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衡南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 目的及时、科学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险情,建立健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1.2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依法规范的原则;(4)分级负责的原则;(5)快速反应的原则;(6)资源整合的原则;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1.4 现状我县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2003年,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间接损失5000余万元。由于加强了预防工作,20042005年地质灾害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但严重威胁7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我县地形、地质以及气象条件较特殊,加之采矿等人为活动频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将呈加剧趋势。1.5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小型地质灾害及险情的处置。乡镇人民政府应分别制订重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适用于小型地质灾害及险情的处置。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2.1.1 应急指挥部与职责成立衡南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副主任和县国土资源局、民政局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县武装部、武警中队、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卫生局、气象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发展局、侨务办、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科技局、电信局、外经贸易旅游局、环保局、公路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办、粮食局、乡企局、物资总公司、供销社、石油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应急指挥部的职责是领导和指挥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及时、有效地组织各工作组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处置,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具体包括:研究决定全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重大问题;部署和总结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组织实施本预案;主持灾情或险情会商,决定是否启动预案;组织制定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处理方案;根据应急处理方案,指挥有关部门开展受伤人员救护、受灾群众救助安置、险情处置等工作;根据应急处理方案,紧急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抢险救灾;县应急委委托的其他事项。2.1.2 应急工作机构及职责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2个专业工作组:2.1.2.1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收集、综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险情、灾情等信息,向应急委成员单位通报灾情,提出防灾和救灾建议;传达、监督、落实应急委(指挥部)的决定和工作指令;监督检查、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技术机构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协调应急工作组和当地政府的应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会商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组织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实施;发布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办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日常工作。2.1.2.2 调查监测组: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动态监测,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灾情、险情及发展变化情况。2.1.2.3 灾情评估组:由民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实地调查,对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2.1.2.4 工程抢险组:由县武警中队牵头,会同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林业、交通等有关部门组成。负责按应急处理方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2.1.2.5 气象预报组:由县气象局牵头组成。负责提供气象和雨情预警预报。2.1.2.6 通讯保障组:由县电信局牵头组成。负责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经批准可调用其他有关部门的通信系统。2.1.2.7 交通保障组:由县交通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公路、铁路、港口和有关设施;优先保障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伤员及灾民的疏散。2.1.2.8 物资保障组:由县发展计划局牵头,会同商务、经贸、建设、林业、电力部门组成。负责调动粮食、食品和救灾物资,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组织采取措施恢复供电、供水系统等生命线工程,保障灾区水、电的供应。2.1.2.9 灾民安置组:由县民政局牵头组成。负责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2.1.2.10 应急资金保障组:由县财政局牵头,会同民政部门组成。负责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准备和应急救济款、物的发放。2.1.2.11 医疗卫生组:由县卫生局牵头,会同食品与医药监督管理局组成。负责迅速组织医疗人员赶赴灾区,做好伤病人员的医疗救助;组织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负责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的医疗药物及器械。2.1.2.12 治安保障组:由县公安局牵头,会同县武警中队组成。负责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保障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2.1.2.13 宣传报道组: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成。负责按照规定及时向社会报道灾情、险情等有关信息。2.1.3 应急指挥部框架衡南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衡南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宣传报道组治安保障组医疗卫生组应急资金保障组灾情安置组物资保障组交通保障组通信保障组气象预报组工程抢险组灾情评估组调查监测组2.2 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利枢纽地质灾害监测单体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交通线路地质灾害监测发现险情或灾情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监测监测单位或监测人报警城镇规划区地质灾害监测乡镇应指办国务院应指办省应指办市应指办县应指办 小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特大型调查监督组小型以上批准上报中型以上核查灾情和险情衡南县应急委办公室通报县地灾应急指挥办 通知发灾地政府及应急办上报市政府及市应指办应急抢险响应启动县地灾指挥部会商启动预案第一梯队灾民安置组医疗卫生组工程抢险组调查监测组第二梯队治安保障组通讯保障组物资保障组交通保障组气象预报组灾情评估组第三梯队宣传报道组资金保障组调查监测组县 应 指 办 应 急 响 应 结 束 确 认后 期 处 置调查报告编制保 险 理 赔社会救助登记与发放灾 民 安 置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结束应急公告3、预测预警3.1 信息监测与报告3.1.1 政府监测每年汛期前,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国土资源、水利、交通、建设、公路等部门进行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发现险情及时登记、备案、发放防灾明白卡、明确监测单位和监测人,并进行日常监测。3.1.2 群众报灾、报险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电话等各种形式如实向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有关专业技术单位报送地质灾害信息。各监测单位或监测人发现突发性地质灾情或险情时,应按地质灾害分级标准分别上报乡(镇)、县、市应急指挥办公室。3.1.3 上报时限和程序3.1.3.1 发生IV级(小型)地质灾害,所在乡镇应急指挥部接到监测人的报告后应及时向县、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并由乡镇与县应急指挥部共同负责组织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3.1.3.2 发生III级(中型)地质灾害,所在乡镇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监测人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速报县、市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越级速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研究做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3.1.3.3 发生II级(大型)地质灾害,所在乡镇、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监测人的报告后应于12小时内速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越级速报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后每24小时向上级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和应急处理结束;由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并形成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省应急委办公室。3.1.3.4 发生I级(特大型)地质灾害,所在乡(镇)、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监测人的报告后应于6小时内速报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越级速报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省应急委办公室和国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后每24小时向上级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和应急处理结束;由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并形成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家应急指挥部。3.1.3.5 对于威胁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500万元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方各级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要在3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报市应急指挥部。3.1.4 地质灾害上报内容灾害(或险情)发生时间、地点、损失情况(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道路设施损毁、影响范围等)、灾害类型、灾害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地质成因、发展趋势、预测后果和已采取的措施等。3.2 预警3.2.1 接警乡镇、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分别设立接警中心,并公布接警电话。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接警电话:8551215 8551236 8551200 8551268。3.2.2 处警乡镇应急指挥部接到发生小型及小型以上地质灾害报警信息后,应迅速组织进行处置,并将情况上报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警后,应初步核准灾情,进行分析评估,并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进行应急处理。经核准属中型、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同时报告市、省地区灾害应急委办公室。3.3 预警支持系统3.3.1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支持区域性预警工作,由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联合建设;3.3.2 基础调查巡查系统支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监测以及防治督导工作,由国土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利、交通、公路等部门共同开发建设;3.3.3 群测群防系统支持各监测点预警预报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建设;3.3.4 信息系统支持数据统计、资料汇总、更新、查询、预警分析等工作;由国土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利、交通、公路等部门共同开发建设;3.3.5 信息反馈系统目前用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上传下达工作。3.4 预警级别及发布3.4.1 区域预警级别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根据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协议,按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为5个等级: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1-2级相当于本预案的一般(IV)级,用蓝色表示;3级、4级、5级分别相当于本预案的较重(III)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由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组成的专家组联合会商确定,预警结论由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3.4.2 单体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单体地质灾害预警级别按其潜在危险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预警级别分为4级:单体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对照表本预案规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按灾情和严重程度按地质灾害险情按地质灾害成灾灾情一般级(IV)一般级小型较重级(III)较重级中型严重级(II)重大级大型特别严重级(I)特大级特大型单体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派出的调查监测组调查核实确认,经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会商后作出结论。3.4.3 预警级别的确定主体预警级别的确定主体:一般级预警由乡镇、县人民政府确定,较重级预警由市人民政府确定,严重、特别严重级预警上报省人民政府确定,法律、法规、规章对预警级别的确定主体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3.4.4 预警级别的信息发布预警级别确定后,除按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保密外,由确定预警级别的人民政府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级别由上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除由上级媒体发布预警信息外,突发地质灾害涉及的人民政府也应通过同级媒体发布相应预警信息。对直接涉及公众利益和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应对的地质灾害事件的预警信息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发布。必要时,应当通过建立电子显示屏、短信传播方式发布,做到应知尽知。3.5 预警预防行为进行预警期后,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严格的防范控制措施,并根据预警级别的实际需要向公众发布警告或劝告,做好信息跟踪监测,疏散危险人员和撤离重要财产,采取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和防止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必要的应急措施,要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安全,并做好随时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3.6 预警预报的解除在经过现场反复核实,并且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后,确认地质灾害险情基本消除或者地质灾害基本稳定时,由发出预警预报信息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预警预报;已宣布进入预警期的,应立即宣布终止预警期,并且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紧急措施。4、应急响应4.1 分级响应4.1.1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别的确定4.1.1.1 地质灾害险情是指地质灾害隐患处于临灾状态。其险情分为四级:特大(I)级为受灾害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重大(II)级为受灾害威胁人数在50010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1亿元的地质灾害险情;较大(III)级为受灾害威胁人数在1005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5000万元的地质灾害险情;一般(IV)级为受灾害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4.1.1.2 地质灾害灾情是指地质灾害体已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伤亡损失的状态。其灾情分为四级:特大型(I级)为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大型(II级)为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中型(III级)为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小型(IV型)为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4.1.1.3 确定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别的主体:IV级(小型)由县人民政府确定,III级(中型)、I、II级(特大型、大型)上报市、省人民政府确定。4.1.1.4 确定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别的程序:乡(镇)级以上地质灾害应急委办公室收集、核实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后,提出建议,报同级地质灾害应急委或者应急委审定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按照权限决定险情和灾情级别,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4.1.2 分级启动预案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级别确定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启动高级别应急预案时,事发地低级别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委应当同时启动具体行动方案。4.1.2.1 较大级、严重级、特别严重级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响应:乡(镇)、县应急委向上级速报有关情况,请求启动市、省应急预案。县、乡(镇)人民政府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做好具体应急工作。4.1.2.2 一般级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响应:县人民政府立即启动本预案,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实施统一组织指挥或者参与辅助指挥决策,并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同时通报武装部、武警中队。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启动具体行动方案,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做好具体应急工作。4.1.3 情况通报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专业技术机构应当在接到信息后立即如实逐级向上级报告有关情况,不得谎报、瞒报、漏报和缓报。4.1.4 特别情况的处理4.1.4.1 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跨县行政区域的,由县人民政府与相关县市人民政府联合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4.1.4.2 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跨部门的,同时启动相应专项应急预案,县应急委对应急工作进行协调。4.1.4.3 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密切注意和防止次生、衍生、耦合事件的发生。4.2 信息共享和处理4.2.1 信息采集和传输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快速应急信息系统,以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立的互联网网站(页)为系统支持平台。地质灾害信息采集以及灾害发生现场为基本范围,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灾害发生区域(或险情出现)的地点、时间、影响范围、损失情况、危险性程度、发展趋势以及已采取的主要措施。采集方式以各级应急指挥部派出的调查监测组现场调查为主,根据灾害发生地现场实际情况,以固定电话、电传、E-mail为主要传播渠道;当有线通讯中断或无移动通讯讯号时,应以远程无线对讲设备为主要传播渠道向应急指挥部传输灾情信息。4.2.2 信息处置县地质灾害应急委办公室在接到现场信息后,应立即会同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信息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按分级响应程序报送应急指挥部;同时将灾情险情信息在当地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网站(页)上进行发布。灾情险情信息的发布应符合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4.3 通信应急保障4.3.1 每年汛期前,各级应急委办公室应对应急委成员单位领导、各应急工作组成员的通讯方式(办公室电话、手机、家庭电话、电子信箱、传真)进行核查、记录、更新,并向各级应急委成员单位发送通讯录。4.3.2 小型以上地质灾害或险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及时抢修受损毁的通信设施,保证应急指挥通信畅通。4.3.3 各级指挥部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确保值班电话畅通;各级指挥部和各工作组利用配备的移动电话24小时开通,保持通信畅通;在灾害发生地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各工作组迅速启用大功率(半径大于5km)无线对讲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地与外界通讯畅通。4.4 指挥和协调4.4.1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或险情)时,由县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指导、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应急救灾。本着属地事权原则,乡镇应急指挥部应启动本级应急预案,组成和县应急指挥部相对应的应急抢险工作组,在县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完成应急抢险工作。4.4.2 当小型地质灾害或险情发生地处于水利水电工程枢纽区时,应急抢险工作由县水利局牵头,其他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协助。4.4.3 当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地处于交通沿线时,应急抢险工作由县交通局牵头,其他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协助。4.4.4 当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地处于铁路沿线时,应急抢险工作由铁路部门牵头,其他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协助。4.4.5 当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地处于城市建设规划区时,应急抢险工作由县建设局牵头,其他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协助。4.4.6 当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地处于上述以外的地区时,应急抢险工作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其他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协助。4.5 紧急处置4.5.1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险情),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应迅速核实情况,并先行组织处置,开展自救和互救。4.5.2 应急响应期间,各级应急委对应急成员单位组成的应急工作组具有调动权和处置权,调动队伍数量视灾情和险情处置难易程度而定,各应急成员单位工作组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应急求援工作。4.5.3 各应急工作组按照应急委办公室指定的地点和时间集中,县应急委办公室根据灾情和险情迅速组织专家会商研究确定应急抢险方案,并按照方案向各工作组发出部署命令,进行有序、高效的抢险救援工作。4.5.4 按照应急抢险属地原则,应急委办公室视灾情和险情处置需要,列出抢险救援专用工作设备、器械、物资、药品等计划清单,由当地人民政府本着就近原则,紧急调用其辖区上述用品,以保障应急委办公室统一指挥、协调部署各工作组应急抢险工作。4.5.5 当地质灾害严重危及当地社会稳定时,由应急指挥部协调请求驻县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和治安保卫工作。4.6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4.6.1 安全装备的发放和使用4.6.1.1 各工作小组根据牵头部门及合作部门安全工作的需要,保障应急工作人员使用的越野车辆、大功率通讯工具,及时向每一个应急人员发放安全帽、雨具、登山鞋、救生衣、对讲机、照明工具等安全作业工具。4.6.1.2 医疗卫生组应准备好蛇药、防署防冻、防创伤以及感冒类等应急药品,做好应急人员的医疗保健工作。4.6.2 人员进行灾害现场的程序4.6.2.1 应急调查监测组应确定灾害体处于基本稳定时,其他救援工作组方可进入救灾现场。4.6.2.2 进入灾害现场前,要检查应急人员的安全装备是否齐全、身体是否健康,向应急人员说明注意的要求事项,并且做好进入人员的登记。4.6.2.3 对所有应急人员发放应急现场通行证,非应急人员不得进入划定的灾害警戒区4.6.2.4 离开灾害现场,应先向现场负责人报告,经同意可以离开时,做好相应登记后方可离开。4.7 群众安全防护4.7.1 安全防护措施4.7.1.1 由治安保障组和灾民安全组迅速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必要时应强制性疏散。4.7.1.2 由工程抢险组负责消除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隐患。4.7.1.3 由调查监测组迅速开展对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划定警戒区,设立警戒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防止灾情扩展。4.7.1.4 由医疗卫生组迅速组织开展伤病人员的医疗救护;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灾后暴发疫情。4.7.1.5 由治安保障组作好灾区群众宣传和治安保卫工作,保障社会秩序稳定。4.7.2 基本生活保障措施4.7.2.1 由灾民安置组和物资保障组负责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做好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妥善安排灾民生活。4.7.2.2 由工程抢险组、交通保障组和通讯保障组负责抢修通信、供水、供电、交通等生命线工程。4.8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4.8.1 动员的范围4.8.1.1 紧急调用社会专业人士,如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医务人员、驾驶人员、通讯人员等。4.8.1.2 紧急调用个体、企业单位的物资设备,如房屋、交通工具、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生活用具等。4.8.1.3 发动企业单位、群众捐物捐款,支援灾区。4.8.1.4 组织灾区人民生产自救。4.8.2 动员的组织程序根据抢险救灾实际需要,由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动用社会力量的方案,经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4.8.3 动员的决策程序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动员方案县应急指挥部讨论批准发布动员令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执行4.9 突发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与后果评估4.9.1 调查分析县应急委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报告后,要迅速指派相关调查监测组赶赴发灾地进行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及时快速传报应急委办公室,作为县应急委决策依据。4.9.2 后果评估由应急委办公室指派灾情评估组对灾情和险情进行成灾后果评估,编制评估报告,报应急指挥部,作为后期处置的参考依据。4.10 新闻报告4.10.1 新闻发布原则遵循“客观、公正、及时”的原则。4.10.2 新闻发布的内容4.10.2.1 险情和灾情;4.10.2.2 抢险救灾工作;4.10.2.3 重大决策方案;4.10.2.4 群众安置情况等。4.10.3 新闻发布的机械及审查发布程序县应急委办公室为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程序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初审,报指挥长审定后发布。4.11 应急响应结束经专家论证认为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已被控制和消除后,由应急指挥部宣传应急状态解除,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各类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状态解除令经指挥长签署后发布。5、后期处置5.1 善后处理应急指挥部制订善后处理方案,指挥长签署后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处置方案应明确人员安置、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以及扶持政策等。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应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补偿。5.2 社会救助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财物由民政部门统一接收、登记、入帐,并提出分配方案,报当地人民政府审定后分配。5.3 保险保险机构应尽快组织损失评估,按照保险合同支付理赔资金。5.4 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意见应急结束后,各级应急指挥部应尽快组织编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灾害类型和规模,损失情况,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应急抢险情况及结果,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及今后改进的意见。6、保障措施6.1 通讯与信息保障6.1.1 通讯网络保障。抢险应急期间,通讯网络部门应设立专职机构,指定专人坚持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各类通讯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受灾毁损情况,研究治理恢复方案,并负责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确保通讯畅通。6.1.2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通讯录。分级建立应急期间参加抢险救灾部门以及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计算机通讯查询系统,编制衡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通讯录。公布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电话和指挥部负责人等有关成员的电话,并保持通讯畅通。6.1.3 建立地质灾害现场通讯系统。各级应急委办公室设24小时值班电话,各应急工作组配备移动电话和无线对讲设施,确保抢险救灾现场通讯畅通。6.2 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6.2.1 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按照应急抢险方案,由应急指挥部组织抢险救灾工作。参与应急抢险的单位,应指定专用抢险应急车辆、设备等,并保持完成状态,明确存放位置,保障快速调用。6.2.2 应急队伍保障在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应急抢险救灾队伍由12个专业工作组组成,按照应急指挥部命令迅速赶赴现场。第一梯队:调查监测组、工程抢险组、医疗卫生组和灾民安置组;第二梯队:灾情评估组、气象预报组、交通保障组、物资保障组、通讯保障组和治安保障组;第三梯队:资金保障组和宣传报道组。6.2.3 交通运输保障由交通、航运、铁路等部门尽快恢复破坏的公路、铁路、港口和有关设施;优先保障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伤员及灾民的疏散,必要时实行交通管制。6.2.4 医疗卫生保障由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迅速集结赶赴灾区,开展伤病人员的医疗救护;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检查、监督灾区饮用水源、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灾区所需的医疗药物与器械。6.2.5 治安保由公安局、武警中队负责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保障抢险工作顺利进行。6.2.6 物资保障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县、乡镇两级做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灾情发生后,由民政、计划、经济等部门负责调运粮食、食品和救灾物资,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组织恢复供电、供水系统等,保障灾区水、电的供应。6.2.7 经费保障应急抢险期间,当地政府应及时安排抢险救灾必要资金,保障应急工作正常进行。救灾资金物资的来源包括:上级下拨的救灾资金、物资;县财政预算的救灾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物资。各乡镇分级负担的救灾经费应及时到位,同上级下拨的经费配套使用,并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6.2.8 灾民安置救助保障灾民安置,实行以乡镇级为主、县支持为辅的原则。实行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临时安置和长期安置、集中建房与分散恢复相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斜屋面梁板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 小学天宫课堂活动方案策划
- 2025年注册设备监理师考试 设备监理实务考点精讲冲刺试卷
- 云计算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网红推广营销方案策略
- 夜间施工专项安全保障方案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考试押题卷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安徽蚌埠市事业单位招聘154人(市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度民政部所属单位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3年度收银审核员考前冲刺练习试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DB3702T 31-2023 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工作规范
- 大学生反诈宣传课件
- 体育行业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方案
- 2024-2025年历年成人高考民法真题及复习资料
- 幼儿园课程教研活动
- 幼儿烫伤课件教学课件
- 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教材目录)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29-01-01 砌筑工 人社厅发20235号
-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沪科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中小学危险化学药品分类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