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邓稼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7《邓稼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7《邓稼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7《邓稼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7《邓稼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邓稼先教学设计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初二语文组【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的内容都是表现杰出人物的,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其中之一。邓稼先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因此,本着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探寻邓稼先的足迹,学习他的精神成为本课的教学要点。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从对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入手来分析人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样能更好地突出邓稼先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的影响所形成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对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体悟。【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是基本的德育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则是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初二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也不成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十分重要,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合作探讨、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状态,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理解表达的活动中来,更好地走进课本,从中受到多元的教育和熏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方法】1.整体感受法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整体感知是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这篇课文,整体感知则更显重要。本文由六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只有注重整体感知,才能准确地感受主人公这一“大写的人”,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其崇高品质。同时,整体感知可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使得一些情感的火花得以闪现,导引学生更快地融入课文,走进情境,进入学习状态。2.发现阅读法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的训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倡导师生互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准备充分的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根据本文特点,教师预先设计一个填空题:“邓稼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一些依据)”它一目了然又切合要点,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重要信息,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课文。3.合作探究法要注意为学生搭建表现其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平台,鼓励他们把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出来。因此,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就显得很重要。以作填空题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简便易行,而且在表达各自看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合作探究的目的,但这只是比较浅层次上的探究,仍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层面上;而利用学生课上获得的理解感受和课前已查找的资料,围绕某一切入课文重点的论题进行辩论,则是较深层次的合作探究了。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是全文教学核心。教学中,不但要与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对比,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及其他科学家们的高尚品格来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深刻而伟大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简介“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作者杨振宁简介: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先 元勋xn 至死不懈xi 鞠j躬尽瘁cu 选聘pn 无垠yng 殷红y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学生活动:识记字词。】三、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和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九、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讨论明确: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近百年历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讨论归纳: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邓稼先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学生活动:速读课文,讨论交流,展示。】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以第三部分为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九、十两小节中的关键性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讨论23分钟) 归纳:(1)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2)“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展示。】五、质疑问难: 1、 作者在叙述邓稼先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他们各自的特点怎样? 讨论明确:运用对比,更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烘托他“中国人”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最没有私心,最不要引人注目”; 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锋芒毕露” 2、 文章第四部分并未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可否删去,为什么? 讨论回答:不能。 完全靠自力更生创造而成。 【讨论,交流。】七、巩固训练: 1、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围绕“爱国、奉献、纯朴忠厚等谈) 2、 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提示: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州五号”飞天成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飞天梦圆,面对早已长眠于地下的邓稼先,我们应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口头说话训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九、小结: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十、作业设计: A:1、课后查找资料,明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时间?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确的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它最早是用来评价谁是,你还能举出类似精神的人物吗?B:我国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以外,还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与同学交流,并整理归纳。【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爱国、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无私【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其实。课改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呆板、枯燥,而且这篇文章较长,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二、四、五部分都写邓稼先的贡献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引申,上课时可联系着讲。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费时间,二是知识点没有衔接好,这样只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提出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或对于所学知识更从多角度认识,探求出新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现在的答案和结果。如上课时,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后,我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并对所提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适应的评价,然后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新课教学相关的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在交流、解答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答案提出质疑或阐释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对问题的探讨就能够更加深入。这正说明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挑出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堂课由此而变得活跃。而作为教师的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对学生加以点拔和指导,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弊端,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共同体。这样,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它独特的韵味。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处理更能体现出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恰恰在执教邓稼先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提问让我措手不及,“我不能走这部分内容能否删掉?”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顾及到的问题。顿时内心感到瞬息的惊慌,但我依然保持镇定,引导学生找出“我不能走”这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