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一宋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二宋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三明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四唐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五晋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六宋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七明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八唐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九宋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十明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十一清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十二清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十三元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十四清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十五唐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十六宋春社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十七宋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十八宋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十九周(郑国)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二十晋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二十一北朝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二十二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二十三宋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二十四明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二十五唐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二十六唐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二十七五代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二十八清卖柳条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二十九唐浴佛节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三十宋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三十一宋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三十二辽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三十三明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云:“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 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三十四清挂钟馗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三十五金晒书翻经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清潘弈隽有六月六日晒书诗。中国古代风俗百图(3670) 蓄髯公 发表于2009年03月23日 18:49 阅读(2) 评论(0) 分类: 民俗风情 举报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三十六唐蛛丝乞巧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三十七宋穿针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三十八宋供摩侯罗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称为“湖上土仪”,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宋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 三十九清丢巧针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四十清拜魁星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清代台湾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清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 四十一元盂兰盆道场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四十二明放湖灯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四十三清荷叶灯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查慎行京师中原词:“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四十四清鸡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四十五辽屠狗狩猎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张乐,大宴,名压节序,上簪红叶于帽。”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四十六唐拜新月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四十七宋秋社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 四十八宋钱塘弄潮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四十九清供兔儿爷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见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五十清走月亮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五十一晋饮菊花酒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 ;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五十三宋冬舂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五十四宋馈岁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五十五清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五十六清喝豆粥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五十七宋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五十八清吃灶糖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五十九清跳灶王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六十宋烧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 六十一宋照田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馀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姜夔诗自石湖归苕溪云:“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六十二唐驱傩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六十三唐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六十四宋儿童卖痴呆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六十五宋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録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头钻)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云:元日“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词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六十六明贴门神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守宫门的故事。明代万历嘉兴府志:“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六十七清压岁钱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六十八清索罗杆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六十九唐新妇不跪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七十清展示嫁妆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袁枚嫁妆词云:“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贫。”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七十一宋抓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 ”,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 ”。”梦粱录:“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八十一宋蹴鞠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称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八十二宋捶丸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 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八十三明妇女踢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王誉昌崇祯宫词:“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八十四明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石油石化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完整版附答案详解
- 中国邮政2025安庆市秋招法律事务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自考专业(法律)考前冲刺练习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余梁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天水市秋招合规审计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盘锦市大洼区人民医院面向社会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49)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神农架林区烟草公司2025秋招配送管理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营销专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36-2138-2025 工业废水高氯酸盐污染物排放标准
- 英语教学法考试题及答案
- 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
- 传热学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国家机构有哪些》优秀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二全册第6课《温故知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 瑞美检验医生工作站操作手册
- 欧美电影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答案
- 双人心肺复苏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大纲
- T-GDPA 3-2021 奥利司他胶囊质量标准
- GB/T 42061-2022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