此外还有:竹笛、月琴、皮鼓、包包锣、小马锣、钹铙、钗、口弦胡、笔管、铜鼓、姊妹箫、绷(又称土唢呐)等。 (二)服饰艺术 布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布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布依族的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布依族服饰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各个朝代都有所区别,尤其是妇女服饰变化较大。到解放前夕,各地区服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镇宁、关岭、郎岱、普定、晴隆、普安、盘县等及黔西北一带的布依族妇女,上衣下裙,上装多为大领衣,有部分为大襟式,服装都蜡染。尤以镇宁、关岭等县交界的扁担山下募役一带最为突出。未成婚的少女,已婚生育及结婚前后的妇女穿着都不一样。镇宁县玉京一带,布依族少女婚后穿大领短衫,束长腰带,下多穿青色长裙,裙边镶“栏干”花边,外栓长围腰,最后穿上前短后长的白褂子。盘县妇女也都穿蜡染长裙,上着大领衣,栓腰带,包青头帕。 2、贵阳市郊区,黔南自治州西部,黔西南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一些县,妇女上身多穿大襟衣,下多着长裤,多数地区的衣服和长裤的边缘都镶有栏干和花边,但各地还有差异。在普安、晴隆等县一带,衣长超小腿肚,包青布头帕,一端向脑后垂盖头颈。贵阳市郊区及其附近几县上衣长至膝盖,无小领(也有小领的),普遍栓围腰,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刺绣精致,结婚生育后包蓝布长巾。而惠水、罗甸、望谟、册亨、安龙、兴义、兴仁等县的则上衣身短。惠水、长顺等县用白毛巾盖头,或包青色头巾。安龙、兴义等县包白布头巾。册亨、望谟、贞丰、罗甸等地头包花格子帕。衣裤边缘有镶“栏干”和不镶“栏干”之分。 3、云南罗平县八达河一带,布依族聚居地区,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镶一道两寸宽的花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镶绣各式彩色滚边,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绣织的花纹图案鲜艳美观,两袖大小相间,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醒目受看。下身多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腰,脚穿精美的翘鼻子绣满花鞋,俗称“猫鼻子鞋”。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中年妇女的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大襟衣,并在沿右衽前下方处镶嵌两三道带色的布边,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泡钮扣作装饰,袖口仍保留传统的古老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脚上满花鞋变成半爿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装后的妇女服饰显得净洁淡雅、古朴庄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饰大体与中年妇女相似,但喜欢在头布末端处绣鲜艳的花纹图案,埋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簪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观。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杂居区的妇女,特别讲究青一色一丈五尺长的头帕。普遍穿蓝、青、黑、白等色左衽大襟上衣,少数的系围腰,下着长裤。 4、贵州独山、都匀、福泉等县的妇女,衣着与当地的汉族妇女基本相同,老年妇女穿的大体与民国初年汉族妇女衣服式样相同。 5、布依族的男装,各地差异不大,服装式样与汉族大致相同,一般穿对襟式大襟短上衣,大裤腿长裤,各地之间的区别只是衣裤的宽窄,长短罢了。少数老年人穿长衫,头戴青、蓝、黑或花格头帕,也有极少数戴白色头帕。威宁一带男青年,有扎裹腿,穿绣花凉鞋的习惯。 布依族的衣服都是棉料,自古以来都是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用。 烹饪艺术 布依族的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它不仅维系着几百万布依人的饮食生活,还有始于数十万年前发韧的积淀,丰厚的文化蕴含构成布依民族文明的一项标志。布依族的烹饪,自其诞生的那天起便标志着布依族从此最终与动物划清了界限,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用火煮食,是布依族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项成果。它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至高级,是一个文化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逐步哺育与完善了布依族人的自身,也从而孕育与生发出其他许多文化。冶炼与铸造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自不待言。 布依族烹饪艺术,是一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综合的艺术。布依族烹饪师是它的创作者。他们运用烹饪工艺,按照布依族人对饮食美的追求,塑造出色、香、形、味俱美的食品。为布依族人提供饮食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布依族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作为综合艺术,它要求塑造出色、香、形、味谐和的美,又要突出味这个核心。一种食品,尤其是一个菜肴,色、香、形的美都已达到要求,如果味不美,便会得到全盘否定。这已是布依族人对美食追求的规律。如果只追求菜肴色与形的美而置味之美这个核心于不顾,必然是中看不中吃,失去食品是供人吃的意义。对于烹饪艺术的品赏是在吃的进程中完成的。味是起着最后的、决定性的作用的。布依族善于知味、辨味、用味、造味,产生了数不清的味道,也因此,布依族烹饪的味也就处于多变的状态之中。布依族烹饪中味的艺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为两个流派,即传统菜(菜品)、特色菜(菜品),这两个流派的菜都各有其风味特色,是能代表布依族饮食文化的。 布依族的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研究它、开拓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美味艺术的享受,而它本身也与人的生存、发展及其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值得为它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如何保护和抢救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充分认识抢救和保护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意义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抢救和保护的有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它需要借鉴抢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种经验,也需要密切结合本民族的各种实际,更需要建立一整套实施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使建立工作的有效机制成为可能。 从我国情况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第一,中国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遗产的丰富性与消失的迅速,为抢救工作提出极大的挑战。第二,整个社会(政府与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非常不够,缺乏法规措施,缺乏智能资源,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第三,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识,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大学中非物质遗产相关学科极度缺乏,教育不能培养提供文化遗产所需社会人才。第四,政府文化部门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正面主导参与乏力。第五,民俗旅游对民间原生态文化价值认识肤浅,缺乏文化规划。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但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形势已有所改观,首先文化部门已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中包括申请国家重大投资,进行文化抢救、普查记录、保护,以及相关法规制定。始于2000年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申报工作对于抢救和保护人类珍贵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与全人类其他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许多民族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已十分紧急。 保护开发和利用布依族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是抢救保护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延续生命,流传久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上世纪80年代就逐步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变迁,无形文化比有形文化显得更加脆弱,因此,在1989年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案的基础上,又于1998年制定了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强化了对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抢救保护的手段,主要是拉网式的普查、搜集、整理,通过文字记录以及录音、录像、拍照和数字化等现代化手段,使其永久保存下来。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间文学的抢救工作,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就是其中之一,对抢救保护优秀布依族的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的出版,对抢救和保护布依族的民间口头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改革创新,使之与时俱进,保持活力。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使得一些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从内容到形式上常常与时代脱节,与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不相适应。同时,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求对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不断进行否定和改造,使其在新的时代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保护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不能像保护文物那样“修旧如旧”,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宝贵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现代生活中弘扬、发展。在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一要立足于继承,保留文化遗产中优秀的东西,精华的部分,保持它的特质;二要着眼于创新,主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努力反映现代生活和时代风貌,大胆借鉴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大众所接受、欣赏。如威旁乡大寨村的“转场舞”,顶效的“查白歌节”等,吸引的参加者来自四面八方,多时可达数万人。 三是开发利用,使之服务社会,获取效益。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发挥两个效益,服务现代社会。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布依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布依族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资源,能够产生效益,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开发利用布依族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