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ppt_第1页
中国文化经典.ppt_第2页
中国文化经典.ppt_第3页
中国文化经典.ppt_第4页
中国文化经典.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经典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有人说 现在知道 周迅 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 鲁迅 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 关之琳 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 卞之琳 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 马克 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 马克 吐温 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 比尔 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 保尔 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 爱情 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 艾青 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 你有何感想 试做简要分析 求同存异法 1 五个对比 2 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我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列举了现代人文化关注上的 五多五少 的趋向 多 内容比较分散 与演艺明星 金钱财富和爱情相关 五少 内容则相对集中 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形象 3 可见材料重点是要揭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略以及文化审美的时尚化和世俗化 我们该如何思考 是人们 重时尚 轻经典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是阅读传统名著在建构人的精神家园 滋养人的灵魂操守 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时尚 轻经典 有什么危害 是如何扭转 重时尚 轻经典 的不良现象 引导人们关注和了解传统经典文化 提升国民人文素质 何谓 经典 经 即指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 横的就叫纬线 织布的经线比纬线要重要 典 是个象形字 形状像竹简类的书籍放在几案上 后来就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了 何谓 国学 国学 这个概念产生于是上个世纪初 西学东渐 之时 一般来说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1 国学 曾经的遗失 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 1905年9月2日 清政府发布 上谕 宣布 自丙午 1906年 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 科考试 亦即停止 废除科举后 作为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 经学 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成为与英语 美术 数学 物理平等的专门学科 1912年1月19日 中华民国第一人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下令 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 同年五月 再次下令 废止师范 中 小学读经科 1923年 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下令 中小学采用统一的语文体 注音符号和国音 从此 以 十三经 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经典 从中小学课堂上消失 2 国学 如今的回归 胡塞尔 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在废除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之后 我国又迎来了 国学 复兴的曙光 国内 2005年10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 11月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 乾元国学教室 开办国学班 随后 复旦大学 清华大学也先后开设 国学班 学员定位在民营企业的老板阶层 收费高昂 05年苏州第一个 现代私塾 菊斋私塾挂起孔子像开馆 2006年 武汉出现首家蒙学馆 随后全国各地的 现代私塾 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国外 2004年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办提出 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 目前已成全面开花之势 链接 1 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 常摆放着一部 圣经 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 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 四书 就像日本人放佛经 西方人放圣经一样 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 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 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2 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 国学讲习会序 中指出 夫国学者 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吾闻处竞争之世 徒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 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 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 而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 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 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 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 精神的氧气 树的影子拉得再长 也离不开树根 我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方文山说我们做 有质感的民族 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 而没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 金玉其表 败絮其里 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 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是知识过剩的时代 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 一个读图时代 一句话 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 多重性格的时代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 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转变风气 怎样研读中国文化经典 一 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 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 二 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三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扬弃的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 史 子 集 经部 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 即诗 书 易 礼 春秋 称为 五经 从唐代到宋代 形成十三经 即易 书 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 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 史记 为中国正史的开始 以后几乎每朝一史 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 野史 法典 地志 职官 政书 时令等 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 学者辈出 百家争鸣 哲学 名学 法学 医学 算学 兵学 天文学 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 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 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 宋明理学 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 诗 词 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 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 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 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现实性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积极入世 求真务实 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 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有助于我们理解 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的治国思想 包容性 礼之用 和为贵 和也者 天下之大道也 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这个 和 包含和谐 和善 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 古人认为 自由和衷共济 同心同德 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 和 的提倡 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对自然的亲和态度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中国古代一向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